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200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史书里只有“坐事废封”四个字。

  但绝对不会是什么小事,

  必然犯了大罪!

  因为不但犯罪者本人被剥夺“衍圣公”爵位,

  北宋朝廷还把封号改为“奉圣公”,

  似乎觉得孔家后人不配“衍圣”.

第一千九百五十四章 文庙

  这处罚太严重了,

  恐怕并非寻常的贪赃枉法,

  而是犯下了伤天害理的大罪。

  赵渊问道:“今后的文庙,”

  “要供奉历代先贤,”

  “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贤者请进去?”

  “范文正公!”

  富直柔立即回答。

  赵渊点头说:“可以。”

  富直柔又说:“韩文公!”.

  “也行。”赵渊笑道。

  富直柔偷觑皇帝一眼:“二程可乎?”

  赵渊想了想:“王临川既已入文庙,”

  “二程自也当入,”

  “苏东坡亦可。”

  王安石、二程、苏轼全抬进文庙,

  符合大明在学术方面的国策,

  等于官方肯定了新学、洛学和苏学,

  今后的大明官学必然会融合这三派。

  谁也别想一家独大,

  各家取长补短,

  再揉进去自然科学,

  才是真正的大明官学!

  赵渊又说:“张横渠也该进文庙,”

  “他那四句讲得极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的文庙,

  暂时只有“十哲”,

  连“四配”的说法都没提出。

  所有先贤,

  都被分列四科,

  即:德、言、事、文。

  赵渊苦恼的是,

  把老子塞进去容易,

  把墨子塞进去却极为困难!

  .....

  济水蜿蜒东流,

  河面船帆如织。

  相起比码头上的繁忙,

  济南城内要冷清许多。

  赵渊站在城楼眺望一阵,忍不住问:

  “济南府城的廓坊户还剩多少?”

  令孤许回答:“两万出头。”

  赵渊听得沉默无语,

  比他想象中的人口更少。

  战乱和饥荒,

  老人很难撑过去,

  户均人口估计只有两三个,

  反正绝对不会超过四个。

  也就是说,济南作为山东的省城,

  城市内外居民仅剩七八万。

  张叔夜指着远方说:

  “济南城多次被贼寇围困,”

  “但只有一次被贼人攻破。”

  “每次无法破城,“

  “贼寇就劫掠郊外乡镇。”

  “附近的刘宏镇、孙耿镇、遥墙镇、回河镇.....”

  “都被贼寇反复劫掠过五六次。”

  “去年虽然安置了大量流民,”

  “但这些乡镇还是人口稀缺。”

  “就连一些大地主,”

  “也招不足佃户,”

  “只能将自己的田产抛荒。”

  大地主能招到佃户才怪了,

  山东官府鼓励开垦,

  是个人都能分到土地。

  能种自家地,

  为啥要佃耕地主的?

  如今山东那些地主,

  都把佃户当成菩萨供着,

  生怕家里的佃户撂挑子不干了。

  他们之所以还能留住一些佃户,

  纯粹是靠以前借出的高利贷。

  但大明朝廷,

  已在重灾区域推开“减租减息运动”。

  日期太久的高利贷,

  官府根本不承认利息,

  等于鼓励贫农只归还本金。

  超过二十年的旧债,

  甚至连本金都不用还。

  利息过高的近期欠债,

  官府也定了最高息,

  超过的部分同样不认.

第一千九百五十五章 加油宣传

  省府州县各级官员,.

  每个月都派出衙前吏,

  骑马坐船到乡下反复宣传政策。

  这些政策,

  越来越多农民知道。

  欠债农户都是一半佃耕债主家的地,

  另一半种官府给自己分的地,

  然后省吃俭用分期偿还祖祖辈辈欠下的钱。

  大地主由于缺乏佃农,

  没有能力违抗官府,

  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一旦地主们逼迫太甚,

  佃户直接选择举家跑路。

  反正山东各府都在安置流民,

  跑去官府报道就能分到抛荒土地。

  “济南这边,是不是有个辛氏?”赵渊问道。

  张叔夜在济南为官多年,

  对这里非常熟悉:

  “是有一个辛氏,”

  “宋真宗年间迁来的,”

  “做过大理寺评事。”

  “祖孙四代皆出进士,”

  “在济南颇有名望。”

  “他们就住在东边的遥墙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