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今日却是把甲胄穿上,
那些重甲侍卫的装备,
瞬间带来无限威压感。
全身上下,
都包裹在步人甲中,
只漏出三个黑漆漆孔洞,
侍卫们用来观察和呼吸。
一个衙前吏奔来耳语,
魏拱低声惊呼:“不是说先游玩燕子楼吗?”
“怎么了?”宇文常问。
魏拱说道:“皇帝亲卫说,今日先去黄楼,”
“已有数百侍卫将黄楼围住。”
宇文常道:“临时改变路线,”
“或许是为了皇帝安全。”
魏拱猜测道:“恐怕也是在勉励徐州官吏。”
苏轼做徐州太守时,
上任不足百日,
就遇到黄河在河南决口。
十天时间,
洪水就淹到徐州这边。
这场洪水整整持续了两个月,
足见黄河泛滥有多可怕。
苏轼在洪水还没来之前,
先是严禁富人出城,
以此稳定徐州民心。
继而组织修建防洪大堤,
苏轼冒着罢官风险,
违规调动徐州禁军筑堤.
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黄楼
洪水之后,
大量灾民无家可归。
苏轼就以工代赈,
雇佣灾民修筑黄楼、加固城墙。
黄楼足足三十多米高,
苏轼为了节省材料,.
甚至把州衙拆了一部分。
赵渊选择先登临黄楼,
而不去游玩燕子楼,
即在勉励告诫徐州官吏,
一切应当以民生为重!
“当当当!”
“嘎嘎嘎嘎.....”
几声啰响之后,
宾馆大门开启。
先是一队近卫出来,
继而赵渊带着随行官吏出现,
外头的人群纷纷伸直脖子围观,
还伴随着铺天盖地的问候声。
本地士兵净街开道,
本地衙前击鼓鸣锣,
皇帝侍卫们保护着车驾前行。
甚至连街道两边的楼房,
都严格排查过,
不准任何人携带弓弩。
不时还有士兵,
巡查街边的围观百姓,
防止有人携带武器混进来。
阵仗搞得挺大,
赵渊不便责备,
因为地方官吏不仅在讨好他,
也是害怕他出现什么安全意外。
黄楼在东门附近,
那里已经有皇帝侍卫站岗,
而且每层都有侍卫保护安全。
重甲侍卫不易攀登陡峭楼梯,
因此是火枪手陪同赵渊上楼。
本地之人,
只允许三十个随同登楼,
其余都得在地面慢慢等着。
一楼设有数道碑刻屏风,
刻着苏轼、苏辙、秦观等人的诗赋,
而且内容大都与徐州抗洪有关。
其中一道碑最为珍贵,
毕仲询的碑额,
苏辙的文章,
苏轼的书法,
三位名家的心血凝聚在一起。
“此皆依各家真迹而镌刻,”
宇文常说道,
“路过徐州的士子,”
“多有来黄楼临摹书法之人。”
赵渊的书法虽然刚刚入门,
但也看得津津有味。
在一楼观赏许久,
赵渊拾级而上,
很快来到顶楼。
此地三河交汇,
乃水陆交通枢纽,
举目望去蔚为壮观,
四野景物尽收眼底。
徐州府和彭城县两级官员,
指着远处各个方向,
给赵渊讲解当年苏轼是如何抗洪的。
又说如何在黄楼进行观测,
以判断每年的防洪需求。
待回到一楼时,宇文常问道:
“殿下可要留一副墨宝?”
府衙的文吏,
早已准备好笔墨。
赵渊笑道:“这里全是名家之作,”
“我就不要班门弄斧了。”
“殿下太过谦虚,”
“谁不知道殿下贯通六经、精于诗词,”
“实乃当世之大儒名家也!”
一个叫刘穆的随行士绅奉承道。
徐州第一望族,
当属彭城刘氏,
自称先祖是刘邦,
又说刘向、刘裕等人都出自此家。
宋代重修之后的燕子楼,
已换了好几个主人,
如今的燕子楼主正是这个刘穆。
赵渊笑笑没说话,
径直走出黄堂。
他猛地回头一看,
发现门口的主联内容,
居然把白居易也写进去,忍不住问:
“这是谁作的联?”
宇文常说:“崇宁时的徐州太守梁彦深所作,”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