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171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湖南省会定为长沙,”

  “两省唇齿相依须多交流。”

  湖北左布政使李光说:“这是当然,荆江与洞庭湖的水利,”

  “当两省共同协作方可。”

  赵鼎问道:“今年湖北粮食可还充足?”

  李光摇头:“都调来供应军粮了,”

  “各府剩下的已不多。”

  “如今湖南百废待兴,”

  “稻子又肯定歉收,”

  “恐怕得从四川运粮过来。”

  “不拘粗粮细粮,”

  “支移一万石如何?”

  赵鼎开始打秋风。

  李光有点不想给粮食,

  毕竟征讨钟相时已出粮颇多,

  湖北也要存点粮食以防万一啊。

  他也没当面拒绝,只说道:

  “阁下可先奏明朝廷,”

  “湖北若接到户部公文必定给粮。”.

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 摊丁入亩

  “如此就多谢了。”.

  赵鼎连忙作揖。

  户部公文发给湖北,

  李光定然哭穷拖延,

  估计最后还得打折扣,

  能调运四五千石到湖南已是极限。

  四川支援的份额已经定下,

  五万石稻谷、五万石玉米,

  今年之内会全部运到湖南这边。

  湖南、湖北两省,

  是全面实行摊丁入亩的示范省。

  湖北的士绅地主实力不强,

  湖南又被钟相给洗过一遍,

  全面摊丁入亩的阻力不大。

  说实话,摊丁入亩这个政策,

  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

  赵渊也不知今后会搞成啥样。

  优点就不提了,

  缺点是地主把丁役成本转嫁给佃户。

  而地方官府可能会摊丁入亩之后,

  再搞苛捐变相征收丁役钱,

  或者干脆直接征发丁役,

  等于是重复收取人头税。

  这并非杞人忧天,

  清朝就是这样的,

  摊丁入亩并未减轻农民负担,

  只是让中央朝廷增加税收而已。

  赵渊能做的,

  就是把摊入田亩的丁役钱,

  多留一些给各级地方财政,

  否则就等于逼地方官重复收税。

  这跟朱元璋把官员俸禄定得极低一样,

  当官的不贪连吃饭都成问题。

  赵鼎说道:“冒昧问一句,重新划界之后的湖北,”

  “按照新法有多少户口?”

  “八十多万户,二百三十多万口,”

  李光叹息道,

  “还有很多是军人,”

  “随时可能迁走,”

  “今年就迁走了一批。”

  湖北安置了大量军人和流民,

  青壮年比例很高,

  每户的人口并不多。

  赵鼎嘀咕道:“兵灾之后,看来湖南顶多有三四十万户。”

  宋代的户与口比例,

  基本都是1:2左右。

  这个“口”,

  特指丁口,

  也就是要服差役、徭役、兵役之人。

  湖南湖北既然搞摊丁入亩,

  就不会再计算丁口,

  而是直接统计人口。

  并且,十五岁以下不计,

  年满十五岁才上户口。

  另外还有一项变革,

  官户与民户合而为一,

  今后不再区别统计。

  坊郭户、乡村户的算法保留,

  即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

  但征税方法需要调整,

  城市户口按房产面积收税,

  农村户口按田产面积收税,

  不再区分一二三四五等户,

  也不再区分主户与客户。

  因为户等和主客户划分,

  有太多漏洞可钻,

  比瞒报房产、田产的花样更多。

  之前湖南是由李光代管的,

  赵鼎向他询问了许多情况。

  下一步,赵鼎还要给江西布政使写信,

  先把双方的私人交情建立起来。

  他今年的任务是维护湖南稳定,

  别让老百姓饿肚子造反。

  明年就开始颁布移民政策,

  主要向江西吸纳移民,

  荒地开垦满三年就给田契。

  江西人多地少,

  人口多到爆炸,

  正好可以填补湖南人口空缺。

  等汉族人口充实起来,

  再来解决瑶族、侗族、苗族问题。

  山里的少数民族是不用交税的,

  但有许多少数民族搬到山外,

  还有许多汉人自称少数民族。

  那些靠近汉人聚居地的各族百姓,

  其实已经习惯了被宋朝收税,

  但遇到灾年或赋税过重又经常抗税造反。

  得把握一个度,

  官方确定好收税标准,

  不能像赵宋官吏那样胡乱征收——那些家伙征走的少数民族赋税,

  大部分都装进了私人腰包!

  对了,还得跟蜀国公搞好关系。

  钟相覆灭之后,

  大量摩尼教徒仍在,

  林冲需要以国公爷身份,

  领兵在长沙坐镇至少三年。

  .....

  萍乡。

  被打残的江西北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