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官家之志趣,”
“不在诗词文章,”
“而在天下社稷。”
“便连打油诗,”
“也写得这般从容大气。”
众人开始吹捧,
刻意绕开文采,
只从立意和格局入手。
李清照摇着团扇默然不语,
她有些后悔来参加诗会了。
这群官眷当中,
她只看得上余善微,
剩下的全是一些俗人。
或许是吹捧打油诗太过尴尬,
王氏引导着转换话题,
请几位新科进士拿出诗词作品。
李易拿出自己旧日诗作,
请在场之人评价之后,忍不住说,
“久慕易安居士大名,”
“今日还烦评判一二。”
李清照刚才已经听过诗词了,
非常委婉地说道,
“阁下之诗,平仄韵律都对。”
意思是说,也就剩下平仄韵律了,
其他没什么优点可言。
李易尴尬道:“在下受教了。”
换成以前,
李清照可毒舌得多。
一来年龄渐长,
二来颠沛流离,
三来无依无靠,
她现在说话已经非常收敛。
又在画舫逗留片刻,
李清照借故家中有事,
便提前告辞离开。
东京着实没什么好留恋的,
她决定卖掉房子回乡,
再养育一个孤儿消磨时间。
坐着驴车回到住所,
正准备吃饭呢,
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来访.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 大喜事
“阿姐,大喜事!”
李迒见面就说。
李清照不解道:“喜从何来?”.
李迒说道:“陛下要从广东调回大量官员,”
“其中一些才学广博之辈,”
“打算留他们在翰林院编书。”
“此书名叫《洪武全书》,”
“经史子集都要编进去。”
“姐夫所作《金石录》,”
“那是肯定要收录的。”
“我请奏陛下,说《金石录》并未编完,”
“陛下允伱进翰林院协助编撰。”
“阿姐老家,不是还有十几间房的藏书吗?”
“可一并献给朝廷。”
“等翰林院选录完毕,”
“这些书还会还给你的。”
“女子也可入翰林?”李清照惊讶道。
李迒说道:“没有寄禄官,”
“陛下给了个临时差事。”
李清照问道:“我需要回山东取书吗?”
李迒说道:“不必,”
“阿姐只要点头,”
“再给家里修书一封,”
“自有地方官员送到东京。”
李清照夫妇逃难之时,
带走的全是精品,
仅这些就得以“车”为单位。
而他们留在老家的藏书,
堆满了十几间屋子!
李清照次日就前往翰林院,
领到了临时差遣,
大概类似合同工,
暂时没有说工资多少。
《洪武全书》的编撰工作,
目前也还没开始。
主要是为了处理广东官员,
一股脑儿罢官实在影响不好。
因此赵渊决定,
臭名昭著者正法,
才学平庸者罢免,
学识广博的贪官扔去编书。
而且是大部头的《洪武全书》,
让这些贪官下半辈子不干别的,
老老实实去钻故纸堆吧,
不给他们任何再沾钱财的机会。
甚至都没法留名,
这种大型编书工程,
只有几个主编可以署名。
李清照暂时被分配到翰林院画院,
这里有宋徽宗留下的大量收藏,
还包含许多金石古玩艺术品。
李清照的工作,
就是整理宋徽宗的收藏,
将它们一并写入赵明诚的《金石录》。
面对以前做梦都看不到的皇家收藏,
李清照仿佛耗子跑进了粮仓,
恨不得吃住都在里面。
.....
赵渊起驾前往画院,
他主要是好奇千古才女李清照长啥样。
“这是《博古图》,”
“由王黼领衔编纂,”
“昏君的收藏都在里面。”
曾怘指着一套图书,
又指了指里面的屋子。
李清照跟在其身后,
虽然曾怘比她年龄更小,
但她却是不敢有所怠慢的。
因为曾怘是曾巩的孙子,
而“金石”一词,
正是曾巩最先提出!
金石之学,
由欧阳修开创,
由曾巩发扬,
可谓两位祖师爷。
至于李清照夫妇,
妥妥的后辈。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