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107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劝农官说:“这是让它们自然杂交,”

  “持续多年选育之后,”

  “或许可培育出更优质的麦种。”

  “那边还间种燕麦呢,”.

  “也是为了让麦子与燕麦杂交。”

  众人踱步前往,

  果然看到麦田里种着些燕麦。

  秕麦至少还是中药,

  燕麦就更接近于杂草了,

  这玩意儿只在灾荒之年有用。

  “延之兄,你怎在此?”

  认出秕麦的山东士子,

  突然惊讶喊出声来。

  却见试验田里,

  有个青年农民打扮,

  正在仔细聆听劝农官讲解知识。

  “恭喜元吉兄高中!”

  “你不是已经回乡了吗?”

  “本来要走的,看到劝农司招人,”

  “便又留下来了。”

  “你不参加科举了?”

  “今后做劝农官也是一样。”

  “.....”

  今年,劝农司张贴过招聘启事,

  专门招收落榜举子做学徒。

  一旦转正,

  就不得再参加科举!

  极少有人愿意报名,

  毕竟劝农官很累,

  而且发展前景有限,

  远不如考进士那么风光。

  南方落榜举子,

  一个受聘的都没有。

  北方却有十多人报名,

  其中山东举子就占了一半。

  那两位山东士子,

  单独到旁边去闲聊。

  “延之兄,伱进劝农司做学徒,”

  “可有写信给家人说?”

  “已经写过了,”

  “让同乡举子带回去。”

  “世伯会同意吗?”

  “生米煮成熟饭,”

  “俺爹还能找劝农司要人?”

  “寒窗苦读十余年,”

  “岂不是白费了?”

  “怎能说白费?”

  “劝农司虽然是种地,”

  “却也要读书识字。”

  “否则直接招老农便可,”

  “又何必招收落榜举子?”

  “俺考上举人已是侥幸,”

  “进士不再奢望,”

  “能做劝农官也是极好的。”

  “终究不是科举正途。”

  “哈哈,你却不知道,”

  “周边百姓极为尊敬劝农官。”

  “他们晓得俺是劝农司学徒,”

  “路上遇见都会避让行礼。”

  “百姓见官都要回避。”

  “不一样的,”

  “这里没人鸣锣开道,”

  “百姓发自内心尊敬。”

  “.....”

  逛到差不多时候,

  众人结伴返回琼林苑。

  之前在琼林苑内闲逛的进士,

  同样有所收获。

  他们通过劝农官,

  学会如何了解植物特性,

  如何照料并培育那些奇花异木。

  琼林苑中,

  有宋徽宗搜刮的大量奇花异木,

  现在全都成了劝农官的实验品。

  皇帝还没来,

  进士们已经开始落座。

  李侗和张九成极聊得来,

  天天搞学术辩论,

  有时吵得想动手打架,

  吵完之后又惺惺相惜。

  二人没去就坐,

  而是蹲在池边聊天。

  李侗感慨道:“这些劝农官,全是官家的徒子徒孙。”

  “官家之农学造诣,”

  “直令人叹为观止啊。”

  张九成说:“旧宋昏君大兴土木,”

  “以至天下民不聊生。”

  “大明圣君却是以农事为重,”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不出二十年,农学必为当世之显学,”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指日可待。”

  “还是要给劝农官升升品级才行。”李侗说道。

  张九成说:“等劝农官数量变多,”

  “肯定会升品的,”

  ‘最后应该是品高职低。”

  “吸纳落榜举子为劝农官,”

  “也算给士子留了一条出路。”

  “等愿学稼穑的落榜举人多了,”

  “恐怕还会举行专门的考试。”

  李侗说道:“观政休沐之余,吾等应当多来劝农司。”

  “等外放做了地方官,”

  “也该向劝农官请教,”

  “某州某县应该推种哪种作物。”

  “新朝初立,民力疲敝,”

  “还是应当以农为本,”

  “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再说。”

  “此言极是。”

  张九成点头认可。

  二人闲聊一阵,

  突然有礼官来提醒,

  他们赶紧回到各自的座位。

  “皇帝驾到!”

  礼乐声中,

  琼林苑各处点起灯笼,

  天子仪仗由远及近。

  进士们连忙站起,

  作揖礼赞迎接。

  赵渊坐下,说了些勉励之语,随即言道,

  “朕辞章不佳,”

  “又不喜旁人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