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094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兄弟俩来到贡院外,

  街巷里密密麻麻全是人。

  今年的考生特别多,

  其中四成来自浙江、福建和江西。

  因为这三省刚刚收复,

  新旧交替之间漏洞奇多,

  地方官大量推荐举人赴京应考。

  朝廷懒得仔细调查,

  礼部也懒得去审核。

  反正已临时把三省归为一榜,

  四成考生只给两成的进士名额。

  自个儿卷去吧!

  李公懋、李公鉴兄弟俩,

  这次科举压力极大,

  他们被寄予振兴“磨刀李氏”的厚望。

  磨刀李氏,肇基之祖乃李恪的十一世孙,

  为避朱温屠刀而迁居江西,

  发展到21世纪甚至繁衍出数百万后裔.

第一千八百五十二章 今科的题目

  比如李善长,

  就源自磨刀李。

  北宋末年,是磨刀李氏混得最惨的时候,

  因为他们跟三苏牵扯太深。

  还有黄庭坚的亲妈,

  就出自磨刀李,

  黄庭坚在丧母之后,

  几乎就是被李家给养大的.

  一点点排队接近,

  转眼已过了两个时辰。

  身后有人实在无趣,

  主动找兄弟俩攀谈,

  “在下闵安国,字邦彦,汉中洋州人。”

  李公懋说:“见过邦彦兄,”

  “在下李公懋,字子勉,南康建昌人。”

  李公鉴也报上名字。

  三人开始闲聊,

  主要谈些考试内容,

  还各自给了下榻地址,

  约好考试结束一起喝酒。

  陆陆续续搜检完毕,

  李氏兄弟前往三省考场,

  闵安国却是去了普通考场。

  李公鉴打着灯笼清理考号,

  贡院很久没用了,

  估计还有蜘蛛网什么的,

  运气差的甚至还会遇到蛇鼠窝。

  很快他就发现,

  号子已被清扫过,

  李公鉴嘀咕道:“新朝对举子倒是贴心。”

  把防水布小心钉好,

  李公鉴站在号子外伸懒腰。

  隔壁的考生也在呼吸新鲜空气,

  两人随口打招呼认识,

  李公鉴的隔壁号却是胡铨。

  又过一阵,

  还未天亮,

  却有巡场军差过来。

  “当当当当.....”

  军差一路敲锣而行,大喊道,

  “还有半个时辰开考,”

  “莫要站在号外,”

  “都进号子里等着!”

  “不得再交谈,”

  “不得再喧哗.....”

  敲锣军差的身后,

  还跟着其他军差。

  李公鉴发现居然有军差过来给炭,忍不住问,

  “礼部试还给举子发炭吗?”

  “不准言语,”

  军差呵斥一声,却还是回答,

  “今年有倒春寒,”

  “官家体恤举子,”

  “每人都给炭取暖。”

  “莫把号子封死了,”

  “当心会中那炭毒。”

  “当当当当!”

  敲锣军差大喊道:“南方举子听好了,”

  “莫要封死号子,”

  “否则会中炭毒!”

  胡铨自己带了炉子和水,

  点燃炭火开始熬粥,

  顺便烘烤已经冰冷的白面馒头。

  终于熬到天亮,

  考试官和监试官都到场了。

  一份份誊抄好的考试题目,

  被贴在巨大的木板上,

  由二三十个军差举着,

  从考场的各处缓慢走过,

  一边走还一边念诵那些题目。

  为了保密,

  无法提前印刷试题。

  甚至连今天的考试题目,

  都是昨天讨论确定的。

  而下一场考试的题目,

  到现在都还没有确定,

  只是由主考官们商量出大致范围。

  大明新朝的科举规矩极严,

  不像旧宋的礼部试,

  主考官居然能中途请假离开贡院——很容易泄题!

  考试内容也大大增加,

  不仅添加了数学、物理、实务,

  就连传统经义题也有所变动。

  比如今天的内容,

  旧宋只考《论语》和《孟子》,

  大明却还要考《大学》和《中庸》。

  当然,八股文依旧没有兴起,

  只有类似八股的几个套路。

  李公鉴听军差念着考题,

  不时探出脑袋去看木板。

  木板上的考试题目,

  是用了标点符号的。

  今年考生在礼部领票号时,

  礼部官吏再三强调,

  答题时必须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符号多了记不住,

  至少要使用逗号和句号。

  这个对考生而言很简单,

  因为他们从小就学“句读(逗)”,

  那是老师传授知识的核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