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074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听说明年是新朝的第一届礼部试,

  江西士子顿时就疯狂起来,

  都不问具体情况便开始急着出发。

  浙江和福建,

  情况也差不多,

  全都是科举大省。

  三省新旧官员压不住民意,

  只得快船加急询问朝廷。

  赵渊思索之后,

  决定同意三省举人参加。

  但由于跟其他省份选拔方式不同,

  明年把三省考生归为一榜,

  限定死三省进士的名额,

  免得对其他省份的举子不公平。

  眼前这艘船上,

  还有一位特殊人物,

  他并非什么考生,

  而是一大群江西官员联合举荐的贤才。

  此人名叫萧楚,

  已经六十三岁,

  至今尚未娶妻。

  他年轻时科举落榜,

  之后就不再考试,

  一直在家钻研学问。

  术数、医相、占卜、天文、地理、书法、绘画、音律、方志、剑术......

  无所不通,融贯百家。

  宋徽宗也曾征辟过他,

  但萧楚认为奸臣当道,

  自己做官也没有屁用,

  前后三次拒绝朝廷征辟。

  而今,大明新朝初立,

  萧楚竟然爽快应征。

  赶考士子们得知萧楚在船上,

  每天轮流前来请教学问。

  此时此刻,萧楚盘腿坐于船舱,声音低沉而缓慢,

  “世人修《春秋》重传轻经,”

  “我却是重经而轻传。”

  “汝等参加科考,”

  “自然经传都该学习。”

  “但科举是科举,学问是学问。”

  “科举只在一时,学问却在万世......”

  “真正做学问之时,”

  “不要寻章摘句,而该直指经义根本。”

  “研究《春秋》,当从书法(写作方式)入手......”

  “《春秋》以鲁史为本,兼采诸国之志,”

  “应当是史书才对,”

  “为何却是经书呢?”

  “经,常也!”

  “提挈大道,万世不易。”

  “《春秋》的那些传,只是纬书而已。”

  “纬书适于当时,有些东西已不合时宜。”

  “只有《春秋》的本经,其大道理永远不会变。”

  “便如人要吃饭,从古至今皆然,”

  “这就是经书。”

  “而先秦时候吃什么,现在又吃什么,”

  “却是在变的,就是纬书。”

  “治国亦如此。”

  “自当秉承大道不变,”

  “其治理手段却可千变万化!”

  “《春秋》之经义大道何在?”

  “无非‘皇极王道’四字......”

  从格局上来讲,萧楚对《春秋》的理解,

  是比胡安国更加高明的。

  胡安国喜欢寻章摘句、牵强附会,

  暂时还停留在术的层面,

  而萧楚已经直指春秋大道。

  这位先生也属于“遵王派”,

  倡导加强皇帝集权,

  辅佐圣君把王道传播天下。

  所以遇到昏君,

  他坚决不接受征辟,

  自己的才能根本无法施展,

  真施展开来反而还会害了百姓。

  官船从江西一直驶往东京,

  船上的考生听得如痴如醉。

  他们能在江西考上举人,

  基本功自然扎实得很。

  如今再听萧楚讲大道,

  一个个都受益良多,

  以前学的经义也融会贯通了。

  “先生,诸位相公,东京到了!”

  官船上的差役提醒道。

  萧楚缓缓站立而起,

  将一把宝剑系于腰间,

  亲传弟子胡铨帮他背琴。

  这位胡铨又是谁?

  赵构称帝之后的第一届殿试,

  胡铨的策论写了一万多字,

  讽刺赵构出题只问天道不问百姓。

  胡铨做八品官的时候,

  因反对与金国议和,

  上疏大骂赵构没资格卖国,

  痛斥赵构连三尺孩童都不如。

  文天祥一辈子都把胡铨视为偶像!

  “三十年不来东京,却不知是否风物如故,”

  萧楚下船登岸,

  对那些赶考士子说,

  “各自散去找住处吧。”.

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大儒

  考生们在岸边作揖拜别,

  皆执以弟子礼。

  身边只剩下胡铨,

  萧楚宠溺笑道,

  “随我去太平兴国寺,”

  “拜访一下友人再说。”

  萧楚一生不娶,

  无儿无女,

  已把弟子胡铨当成亲儿子.

  北风呼啸,胡铨害怕老师生病,

  急忙去租赁驴车。

  “不必,”

  萧楚摆手说,

  “衣裳穿得够厚了,”

  “吾非弱不禁风之人,”

  “一路步行还能观赏汴梁景色。”

  萧楚也是练过武功的,

  曾仗剑游览半个大宋,

  而且嫉恶如仇经常打抱不平。

  师徒俩先在城外转了转,胡铨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