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而官员碍于传统道德,
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判离的。
两处增批,
都是在给弱势方增加砝码,
并且还不一定能够成功。
《国朝礼记正义》这本书,
胡安国只是担任总编而已,
属于翰林院内好几个学派的妥协产物。
胡安国拿回翰林院,
让诸派学者慢慢观看。
众人看完梁王增批,
大部分都沉默了,
少数愤怒或欢喜的,
也不敢当众表露出来。
唉,还是慢慢编《春秋传》吧,
胡安国悄无声息回到办公室。
历史上那本《春秋传》,
是胡安国受靖康刺激而编成的。
他身为“秦党党魁”,
当时搞得里外不是人,
在秦桧正式主持议和时,
胡安国其实已经辞官隐居了,
并在隐居期间把这本书给写出来。
通篇总结就四个字:尊王攘夷!
大一统是尊王,
当时兵头子遍地,
农民起义频发,
胡安国说大家要听皇帝的话。
大复仇是攘夷,
反对议和,号召报仇。
而且,胡安国把很多《公羊传》都没注解为复仇的句子,
强行理解为是在宣扬复仇。
整体的复仇观点,
说白了就是宣扬抗金思想:
第一,臣子对君父有讨贼复仇的义务;
第二,不能跟仇国恢复邦交,更不能议和;
第三,与仇国作战,虽败犹荣;
第四,反对九世复仇,
因为这一代不复仇,
下一代多半会忘了仇恨,
就算没忘也缺少切肤之痛。
这一代如果不能复仇,
下一代还是算了吧,
不要把子孙拖入无休无止的复仇深渊。
现在的胡安国,
更侧重于阐述大一统。
赵佶、赵桓曾经是他的君父,
但赵渊并未弑君,
这两位前朝皇帝还活着呢,
所以胡安国用不着给君父复仇。
胡安国甚至主动为赵渊造反找理由,
譬如“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
批评赵桓、赵佶为“君失其德而故失其国”.
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该怎么改
又说大明为新朝正硕,
国内割据势力应该放弃抵抗,
包括宋徽宗、钟相都该归顺朝廷完成大一统。
又言燕云、河套、西域、大理、交趾,
皆为华夏故土,
必须完成国土统一,
同时这也是在对蛮夷展开复仇.
胡安国坐在办公桌前,
闭目回忆今日的对话,
再联想到皇帝、梁王的种种政令。
猛地,胡安国仿佛看到董仲舒站在自己面前。
他知道自己该写什么了!
《春秋》除了宣扬尊王攘夷,
搞大一统、大复仇之外,
还可以是改革制度之书。
董仲舒当年使用《春秋》时,
就阴戳戳赋予其改革意义。
后世康有为搞维新变法,
便顺着董仲舒的思路,
宣称“《春秋》专为改制而作”。
胡安国脸上露出微笑,提笔写道,
“《春秋》微言大义。”
“大义者,尊王攘夷也。”
“微言者,改立法制也。”
只要不跟自己的核心理念相悖,
胡安国在学术上愿意变成梁王的形状。
这厮写完一篇文章,
翌日便去求见梁王。
赵渊看完顿时展露笑容,点头赞许,
“胡先生不愧是当世大儒!”
在胡安国的文章里,
赵渊的改制创新,
跟王安石的变法改革完全不同。
王安石变法,
变的是大宋祖宗之法。
赵渊属于新王改制,
是合理合法合乎儒家精神的。
“通三统”是圣贤之言,
新王创立新的法制就是在履行圣人教诲。
因为隋唐宋的制度,
都有其缺点,
所以它们才会亡国。
同时它们又各有优点,
所以它们才能取代前朝。
通三统的意义在于,
采纳前面几个朝代的优点,
摒弃那些朝代的缺点,
根据现有的情况进行统合,
从而创立最适合新朝的法度。
所以,赵渊不管怎么改变制度,
那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有的地方改错了还可以再改回来。
大明版的胡安国《春秋传》,
正式确立其思想基调,
即:通三统(改革制度)、大一统(皇帝集权)、大复仇(领土扩张)。
胡安国说:“昨日受梁王殿下言语启发,”
“臣于《春秋》又有领悟,”
“因此才写出这篇拙文。”
赵渊画大饼道:“等先生写成《春秋传》,”
“我定向陛下举荐先生为观文殿大学士。”
“不敢有此殊荣,臣实惶恐。”
胡安国面带微笑,
显得那么云淡风轻。
北宋皇宫里的大殿,
名字暂时都没有改。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