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994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均匀分为六十份,”

  “每一份为一分钟。”

  “你再做一根分针,”

  “用以计算分钟。”

  王道士张大了嘴巴,

  终于还是垂首应道:“是!”

  加一个分针,

  可不像说的那么简单。

  领导张张嘴,

  下属跑断腿。

  等王道士把分针系统做出来,

  到时候就该让他做报时系统了。

  .....

  开封城很大,

  因此钟鼓楼不止一处。

  隋唐宋元四朝,

  皇城里也有钟鼓楼,

  不知明代咋就给取消了。

  一个月误差两刻的时钟,

  赵渊感觉已经很精确,

  于是下令再制作两台大摆钟,

  分别置于钟楼和鼓楼之上。

  已经做好的那一台摆钟,

  则放置于大庆殿,

  用于君臣参加朝会时报时。

  开封的钟鼓楼为东西布局,

  鼓楼在东,钟楼在西。

  那是非常高的两层建筑,

  基座完全是城墙模样,

  下方还有一道过街拱门,

  算上石砌基座实际有三层。

  赵渊打算搞那种四面钟,

  四个方向都能看到。

  他问王道士会不会很困难,

  得到的答案却是:

  设计制造四个钟面,

  比加一根分针简单多了.....

  反而是钟楼的中式房顶,

  不适合安装这玩意儿。

  晚清民国时期,

  也有类似烦恼。

  其解决办法极为粗暴,

  直接在钟鼓楼的房顶开洞,

  修一座小型西式钟塔上去。

  眨眼一看,

  就仿佛传统钟楼的天灵盖,

  骨质增生猛地长出一根独角。

  巨丑无比!

  但胜在省钱省事儿。

  赵渊当然用不着省事儿,

  让专业人士去费脑筋便是。

  得益于宋徽宗大兴土木,

  锻炼出许多优质建筑师和工匠。

  工部那边很快给出设计,

  收窄钟楼的顶层屋宇,

  继续往上面再盖三层。

  逐层越收越窄,

  如同佛塔一般。

  不知从哪天开始,

  东京市民猛地发现,

  鼓楼的鼓它不响了,

  每天只能听到钟楼敲钟。

  仔细打听才知道,

  鼓楼正在拆了上层重建。

  大家都没放在心上,

  他们被宋徽宗折腾习惯了,

  只要别强拆民居就没人在意。

  在成品摆钟搬去大庆殿之前,

  还就近弄到东宫放了几天。

  赵渊的妻儿们都来看热闹,

  觉得这个东西非常新鲜。

  “这针为何一直能走?”

  刘慧娘蹲在摆钟面前,

  看了半天忍不住发问。

  赵渊简单解释说,

  “那个摆来摆去的东西,叫做单摆。”

  “如果空气和机械没有阻力,”

  “它就能一直摆动个不停,”

  “为这个摆钟带来动力。”

  “旁边像秤砣一样的东西,叫做重锤。”

  “把重锤拉起来,”

  “它就有往下坠的力,”

  “用来补偿单摆受到的摩擦阻力。”.

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自然灾害

  刘慧娘眨眨眼,

  仿佛听懂了,

  又仿佛啥都没懂。

  “我知道摩擦力,父皇讲过!”

  已经七岁的庶长子赵康举起小手。

  赵渊问道:“你还知道什么?”

  赵康回答:“父皇说,我的玩具木球滚出去,”

  “如果没摩擦力就一直滚,”

  “受了摩擦力才会停下来。”.

  “哈哈哈!”

  赵渊不由大笑。

  扈三娘站在旁边笑容满面,

  她的这个儿子,

  从小聪明伶俐,

  极受赵渊、赵渊父子宠爱。

  反观李师师所生的嫡子赵洋,

  看起来就呆呆的,

  平时都不怎说话。

  两相比较,

  郑元仪难免生出别样心思。

  其他侧妃就没那么多想法,

  反正太子肯定轮不到她们的孩子。

  扈三娘说:“妾身近年来一直在学物理,”

  “却是还没有学过单摆,”

  “不知用到的是什么原理。”

  “拿纸笔来,我画给你看。”赵渊说道。

  刘慧娘立即让宫女捧来纸笔,

  轻轻松松就把赵渊的注意力吸引过去。

  扈三娘颇为无奈,

  她实在不懂那些学问。

  李师师微笑坐在旁边,

  跟裴嫦娥低声交谈,

  似乎完全没注意到有人争宠。

  种妙蕴却立于刘慧娘身旁,

  耐心听着赵渊讲单摆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