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888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他有一套自己的治国思路,

  其《时政论》二十一篇即强国发展计划.

第一千六百四十七章 禅让之礼

  见赵渊也听说过自己,

  胡安国非常兴奋,说道,

  “帝王之命在民心,”.

  “人君者,其职在养民,”

  “有国必先固本,”

  “而民为国本也。”

  “臣在治国安民一道上,”

  “窃与大元帅不谋而合。”

  “百姓安乐,则万民归心,”

  “必尊王攘夷一扫夷狄。”

  “然则,民为邦本,君亦为臣纲。”

  “只有君王正心守礼,臣子才不会乱心。”

  “禅让之礼,万万不可废!”

  赵渊问道:“天命何在?”

  胡安国说:“天命不可妄揣,只可感应之。”

  “天命转移,应在民心逆顺。”

  “得民心者,便得天命矣,”

  “正如经略与元帅这般。”

  赵渊又问:“吾之天命,既从民心而来,”

  “为何要赵宋皇帝禅让?”

  胡安国说:“顺理成章。”

  “如今民心已定,只缺禅让之礼,”

  “一旦禅让礼成,天命便告转移。”

  “我不搞禅让,天命就不在了吗?”

  “民心就会思慕旧宋吗?”赵渊质问道。

  “这......”

  胡安国整理措辞道:“礼有本末。”

  “正身治人,礼之本也;”

  “威仪文辞,礼之末也。”

  “今经略已得礼之本,”

  “为何要弃礼之末?”

  “弃末固不伤本,而未尽其全功也。”

  此言一出,群臣不禁点头,

  当世大儒说话果然有水平。

  胡安国的意思是说,

  繁文缛节属于礼的表象,

  礼的内涵是以心正身而待人。

  既然已经有内涵了,

  为什么要舍弃表象?

  登基这种大事,

  应当表里合一才能完美。

  他支持搞禅让,

  并非什么舍本逐末,

  而是本末全都要!

  赵渊笑了笑没有立即反驳。

  胡安国继续说:“礼,国之干也。”

  “敬,礼之舆也。”

  “不敬则礼不行,”

  “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

  这是在引用《左传》,

  说礼(包括国家制度)是国家的主干,

  而敬则是通往礼的车马。

  正心诚意固然重要,

  繁文缛节也必须遵守,

  如果不守礼制,

  就缺一个做事标准,

  全国上下就要乱套。

  赵渊猛地来一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这段话,我却更看重‘所损益’三个字。”

  商礼是修改夏礼而制定的,

  周礼是修改商礼而制定的,

  礼的形式不断改变,

  但礼的内涵万世不变。

  赵渊的意思是说,

  大家都盯着“不变”,

  但他却关注于“改变”。

  胡安国心中一惊,

  不只是他,很多官员都开始惴惴不安。

  赵渊根本就不是在跟大家商量,

  而是在发表宣言:老子要改规矩了!

  改的可不仅是天命转移的规矩,

  肯定还有很多别的规矩。

  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废?

  孔子的“所损益”三个字,

  就为变法派提供了弹药。

  守住礼法的内涵不变即可,

  剩下的具体表现形式,

  可以随着时代变化而改进。

  精神内涵不可变,

  是礼之本、礼之常。

  繁文缛节可以变,

  是礼之末、礼之变。

  这符合儒家经义。

  赵渊说道:“天命,是我父子匡乱世、济百姓,”

  “以天人感应而自行流转。”

  “与那赵宋何干?”

  “让赵桓禅位,难道不像是乞讨得来?”

  “也不能说乞讨,更像逼着他交出宝物,”

  “就活像是从他手里抢来的。”

  “如果要敬天告民,登极大典就足够了,”

  “何必画蛇添足行禅让之礼?”

  赵渊盯着胡安国说:“你且说说三代以下,”

  “哪个皇帝禅让是自愿的?”

  “强逼旧君禅让,还三请三辞,”

  “这有半点敬的意思吗?”

  “非但不敬,还欺天愚民!”

  “你自认为知晓礼之本末,”

  “实则在舍本逐末!”

  “不敢!”

  胡安国连忙低头否认,

  他知道赵渊在诡辩,

  但诡辩得也有些蛮横道理。

  而且以现在两人的身份,

  有些事情不能乱说,

  赵渊必定能够赢得辩论。

  赵渊温言细语道:“禅让之礼,可以不用,”

  “有登极大典即可。”.

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新制度

  “如今宇内未平,也可先不称帝,”

  “明年元旦当称王建制。”

  “所立官制,也与旧宋不同。”

  “旧宋先用三省六部制,再改中书门下制,复用三省六部制。”.

  “改来改去,莫衷其是,反倒弊病横生。”

  赵渊缓缓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