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全靠找老朋友借钱为生,
仆人远在燕京不知死活。
“相公,坐轿不?”
吕颐浩刚走出巷子就听一个轿夫高声揽客。
那是两人抬的小轿,
轿厢挺寒酸的。
也不知从哪儿弄来木料,
让木匠随便打了一副,
披上些布料做装饰就敢出门做生意。
“到东华门多少钱?”吕颐浩问。
轿夫回答:“二十文。”
“恁贵?”
吕颐浩感觉自己正在被敲竹杠,
他以前不在乎这点钱,
最近却是囊中羞涩得很。
轿夫说道:“除了粮价被官府压着没涨,“
“别的东西都大涨价。”
“油盐酱醋布炭啥都贵,”
“抬轿一天也没几个客,”
“要是不跟着涨价,”
“日子可怎过得下去?”
吕颐浩想想也对,
于是坐进轿中。
闭塞的空间,
让他极为别扭,
像被关在笼中的猴子。
行不多久,
天空忽地下起小雪。
两个轿夫开始聊天气,
盼望今年冬天不要太冷,
否则付不起买炭的取暖费。
“哒哒哒哒!”
一个官差骑马慢跑而过,沿街大喊,
“有三十二条炭船进京,”
“朱相公勒令炭行平价销售。”
“从明日起,不需担忧无炭可烧,”
“排队买炭时莫要哄抢!”.
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石炭
大街上迅速嘈杂起来,
吕颐浩掀开轿帘,
却见好多百姓在欢呼。
两个轿夫也心情愉悦,
似乎抬轿子都更有力气了。
“这石炭总算来了,”
“上回运那几条船哪够?”
“来了便好,不然连炭都烧不起,”
“又得把门板劈了煮饭。”
“熬过今年就顺了,”.
“昏君已逃到东南,”
“明年换朱相公做皇帝,”
“日子肯定比以前更好过。”
“先前说你那姐夫报名出城种地,”
“他祖辈都住在城里,”
“晓得锄头怎么拿吗?”
“你没看告示?”
“朱相公会安排劝农官,”
“还能跟着流民学,”
“反正肯定饿不死。”
“我都想去种地了,”
“只要肯搬到乡下,”
“去了就分几亩地。”
“......”
吕颐浩听着两个轿夫的谈话,
他知道那些土地是怎么来的。
西城所括田搞出的皇庄,
大太监们占有的私庄,
皇亲国戚积攒的庄园,
佛寺和道观的庙田......大量抄没充公重新分配。
耕种那些土地的佃户,
优先获得分田资格。
但由于战乱和饥荒,
很多佃户都逃走了,
因此需要安排流民去耕种。
被赵渊强制退伍的旧宋将士,
也能分到一些土地。
最后就是鼓励东京城内的无业游民,
让他们到乡下学着种地。
这里面,除了退伍士兵是无偿分田,
其余百姓全部属于赊购田产。
他们的种子、农具、土地,
皆以赊欠的形式获得,
每年收粮之后分期还款。
无息,低价,遇到灾年还能获得减免。
基本辛苦耕种十年,
就能把所有欠款还清,
到时候田产就彻底属于自己。
朱家父子之所以这样做,
并非贪图那几个钱财,
而是为了让将士们心理平衡。
他们卖命打仗才获赐田产,
普通百姓为啥就可以白给?
吕颐浩在轿子里闭目养神,
不知过了多久,
轿子轻轻落地,轿夫喊道:“相公,东华门到了。”
吕颐浩钻出去付钱,
来到东华门外。
守门侍卫喊道:“出示腰牌!”
吕颐浩拿出一张木制的空白牌子,
这种木牌最近发了很多,
刻着大元帅府的标记,
是专给旧宋无差官员的凭证。
“吕先生安好!”
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官员拱手。
吕颐浩转身回礼:“不知阁下尊姓大名?”
年轻官员说:“旧宋户部右曹员外郎陈师尹。”
“原来是陈郎官。”
吕颐浩随口寒暄,
他根本不认识这种小官,
虽然这官职已经不算小了。
陈师尹也只礼节性问候他还瞧不起吕颐浩呢。
几十年前,他的祖辈迁到颍川定居,
虽然不怎么跟主宗联络,
但家谱肯定还对得上。
今后续上关系肯定能得重用。
二人说话之间,又是一顶轿子过来。
一个年约五十岁的男子钻出,
此人名叫苏烨,
原为礼部侍郎,
他主动作揖问候,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