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改回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行政效率变得更低,
但裁撤了一些冗官和衙门,
每年能够节省两万贯开支。
这个改革,在元丰年间制度化,
因此又叫“元丰改制”。
宰相权力就此被削弱,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如果没有元丰改制,
宋徽宗还真不能肆意妄为。
因为身为宰相的蔡京可以不用那么讨好皇帝,
就能依托中书门下制掌控大权,
而宰相大权又被其他机构给制约。
以上这些只是大致情况,
实际更加复杂。
比如六部就一度侵夺三省大权,
是皇帝出手给按下去的。
枢密院也曾经能压制宰相,
在不断的权力交锋中逐渐衰落。
究其根本,
无非吏权、财权、事权的争夺而已,
更深层次则是皇权与相权的对抗。
宋代的冗官根源在于分权制衡,
设参知政事分走宰相的行政权,
设枢密院分走宰相的军事权,
设三司使分走宰相的财政权。
分来分去改来改去,
结果在元丰改制之后,
形成一个畸形的四不像怪物,
集唐宋两代的各种弊政于一体。
好的没有,坏的全要!
赵渊说:“内阁制在明代是反复磨合出来的,”
“属于一种妥协式集权制度,”
“太监掌控的司礼监具有关键作用。”
“你也不想重用太监吧?”
“当然不想。”
赵渊笑道:“但发展到一定阶段,今后的皇帝肯定重用太监。”
“宋代的皇帝,最初是提拔翰林学士,”
“用文官来压制宰相和六部。”
“并且牢牢掌控御史台,”
“御史只能由皇帝亲自任命。”
“但最后发现,翰林学士和御史靠不住,”
“他们会跟宰相、尚书眉来眼去。”
“于是,太监不断被启用,”
“到宋徽宗时出现这么多大太监。”
张根无奈道:“没有什么一劳永逸的完美制度,”
“政治这种事情,一抓就死,一放就乱。”
“别说偌大一个国家,”
“就算以前我做副院长,”
“学校里还不是乌烟瘴气的。”
“百年之后的事情,”
“别想那么多,后人自会去调整。”
“实在调不过来,”
“那就等着亡国呗。”
“我们现在设计的制度,尽量靠谱就行。”
“在大方向上,要有利于促进科学和生产力发展。”
“是这么个说法。”赵渊表示同意。
.....
赵渊的三千重甲侍卫,
其中一千被王渊带去淮南,
清查整编两淮那些新募部队。
剩下两千侍卫,
跟火枪手一起,
暂时作为皇城禁卫。
白胜算是皇宫侍卫统领,
古三掌控重甲兵,
花荣掌控火枪手。
赵渊也有数百侍卫,
但战斗力不够看,
皇城兵权等于在赵渊手中。
太监和宫女,沿用旧宋留下的。
全是无家可归之人,
破城时逃无可逃,
如今反而又有了工作。
至于赵宋皇室和宗室,
则转移到延福宫看押,
开春之后会安排他们的耕种.
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富家
因为派系出现得太快,
又跟旧宋官场牵涉太深,
长此以往下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必然形成大大小小的利益集团。
一旦有了利益集团,
政治倾轧也会随之而来,.
并且开始威胁现有制度,
影响皇帝的政策传达及施行。
政治是一种妥协的艺术,
而妥协又是在斗争中产生。
直到皇帝和群臣长期摩擦,
达到某种微妙的平衡,
朝堂才会真正安稳下来。
会不会大杀功臣,
得看磨合得如何。
守成君主都是通过常规手段磨合,
而开国皇帝就没那么多顾忌,
实在受不了便一通砍瓜切菜。
现如今,仅四川班底就有四派。
一为汉中派,
以汉中和洋州的士绅豪强为主体。
这里面,很多人都是朱家父子的亲戚朋友,
而且在军中也有极大的影响力。
二为学生派,
以太学生、金州学生为主体,
也掺杂黎州、桂州的学生,
以及金州的士绅豪强。
也在军中有影响力,
主要是从徐州迁徙到金州的那批冶铁匠,
许多人在起兵之初都做了军官。
三为蜀中派,
以成都平原的士绅豪族为主体,
四川其他地方的士绅作为依附。
他们跟军队没啥牵扯,
但大量担任中低级官僚,
这些人跟高景山走得很近。
四为降官派,
以献城投靠朱氏的旧宋地方官为主体,
这些人跟张根走得很近。
当然,各派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