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不过几日,
秦桧便成了梁王的忠实狗腿子。
为了方便太学师生,
太学中也兴办了食堂,
朝廷对太学的学生还有补助,
每月一千文。
朝廷还会为从外地选拔而来的贫苦学子提供住宿。
可以说朝廷给太学的学子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
为的便是这些学子专心求学,
学成以后报效朝廷。
这些也基本都是延续的宋朝政策。
太学食堂的食物相比城中的一些酒楼也并不逊色,
甚至有一些菜是名满全城的。
著名的“太学馒头”,
就是太学食堂所作,
后来得到宋仁宗的赞扬,
声名远扬,
城中的商人高价把做法买去,
在城中仍旧打着太学馒头的名号卖.
第一千七百三十四章 物理教材
此时的馒头其实是后世的包子,
武大郎卖的炊饼才是现代的馒头。
太学馒头便是肉馅的包子,
味道鲜美。
有一次,宋仁宗赵祯来太学巡视,
当天太学吃的便是馒头。
宋仁宗吃过馒头后,当即大赞道,
“以此养士,可无愧矣!”
皇帝的金口玉言评价,
当即让太学馒头在东京传开,.
吸引了商人购买做法,
让太学馒头成为东京城有名的小吃。
在太学食堂吃过午饭,
小歇片刻,
赵渊便在太学师生的簇拥下往开宝寺而来。
不少城中百姓看到梁王领着太学的师生上街,
也满怀好奇的跟在后面,
搞得声势越来越大。
到的开宝寺时,
后面已经跟了几千人,
吓得开宝寺知客僧差一点就要关门谢客了。
赵渊没有理会赶来迎接的寺庙主持之流,
而是带着众人往寺中铁塔而来。
开宝寺铁塔并不是真的由铁铸成,
而是一座砖塔,
只是因为表面铺的琉璃是铁褐色,
看上去便仿佛铁塔一般,
因此被人们唤作铁塔。
塔高一百八十尺,共十三层,
每一层都是等边八角形。
开宝寺铁塔闻名,
并不是因为现在的琉璃塔出名,
而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典故。
当年开宝寺塔初建时并不是琉璃塔,
而是一座木塔。
最初的开宝寺木塔由宋朝名匠喻浩督造,
八角十三层,
高三百六十尺,
上安千佛万菩萨塔下作天宫奉安佛舍利,
历时八年才竣工落成。
木塔初成时,
城中官民便发现木塔不是直直的,
而是朝西北倾斜,
喻浩是天下有名的大匠,
自然不会有人怀疑他是没有设计好。
于是便好奇的问其原因,喻浩便说,
“京师地平无山,多西北风,”
“吹之不过百年便正了。”
此塔极其伟丽,
在东京诸塔中最高,
且制度甚精。
其土木之宏伟,
金碧之炳耀,
都是从未有过的,
因此被赞为“天下之冠”。
可惜喻浩设计建造的这座华美绝伦的木塔仅存世五十六年,
就在宋仁宗庆历四年六月遭雷击而焚毁了。
那时木塔已经被西北风吹正了,
天下人还都好奇木塔继续吹下去,
会不会向东南倾斜时。
因为喻浩被誉为“再世鲁班”,
还著有《木经》三卷,
是宋朝重要的建筑学专著,
所以人们都觉得喻浩不会简单的只想到了几十年的问题,
或许木塔吹正后,
还有抵御西北风,
不使之向东南倾斜的布置。
但是一把大火却让这个答案永远无法揭晓了。
五年后,
宋仁宗才下诏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这座铁色琉璃砖塔,
同样是建成时先向西北方向倾斜,
然后在西北风的日夜吹拂下,
慢慢变正,
此时已经有些向东南倾斜了,
不过不仔细观察并看不出来。
虽然后来的匠人仿造了喻浩的设计,
但是他们却没喻浩的本事,
建不出三百六十尺的塔来,
只好把原来的高度缩水一半,
建了一个一百八十尺的铁塔出来。
很多慕名而来的人看的并不是眼前的铁塔,
而是追忆着那位再世鲁班——喻浩。
赵渊要做的便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
选在铁塔,
也不无对斜塔的致敬。
但是开宝寺铁塔毫无疑问要比比萨斜塔更加富有传奇历史,
比萨斜塔是因为设计不合理,
导致建塔时便开始歪斜,
因此一度停工,
而开宝寺铁塔却是在设计之初便考量了风的因素,
特意造成了斜塔,
最后又在风的推动下变正。
而且赵渊设计的实验也要比伽利略的实验严谨,
如果两个实验同时进行,
赵渊也有信心名垂千古的一定是铁塔实验。
开宝寺塔最初便是为供奉阿育王佛舍利修建,
为了让信徒膜拜,
铁塔前面便留了一片开阔地。
离铁塔还有几丈,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