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615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你也被捉,他们选择归顺大梁,”

  “其实也无可厚非。”

  李仁爱虽然不愿承认,

  但也不得不点头道,

  “母后说的是,”

  “便是信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家思想的汉人都多见风使舵之辈,”

  “何况我们党项人。”

  无论辽国皇室还是西夏皇室都喜欢研究汉学,

  早年间李乾顺便设立国学,

  让皇亲贵族子弟入学学习儒学。

  仁忠、仁礼便是李乾顺强制入学的一批皇室子弟,

  因此他们二人才通晓番汉文化。

  辽国更是热衷汉学,

  达官贵人都以能赋诗词为荣,

  耶律南仙从小也学的一些汉学,

  提倡汉学的李乾顺更是可以写诗词。

  李仁爱耳濡目染之下,

  对汉学也颇有兴趣,

  对儒家思想也不陌生。

  如今说来,却是不无讽刺。

  一旁的仁多保忠已是须发皆白,

  对女色早已没了冲动,

  并没关注中间舞蹈的女子。

  也不敢一直盯着王座上的赵渊,

  对后面的人又没兴趣,

  因此便把注意力放到李仁爱和耶律南仙这边来。

  听得二人对话,插嘴道,

  “大家都觉得夏国大势已去了,”

  “才想着投靠梁国换条生路,”

  “其实这样也好,好歹为党项族保留了一丝元气。”

  “不然一直打下去,”

  “恐怕党项会灭族也不一定。”

  李仁爱看早些年便准备投宋的仁多保忠答话,

  冷哼一声,

  “卖主求荣之辈,”

  “你何时也考虑起党项族了?”

  仁多保忠掌兵多年,

  仁多家族更是党项大族,

  即使被李乾顺发现要投宋,

  李乾顺也只能罢了他军职,

  不敢杀他。

  听得李仁爱出言不逊,

  也不由动了怒气,驳斥道,

  “党项族非是你嵬名一家的,”

  “你们嵬名家先前也不过夏、绥、银、宥几州,”

  “后来各部与你们联合,”

  “又夺了宋朝许多土地,”

  “才有了上千里疆土。”

  “但你们嵬名家贪得无厌,”

  “与宋朝不断动武。”

  “宋朝有万万人,”

  “钱粮不计其数,”

  “而我大夏人口最多时也不过三百多万,”

  “党项人更是不过一百多万。”

  “如何能与宋朝长期为敌。”

  “这一百多年,你嵬名家族疆土是越来越大了,”

  “但是党项各部人口可有什么增长?”

  李仁爱皱眉道,

  “各部从中原抢来的汉人可不在少数。”

  仁多保忠撇嘴道:“汉人终究是汉人,”

  “那你们嵬名家族如何不用汉人去打仗呢?.

第一千九百二十八章 人口损失

  “哪次征战不是党项各部精锐做主力,”

  “我党项各部没有汉人的底蕴,”

  “一百多年打下来早已是伤筋动骨。”

  “宋朝赵佶做了皇帝后,”.

  “决定对我国用兵,”

  “我便知道一旦宋朝整合了西军,”

  “我国必然不敌。”

  “因此才不愿损伤各部人丁,”

  “后来也证明这一点了吧。”

  “横山地区全部被童贯夺去,”

  “卓啅和南、西寿保泰、静塞几个军司也都是大伤元气,”

  “直接被童贯夺去的部族人口便不下十万吧。”

  “这次李乾顺和察哥不自量力入侵,”

  “又折损了三十万兵马,”

  “这可都是各部壮丁。”

  “仁忠的二十万兵马如今也没了下落。”

  “因为你嵬名一家的野心,”

  “这一次党项各部落都被打残了吧。”

  李仁爱被仁多保忠这一通数落,

  也不由满脸通红,

  不过事关他祖辈名声,

  也不得不强自辩道,

  “汉人富庶,大夏贫瘠,各部谁不想去抢掠汉人。”

  “战争不止,如何能归罪于我嵬名家族。”

  仁多保忠不屑的看着李仁爱,

  “我部不愿再和汉人争斗,”

  “李乾顺便罢了我官职,”

  “把我软禁在兴庆府。”

  “之后我部的兵马也都被你们裹挟上了战场了吧?”

  李仁爱道:“你若不是要投宋国,”

  “如何会被罢?”

  “笑话,我不投宋,”

  “难道李乾顺还能让我部不出兵,”

  “看你们和宋国厮杀吗?”

  “反而投了宋朝之后,”

  “他们不会放心我部,”

  “最多也就是征用一些人带路,”

  “我部才能保全。”

  “李乾顺罢了我官职,”

  “这些年我部人丁恐怕大损了吧?”

  李仁爱辩不过仁多保忠,只好道,

  “若不是梁国突然冒出来,”

  “此时我父王恐怕早已打下陕西,”

  “各部休养生息几十年,”

  “何愁人丁不兴旺。”

  仁多保忠道:“若是没有大梁,你们能有机会攻打陕西吗?”

  “我罢官后,夏国不但丢了横山地区,”

  “其他军司也都是损兵折将,”

  “何曾再开疆扩土过。”

  “若是宋朝不灭,”

  “恐怕大夏迟早也要被宋朝攻灭。”

  “我党项人不过一百多万,”

  “却要和一个人口万万人的国家为敌。”

  “除非能快速灭了宋朝,”

  “否则长期消耗之下,”

  “最后败得一定是我大夏。”

  “这一点我比你们都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