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601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一众将士听得大王这般仁义,

  不由都单膝下跪,

  “愿为大王效死。”

  “都起来吧,沙场残酷,”

  “古来征战几人回?”

  “寻常人能征战三年便算命硬了,”

  “当然天下太平后,从军的危险也就小了很多了。”

  “不过人生多姿多彩,”

  “军中管制又严,”

  “当一辈子兵会少了很多乐趣。”

  “即使大伙不会其他营生,”

  “梁山老兵分的土地必然会更多,”

  “朝廷又免了农税,”

  “便是收地租也足够大伙快活后半生了。”

  “只要我大梁不灭,”

  “那些土地也足以让你们的子孙生活无忧了。”

  “当然前提是你们家中不要出败家子。”

  一众将士闻言,

  不由都哈哈笑起来。

  孙立听得赵渊这般说,

  却是不由想起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来。

  赵匡胤打下江山后,

  忌惮给他黄袍加身的众将手中的兵权,

  便威逼众人解甲归田。

  不过赵匡胤解除的是大将的兵权,

  大王却是要让老兵解甲归田,

  难不成是在暗示他们这些老人也请辞?

  不过孙立想想又觉得不对,

  毫无疑问,大梁军中威望最高的便是大王。

  其他人便是全数联手,

  都无法撼动大王的地位。

  尤其在梁山老兵心目中,

  大王更是下凡的天神,

  根本不可能跟着其他人对抗大王。

  而且梁山老人中,

  多数将领都是大王从江湖上带到梁山的,

  可以说是大王的心腹。

  解除了这些人的兵权,

  想要再培植一批心腹也很难。

  孙立想了一阵,

  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

  他也知道大王性子直爽,

  便直接问道:“大王恐怕还有其他用意吧?”

  赵渊笑道:“第一,当然是要和梁山老人共享富贵。”

  “第二,便是要推动全民服兵役,”

  “所有人到了二十岁时,都要服兵役三年。”

  “我要让汉人尚武,”

  “如果我汉人全部从过军,”

  “即使世道怎么变迁,”

  “都没有民族可以奴役我汉人。”

  “当然为了保持军队的战斗力,”

  “优秀的士卒还要选出来,”

  “让他们担任军官。”

  孙立瞠目结舌道:“所有人都服兵役?”

  赵渊点头道:“恩。”

  孙立摇头道:“我朝军队待遇优厚,”

  “多数人应该都没有问题,”

  “不过多数文人应该都不会服兵役。”

  “当年狄青任枢密副使,”

  “朝中文人便群起而攻。”

  “御史中丞王举正便直言,”

  “恐四方轻朝廷,”

  “可见文人对武人的轻视。”

  “韩琦和狄青不和,”

  “韩琦寻事要杀狄青麾下焦用,”

  “狄青求情说,焦用有军功,好男儿。”

  “韩琦却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

  “此岂得为好儿耶!”

  “因此斩杀了焦用。”

  “便是狄青那等武人,文人都看不起,”

  “他们如何愿意做一个士卒?”.

第一千九百一十三章 武人地位

  许多将士知道宋朝武人地位低,

  但是却不知这些典故,

  不过狄青大名他们也是听过的,

  听得孙立说起狄青这般委屈,

  不由都面露愤慨之色。

  赵渊环视众人,笑道,

  “你们知道我最看不起什么人?”

  马麟猜道:“难不成是文人?”

  赵渊点头道:“接近了,”.

  “我最看不起的便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

  “那些只知道读死书,”

  “又觉得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的人。”

  “多少人一辈子都在读书赶考,”

  “明明考不上,却不事劳作,想着一步登天。”

  “宋朝搞出特奏名,”

  “更是让那些人乐此不疲。”

  特奏名却是宋朝科举制度的一种,

  考进士多次不中者,

  另外造册上奏,

  然后朝廷出一些简单的题目,

  让他们考,

  考中的特赐本科出身,

  因此唤作特奏名。

  孙立点头道:“这也是宋朝优待文人的举措,”

  “明明是科举选拔人才,”

  “却搞出这不伦不类的特奏名来。”

  “只要考的次数多了,便能降低难度。”

  “宋朝几时这般优待过武人。”

  赵渊笑道:“那等屡次不中,却还要赶考的人,”

  “便是让他们偶然中举得了官,”

  “只怕他们第一件事就是把多少年花费的钱财捞回来,”

  “如何会用心做官。”

  “而且这些人,啃了一辈子死书,又如何能懂政事。”

  “前些日子,我在东京便见了不少白发举子,”

  “我便有了这个想法,”

  “只是念其中不少人长途跋涉去了东京,”

  “又是被我们突然封在东京,才没提这个建议。”

  “等到下次科举,超过三十五岁的人便不准参加。”

  “让那些无用之人早早改行做些营生,”

  “免得徒耗朝廷人力物力。”

  限定参加科举的年龄,

  取消恩客,

  这两个措施一旦实施,

  即使不能说朝廷打压文人,

  但是也可说明朝廷不会和宋朝一般优待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