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卢俊义大军和赵佶圣旨抵达后,
各州府几乎是望风而降。
少数罪大恶极的官员知道降了也逃不过大梁刑罚,
也没有勇气以一州之力对抗卢俊义大军,
只能卷了钱财落跑。
卢俊义一路北上,
各州逃跑的官员比比皆是。
北京大名府则是在改朝换代消息泄露前,
被王时雍赶到奉旨接任了北京留守。
原北京留守梁忠书刚刚收到兴仁府公文,
说是梁山兵马过境,
东京有险。
梁忠书正考虑派多少兵马去勤王时,
王时雍便带着圣旨到了。
王时雍也狡诈,
听得梁忠书已经得知梁山兵马攻打东京,
马上说朝廷早已探到梁山兵马动向。
因此派他来接任北京留守,
不须出兵勤王,
只要紧守北京便好。
一众武将也觉得梁山贼寇是声东击西,
毕竟以东京防御,
就算有完备的攻城器械也不是短时间能攻下的,
到时面临的便是各州勤王兵马的围攻。
所以梁山兵马的目标很可能是北京或者南京,
毕竟以梁山的兵力,
普通州府也不用费这许多周折。
梁忠书也不曾想到皇宫会被赵渊控制,
更不觉得梁山兵马可以打破东京,
自然也就不怀疑圣旨是假的或者被胁迫写的,
听得王时雍说他回京后有升迁便喜滋滋的把留守交出来了.
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敢反抗
不过他却是担心回京路上撞到梁山贼寇,
想留在北京等待形势明朗。
王时雍却是怕梁忠书在北京坏事,
当即催促梁忠书按照皇上旨意即刻上路,
私底下则和梁忠书说北京更加危险一些,.
吓得梁忠书当即收拾了细软,
带着家眷往西而去,
准备绕路去东京,
免得和梁山兵马撞个正着。
梁忠书一走,
王时雍便开始拉拢城中军官,
等到归顺大梁的圣旨传来时,
王时雍已经拉拢了一些武将,
在留守府布置了伏兵,
招来城中武将宣旨,
刚有武将提出异议,
便被王时雍以抗旨为由斩了。
其余武将本就觉得抗旨之事不可为,
见状便也都在效忠大梁的文书上画押。
如果说文官画押还可以说是奉旨而为,
但是武将一旦画押,
无论以后局势如何,
他们都无法回头,
因为这是把武将视为心腹大患的宋朝。
大名府成功改旗易帜。
卢俊义借着大军威势和赵佶圣旨,
一路可说势如破竹,
但是到的河间府时,
却听得雄州知州挟众投了辽国。
虽然辽国没有派兵驻扎,
但是却插上了辽国旗帜,
同时辽国通报已有使者准备南下,
商谈两国边界诸事。
卢俊义也不好直接夺取雄州,
只能驻兵莫州,
上报朝廷,
等待朝廷命令。
原来雄州知州为官贪滥,
知道降了也是死路一条,
逃又不甘心,
便把城池献给了正在边境集结兵马的耶律大石,
换取富贵。
宣和年间,
宋朝打定主意要联金灭辽,
频繁派马植来往金国约定会盟之事。
朝堂上争议很大,
辽国也打探到宋朝要和金国结盟夺取燕云十六州的消息,
只是无力阻止,
因此派了许多奸细在宋朝打探消息,
免得被宋朝突然袭击。
因此大梁攻占东京的消息很快便传回了辽国,
耶律大石没想到他还准备大力扶植的梁山兵马,
居然这么快便攻占了东京。
耶律大石判断中原会大乱,
有机可趁,
马上禀告南院大王耶律淳,
建议集结兵马从中取利。
耶律淳也觉得机会难得,
便令耶律大石集结兵马,
同时飞报辽国皇帝耶律延禧。
耶律延禧此时却是在鸳鸯泺游猎,
距离南京析津府五百里远近。
捺钵制度是辽国独特的政治制度,
辽国设有五京,
东京、西京、南京、中京、上京,
但是辽国皇帝却是很少在五京,
多半时间是在赶赴四季捺钵的路上。
契丹族建国之前便是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四时迁徙。
建国后,也保持着这种生活习惯,
不过却赋予了许多政治意义。
春捺钵、秋捺钵主要处理契丹族与所属其他民族的关系,
夏捺钵、冬捺钵则主要召开北、南臣僚会议。
辽国境内马背上的民族很多,
最难统治的也就是这些剽悍的民族。
四时捺钵,跟着水草迁移,
可以让辽国皇帝更加了解这些民族,
更好的处理各民族的关系,
同时也让辽国皇帝保持先祖的武勇,
因为处理完政事后,
便是游猎,秋季猎杀的便是熊、虎等猛兽。
可惜耶律延禧做了皇帝以后,
便完全忘了捺钵制度的政治意义,
改为了纯粹的四季游猎。
约见各部首领处理部落关系,
也成了勒索各部,
各部首领朝见必须要准备丰厚的礼物。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