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1342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

  金銮殿,

  赵佶坐到龙椅上后便脸色铁青的看着文武百官,

  眼神中冰冷的杀意让众人都不寒而栗。

  殿头官也没照例让众人上奏,

  许多人原本已经准备好奏折,

  但是看到平曰儒雅平和的皇上变了一个人似的,

  都不敢开口打破这寂寞,

  一个个低眉顺眼的站在那里。

  少保、太宰兼门下侍郎王黼看众人都不敢出头,

  壮着胆子出列道,

  “启禀圣上,前殿前都指挥使高坎领兵剿灭梁山贼寇,不幸战败,”

  “高大人也不幸落入贼手。”

  “两日前梁山贼寇居然在济州公开杀害了高大人,”

  “实属罪大恶极,蔑视朝廷威仪,”

  “乞请圣上派大军剿灭梁山贼寇。”

  王黼在赵佶冰冷的注视下,

  艰难的把这些话说完,

  便低头等着赵佶回话。

  但是等了一阵,

  却没听到赵佶回话,

  不由悄悄用眼角,

  瞥向刚刚晋升为太尉不久的梁师成。

  梁师成这个太尉,

  却是和高坎这个太尉不一样,

  高坎的太尉只是因为他是殿帅府长官,

  习惯姓的称呼太尉,

  而梁师成却是皇上封的太尉,官阶正二品。

  虽然王黼现在已是官居一品,

  但是对梁师成还是和父亲一般伺候着。

  梁师成也摸不准赵佶是何心意,

  昨日他们接到梁山公开处决高坎的消息后,

  便知道这个消息压不住,

  只能如实的禀告了赵佶。

  赵佶刚听到消息,

  也是一阵暴怒,

  据赵佶身边小太监说砸了很多东西,

  但是之后却平静下来,

  只是面色铁青,一言不发.......

第一千六百一十三章 暴怒的皇帝

  高坎的死,

  让赵佶暴怒几天也是正常的,

  而梁山贼寇也一定会湮没在赵佶的愤怒当中。

  梁师成原本以为赵佶上朝后,

  便会马上下旨派人剿灭梁山贼寇,

  但是赵佶上朝后仍然一言不发,

  让梁师成突然觉得,

  赵佶似乎不单纯是因为高坎的死愤怒。

  梁师成犹豫再三,.

  还是小声道,

  “圣上息怒,高大人为国尽忠,死得其所,”

  “再派大军把梁山贼寇剿灭了以告慰高大人在天之灵便是,”

  “不要因此伤了龙体。”

  赵佶看了眼梁师成,表情略舒。

  还是这些阉人对他忠诚啊,

  若是宫中能多几个和梁师成、童贯一般有本事的奴才,

  那该多好,

  免得被这些朝臣糊弄。

  赵佶心中感叹了一番,沉声道,

  “为何这些年朕听到的都是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而这一年间,却突然方腊在江南造反,席卷了几路,反贼过百万。”

  “赵大郎在京东造反,轻易的打败十万禁军,想必人马也不少吧。”

  “朕问你们,难道是去年突然遭了天灾,”

  “百姓都活不下去了,跟着他们造反不成?”

  众人这时才知道赵佶暴怒的原因。

  宿元景等清流看到自小聪慧的皇上,

  终于醒悟过来,也是大喜,

  现在朝中大权都被奸臣把持,

  若是皇上这次能惩戒一些歼臣,

  提拔一些清正臣子,

  那振兴朝纲之日便也不远了。

  宿元景想了想,出列奏道,

  “这些年朝廷政令反复,百姓负担甚重,”

  “各地贼患不断,梁山贼寇也闹了多年了,”

  “只是赵大郎当了贼首后闹得更大了,”

  “去年便劫了东平府、高唐州,”

  “杀害了两地知州。”

  赵佶冷冷的看着这个先前自己以为和蔡京等人不一样的臣子,

  其实他心中也和明镜一眼,

  蔡京、高坎、王黼等人是弄权之臣,

  利用手中权力贪污,

  生活奢靡,

  如果用百姓的眼光看,

  他们便是歼臣。

  但是在赵佶看来,

  他们却是和自己兴趣相投,

  而且有一定的办事能力,

  用他们既可以处理朝政,

  也可以让他们压制朝中清流,

  免得那些清流动不动便劝谏他。

  赵佶虽然当了皇帝,

  但是更多的爱好还在书画享乐上,

  若是朝中清流占了上风,

  那么他也只能接受他们督促,

  勤勤勉勉的治理朝政,

  哪有时间享乐。

  蔡京等人也摸准了他的心思,

  一味的吹捧天下太平,百姓安乐,

  让赵佶放心享乐。

  赵佶当然也没有完全信任蔡京等人,

  不然也不会三次罢免蔡京,

  只是在他想来宋朝建国一百多年,

  前面历代皇帝勤勉治政,

  天下虽然不会和蔡京他们吹捧的一般富足,

  但是百姓们也绝不致无法过活,

  因此才想享乐一时。

  为了防止被蔡京等人一手遮天,

  他也留了宿元景等一些清流,

  让他可以不时听见一些不同的声音。

  赵佶失望的看着宿元景,

  “既然你知道这么多,”

  “为何你没有上奏朕?”

  宿元景也看到赵佶的失望之情,赶忙道,

  “微臣都有奏过,圣上也都有御批。”

  赵佶也想起前番高坎领兵时,

  他便问过此事,

  都是因为他疏于朝政,

  才漏过了这些奏折。

  当然他不知道的是便是他亲自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