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曹家长子,大汉慈父! 第454章

作者:凤雀吞龙

  转过头去凝视了荀彧一眼,随即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

  “文若啊文若,没想到你也学会和我说些戏言了。”

  “东郡是我的起家之地不假,但它再怎么重要,也只是一个中郡,甚至就连南阳郡,汝南郡这样的天下大郡,那也仅仅只是一个郡!”

  “连公达都总揽一州之事,你之才智不下公达,甚至隐有胜之,我怎么可能大材小用,还让你去管制一郡呢?”

  耳畔听着这样的言语。

  荀彧自己也有些绷不住了。

  不由跟着轻笑出声。

  “将军慧眼,属下的确是戏言了,东郡虽然联通兖州和冀州,但以一郡之地,已经容不下将军您的格局了。”

  “不过将军您的具体想法是什么,属下的确一时未曾琢磨明白。”

  ……

  曹昂这下没有卖关子。

  而是选择将具体安排和盘托出。

  “其实不仅是你,眼下身在东郡的,包括程昱他们,日后都会脱离东郡的郡府,以备留作他用。”

  “如今豫州五郡国已为我曹家所有,再往南的话可谓阻力重重,而往东边,徐州眼下为铁板一块,陶谦看似是个老好人,实际上却不好对付。”

  “所以重心在回转北边之后,终究只有向青州,或者向司隶进发,这两条路可走。”

  “而青州饱受蚁贼肆虐,早已残破不堪,真要出手的话,总共无需多长时间,便可将州中全境一并平定。”

  “所以这两条路走到最后,会合并到同一条路上,那就是往西走,走到洛阳,甚至更远的地方!”

  才刚说到这儿。

  曹昂还没来得及继续往下说。

  荀彧就有些激动的插话道。

  “将军,您的意思是说,在平定了青州,稳定了后方之后,就着手西进,再兴讨伐董卓之伟业?!!”

  ……

  曹昂闻言,欣然点头。

  “董卓倒行逆施,残暴无度,我已经收到了消息,长安那边快要坚持不住了,如今局势已经绷在一根弦上。”

  “只等这根弦断裂,董卓势力便会土崩瓦解,如同流沙倾泻而下。”

  “如此大好良机,我又怎能错过,自会尽快择时兴兵讨伐,将被董卓裹挟胁迫的朝中百官,一并援救回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听到曹昂承认这个计划。

  荀彧脸上的喜色再也遮掩不住。

  兴奋之意仿佛要化作实质,从眼眶之中奔涌而出。

  要说曹昂手底下的文武群臣之中,谁对大汉朝廷最忠心,谁对刘姓汉室最为忠诚。

  那毫无疑问是荀彧荀文若。

  ……

  当初荀彧之所以投奔到曹昂手底下,就是因为他认定了,曹昂也是汉室忠臣,和自己属于同一类人。

  其后越发坚定的站在曹昂这边,为曹家的扩张做出了不懈努力,尽了自己全部的忠心和能力。

  除了被曹昂的个人魅力所征服。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曹家实力强悍,而且极具希望。

  若说这普天之下,有谁能够兴复汉室,有谁能够重整河山。

  那在荀彧看来,非曹家莫属。

  因此在汉朝二元君主制的前提下,荀彧毫不犹豫的对曹家付出了忠诚。

  而现在听曹昂这么一说。

  准备兴兵讨伐董卓,迎回天子和百官,重建朝廷,这完完全全就是荀彧的心中所愿和半生所想。

  他岂能不为之而兴奋、振奋呢?

  毕竟曹家什么实力,荀彧作为内政系的首席文臣,是比谁都清楚的。

  倘若长安那边的局势,真的已经绷在一根弦上,那以曹家现在的实力,攻打董卓简直如探囊取物!

  ……

  不过在一番激动过后。

  荀彧还是很快冷静下来。

  细细的咀嚼了一番,曹昂方才所说的话之后,敏锐的从中提取到了关键字眼,也就是最后一句话。

  “将军,您所说的还于旧都,是指要将朝廷迁回洛阳,在洛阳的一片废墟之上,重建朝廷的规制吗?”

  曹昂微微颔首。

  这正是他的计划。

  只是荀彧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

  却不由略微皱起了眉头。

  仔细沉吟思索了一阵,随即有些迟疑的对曹昂拱手言道。

  “将军,请恕属下斗胆直言,将朝廷迁回洛阳,恐怕并非上上之选啊!”

  “洛阳虽为大汉都城,但深受董贼肆虐,且其临往长安之际,还在城中纵了一把大火,将诸多宫室给焚烧的残破不堪,现在还留下了一地的残骸。”

  “而且最重要的,在于以洛阳为中心,向外扩散的河洛之地,都已十室九空,根本就见不着几个百姓。”

  “而没有百姓作为根基的话,即便在洛阳重建朝廷,恐怕也没什么意义,而且也难度巨大啊!”

  ……

  荀彧倒是发自肺腑之言。

  只不过曹昂在听了后。

  却只是笑着摇了摇头。

  “洛阳残破,但根基尚在,无非是花些钱花些时间,只要付得起代价,大可以重建的如原先一般完美无缺,甚至比原先更加恢宏气派。”

  “至于河洛地区空虚,民户十室九空,我们从兖州,豫州等地,迁移一些百姓过去就是了。”

  “况且我们手底下,还有多达数十万的军屯户,把这些人集体迁移过去,还怕洛阳周边空虚吗?”

  说到这儿。

  曹昂略微顿了顿。

  接着在荀彧的肩膀上轻轻一拍。

  “正如你所说的,洛阳乃大汉国都,乃天下首善之地,更是汉室颜面的象征,不知有多少人望着这儿呢。”

  “倘若我们在讨伐过董卓后,在别处重建朝廷,那所起到的效果,就远不如重建洛阳,并昭告天下。”

  “人心,是一种琢磨不定的东西,我们办好了一件事,就得让别人知道,否则这件事等于没办。”

  “一者事半功倍,另一者则事倍功半,两相比较之下,文若可否明白,我宁愿花费时间,花费金钱,直面诸多困难之处,也要选在洛阳重建朝廷的原因?”

  ……

  荀彧不说话了。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

  直到约有半盏茶的功夫后。

  荀文若方才对曹昂躬身行一大礼,接着言辞恳切的说道。

  “将军深意,属下明了!”

  “迎回天子百官,这本就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合该让更多人知道。”

  “而且天子在洛阳,和天子不在洛阳,这本也就是两回事儿。”

  见荀彧领悟了自己的意思。

  曹昂当即爽朗一笑。

  扶在凉亭柱子上的手,轻轻的拍打了一下柱面,随即解开了最先的疑惑。

  “所以我留着你不用,是为了在重建朝廷之后,直接让你去洛阳当官,去朝廷中揽过一摊子政务。”

  “不仅是你,程昱他们也是如此安排,甚至后面等豫州这边稳定了,或者我们曹家的基业再扩大些,那郭奉孝,戏志才他们也要调往洛阳。”

  “毕竟朝廷那些人,虽总称文武百官,但其中良莠不齐,蝇营狗苟之辈不在少数,绝不能轻信他们。”

  “因此必须要在朝臣中安插我们自己的人,而且全部得安插在机要位置上,这样的人越多越好,以确保我拥有决定一切大小事务,随时能左右朝局的权力!”

  曹昂说的清楚明白。

  荀彧也不会有任何反驳之语。

  即便这个计划听起来,好像有些向权势滔天的权臣转变的趋势。

  但真正干大事的人,岂能拘泥于小小的规矩形式之中呢?

  如果不将权力攥在手中,那么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将会为他人做嫁衣。

  伟大事业还没做成,就有可能中途夭折,或被他人偷取胜利的果实。

  这种迂腐做法,是万不可取的。

  因此权臣就权臣吧,荀彧自觉他愿意和曹昂一道,承担这样的天下风评。

  …………

  荀彧离开了。

  望着他远去的背影。

  曹昂的眼神有些深邃难测。

  他之前对荀彧所说的缘由之中,其实还是隐瞒了一处。

  选择在洛阳重建朝廷,不仅仅是为了扬威天下,四海彰名。

  还有相当重要的一个原因。

  那就是除了洛阳之外,在别的地方重建,都不是那么合适。

  按照原定历史轨迹的话,自己的父亲曹操,在迎回了刘协后,选择迁都到许昌,也就是现在的许县。

  这倒不是说许昌的条件多么优越。

  而是当时曹操,所拥有的两个州地盘中,以颍川郡为最重。

  且曹操麾下的文官集团中,颖川派又占据了绝对多数,形成了压倒性的比例,是一股能够左右决定的力量。

  为了能够削弱朝廷本身的影响力,同时将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中。

  曹操才会选择迁都。

  并且迁移到自己的势力核心中。

  这样一来,也就同时避免了待在洛阳,可能会引来其他各方的觊觎。

  比如说当时正在冀州,有无敌之势的袁绍。

  如此多方因素叠加之下。

  许昌也就成了最佳选择。

  ……

  但这个情况并不适用于现在。

  如今曹昂手底下的文官势力中,颍川派系虽然占比高,但还远没有到碾压其他各派系的地步。

  反倒是选择在颖川郡境内,设置新的都城,才会导致这个现象的出现。

  一旦选择在洛阳之外的任何一处,尤其是自己势力内,设置新的都城,那毫无疑问将会坐大当地的派系。

  这是尤其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