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无上国师,开局给朱棣算卦 第175章

作者:可乐阿鱼

“在场反对新政者,收押入监牢,家产全部充公!”

朱棣一字一顿,掷地有声的说道。

满朝文武大惊,即使是支持新政者,也没想到皇帝会这么杀伐果断,随随便便就把二百人左右的官员全都抓起来了。

朱棣的话还没说完,他继续说道:“锦衣卫,在各州郡县给我调查,但凡发现对新政阳奉阴违者,和在场之人的下场一样!”

“遵旨!”

纪纲领命,早已时刻候命的锦衣卫鱼贯而入,不由分说直接把朝堂上的文人带走.

219:新科举!(求订阅)

“老王,最近干嘛呢?”

木匠张三发现隔壁老王最近有点不对劲:平日里一到下午就跑到酒楼里,现在却独自在家闷头不知道干什么呢。

张三知道这个邻居老王是个书生名叫王子任,几次科举不中以后就开始卖字画为生,最近怎么突然不摆摊了?

面对张三的疑问,老王长叹一声:“唉——苍天有眼啊!”

“我几次参加科举,次次都对我大明的官宦制度、国家焦点提出了一针见血的关键问题,可是却因为不懂韵律,记不清四书五经的条条框框而落榜……”

说到这里的时候,老王眼角已经泛起了泪花:“现在年近四十,眼看着大明一天一天衰落下去,却不能做出一丁点的改变,我痛心啊。”

老王擦了擦泪水,道:“听说最近圣上终于开窍了,要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取士,我想,就最后考上一考,听天由命吧。”

说着,老王离开张三,朝着科举的公车走去。

科举改革的消息早就在全国各地传的沸沸扬扬,结果自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人高兴自己的才华终于能够施展,有人哀愁自己白学那么久的书。

对于发牢骚的这些文人,苏晨也不打算全都赶尽杀绝。

天知道这些人会不会把自己喷成文字狱的开山鼻祖。

苏晨倒是不怕,但苏晨留着他们另有他用。

苏晨准备让这些人成为大明的喉舌,专门宣传大明政策上的优势让百姓理解。

早些时候苏晨并不在意这些,但是那次朝堂上文人们的联合逼宫让他明白,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棣一样信任自己,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朱棣一样不用解释就知道苏晨政策的精妙。

苏晨在各地都设立了“教化々¨院”这一机构,专门笼络寒门文人写文章,写说书先生的台本等等来给百姓解惑。

寒门原本就被各个学派压制着,如今各个学派都已被朱棣投入大牢,残存的漏网之鱼自然无法和有官方支持的寒门争夺话语权。

不过苏晨没想到的是,这个教化院最后竟然变成了一个舆论监察机构,通过舆论在明处监控着所有官员差役是否有贪赃枉法的行为。

自此,大明的监察机构就变成了教化院与锦衣卫一明一暗两个。

这次文人大批量被捕入狱,也在苏晨的引导下,变成寒门和学派之间的争斗。

且说朱棣在朝堂上清洗掉了反对改革科举的文人后,各省地方官也存在对新政抱有抵触情绪之人,朱棣又在锦衣卫的帮助下在民间又清洗掉一批,造成了极大的官府人员空缺。

不得已,苏晨原定需要完善的新政科举只好提前举行。

这一次,苏晨照搬了前世的体系,把科举分成三个科目:其一是对于当今大明政策和国际局势的看法,其二是偏向实践的各种官员需要处理的事情,其三是如何与百姓打交道。

最后,根据三个科目的分数,由朱棣苏晨等人亲自分配具体职位。

比如说第一科目考得好的,就可以道中央来,第二科目出众的就可以到地方去,第三科目拔群的就可以去做基层官吏。

朝廷官吏奇缺,促使朱棣和苏晨紧锣密鼓的完成了新科举的准备,又没有任何审核就推广全国。

不信邪的文人,满怀期待的书生,心灰意冷的老油条,想要碰运气的投机者,这次科举的人数超过以往大明的每一次科举。

随着考官一声令下,一份份科目一的试卷被送到举子眼前。

举子写上名字,开始答题。

“这……”

看到第一道题,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有的甚至因为惊讶而叫出声来,当即被逐出考场。

上面的字很简单,白话文的格式:“你对当今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虽然想过这次科举会和以往不一样,一上来变化就这么大仍然让考生诧异非常。

投机者面如死灰,知道自己这次是铁定不可能成功,书生和部分老油条却眼前一亮:这正是我想要的!

为了节约时间,墨汁已被考官提前研磨好,这些人提笔就写。

文人却皱了皱眉头:这和书上所学的不一样啊?仁义道德呢?忠孝廉耻呢?三纲五常呢?

不应该考“默写《诗三百》中某某篇”之类的?

硬着头皮,文人也开始答题。

他们的答案千篇一律,无非就是“.` 皇上洪福齐天,只要劝课农桑,广兴仁政,教化百姓,天下便可太平,四海便可归附,不法之徒弹指可灭”云云。

更有甚者,还在这种题上写起了诗词,引经据典,讲究韵律,最后愣是没看出一点和题目相关的。

一部分人很快写完了第一题的答案,跳转到下一题,还有些则是干脆略过不会的题看第二道。

“你认为如何才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

还是不会,接着跳过。

这道题,大多数人的答案都很一致:打击贪腐,鼓励耕织等等。

……

时间一刻一息的过去,一部分举子已经成竹在胸,一部分举子心灰意冷。

最后,来到了两个附加题。

这两个附加题是会交给苏晨和皇帝亲自审批的,没有分数。

自觉前面过不去的一些举(钱吗的)子欣喜若狂,赶紧在这两道附加题上一顿彩虹屁把皇帝和苏晨一顿夸,希望因此能留个好印象,最好也能某得一官半职。

有才华的正人君子对这两道题不屑一顾——他们不需要讨好皇帝和国师,凭自己的能力就可以取得官职。

只有极少数,在看到这两道附加题的内容后,顿时两眼放光,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附加题第一题:“你对于天下大明以外的世界了解多少直?”

附加题第二题:“如何根本上杜绝官吏贪赃卖法和盗匪欺行霸市?”

这两道题让他们对这位皇帝和苏晨多了几分别样的看法,提起笔来在上面洋洋洒洒写了两篇小作文。

随着交卷时间到来,所有人停笔,考官收卷以后交由朝廷的中央,朱棣将派遣专人审批.

220:锦衣卫批卷!(求订阅)

“锦衣卫批卷?”

纪纲看着朱棣和苏晨,一脸“你在逗我”的表情。

锦衣卫,那是什么?

是特工!

怎么会有特工去批卷子的!

苏晨耸耸肩:“害,没办法。这次科举的批卷者必须要对天下大势、地方情况以及民间生活都有充分的了解,朝廷上哪有那么多合适的人才,而锦衣卫完美符合这些条件。”

纪纲看向朱棣,朱棣点点头:“先生所言不假,我也觉得锦衣卫有能力胜任。”

“这……遵旨。”

纪纲感到无厘头,但他还是遵从了皇帝的指示。

锦衣卫对考试中提到的内容可以说是了如指掌,而特工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办事效率和质量,没过几天,所有举子的试卷都已经批改完成。

苏晨知道这其中恐怕还有大明的人口相对后世较少和古代识字率低的缘故,尽管如此,锦衣卫的能力也是无法否认。

常规部分的成绩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朱棣和苏晨亲自查看附加题了。

那些一个字没写的直接略过,锦衣卫都能看出来是彩虹屁的也直接略过,最后还剩下三分之二。

苏840晨之所以要设立附加题,还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个此时的书生文人对整个世界以及文化思想的看法。

像带清一样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西方把地球仪几次改良还坚持天圆地方怎么行。

果然,结果让苏晨很失望,细想也在情理之中:天圆地方这个观点早已经深入人心。

大多数考生对于天下的认识仅停留在“华夏北部是草原,东部是大海,西部是沙漠,南部是森林”。

苏晨看着这些答案,眉头越皱越紧,心里暗道:民众的基础教育一定要提上日程了啊!

大多数古代的皇帝都担心平民学识丰富以后造反,所以普遍采用愚民政策,底层和上层存在着严重割裂。

苏晨对此却不以为意:只要皇帝真的愿意以民为本,为何还要有这种担心呢?

民智开启,也有利于百姓对官员和皇帝的检察,倒逼他们清廉正直。

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对于大明国家而言也是有利的。

只有清官明君才能(badc)引到国家走向富强不是?

“陛下,请看。”

苏晨快速地翻阅了大量卷宗以后,终于在筛选出了对世界地理还算有点了解的几个。

这些人对一切的答案基本都概括了东南亚、南亚、以及北非中西亚等等地区。

难怪会有郑和下西洋那么庞大规模的舰队,原来历史上的古人早已对这些地区有了充足的了解。

说道郑和下西洋,好像就是在朱棣时期?

苏晨想到:等到内部的事情解决以后,外交事务也需要提上日程。

唉——

想做的事太多,已经排到几年以后了。

苏晨自嘲地笑了笑,把这些卷纸呈给了朱棣。

“国师,这是……”

朱棣身为一国之君,自然知道地理形势的重要性,然而他半辈子都在北边和北元瓦剌打仗,对西部和南部的地理环境都没什么了解。

这些考生们的答案让朱棣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又多了几分。

“原来扶桑是真实存在的国家。”

“春秋时期的越国竟然还有遗脉。”

“和尚是从印度传来的?印度和大明疆土差不多?”

考卷中的每一个字都让朱棣惊讶异常,他一时间忘记了自己是皇帝,像看见新鲜东西的孩子一样仔仔细细的阅读了每一分考卷。

苏晨呢?

他被一张考卷震惊了。

这是一个字迹很不工整的试卷,但却精确地描绘了当今的欧亚大陆和北非的国家、环境和民俗,简直就是一本游记。

这个时代还有对世界地理了解的这么透彻的人?

苏晨一看举子的名字:郑芝云。

“陛下,此子务必过目!”

苏晨把这份卷纸交给朱棣:“天下万国三分之二都已经被此子知晓,对我大明日后的外交活动大有所用!”

朱棣看到后,也大为震惊:包揽史书的朱棣在几乎能将所有历史中提到的国家名找到。

他暗暗将这个人的名字记下,先生说他有用,那必然会有用。

苏晨接着查看第二道附加题。

这个附加题苏晨也没抱希望有人能提出绝对完美的答案,这可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千载难题。

设立监察机构?那监察机构也开始贪腐怎么办?治安部队官匪勾结怎么办?

有能力的举子大多提出了对监察机构和治安部队进行强化和修补,拆分他们防止朝堂烂一点全国烂一片的局势……

这些治标不治本的方法,苏晨挨个认真看完以后把认为有意义的交给朱棣,朱棣也很仔细的看完了其中部分,不时拿出纸笔记下,打算日后落实。

“陛下,此人我觉得应该密切关注。”

苏晨没有把这一份卷纸呈给朱棣,仅仅漏了个名字。

“王子任?好,就依先生便是。”

朱棣看了眼名字,也不管别的直接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