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搞经济霸权 第184章

作者:画凌烟

  甚至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孙权三路北上,魏国上下也稳如老狗。

  可今年不同。

  因为诸葛亮在关中已经站稳脚跟,魏国的资源正在快速被迫西迁。

  这样的局面,对人心也有极大的影响。

  更何况,李衡还在重庆高调地扬言增兵。

  恨不得那个大喇叭,怼到洛阳诸公的耳边:我现在要增加十几万大军去把你们摁在地上来回摩擦!就问你们怕不怕!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再提兵十万,魏国国内的压力瞬间爆表!

  那为什么压力变得空前巨大,曹睿反而高兴呢?

  因为这是转移矛盾的最佳时机。

  当巨大的外患如同山岳倾塌而来,内部各个派系一般会有这样几种反应:

  一、继续斗争,外部是外部的,老子今天就要弄死你!

  例如北宋末年和明末。

  二、有一部分人立刻暗中通敌,为自己留后路。

  例如北宋末年和明末。

  三、一部分大佬暂时放下矛盾,压制内部的反对声,全力备战。

  例如唐初。

  并不是什么时候都会发生前两种情况的。

  之所以会出现前两种情况,是因为党争的矛盾已经尖锐化,且不可调和,内部积累的怨气笼罩了大部分人。

  并且,自己本身已经被击败多次。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部分人通敌为自己留后路。

  但在这个时代,还不会有人蠢到曹魏东西线同时受敌,就开始暗中勾结益州或者东吴的。

  毕竟伱在一个最大的公司做管理层,公司出了一点问题,你绝不会蠢到马上就跳到比自己公司弱许多的对手那里。

  因为你无法确认你跳过去之后能受到什么待遇。

  曹魏的体量是孙吴的数倍,是益州的近十倍!

  就算诸葛亮在关中站稳脚,拿到了陇右,这依然不能撼动曹魏是当世第一大国的地位。

  甚至哪怕诸葛亮把洛阳拿回去了,曹魏只剩下河南、河北、淮南这些地方,依然是第一大国。

  原因很简单,河北、河南、淮南,就是这个时代最富庶的地方。

  人口最稠密、资源最丰厚、粮食最多。

  曹操晚年之所以迁到洛阳,是因为想要控制关中,进一步控制凉州,对季汉形成防御。

  但是别忘了,当年曹操的霸府却在邺城。

  曹魏的精锐兵力也都来源于河北。

  至于为什么曹操晚年设立三线防御,不主动进攻了?

  益州固山河之利,孙权守江南水道之险。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代,地方世家极其强大。

  无论是益州的世家,还是孙吴的世家,都为刘备、孙权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赤壁之战后,曹操就认识到有生之年,靠武力是没办法统一了。

  所以曹操设立三线防御,将三国拖入了持久战时代。

  曹操对北方人口、资源、经济等综合评估后,认为不出三代人,季汉和孙吴内部彼此消耗之后,北方必能一统天下。

  但曹操却没料到,那时候的北方,已经不是他曹家的北方了。

  从这些客观环境和历史发展来看,曹睿是手中的底牌是非常深厚的。

  所以,他不著急。

  接下来两日,孙权发兵的消息,在曹魏各地快速传播。

  魏国朝堂上下立刻分出两派:

  一派认为应该派使者去见孙权,和谈,在谈判桌上把矛盾解决了。

  孙权去年还好好的,为什么就突然暴走?

  还不是民间商人目光短浅,竟然不顾国家大义,自己赚起钱来了!

  这些人眼中还有没有大魏?

  还有没有朝廷?

  难道不知道朝廷很难吗!

  不能体谅朝廷,就都按照国贼的罪名杀了吧!

  一派认为和孙权的矛盾,就应该硬刚到底,孙权就是个欺软怕硬的。

  例如以刘放为首的一派,就认为应该跟孙权死磕。

  甚至必要的时候,关中战局可以缓一缓。

  接下来数日,以刘放为首的这一派,开始将东线战局的军事压力,转化成政治问题。

  刘放不知从何处得来了一些文书,这些文书揭露了一些官员与孙吴有著不清不楚的关系,不仅在纸张买卖中收获巨大利益,还牵涉到倒卖魏国国家机密。

  其中有牵涉到西平县李氏家族,这时李光的后裔之一。

  还牵涉到沛国朱氏。

  短短数日之内,廷尉就开始立案调查。

  这个案子,引起的轰动,比孙权十万大军抵达巢湖还大。

  被揭发后,一大批官员开始奏疏要求皇帝严查之前与孙权贸易之时,与吴国有过接触的官员。

  这是一个风向标,几乎斩断了打算与孙权和谈的希望。

  不过政治老手曹睿却没有继续追查下去,仅仅只是杀鸡儆猴而已。

  通过这件事,他不仅让内部达成一致对孙权,也从中获得了两家的部曲和田。

  曹睿似乎从中获得了甜头。

  三月初七,曹睿发往寿春的命令到了王凌手中:积极防御,稳中求胜。

  

第244章 孙权攻下合肥?

  既然皇帝不急,那王凌更不急。

  可是这一次孙权却似乎不太一样。

  从三月初八开始,觉得自己的威势已经足够的孙权,下令舰队进入施水。

  三月初九中午,合肥城头的魏军士兵看到施水上,战船连成片,旌旗与远处的天空相连。

  合肥城上空吹起了号角。

  大量的魏军士兵,在指挥官的号召下,开始列队。

  不多时,施水的吴军战船上,便传来震天的战鼓声。

  声音震动四野。

  那气势,如同山岳向合肥城倾塌而去。

  半个时辰后,吴军的战船开始靠岸。

  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吴军先后下船。

  城内的魏军依然驻守不出。

  吴军陆续登岸,开始在岸上安营扎寨。

  近黄昏的时候,第一批吴军到合肥城下开始叫骂。

  魏军依然驻守不出。

  三月初十,城外出现了一大批营帐,延绵起伏,延伸十里。

  连孙权本人都已经登岸。

  并且为了鼓舞士气,他亲自巡视了军队。

  也许是受到关中战场的鼓舞,这一次的孙权,与过去那几次畏首畏尾不太一样,他表现得颇有气魄。

  巡视完之后,他立刻就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堆土!

  所谓的堆土,就是堆出一片和合肥城差不多高的土坡,吴军从土坡下冲杀上去。

  这需要大量的人力,而孙权恰恰有人数上的优势。

  说干就干。

  上午的时候,合肥城外,尘埃四散。

  无数吴军开始挖土,并且接连往合肥城下送。

  魏军则以弓箭射击填土的吴军。

  吴军被射退了一批后,便开始临时修建一些抵挡弓箭的防御设施,然后在这些设施后面填土。

  这一填就是一天。

  傍晚的时候,左将军朱据看到后,感慨道:“陛下,这种策略,您是如何想出来的?”

  孙权笑道:“我是受到关中的启发,收到孔明围田的启发,这种策略的核心是以守代攻!”

  “以守代攻!”朱据愣了一下说道。

  “魏军的弓箭不多,他们不会一直这样攻击的,只要坚持两三日,魏军就不会用弓箭射击,我军将土推到城下,把城下堆起来!”孙权目光如炬,意气风发,“朕就不信,这一次还拿不下区区合肥城!”

  想第二次合肥之战的时候,孙权十万被张辽八百骑兵击败,那时候的格局和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那时候,合肥是扬州的治所,行政和军事中心,大量的资源都在合肥。

  但自从曹仁去世后,曹魏调整了扬州军事部署,以寿春为中心,创建起来了寿春到合肥的战略纵深。

  这一调整,是将资源倾斜到北面数百里的寿春。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寿春附近是中原诸多河流与淮河的汇聚之地,中原丰富的战略物资可以非常快地调运到寿春。

  虽然合肥到寿春也有河流,但却没有那么多,这就给后方快速调运粮草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在寿春创建大后方,既能够存储物资,也能够随时策应合肥。

  到这个时代,合肥只能算扬州的前哨了。

  这样的合肥,不会再出现张辽那样的人物,更不可能再出现能击溃十万大军的八百精锐。

  三月十一日一大早,合肥守将张颖登上城头,看见吴军还在不停地推土,他问道:“寿春有新的指示吗?”

  “回禀将军,下官刚接到寿春的来信。”

  参军刘义急匆匆走过来,拿出了王凌的信。

  张颖看完信后怒道:“你们没有说现在吴军已经在挖土了吗!”

  “说了。”

  “那王公因何而不出兵?”

  “将军,王公在信里说了原因。”

  “积极防御,稳中求胜?”

  “是的。”

  张颖压低声音,面部涨红:“狗屁!吴狗明天就要爬到城头上来了!合肥只有七千兵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