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443章

作者:苍穹之鱼

  不把这些本土豪族打服,他们不会轻易低头。

  谢安自然能听出话中的分量,“殿下放心,我等皆是衣冠士族,讨平叛乱,责无旁贷。”

  “孤在建康静侯佳音。”桓温揉了揉额头,低下头去,仿佛睡着了一般。

第七百一十八章 乞和

  不出意外,蜀中这块经久战乱的土地,轻松被薛强攻入。

  一路剿抚并用,沿路城池关隘,纷纷投降,连成都都没怎么抵抗,就开城迎接梁军。

  江东陷入内乱,让晋军完全没有心思防守,兵力都集中在巴州。

  巴州多崇山峻岭,长江从中蜿蜒而过,关塞极多,易守难攻,薛强暂时难以攻陷,就地在屯兵于蜀中,招抚流民,清剿山贼、盗匪。

  蜀中渐渐安定。

  中线,徐成亲自率新招募的镇军,攻打乐乡、公安、夷陵等长江要塞。

  不过对阵的是谢玄率领的北府军,无可奈何。

  晋军还有水军为助,一旦战事紧急,水军随时支援。

  有些人是天生的将才,谢玄展现出杰出的将才,竟能与徐成、梁啸两员老将斗的旗鼓相当。

  几场鏖战下来,镇军伤亡颇大。

  东线战场上,邓遐和梁啸联手,以镇军为先锋,猛攻东关,伤亡一万七千余众,终于拿下这座关口,随后又与桓冲的江东水军在濡须水中缠斗。

  李跃读着各地送回的伤亡表录,没有任何怜悯。

  大部分镇军都是从幽州代北迁徙过去的夷狄,披上一件皮甲,被身后黑云军驱赶上阵……

  既然是打仗,伤亡肯定再所难免。

  也许是压迫的太狠,淮南再次爆发了叛乱,匈奴人刘貉于居巢揭竿而起,号称大单于、晋征北将军,聚众两万,反攻梁军。

  桓冲率军北上,试图与刘貉夹击东关,重新夺回这座要塞。

  不过逆水行舟,终究没有马蹄快,梁啸率五千黑云骁骑快刀斩乱麻,突击刘貉部,阵斩七千余,四千余俘虏皆斩于濡须水,河水为之赤。

  桓云见尸体堵塞河道,率兵退回濡须城。

  总体而言,晋军勉强抵挡住了梁军。

  不过梁国这边根本就没动真格,只是在以消耗为主,牵制江东的精力,减轻周止的压力。

  洛阳城中,李跃正在与王猛练剑。

  国事再忙,身体不能忽视,每过两天,李跃都会拉着王猛练练手。

  “谢安治国尚可,让他领兵迎战江、江东豪族,只、只怕不是对手。”才半炷香的功夫,王猛就气喘吁吁。

  豪强之所以是豪强,是因为他们是地头蛇,有当地百姓支持,极难对付。

  “北府军颇有战力,虽不能击败周止,拦住他们不难,依朕之见,这场内战会持续很久。”李跃面不红心不跳。

  早年也是一员冲锋陷阵的勇将,身体素质还不错,平时就注意保养,克制男女之事。

  “臣若所料不差,桓温、温马上就会、乞和。”

  “乞和而已,又不是请降。”李跃没太在意。

  桓温和谢安就是玩出花来,也打消不了李跃一统天下的决心。

  最主要是桓温、谢安都好对付,这么多年拉扯下来,已经摸清了他们的路数。

  见王猛满脸大汗,“锵”的一声,李跃还剑入鞘,“东关既然拿下,差不多可以调马顾的水军过来,准备与桓温最后一战。”

  这么多年,李跃刻意将水军隐藏起来,到关键时候给江东致命一击。

  长江再怎么波涛汹涌,也无法跟海上相比。

  “天下大乱已久,人心思安,南北一统,顺应人心。”王猛擦了把脸,气息平稳下来。

  李跃换了个话题,“自古举贤不避亲,景略的几个儿子都是颇有才学之人,何必遮遮掩掩?”

  王猛四个儿子,除了王永官至中书右侍郎,其他三个都赋闲在家。

  “多谢陛下抬爱,只是……”

  “景略多虑了,国家正是用人之际,既然有才,就不应该被埋没,今年科举,让他们也来。”李跃知道他在忌惮什么。

  王家离士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王家崛起,天生就跟老牌士族不对付,两边能互相牵制。

  最主要的是,王猛几个儿子的确不凡。

  长子王永完全自己的才干和政绩一步一步走到了今日。

  李跃没忘记王猛还有个孙子王镇恶,也是一代名将。

  “陛下既有此言,恭敬不如从命。”皇帝都发话了,王猛也就不再客气,即便入仕也不是那么简单的,有很多关要过。

  至于升迁,全靠政绩说话。

  “陛下,江东有国书至!”卢青捧着一道缣帛赶来。

  “念。”

  “伏维陛下以不世之才,行吊伐之师,谋略如神,威权不世,用兵之妙,与孙吴争驱,逐北平慕容,西并苻秦,极天所覆,混为一区,功盖当世,德披前代,天下万民,无不敬服,江东半壁,亦为华夏,何必劳师远涉,然后为快哉?昔秦并天下可谓强矣,而不废卫角之祀;汉高祖成帝业可谓大矣,而不灭尉陀之国。楚为小邦,愿为大梁之藩属,自此两家和睦……”

  后面咿咿呀呀还有一片,没什么营养,都是一些废话。

  “果然不出景略之意料,桓温乞和。”

  桓温的楚王屁股还没坐热,内外交困,按照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肯定要集中精力对付江东豪强。

  能让桓温低头,侧面说明桓温面临的压力之大。

  “陛下不可中计,桓温只是以楚国为藩属,而非晋室!”王猛目光一闪。

  楚国投降和晋室投降,有天壤云泥之别。

  桓温的楚国,江东自己都不认,却拿出来忽悠梁国。

  李跃笑了笑,“都这时候了,桓温还在打如意算盘,回书一封,令其投降,封赏绝不在话下。”

  能不打最好,北方百姓南渡,受尽了苦难。

  江东不战而降,能多保留一些华夏的元气。

  但李跃知道根本不可能,江东还有半壁江山,近五百万的人口,钱粮富足,以桓温的性格只要有一丝可能,就绝不会轻易放弃。

  一个做了二十多年的梦,岂会因为几句话就放弃?

  长江成了他们的精神依靠。

  有长江在,他们永远会有侥幸心理。

  李跃现在就是要打破他们的侥幸心理,更不想再等下去,夜长梦多,该出手时就出手,“兵部可以制定攻取江东的策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自己年纪不小了,还有更长远的计划没有实施。

  “唯!”王猛卢青同时拱手。

第七百一十九章 天命

  兵部的战策很快就出来了。

  西线,关陇大军南下蜀中,攻打巴中。

  中线,中原大军不管江南的公安、乐乡、夷陵等地,直接猛攻武昌,切断谢玄部与江东的联系。

  东线,水军自濡须水而下,水陆并进,猛攻濡须。

  主要侧重点在武昌。

  拿下此地,等于截断了长江。

  此策四平八稳,以国力碾压,堪称泰山压顶。

  江东只要有一路没挡住,其他几路也跟着破了。

  比如,巴中失守,那么谢玄的江南防线就处于下游,面临巴中、荆襄的两路夹击之中。

  武昌失守,谢玄在上游的铜墙铁壁失去了作用。

  而濡须失守,建康就在梁军刀锋之下,桓温可以直接投降了。

  李跃对照地图思索许久,“太保守了,兵部的目光都聚集在长江防线上,大梁水军驰骋东海这么多年,为何要从海上费时费力进入内河?”

  此言一出,堂中之人皆是一愣。

  只有王猛最先反应过来,“陛下是想直接水军从海路进攻?”

  “不错!”历史上二十多年后,卢循和徐道覆的海贼大军从舟山群岛出发,先攻打长江口,遭到抵抗,遂从海路南下,攻入广州。

  既然海贼能做到,梁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肯定能做到。

  五百年前,汉武帝的水军就从青州直奔半岛,攻灭了卫氏。

  江东战舰常年巡戒长江之中,熟悉水文地形。

  梁国战船泡在海上,海船比江船大多了,进入濡须水中,反而多有不便,这是以己之短迎敌之长。

  李俭拱手道:“当年诸葛恪北伐,有意泛舟渡海,截断淮水,担忧风浪太大而作罢,一旦……天时不利,只怕……”

  “此乃因噎废食也,难道因为担忧风浪,就放弃海洋吗?人定胜天,风浪也是有规律的,大梁国土非唯陆地,亦在四海!”李跃力排众议。

  这几年水军突飞猛进,海船、航海技术都有长足发展。

  崛起了卢循、沈劲、贺胜等一大批优秀的水军将领。

  从海上进攻还有另外一个好处,沈劲、贺胜这些人都是江东豪强,熟悉江东地形。

  地利人和都有了,至于天时,只要选在非飓风期就可以了。

  “这么多年,海上有多富足,你们都看到了,进取海洋乃大梁国策,不可动摇,今后水军改为海军!”李跃直接拍板。

  别的不说,卢循这些年从高句丽、百济、倭国劫掠回来的奴隶,有力支持了辽东的开发。

  倭国的金矿,同样支撑了大梁重建五铢钱体系,使铜五铢与黄金挂钩,稳定了经济。

  这还只是近海,若将来能弄回玉米、番薯、占城稻等高产作物,华夏文明就能完成一次爆发。

  当然,也不能全怪兵部保守,几千年来,都是这么打的。

  正常情况下,兵部制定的策略四平八稳,也是良策。

  王猛道:“陛下之策颇合兵法,兵部战策略作修改,水……海军不必进入内河,直接从会稽登陆,支援江东豪族,正面战场,还是侧重在荆襄,巴中、荆襄、淮南、海上,四管其下,以正合,以奇胜!”

  “大善。”李跃点头同意。

  一旦海军从背后登陆,可想而知对江东造成的心理冲击。

  “太子继续监国,朕赶赴胶东,检阅海军。”

  李跃还是决定亲眼看看为妙,不然心中没底。

  “唯!”李俭拱手。

  策略制定了,不等于立即出兵,还要看江东形势发展。

  不过就在李跃准备东巡时,北边又燃起了烽火,拓跋什翼健又来了。

  此次侵袭集中于西面,五万骑兵南下,劫掠凉朔二州。

  去年云中会盟时李跃故意示弱,让拓跋什翼健膨胀起来。

  还在河南地犁庭扫穴的桓伊率两万余骑西进,抵御草原骑兵。

  拓跋什翼健一路从居延海劫掠到敦煌,虽然并没有多少收获,却弄得河西走廊人心惶惶。

  千日防贼,久守必失。

  好在杨略潜伏快一年,顺着长孙氏的门路,摸到了拓跋寔君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