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刀十六国 第229章

作者:苍穹之鱼

  周围一阵欢呼,连维持秩序的宿卫也忍不住喝彩。

  魏山道:“小子,可敢比试拳脚?”

  “有何不敢!”紫脸青年大声回应。

  李跃一看魏山这架势,就知道被打出了火气,再打下去,无论胜败,他脸上都挂不住。

  毕竟是成名的大将,若是败了,有损威信,以后不好带兵。

  “住手。”李跃出言制止。

  “拜见殿下。”人群纷纷拱手。

  “你叫什么名字?”李跃望着紫脸青年,感觉他这张马脸说不出的怪异。

  不过这年头有一条规矩,长得越丑越怪之人,往往越是生猛。

  关羽也是红脸,曹彰生黄须。

  “小人刘牢之!”青年不卑不亢。

  “刘牢之?”李跃心中一震,这不是二十年后江东猛将么?

  在宋武帝没出世前,他就是江东第一猛男。

  历史上他的命运如同李农一般,被时代的大潮推到前面,却畏缩不前,以至于众叛亲离,自缢而死。

  不过换个角度看问题,这人野心不大,不擅权谋,所以才会被人耍的团团转。

  李跃忽然想起北府军的猛将,很多都是来自青徐二州的流民帅、乞活军。

  “这场武举,他为第一,尔等可有异议?”李跃望向其他人。

  “殿下英明!”没人有异议。

  刘牢之的紫脸“唰”的一下,变得更红,连说话都有些颤抖,“多、多谢殿、殿下。”

  “哈哈,这小子在战场滚两年,必为万人敌!”魏山一向豪爽,并没有记恨在心,反而亲切的拍着他的肩膀。

  “来人,设宴款待诸位。”

  人逢喜事精神爽。

  刘牢之前来邺城应试,说明梁国的正统性已经渐渐深入人心。

  而正统性绝非虚无缥缈之事,很多胡人王朝撑不过三代,李跃觉得根子就在这东西上。

  武力只能震慑一时,这一代你强大了,但下一代、下下一代,能一直强大下去,能保证别人不强么?

  十六国南北朝,你方唱罢我登场,其根源便是汉朝延续下来的正统性被踩在地上,撕的粉碎。

  除了刘牢之,武举优异者还有东海郯县人何谦,琅琊阳都人诸葛侃,乐安人高衡、东平人刘轨,全都是青徐人士。

  尚武堂则有李五九、李七二、李三一、赵黑足四人。

  凡是这种李姓后面加数字的,都是收养的孤儿。

  中了武举,以后自然不能再用这种名字,李跃当即改为李武、李琦、李屹、赵贺。

  “谢殿下!”四人双膝跪地,行了三个大礼。

  李跃扶起他们,“孤给你们两个选择,其一,镇军都尉,戍守一方,数年后,凭功绩升迁。其二,入黑云军为什长,凭军功升迁。”

  中了武举只是一个开始,能达到什么高度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与黑云军需要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

  “愿为什长!”九个人异口同声。

  “好,不愧是我华夏男儿。”李跃颇为欣慰。

  蓟城。

  今年冬天的第一场雪已经飘扬在幽州的上空。

  大殿之中,慕容儁一杯接着一杯的喝着美酒,身边左拥右抱着两个美人。

  慕容恪眉头紧锁,却并未规劝,知道慕容儁心中有怨气。

  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忽然遭到当头一棒,难免意志有些消沉。

  慕容垂则低着头,一言不发。

  悦绾、封奕、慕容评、慕舆根则自顾自的饮酒。

  “近日细作来报,梁国欲变法图强,国中已在打压豪强,李跃、王猛君臣合力,颇有成效。”慕容恪寻了个机会进谏。

  “变法?”慕容儁扔掉手中的酒樽,一把推开两个美姬,“如此说来,岂不是攻打梁国的大好时机?束州之辱若是不能洗刷,孤誓不为人!”

  心胸狭隘之人,自然会记仇。

  束州一战令他颜面尽失。

  慕容儁越说越来劲,从胡床上站起,来回踱步,“传令,大燕境内五丁抽三,四丁抽二,凑齐五十万大军,孤要一战而灭李贼!”

  悦绾、封奕、慕容评、慕舆根停下手中的动作。

  “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河北大战连年,百姓凋弊,恐人不堪命,有土崩之祸,若不能攻灭梁国,大燕必亡,还望兄长息怒。”慕容恪眼中闪过一缕失望之色。

  还好慕容儁听劝,见其他重臣也没人附和,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玄恭之言是也,然则梁国变法若成,以中原之国力,我大燕安能与之相抗?”

  “大燕国力并不弱与梁国,辽东、漠北皆可扩张,臣弟以为,既然梁国兵法,大燕亦可为之!”这是慕容恪深思熟虑多日之后想出的破解之道。

  虽然危险,但慕容恪自信还能镇住场面。

  “变法?”慕容儁打了个哆嗦。

  慕容评眯眼望着慕容恪,商鞅变法,第一刀就砍向老世族。

  “殿下若还有争锋中原之志,则不可不变法。”慕容恪沉声道。

  “臣附议!”封奕站了出来,向慕容儁拱手。

  慕容垂放下酒樽刚要说话,就被慕容恪一个眼神制止了。

  悦绾猛灌下一樽酒,“臣愿行变法之事!”

  燕国跟梁国一样,不缺人口,在地缘上的优势比梁国强太多,周围都是盟友,但人口和土地都被王公贵戚们圈占了。

  燕国不缺明智之士。

  想要壮大,一方面向草原索取人口、牛羊,一方面要对内挥刀,让这些王公贵戚们吐出一些。

  此事对慕容儁大有好处,削弱王公贵戚,其实就是在壮大他,有人愿意出力,不亦说乎?

  遂举起酒杯朝向悦绾,“将军乃孤之肱骨也!”

  慕容恪则扫了一眼慕容评、慕舆根,二人也望着慕容恪。

第三百六十二章 年号

  不知不觉便进入了年底。

  忙碌之中,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

  各种措施下去,新生儿数量大增,月姬在各郡都建有医馆,接生助产,抚恤产子的人家。

  不过努力了一年也只能将医馆建到郡一级,下面的县太多,人手略有不足,钱粮也不够,只能培训出大量民间稳婆、赤脚大夫。

  即便如此,效果也非常显著。

  加上李跃将出生人口与政绩挂钩,各地县令也极为重视。

  夭折的孩童虽然还有,但较之前两年已经大大降低。

  周牵一年到头都忙碌到底的命,秋收完了之后,又发动奴隶修建管道,设置驿站。

  胡人可没有华夏百姓如此勤劳,其间发动了几次叛变。

  但旋即被各地争抢人头的镇军扑灭。

  镇军一年到头都找不到这种好事,对军功的渴望不在黑云军之下,叛变的奴隶才两三千人,但从各地骑着驴子赶来的镇军足有八九千人,完全不给他们活路。

  其他没参与兵变的奴隶一见这架势,人也老实了,手脚也勤快了。

  驿站建设速度大大提高。

  有了驿站就有了安置伤残将士的地方。

  他们为大梁流血流汗,大梁自然为负责为他们养老。

  官道和驿站铺设了七八成,中枢对地方的掌控大大增强,李跃的意志也借着官道延伸到各郡县。

  地方有什么动静,通过驿站能快速传到邺城。

  眼看着一年到头了,李跃下令国中六十以上、七岁以下,都可以到官府领肉十斤、粮五斗,虽然不多,但也略表心意。

  让百姓能分享到梁国崛起的好处。

  今年粮食丰收,也不差这三瓜两枣。

  一个中等县人口两万上下,老幼最多占三成,每人五斗粮,也就三千石。

  至于肉食,黑云军没日没夜的狩猎,收获颇丰,羊、鹿、牛、野猪、狼、雉、兔……全都成群结队。

  黄河两岸本就水土肥沃,荒草漫天,野兽早就泛滥成灾。

  斥候甚至捕获了十几头大象和犀牛,被安置在铜雀园中。

  邺城周边不缺肉食,其他郡县若是不足,直接用牧场里的牲畜代替。

  农为国之本,李跃极度重视农耕,但也没忘记发展畜牧。

  吃不上肉的民族怎么都不会强大起来。

  李跃终极目标是让每个梁国子民、庶民都能隔三岔五的吃上一顿肉。

  不过现在目标有些遥远。

  转眼旧的一年过去了。

  朝会上,刘群建议立新年号,以激励士民。

  李跃这才想起一直用的是冉魏年号。

  如今冉魏已经走远了,梁国差不多消化完冉闵的遗产,是时候立新年号。

  刘群建议用“泰升”,蒋干一帮人建议“继武”,而崔宏则建议“天兴”。

  自从开始新政之后,蒋干这帮人就越来越活跃起来,成为朝堂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

  表面是在争年号,实际上是在争夺话语权。

  李跃培养的寒门庶族还未长成,朝堂上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

  常炜、周牵、崔瑾这些嫡系都镇守一方。

  王猛在兖州主持新政,一时片刻也上不来。

  众人各抒己见,各不退让。

  李跃摸了摸脑门,其实选谁的都不好,刘群的泰升,是想让李跃偃兵息武,发展国内,蒋干的继武意思更明显不过,继承冉闵的武功……

  崔宏的天兴还算可以,不过这年头光靠老天爷可不行。

  “新年号不妨用洪武!”李跃直接挑了一个见过的最霸气的年号。

  大明立国时的形势跟如今有几分相似,同样要驱除异族,恢复中华。

  另一方面,梁国时时刻刻受到别人的威胁,忘战必危,一个响亮的年号也能激励国内士气。

  “此年号威武霸气,正合当下时宜,臣附议!”申钟照例第一个赞同。

  刘群、崔宏自然不会反对,蒋干没底气跟李跃对着干。

  新年号就这么确定下来。

  洪武元年(354年)也扑面而来。

  王猛接连上了数道奏表,打压豪强是第一步,除了释放土地人口,更是为后面的几步铺路,削弱反抗新政的守旧力量。

  王猛奏表有三项:其一,取消两汉以来的察举制、九品官人法,一律采用科举制,量才施用,订立严格的考评之法,使庸者退,能者上。

  其二,撤郡置州,将州、郡、县三级行政变为州、县二级,裁汰冗官冗吏。王猛还特意指出,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