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鬼谋帝师,教刘备先抢荆州 第143章

作者:释青云

  众将也是瞪大眼睛,齐聚向了邓牧。

  “周瑜虽然骄傲自负,但却并不愚蠢。”

  “他所以在粮草被烧的情况下,依旧不肯弃城突围,而是不惜饿死百姓,强行搜刮粮草给自己续命。”

  “原因也简单,因为他很清楚我军四面围困,根本不会给他突围的机会。”

  “因为他别无选择,只能继续死守下去。”

  “但周瑜应该也清楚,搜刮来的粮草最多也就支撑半月,半月之后粮尽,他依旧难逃军心瓦解,城破身死的末路。”

  “所以,主公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可以活着离开柴桑城的希望。”

  刘备眼神变化,邓牧这番话似懂非懂。

  邓牧呷了口茶,继续说道:

  “主公可派使者往柴桑城,向周瑜承诺,只要他肯率军撤出柴桑,主公可放他一条生路。”

  “主公会撤去北面围营,并在北边江滩上,给他准备一百条粮船。”

  “他可以率军由柴桑北门出城,前往江边乘船顺流东下,前去投奔孙策。”

  “如此一来,我们不就兵不血刃,三日之内拿下柴桑城了么。”

  邓牧将全盘计策,道将了出来。

  这条计策,说白了就是以放走周瑜和六千江东军为代价,换取兵不血刃拿下柴桑。

  同时也避免了城中百姓,被周瑜活活饿死的命运。

  刘备恍然明悟,点头赞道:

  “军师此计甚好,确实是速破柴桑的良策。”

  “反正我们此战,首要目标乃是拿下柴桑,灭不了周瑜这六千人马,倒在其次。”

  这时。

  同样明悟的鲁肃,却提醒道:

  “军师此计,确实是速破柴桑的良策。”

  “但那周瑜向来骄傲自负,就怕他认为主公这条件,对他是一种羞辱,被他拒绝了呢?”

  刘备语塞。

  鲁肃所说,倒也不无道理。

  堂堂江东周郎,号称江东第一智将,何等的身份地位。

  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向他低头,将柴桑城拱手让出,以换取他放其一条生路。

  传扬出去,他周郎的名声何在?

  他又有什么颜面,去面对孙策?

  “正因为周瑜骄傲自负,他才更加会答应主公这个条件!”

  “试问子敬,你觉得周瑜以让出柴桑为代价,换取保住一条性命屈辱。”

  “还是城池被破,沦为主公的阶下之囚屈辱呢?”

  邓牧却面带冷笑,以反问回答了鲁肃的顾虑。

  鲁肃身形一震,蓦然省悟。

  灰溜溜的弃城而逃。

  沦为阶下之囚,跪倒在刘备脚下。

  这还用问么。

  对周瑜来说,那肯定是后者更屈辱百倍!

  “敬自问与周瑜相识已久,却不及军师对其更加了解,惭愧惭愧。”

  “不错,两害取其轻,周瑜必会选择前者。”

  鲁肃口中自嘲着,向邓牧一揖。

  邓牧这番释疑兵,老刘脸上的顾虑旋即烟销云散。

  “好好好,就依军师之策。”

  “事不宜迟,我即刻便派使者入柴桑!”

  …

  入夜时分。

  柴桑府堂之内。

  周瑜眉头深锁,死死盯着手中那份刘备的亲笔书信。

  左右诸贾华,贺齐等诸将,无不是暗自窃喜,眼中是按捺不住的激动。

  就在片刻前,刘备的使者入城,带来了刘备的亲笔书信,以及亲口承诺:

  只要你周郎肯放弃柴桑,我自当撤北门之围。

  城北江边,还将为你准备一百艘渔船,你大可带着你的几千残兵去见孙策。

  诸将正苦于粮草将尽,只怕困死在这柴桑城中。

  当此关键时刻,刘备却给了他们生的希望。

  “周都督,城中粮草最多只能支撑十日~` 。”

  “粮尽之后,士卒必会军心大乱,不战而降。”

  “柴桑城依旧守不住。”

  “明知是死局,我们何不抓住这次机会,为主公保存下这几千兵马呢。”

  贾华当即进言劝说。

  当然这理由,不能说是要保命,而是要说为孙策保存实力。

  这冠冕堂理的理由,还是要有的嘛。

  “我周瑜是什么人,你们想让我向那大耳贼低头,以拱手让出柴桑为条件,换取自己逃命?”

  “我周瑜的颜面何在?我又如何去对面伯符?”

  周瑜将那书信拍在了案几上,愤愤不悦的冲着诸将质问。

  显然对他而言,声名尊严,比这几千士卒的性命更重要。

  “都督呀,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都督答应刘备的条件,确实是有辱都督的声名。”

  “但这点屈辱,总好过城破之后,都督为大耳贼所俘,沦为他的阶下之囚要好过百倍吧?”

  “末将恳请都督三思呀。”

  贾华又是一通分析利弊,苦口婆心的劝说。

  周瑜身形一凛,眼中瞬间闪过一道慌张。

  他的脑海中,立时浮现出一幅画面:

  刘备高坐在上位,邓牧陪坐在侧。

  那主臣二人以胜利者的傲慢,冷眼欣赏着他这个阶下囚,卑微的跪在他们的面前。

  那屈辱,比杀了他还难受!

  相比而言,以柴桑城换取一条生路,那丁点辱屈倒显得是微不足道了。

  周瑜重新拿起那道书信,再次审视,陷入沉默之中。

  许久后。

  周瑜长叹一声,不情愿的一拂手:

  “回复那大耳贼,就说我接受他开出的条件吧。”

  贾华贺齐等诸将,无不是如释重负,如蒙大赦一般。

  “都督能屈能伸,真乃大丈夫也。”

  “其实此番柴桑失误,主要责任也在于韩义公没能守住水营,责不在都督。”

  “都督留得有用之身,还为主公保住了六千人马,主公必会大为欣慰呀。”

  贾华欣喜之下,忙对周瑜一通马屁输出,把梯子给周瑜搭的更舒服些。

  周瑜却无视贾华的马屁,盯着手中刘备的亲笔信,嘴角钩起一抹讽刺的冷笑。

  “刘备,这多半又是那邓牧的诡计吧。”

  “你以为,我周瑜吃了他那么多亏,这一次还会被他戏耍么。”

  “你想诱杀我,我就将计就计,趁势突围而去!”

  …

  两日后,入夜。

  北门城下,叽叽喳喳一片吵闹。

  柴桑城内的百姓,皆被驱赶至了北门一线,还被强迫换上了江东军的衣甲。

  这些饿到虚弱无力的百姓们,皆是惶惶不知,不知周瑜要把他们怎样。

  周瑜则负手立于城头,冷眼俯视着这些惊慌不安的百姓。

  “都督,末将实在是不明白。”

  “我们既要出城,为何还要带这么多百姓,还让他们都换上我军衣甲,这不是累赘吗?”

  “还有啊,刘备承诺是撤北门围营,都督为何下令,将兵马全集结往南门?”

  贾华终于忍不住,向周瑜质问起来。

  周瑜冷冷一哼,反问道:

  “贾华,你当真以为,刘备会放我们走吗?”

  贾华一愣。

  “那大耳贼只是自诩仁义,实则心狠手辣。”

  “那邓牧更是诡诈多端,毒计百出。”

  “他主臣二人,岂会眼睁睁放走我们六千兵马?”

  “所以我料定,这必是邓牧的诱敌之计,以放我们生路为由,引我们从北门而了。”

  周瑜抬手向城北方向一指:

  “刘备看似撤了北门围营,实则必会在暗中设下伏兵。”

  “我军一旦出城,定会中其埋伏,六千兵马全军覆没!”

  “我与尔等也都要死在大耳贼刀锋之下!”

  这番话,听的贾华是心惊胆战,霎时间吓出了一身冷汗。

  “都督的意思是,那刘备是使诈?”

  “可刘备使者可是说,刘备指长江为誓,必会撤北门之围,还会在江边备下百艘船只,放我们自行离去。”

  “刘备当真会背誓?”

  贾华虽是惊醒,却仍抱有几分侥幸。

  毕竟汉朝重誓,刘备堂堂一方诸侯,又是指长江为誓。

  他不太相信,刘备会违背誓约,遭天下人耻笑。

  “方今天下大乱,诸侯间无不是尔虞我诈,为争寸土而不择手段。”

  “我不相信,刘备他会是个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