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 第31章

作者:寡欢太叔

他脸色凝重的,把一份折子放在旁边。

朱标推开奉天殿的门,步子走的很轻。即便如此,在空寂的奉天殿内,还是有沉重的脚步声。

一天之内,他不知道要到奉天殿来多少次。从洪武四年起,朱标就开始帮着处理国事。对大臣们而言,朱标就是另一个皇帝。

“来了?”朱元璋习惯性的动一下屁股,把身边的位置让给朱标。

待朱标坐下,朱元璋把自己刚刚放在一边折子递给朱标,“瞧瞧吧,你咋看。咱老了,有些事儿管不动了,还得你来。”

这是礼部尚书高信的折子,内容也很简单,请复吕氏太子嫔号。

“儿臣听父皇的。”朱标平静的把折子放在原处。说实话,他的内心并没有什么波澜。复或者不复,都只是朱元璋的一句话而已。

朱元璋反而是笑了,“嘿,这是你媳妇,你倒是反过来问咱。”

自打吕氏去了浣衣局,朱允炆就好像是换了一个人。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睡觉,都是默默不言。而吕氏移出浣衣局,朱允炆就一刻不离,待在吕氏身边。

到底是自己的儿子,朱标虽然心疼,却也做不得旁的。把手伸进了前朝,即便是朱标,也饶恕不得。

见朱标有些犹豫的样子,朱元璋不禁起了担忧。

自己的这个儿子啥都好,就是心太软了。对任何人,都想着以仁义相待。

殊不知,光靠仁义,是当不好皇帝的。

想到这儿,朱元璋不禁握紧茶杯。手掌心的温度,越来越高。厚重的老茧,在杯壁摩擦。

“常家那丫头,你娘挺喜欢的,咱看着也不错。当初让你娶了吕氏,就是要稳住那帮文官。你要是总这上面这么没主意,那这帮文官,是要骑在你头上的。”

朱标脑子里还在想着另外一件事,“父皇,您说这本来是咱们的家事,这高信的折子,儿臣怎么觉得,有些逼宫的意思。”

心软不假,但朱标不傻。

他当初确实觉得,把吕氏放到浣衣局,有些过重了。

但朱标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父皇无论怎么处置吕氏,也不该是这帮大臣们来评头论足的。很显然,高信的这个折子,已经有些触碰到了朱标的红线。

后宫加上朝臣,换作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刺眼的东西。

“儿臣觉得,就照高信所言,恢复吕氏的太子嫔号。她有了身子,那也不能太过苦了她。若是没个嫔号,怕是那些伺候的人,也不尽心。”

“高信呢?”

“赏,赏他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衔不给权。这高信本是吕本所荐,吕本于高信有知遇之恩。高信为报此恩,帮着吕氏族人,这也无可厚非。”

“但他想着让父皇您驳回自己旨意,这只能是心有大义,却是不忠。有大义,那就该赏。至于不忠,就看父皇您想怎么罚了。”

朱元璋愣了片刻,随即拍手叫好,“瞧瞧,瞧瞧,咱标儿说的多好,这不比那些文官狗肚子里的东西要强。”

恩威并施、欲抑先扬,这些都是帝王之术。

再是第二份折子。

“前些日子,咱和李善长、徐达说过,熥儿是咱的嫡孙,你的嫡子。虽说年纪不大,倒也聪慧。咱想着,先给熥儿封个王。”

“至于以后,那就以后再说。等你自个儿即位了,这皇储选谁,也得你自个儿看。”

朱标心里苦笑,“父皇,熥儿才五岁。”

“五岁咋了,你爹咱五岁的时候,就能当家了。帮着地主放牛,全家都指望着咱吃喝呢。”朱元璋心中长叹,“老了,不中用了。”

将近六十的朱元璋,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逝。

尤其是已经不怎么听使唤的双腿,还有耳边时常响起的阵阵的“嗡嗡”声。看东西时,两眼也没前些年那么清晰。

儿子,自己是满意了。大明朝,也放心交给儿子。

只是孙子,悉心培养几年的朱雄英没了。这一下子,就让朱元璋彻底没了心气。他开始急着培养孙辈,能及朱标的一半,他就放心了。

渐渐的,朱元璋的眼睛,又明亮起来。

“全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咱这两个孙子。他们中,没几个是真心实意的,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

朱标默默的收起东西,“父皇,您想着给熥儿什么封号。”

朱元璋眉头皱起,封号也是个问题。

当年,诸王之首秦王,给了次子朱樉,封地定在了西安。朱樉作为诸王之首,也是九边塞王中地位最高的的,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

因此,封号为何,也十分的重要。

“当年小明王封咱为吴王,熥儿是咱的嫡子,那就封吴王如何?”

“那炆儿呢,您既然要赏高信,炆儿就不得不封。而且他们兄弟两个,您封一个,撂一个。这难免让天下人去胡猜:为何年幼的熥儿受封了,年长的炆儿却没有。”

“到那时,朝廷上可就不像现在这样,文武分立。父皇您说了,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若是一股脑,都拧成了一股绳,可不好。”

朱元璋冷笑一声,“这帮人,要是拧成一股绳了,咱倒也是省心了。他们敢,那咱就敢杀。咱就不信了,大明朝离了他们,就要没了。”

虽然也是气话,但朱元璋说的却很认真,也想的很清楚。虽然不能都杀了,但为了大明朝,杀一半,也不是不可以。

“咱和那帮老伙计们,起于淮西,兴于淮东。至于炆儿,给一个淮字吧。”

一吴一淮,高下立判。

“把这消息放出去,咱倒是想要看看,有哪些人已经按耐不住了。咱当初封老二老三的时候,就有人蹦跶出来。这一回,咱看谁还敢!”

第五十五章 吴淮

长灯之下,一根蜡烛上的烛焰在风中跃动。忽而熄灭,又突然的亮起。这样的忽明忽暗,搅的朱元璋心烦意乱。

没有意外的话,朱元璋将又多一个孙子。

可朱元璋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兴,相反的,他甚至觉得,这个孙子来的不是个好时候。

他脸色凝重的,把一份折子放在旁边。

朱标推开奉天殿的门,步子走的很轻。即便如此,在空寂的奉天殿内,还是有沉重的脚步声。

一天之内,他不知道要到奉天殿来多少次。从洪武四年起,朱标就开始帮着处理国事。对大臣们而言,朱标就是另一个皇帝。

“来了?”朱元璋习惯性的动一下屁股,把身边的位置让给朱标。

待朱标坐下,朱元璋把自己刚刚放在一边折子递给朱标,“瞧瞧吧,你咋看。咱老了,有些事儿管不动了,还得你来。”

这是礼部尚书高信的折子,内容也很简单,请复吕氏太子嫔号。

“儿臣听父皇的。”朱标平静的把折子放在原处。说实话,他的内心并没有什么波澜。复或者不复,都只是朱元璋的一句话而已。

朱元璋反而是笑了,“嘿,这是你媳妇,你倒是反过来问咱。”

自打吕氏去了浣衣局,朱允炆就好像是换了一个人。无论是上课还是吃饭睡觉,都是默默不言。而吕氏移出浣衣局,朱允炆就一刻不离,待在吕氏身边。

到底是自己的儿子,朱标虽然心疼,却也做不得旁的。把手伸进了前朝,即便是朱标,也饶恕不得。

见朱标有些犹豫的样子,朱元璋不禁起了担忧。

自己的这个儿子啥都好,就是心太软了。对任何人,都想着以仁义相待。

殊不知,光靠仁义,是当不好皇帝的。

想到这儿,朱元璋不禁握紧茶杯。手掌心的温度,越来越高。厚重的老茧,在杯壁摩擦。

“常家那丫头,你娘挺喜欢的,咱看着也不错。当初让你娶了吕氏,就是要稳住那帮文官。你要是总这上面这么没主意,那这帮文官,是要骑在你头上的。”

朱标脑子里还在想着另外一件事,“父皇,您说这本来是咱们的家事,这高信的折子,儿臣怎么觉得,有些逼宫的意思。”

心软不假,但朱标不傻。

他当初确实觉得,把吕氏放到浣衣局,有些过重了。

但朱标也十分清楚,自己的父皇无论怎么处置吕氏,也不该是这帮大臣们来评头论足的。很显然,高信的这个折子,已经有些触碰到了朱标的红线。

后宫加上朝臣,换作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刺眼的东西。

“儿臣觉得,就照高信所言,恢复吕氏的太子嫔号。她有了身子,那也不能太过苦了她。若是没个嫔号,怕是那些伺候的人,也不尽心。”

“高信呢?”

“赏,赏他些无关紧要的东西,给衔不给权。这高信本是吕本所荐,吕本于高信有知遇之恩。高信为报此恩,帮着吕氏族人,这也无可厚非。”

“但他想着让父皇您驳回自己旨意,这只能是心有大义,却是不忠。有大义,那就该赏。至于不忠,就看父皇您想怎么罚了。”

朱元璋愣了片刻,随即拍手叫好,“瞧瞧,瞧瞧,咱标儿说的多好,这不比那些文官狗肚子里的东西要强。”

恩威并施、欲抑先扬,这些都是帝王之术。

再是第二份折子。

“前些日子,咱和李善长、徐达说过,熥儿是咱的嫡孙,你的嫡子。虽说年纪不大,倒也聪慧。咱想着,先给熥儿封个王。”

“至于以后,那就以后再说。等你自个儿即位了,这皇储选谁,也得你自个儿看。”

朱标心里苦笑,“父皇,熥儿才五岁。”

“五岁咋了,你爹咱五岁的时候,就能当家了。帮着地主放牛,全家都指望着咱吃喝呢。”朱元璋心中长叹,“老了,不中用了。”

将近六十的朱元璋,能够清楚的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流逝。

尤其是已经不怎么听使唤的双腿,还有耳边时常响起的阵阵的“嗡嗡”声。看东西时,两眼也没前些年那么清晰。

儿子,自己是满意了。大明朝,也放心交给儿子。

只是孙子,悉心培养几年的朱雄英没了。这一下子,就让朱元璋彻底没了心气。他开始急着培养孙辈,能及朱标的一半,他就放心了。

渐渐的,朱元璋的眼睛,又明亮起来。

“全天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盯着咱这两个孙子。他们中,没几个是真心实意的,全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

朱标默默的收起东西,“父皇,您想着给熥儿什么封号。”

朱元璋眉头皱起,封号也是个问题。

当年,诸王之首秦王,给了次子朱樉,封地定在了西安。朱樉作为诸王之首,也是九边塞王中地位最高的的,担负着拱卫西北边疆的重任。

因此,封号为何,也十分的重要。

“当年小明王封咱为吴王,熥儿是咱的嫡子,那就封吴王如何?”

“那炆儿呢,您既然要赏高信,炆儿就不得不封。而且他们兄弟两个,您封一个,撂一个。这难免让天下人去胡猜:为何年幼的熥儿受封了,年长的炆儿却没有。”

“到那时,朝廷上可就不像现在这样,文武分立。父皇您说了,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前程。若是一股脑,都拧成了一股绳,可不好。”

朱元璋冷笑一声,“这帮人,要是拧成一股绳了,咱倒也是省心了。他们敢,那咱就敢杀。咱就不信了,大明朝离了他们,就要没了。”

虽然也是气话,但朱元璋说的却很认真,也想的很清楚。虽然不能都杀了,但为了大明朝,杀一半,也不是不可以。

“咱和那帮老伙计们,起于淮西,兴于淮东。至于炆儿,给一个淮字吧。”

一吴一淮,高下立判。

“把这消息放出去,咱倒是想要看看,有哪些人已经按耐不住了。咱当初封老二老三的时候,就有人蹦跶出来。这一回,咱看谁还敢!”

第五十五章 三方

消息出来后,无论文武,除了那几个想的简单的,都保持了沉默。

景仁宫东雅阁,王八荣没了后,梳头发的事情,就交给了另一个小太监。只是这个小太监,总是不称朱允熥的意。

“你轻点!做事毛毛躁躁的,什么样子!”朱允熥心中烦闷,头发又被扯着,骂了一句。

疼吗,不疼。

小太监也是十分小心的拉起朱允熥的头发,顺势梳下。难免要拉扯到头皮,却也说不上疼。

“奴婢该死。”小太监一下子就趴在了地上。

朱允熥看了一眼,“起来吧,孤只是心中烦躁,没有怪你的意思。继续梳吧,梳好了,孤要去母亲那儿了。”

承封,似乎来的太快了些。

虽然不知道朱元璋是怎么想的,但朱允熥清楚,这对他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有了封号,地位确实更加的稳固。但同时的,也会带来很多问题。

“殿下。”外面有人叫了一声。

朱允熥闻声去看,“是不是有人在叫孤。”

“奴婢也听到了,是有人在院子里叫殿下。”小太监也侧耳去听。

走出东雅阁,礼部侍郎董伦手捧几本书,站在院内。花白的头发,再加上短而密的胡子,戴着一顶素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