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剑光寒十四洲
“这里面怎么还有大明的事?”
朱元璋牙疼似的咂了咂嘴。
往日关于后世华夏落后挨了打的这件事,被嘲和被骂的一直都是清代。
这回怎的往上追溯到了他大明?这可不是个好担待的玩意。
还有那个徐光启是怎么回事?
既然都知道了那劳什子的几何原本,也知道其中用处,竟然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丢掉了?
朱元璋心里腾起了股火气,忍不住骂了几句。
“要是在朕在的时候,朕就叫他去大牢里维护自个的利益!”
朱元璋话音刚落,紧跟着就听见了天幕提起清代:
【清代时,其实康熙清楚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不仅如此,他会拉丁语,会行星三大定律,还能解算微积分】
【是莱布尼茨和牛顿爵士的共同笔友】
【康熙有可能不知道现代科学的价值吗?他当然清楚】
【于是他开心地禁绝了这些知识的传播,只允许了一些资质比较高的皇子学习】
“所以这顶锅,最早应该由皇爷爷戴,而不是朕?”
乾隆音调上扬,说完又轻咳了两声,压下了翘起的嘴角。
约翰牛国来访,他轻视西方技术的事,可是在天幕里看到后世多有抨击。
更遑论,“落后就要挨打”的惨事就发生在大清。
每回提起这件事,十回里有八回,他都要被后世的人在评论区里拉出来溜溜。
如今有了皇爷爷顶在前面,想来他应该能轻松些了。
乾隆这般想着,又在心里告了声罪。
这可怨不得他,这天幕所言应该是事实。
而此时的康熙,面色阴沉得可怕,下方朝臣无一人敢出声,噤若寒蝉。
什么叫他开心地禁绝了这些知识的传播?
他分明是深思熟虑后,觉得还是禁绝传播为好,省得动摇了大清的根基。
还有这天幕,怎么连他笔友都挖出来了?
如今天幕捅了出来,他反而再难禁绝了,否则古代华夏无法产生现代科学这顶锅,他头上也要带上一个。
同时,康熙心里不免感到不悦。
禁绝的危害他并非不懂,但是一旦放开流通,这些东西给大清带来的危害同样显而易见。
就在这时,天幕响起了近似叹息般的声音。
【听到这里,很多人都倍感气愤】
【无论如何,祖先曾经的荣光我们应该去赞扬】
【但祖先过去的腐朽,我们同样也要去批判】
【面对曾经的落后,不必去鄙夷,面对未来的广阔,更要虚化若谷,海纳百川】
声音落下后,诸天各界的人都沉默了下来。
看到天幕里这些罪魁祸首时,他们没有因此怨怼是不可能的。
原本科技遥遥领先的华夏,愣是被这些人折腾得变成了落后于西方,硬是没有出现现代科学。
可面对天幕中,后世人所说的这句话,他们又禁不住觉得,自己真是自愧不如。
杨辉微怔后,朗声笑道:“有道理,那三角定理如何处置,那也是他们的事,我都化作一杯土了,现在为此烦扰也不值当。”
总归他钻研出“杨辉三角”,已经算是尽力了。
秦始皇微微眯了下眼睛,言语带了夸赞:“这份气魄,不错。”
第854章 奇葩公务员考试题目,究竟有多难?苏轼:这也太简单了吧!
天幕内容一变,又刷出了新的视频:
【又快到公务员考试的时候了,我们来看看历年来的公务员考试的题目】
【其实公务员考试是众多考试中和科举最像的,出题人为了筛选国家栋梁,考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那我们来看看,这道独木桥的题目有多难呢?】
【近些年来,很多人都吐槽考公题目很奇葩,但其实每道题目都有出题人背后的良苦用心】
【这些题目是为了筛选合适的公务员,是要考生站在公务员角度上思考问题】
【首先看一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的题目】
“哦?那也就是说,这个考公考试,就是后世的科举,什么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目,就是后世科举的题目?”
杨坚来了兴趣,他亲手开创了科举,自然是颇为认可这种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的。
他有些好奇,后世的科举题目都是什么内容。
如今科举初立,很多地方都需要完善,或许能从后世科举题目中,寻到一些灵感。
都说不能是古非今,而后世比隋朝更先进,想必这科举考试也会比隋朝更优异完善,定要不少地方可以让他借鉴。
“后世的科考?这就是后世废除科举后,创立的选拔官员的考试?”
乾隆望着天幕,既好奇,又抱了点不服气。
后世对他们大清末年的科举大批特批,甚至还立志要废除科举,认为这样才能进步。
那他倒要看看,让后世觉得更进步的选拔官员的考试,比之科举,又进步在哪里。
同时乾隆又存了点别的念想。
或许他还能根据后世这个考公考试,对科举改进一番,省得未来大清的科考饱受诟病。
诸天所有人,几乎都被这个视频吸引了。
士农工商,无论是“士”阶级,还是想要成为士阶级的人。
他们唯一改变命运的方式,就是能被选拔上,成为官员,就能一跃成为人上人。
普通百姓也同样想知道,后世如何选拔官员,会选拔出怎样的官员?
毕竟,当官的离他们虽然远,可有个好官的话,那日子过得还是要舒服很多的。
就在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天幕上时,视频里出现了第一道题目:
【我国现代的文学家,大部分都出生在哪里?】
【A华夏;B社会;C家庭;D产房】
啊?
不少人看到这个题目都懵了。
这后世的科考题,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
“哈哈哈!竟然是我国的文学家,那当然是大部分出生在我国了。”
“这答案还用想吗?肯定是华夏!”
史大成摇着扇子,身上还穿着状元郎的冠袍,理所当然的道。
他甚至觉得有些失望,后世的科举考试,题目居然这样简单?
若是如此,岂不是很多人都能考上,况且询问这些题目,对选拔官员有什么用?
史大成俨然忘记了,现在清朝所考的八股取士,和很多迂腐不变的儒学经典内容,对于为官治国,又能有什么用处呢?
他只觉得,自己连这时候的科举都能考中状元,后世这些题目,换作是他去考,轻轻松松就能考第一名。
【正确答案是产房,大部分人都是出生在产房里的,文学家当然也不例外】
“不是华夏,是产房?”
史大成震惊的看着天幕,这,这答案未免太过刁钻了!
可偏偏他又没法反驳,因为这个问题连上答案一块读,“我国现代文学家,大部分出生在产房。”听起来还真没问题!
何止文学家,大部分人都是在产房出生。
刚刚还叫嚣着题目简单的史大成,这会羞惭得面皮滚烫,居然第一题就错了。
他以扇掩面,急匆匆走了,生怕有人听到他刚刚话。
而诸天众人,此时也为这个答案震惊。
这……他们还真的没往这个方向去想。
可是,华夏不是也挺有道理的吗?
众人茫然地看着天幕,后世的科考题目,都这样刁钻难选吗?
紧接着,下一题出现:
【“王婆卖瓜”卖的是什么瓜?】
【A西瓜;B冬瓜;C南瓜;D哈密瓜】
看到这个问题,众人顿时更加发蒙了。
王婆卖瓜?这王婆是什么名人吗?
就在众人顿感不解时,天幕紧接着揭晓了答案:
【答案是哈密瓜,王婆本命是王坡,因为说话唠叨,所以被人叫“王婆”】
【王坡的老家在西域,也就是现在新疆、甘肃一带,以种瓜卖瓜为生,那一带种的瓜是胡瓜,就是现在的哈密瓜】
“我知道了!这考的是典故!”
“这是在借王婆这个人物,考校历史典故!”
唐朝一书生猛地一拍手掌,恍然大悟道。
说完,他又觉得苦恼非常,这考校的内容是不是太细了?
虽说大唐考校的科目特别多,考校的内容也很多,但那些副科对最终成绩没有多大影响。
而主科那几门,也断不会考校这样细致的内容。
书生叹了口气,“看来,无论是哪个时候的科考,都不好考啊,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诚不欺我也!”
……
【这是一道全开放图形题,33+33等于多少?】
【A66;B77;C88;D99】
“三十三加三十三……这不就是六十六吗?”
刘徽拨了下算盘珠子,很快就算出了答案。
这道题目,只要会算学的人都能算出来,只是简单的加减法罢了。
莫非,这是选了道简单的计算题作为添头?
不怪乎刘徽这样想,这时候会算数的人并不多,会算数一般就认得一些基础的字。
既是选拔官员,自然不能将大字不识一个的人招进来,或者是连基础的计算都不会的人。
但是这样的算术题过于简单,又像是给有资格参加的考生送点分数,免得到最后一道题都做不对。
毕竟看前面那两道题,这后世选拔人才的考试,难度应该不算小。
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些简单题目,以避免出现很多人交白卷,或者全部乱填一气的情况。
秦朝。
秦始皇微微眯了下眼,三十三加三十三等于六十六,他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答案。
可是,这题目真的会这样简单?
上一篇:大秦:七星灯续命,令祖龙永生
下一篇:祖父朱元璋,孙儿朱允熥重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