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通古代,皇帝们羡慕哭了! 第628章

作者:一剑光寒十四洲

  【另外,洋务派在军工企业和军事取得了一定成果后,自诩“自强”成果已经初步达成,转而“求富”】

  【但是,为求富创办的企业存在巨大问题,也是国营企业的典型问题】

  【基隆煤矿预设的产能是300吨,实际每年只有100吨产能】

  【内部人员冗杂,腐败盛行,都想着套国家的钱,连年亏损】

  【后来出现了官督商办,由百姓入资的企业】

  【但是,比如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他压根不管其他人同意与否,经常自己做出重大决策】

  【这些企业,光有商办之名,合作的商人却没有插手的权力。】

  【开平矿务局、汉阳铁厂和上海织布局等等企业,都是同样问题】

  “这哪里是为国家求富,分明是为自己敛财。”

  刘彻挥了挥龙袖,一针见血地道。

  依他看,怕是“自强”时创办的那些什么军工企业,耗费银子太多,没银子支撑了,这才打着“求富”名号赚钱。

  这招他也用过,当初打匈奴钱不够,他就将盐铁官营,为此替国库挣了不少银子,支撑起军队消耗。

  只是,赚银子就罢了,毕竟改革总是要花银子的。

  可连纺纱织布都不放过,这些人是穷疯了吗?

  无论是官营控制重要的盐铁等要紧物,还是借此赚银子,总该有个度。

  而且看样子,连带头的人都是拎不清的。

第848章 明治维新官营企业卖给私人,产量翻了八倍,刘彻:有点心动

  刘彻摇摇头:“这个洋务运动,除了起初目的和增强了点军备力量外,别的地方都跟玩笑似的。”

  “能成功才是见鬼了!”

  诸天众人都被洋务运动中的这通操作弄得颇感无语。

  不论其他,光是这进行改革的人就有不少问题。

  这种大变局下的改革本就艰难,让这样一群人来改革,各个都光惦记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了。

  即使有那一两个大公无私的,但想力挽狂澜并非易事。

  这种情形下,满清简直没得救了。

  ……

  【再来看明治维新,岛国的明治维新,其实是一场上下合力进行的改革】

  【广大的中下级武士和平民,向上反抗幕府统治,推翻德川幕府,使得大政归还于天皇】

  【天皇将年号改为“明治”,又配合改革派,颁发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评论区:

  “岛国的天皇是不可能会对变法维新造成阻碍的,那时候的天皇身边都是维新志士。”

  “嗐,维新派想怎样变法,他几乎没阻拦过,可以说非常配合了。”

  “政治环境不同,明治维新的阻力都是来源于旧幕府”

  明朝。

  张居正满面愕然,显然是被天幕视频和评论区透露的内容所震惊到了。

  他从未见过有皇帝会如此支持变革。

  哪怕是皇帝自己主持的变法,但往往也会出现君臣意见相左的情形,断没有这样配合臣子变革的。

  他当首辅这么多年,致力于大明的改革。

  陛下对他的改革已经算比较支持了,这也是他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能够最终推行到底的原因。

  但是,这要说多配合,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常常还要他多费口舌,斟酌言辞去说服陛下同意。

  想到这里,张居正不由一阵羡慕。

  旁的不说,能得皇帝无条件支持配合,抵制那些反抗势力也要轻松上许多啊。

  若说张居正只是羡慕,王安石则是苦涩了。

  差距太大,他连羡慕嫉妒的情绪都生不出了。

  两次变法,两次被罢相,他曾经推行的那些变法措施,至今也被罢免得七七八八了。

  如今唯一剩下的就是“免役法”。

  然而王安石仍然日夜不安,生怕这最后一条变法,也被罢免。

  如今见明治维新能得天皇这般支持,再想到自己的情形,简直苦涩难言。

  他还欲借鉴,可现今看来,根本无处可以借鉴。

  光是陛下不配合,甚至阻挠,废除变法,就注定了他的变法失败。

  “难怪岛国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

  “可惜……若是陛下能有这天皇的三分,或许新政就能坚持下来了。”

  王安石的叹息声逸散在空气中,充斥着浓浓遗憾。

  ……

  【明治维新为了工业化,也直接干涉了民间的建厂,指导那些富商优先创办战略性产业】

  【不过,官方并未对富商创办的产业进行限制,反而给了他们很多补贴优惠】

  【等步上正轨后,还将官方出资建设的工厂以低价转让给私人经营】

  【而这些企业工厂被卖给富商财阀后,在他们手中的效率大大提高】

  【1875年,岛国的煤矿开采量只有60万吨】

  【二十年后,煤矿的开采量就高达500万吨】

  “嘶!”

  这个巨大的数额变化,让所有人都倒吸了口冷气。

  足足翻了八倍啊!

  而且,他们居然还愿意将自己出资建设的工厂,低价卖给商人!

  沈万三叹了口气,真是人比人,比死人,货比货得扔。

  不要说朝廷给他们这些富商便利,还把官营的铺子卖给他们了。

  那群人都恨不得将他们富商的银子全部抢走,像蝗虫过境一样搜刮干净。

  当今陛下更是对商人不喜。

  南京城修筑,他出了三分之一的银子。

  陛下犒劳军队时,他又出了百万两银子。

  谁知大把银子花出去了,非但没能保住家业,还让陛下疑心他要收买军心,反而对他动了杀心。

  虽说最后留了他一命,却也抄了他家财,还将他流放云南。

  明明他从未做过任何不法之事。

  沈万三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自己脚上的镣铐,又叹了口气。

  汉朝。

  刘彻很是惊异。

  洋务运动时,满清连织布的厂都要管,在他看来简直是闲着没事干,就想捞油水。

  可是明治维新,朝廷未免也太大胆了。

  这煤矿他虽不知为何物,但是天幕专门举了这个例子,想来也是重要物资。

  这种重要矿产物资,竟然也放手由商户来经营,仅仅只是监督。

  换作是他,是断不敢这样放手的,否则也不会把盐铁抓得这么严。

  毕竟商人逐利。

  但是刘彻看着天幕公布的煤矿开采量,又忍不住心动犹豫。

  二十年翻了八倍的开采量,着实是太诱人了。

  如果盐铁能够在二十年时间里,产量也翻八倍的话……

  刘彻手指动了动,好像……也不是不能试试?

  紧接着,天幕画面一闪,传来的内容让刘彻顿时羡慕坏了!

  【在军事方面,不仅改革了军队编制,1872年时,还颁布了征兵令,男子年满20岁就要服兵役】

  【一年后,岛国的作战部队就能动员至40万人,建立了一个高效的,中央统一调配的军队系统】

  【通过这个系统,中央可以直接动员每一个适龄男子上战场】

  【到明治时代中、后期,军费预算开支占了财政支出的三到五成】

  【并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刘彻猛地站了起来,眼睛都发亮了。

  40万人的军队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大汉调动40万军队并非是什么艰难的事。

  然而,朝廷可以直接动员每一个适龄男子上战场,却是绝对做不到的!

  与匈奴打仗期间,朝廷征了数次兵才支撑下来。

  如果有这套系统,一旦有战事,根本不需要这样麻烦,而且朝廷统一调配,军权也会被牢牢收归在朝廷手中。

  想到这里,刘彻呼吸霎时粗重了。

  毫不吝啬的军费开支、强大的动员调兵系统,再有那可以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工企业,有这三样东西,何愁不能强军?

  经济上发展了,军事上又强军至此,莫怪明治维新能够成功。

第849章 洋务运动是努力防贼,明治维新是努力做贼!元顺帝懵逼!

  评论区: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变革,但是这俩都不是一码事,把他们放在一起对比,就是拿洋务运动去碰瓷明治维新!”

  天幕下方的一条洋洋洒洒上百字的长评非常显眼,一下子就吸引了众人注意力。

  评论区:

  “洋务运动做的这些,无论是买欧洲武器、舰船,建军工厂,改军制,设立学校等等,德川幕府在三次革新中就做了。”

  “清朝等到洋务运动的时候才做,反应速度简直迟钝了十倍。”

  “不过取得的成果是要比德川幕府的三次革新更好的,但是德川幕府的革新把自个革新没了,反而为明治维新奠定了基础。”

  “而明治维新的前提是什么,是干翻了原来的统治者,还动了岛国当时的土地制度”

  “满清的洋务运动想和明治维新比较,起码也要取消八旗制度才可以。”

  原本还气愤地骂后世子孙不争气的雍正,骂声戛然而止,目瞪口呆地看着天幕的评论区。

  什么意思?

  满清后来的洋务运动想和明治维新一样成功的话,至少也要取消八旗制度?

  雍正缓缓跌坐在龙椅上,一下子懵掉了。

  八旗制度是满清的基础,也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取消八旗制度,那不是把祖宗留下来东西都要废掉?这可不是留下来的小打小闹的法度。

  一旦动了,直接会牵动整个朝堂。

  所以他虽然有抬汉军旗去制衡满军旗的想法,但废除八旗制度?他想都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