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42章

作者:月麒麟

朱祁钰拧了拧眉,没有再问。

眼下不是调查这个的时候,刚刚成敬的一句话,倒是提醒了他,虽然成敬举荐了曹吉祥,但是除了曹吉祥之外,成敬举荐的人还有很多。

毕竟他出身宫中,又曾在内书房为教官,可用之人很多。

除了曹吉祥之外,成敬举荐的其他人,纵然是出过一些小纰漏,但是大多数还是忠心的。

尤其是刚刚提到的舒良,王勤等人,最后都是他十分信任的内官,至死都不曾背叛他。

曹吉祥之事或许另有隐情,但是至少目前看来,成敬还是可信的。

想了想,朱祁钰开口道:“你刚刚说,舒良如今在惜薪司供职?”

成敬点了点头。

宫中有二十四衙门,分别是十二监,四司,八局。

其中十二监基本上管理的是宫中的各种仪仗,洒扫等一应杂务,四司则负责宫内日常所需物品的供应,八局更多的则是负责宫外的一应采买杂务。

其中最金贵的是十二监,因为负责的都是宫内的事务,时常能够接触到宫中贵人,说不定便有机会受到重用。

至于四司和八局,分掌的事务不同,地位也各有高低。

惜薪司主掌宫内所用薪炭,没有太大的油水,算是不上不下的衙门。

沉吟片刻,朱祁钰在成敬的耳边说了几句话,成敬听完之后,拱了拱手,便在前方下了马车

不多时,朱祁钰到了王府,在丫鬟仆妇的侍奉下换了衣裳,便将汪氏唤了过来。

他在景阳宫中,回想起青珠曾刻意提起过,汪氏清晨去拜见吴贤妃,孙太后派的人午后方至。

出宫之前,吴贤妃又频频提起汪氏,甚至还说什么珠子的事儿,朱祁钰岂会听不明白她是什么意思。

定然是吴贤妃察觉到孙太后的动作,所以提前将不方便说的话,交代给了汪氏

没过多久,汪氏便走了进来,刚一进门,朱祁钰便挥手屏退了侍奉的婢女,身旁只留了兴安和流環两个人。

听了朱祁钰的叙述,汪氏顿时一惊,抓着他的衣袖,紧张地问道:“这么说母妃被软禁了?”

朱祁钰摇了摇头,道:“还不至于软禁,毕竟还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太后娘娘师出无名,必会受到外朝反对,但是监视和限制行动是肯定的,听青珠姑姑的意思,母妃如今只能往慈宁宫和坤宁宫去,其他地方,怕是去不得”

“对了,你出宫前,母妃可有什么事情交代你?”

汪氏想了想,从袖中拿出一只精致的香囊,递给朱祁钰,道:“倒是没说什么,只说让妾身将这香囊务必交给王爷。”

朱祁钰接过香囊,翻看了片刻。

出宫之前,吴贤妃也说过此事,说她缝了个香囊,要放他幼时佩戴的一颗珠子进去,所以让汪氏带回了王府,还特意嘱托要给她捎回去。

当时朱祁钰应了下来,但是他当时就明白,这是吴氏在提醒他回来之后,务必来见汪氏。

他的确有一颗珠子,是先皇赐下的,但是因为幼时顽劣,那珠子早就不知道丢哪去了,当初吴氏还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怎么可能在郕王府?

想起吴氏当时说话的神情,朱祁钰忽然转头道:“兴安,拿把剪刀来。”

兴安点了点头,不多时便从外间回来,将一把小巧的剪刀递了过来。

朱祁钰拿起剪刀,沿着针脚细细的将香囊拆开,将里头的香粉倒在碗中,然而却只是普通的香粉。

汪氏见他皱起了眉头,不由得担心问道:“王爷,怎么了?”

“母妃出宫之前,特意让我来见你,还说要你明日将香囊送回去,我本以为这其中有什么玄机,可是”

瞧了瞧碗里的香粉,朱祁钰一阵皱眉,若是香囊当中没有暗藏东西,那么这玄机又在哪呢?

汪氏闻言,伸手在香粉当中划拉了片刻,又拿起香囊捏了捏,脸上露出一丝惊疑不定的神色,随即抄起桌上的剪刀,将香囊的上方齐齐剪开。

“王爷,有夹层”

汪氏将香囊递过来,朱祁钰一瞧,果不其然,香囊的外层丝绸和内衬中间,缝了了一层锦帛。

将内衬彻底拆掉,又沿着针脚将锦帛取出,摊在桌案上,朱祁钰才细细看去。

指挥佥事孟瑛,光禄寺少卿陈诚,吏部郎中刘,户科给事中李侃

,礼科给事中周鉴,山西道监察御史李英

“这是”

汪氏探过身子来,同样看着,不过她并不熟悉朝政,看得自然是一头雾水,只能大略看明白,这是一份朝臣的名单,大概有二三十人,从官职上看,似乎颇有几个份量不轻的大臣。

朱祁钰沉吟片刻,开口道:“我没猜错的话,这应该是太后娘娘在外朝能够影响到的朝臣名单。”

孙太后在朝中是有影响力的,这一点朱祁钰早就知道。

毕竟她执掌六宫多年,又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后,就算是不刻意去经营势力,也会有不少外朝的官员,想要通过她得到重用。

经年累月的下来,这股势力也不容小觑。

前世的时候,朱祁钰完全是被臣们硬生生推上了皇位,所以这股势力还没来得及动用,就隐匿了起来。

直到后来的夺门之变时,朱祁钰都没有能够完全的摸透孙太后在朝中究竟安插了多少人。

如今再看这份名单,朱祁钰的心中多前世的事情,也多了几分通透。

所幸的是,孙太后毕竟没有提前准备,皇帝是她的儿子,她提拔这些朝臣不过顺手为之,并非刻意经营,所以官阶都不高。

这二十多人中,有一半左右都是勋戚,臣多是科道官,让朱祁钰感到诧异的是,甚至还有六部侍郎级别的人物,所幸,几个紧要的地方以及六部七卿,皆不在其中。

将锦帛收起,朱祁钰闭目思量了片刻,睁开眼睛,道:“芸娘,你明日清晨进宫一趟,到时你”

后面的几句话,朱祁钰压低了声音,贴在汪氏耳边说了。

听完之后,汪氏咬了咬下唇,道:“王爷,可是有大事要发生?”

朱祁钰没说话,过了片刻,回答道:“虽是冒险而为,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明日宫中,你将兴安和成敬都带过去,若真遇事,护好母妃和你,其余不必担忧”

窗外一阵秋风吹过,不知何时,一弯小小的月牙已经挂上了半空,将月光柔和地洒在大地上。

今夜,不知多少人无眠

第54章 廷推

八月二十二,寅时三刻。

天色刚刚微微泛明,一轮朝阳自云朵当中刚刚露出小小的一片,百姓们还在睡梦当中,朝廷的武大臣,却都已经各自起身,早早地来到了午门外等候。

今天,是土木军报传到京师之后的第一次朝会,而且是大朝会。

在京的武官员,七品以上者无论掌事官,还是待选官,抑或是勋贵外戚,皆可列席。

此等重要场合,无论朝臣们怀着怎样的心思,都丝毫不敢怠慢。

距离朝会还有足足一刻钟的时间,但是午门外的广场上,密密麻麻上百位官员,武分列,已经站满了整个广场。

因着皇帝不在京师,举行朝会的三大殿皆不得启用,礼部商议之后,决定直接在午门外的广场上举行朝会。

卯时的钟声沉沉响起,随着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阳光洒在宫城的城门上,封闭许久的宫城大门,缓缓打开。

一队浩浩荡荡的仪仗,自宫城左边的侧门而出,打头的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校尉和身着宦官服饰的内臣。

鼓乐声起,群臣各归其位。

不多时,尚宝司已经在广场正前方,布置了一席简易的桌案,郕王朱祁钰端坐案前,他的身后,左边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金英,右边是锦衣卫指挥使马顺。

与此同时,有眼尖的大臣,隔着远远地瞧见,在郕王身后,被浩浩荡荡的随侍宫女内宦遮蔽着的左侧门中,不知何时竖起了一道屏风

“升朝!”

随着礼官中正响亮的声音响起,群臣齐齐下拜。

“参见郕王!”

待群臣行礼过后,朱祁钰起身开口道:“国家多难,上干天咎,皇兄奉天讨贼,不意被贼所留,本王奉圣母皇太后懿旨,总摄大政,统御百官,尔等当尽心竭力,护我京师,力保江山,鞠躬尽瘁!”

群臣再拜,山呼道:“臣等誓死卫我大明!”

朱祁钰微微颔首,道:“今日召开朝会,第一件朝务,是廷推六部尚书及五军都督府都督京营提督大臣。”

说着,朱祁钰停了停,开口叫道:“吏部尚书何在?”

王直大步上前,拱手道:“臣在。”

朱祁钰道:“此番廷推六部尚书,由尔代本王主持!”

王直拱手领命,转过身对群臣道。

“今日廷推六部尚书共二人。”

“其一,户部尚书候选者三人,户部侍郎沈翼,工部侍郎周忱,左副都御使王曜。”

“其二,兵部尚书候选者三人,兵部侍郎于谦,刑部侍郎江渊,大理寺卿俞士悦。”

“以下为六人履历”

有明一代,廷议是决定朝廷国政最常用一种方式,也是最正式的方式,一般来说,廷议所涉及的事务,都是国政大事,通常由皇帝亲自主持。

不过今上登基之后,因其幼弱,渐渐变为由和负责廷议事项的六部尚书代为主持,并逐渐形成定制。

廷推作为廷议的一种,是有明一代,最正式也最权威的选拔重臣的渠道,因官员铨选由吏部执掌,故而一般由吏部尚书代为主持。

因为廷推具有极强的权威性,所以无论是程序还是人员,都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

首先是参与廷推的官职,一般来说,如果是京官,则七卿以下,三品侍郎以上的官职才有资格经由廷推任命,外官则仅有巡抚,总督两种官职可以参与廷推任命。

其次是廷推的程序,吏部会提前拟定三到七人的备选名单,然后由吏部尚书代皇帝主持,由朝廷在京的所有三品以上官员逐一投票,现场公布结果。

正常来说,六部尚书级别的大臣,要么由皇帝下旨特简,要么由九卿会推,鲜少有经过廷推产生的。

所谓会推,实际上是一种小范围的廷推,有明一代,将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及通政使九位重臣,合称九卿。

在内阁权压百官之前,九卿便是官当中的顶级大佬,会推便是由这九个人,共同进行推举,算是小型的廷推,也是六部尚书的主要产生途径。

但是这一次和以往不同

随着土木之役大败,六部当中的户部和兵部两位尚书,加上通政司通政使,九卿一下死了三个。

除此之外,刑部尚书金濂和工部尚书石璞,皆在外地随军平叛。

九卿当中又五个都无法参加,会推自然无法举行,因此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廷推。

这么一会工夫,王直已经读完了几个候选大臣的履历。

随即,在礼官的指挥下,在京所有三品以上的臣,依次上前,将自己的意见投入早就准备好的箱中。

过程漫长而无聊

朱祁钰就这么看着,心中却不由得叹了口气。

见微而知著,从这场廷推便能看出,勋戚的势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要知道,作为朝廷最正式的任命程序,廷推的权威度无可置疑。

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五军都督府的掌事官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廷推已经渐渐成为了臣的专用程序。

不知从何时起,廷推已经有了心照不宣的规矩,廷推武臣,则由在京三品以上所有的武百官参与推选,但是若是廷推臣,则只需要三品以上的臣参与推选即可。

会推亦是如此,若是会推五军都督府都督,则由五军都督府实职都督及都督同知,会同九卿推选,但是若是会推七卿,则只需九卿参与即可。

到了明后期,则更加离谱,甚至就连廷推高级武臣,也没有勋戚们参与的份。

从根上起,让勋戚武臣就受制于臣,如此下去,怎么可能不被一步步打压?

时间一点点过去,随着最后一名臣入列,王直开始唱票。

按照廷推的规矩,候选者应该有三到七人,然后推举出两到三人,由皇帝选定最后的人选。

但是这次情况特殊,一是大臣们死的太多,一时之间难以找到这么多资历威望都足够的候选人,二是结果大家心中早已有数,不过走个程序,故而王直只报了票数最高者。

“此次廷推,兵部尚书得票最高者,兵部侍郎于谦,户部尚书得票最高者,户部侍郎沈翼,恭请王爷决断。”

朱祁钰点了点头,命人从王直的手中,接过票数的结果,用朱笔在上头写了个准字,道。

“以廷推群臣之意,擢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掌兵部一应事务,擢户部侍郎沈翼为户部尚书,掌户部一应事务,二人接令!”

于谦和沈翼二人出列,叩首道。

“臣等二人谢朝廷恩典。”

虽然今日结束之后,吏部才会重新拟定调令,铸造官印,启动正式的任命程序,但是那都是程序上的东西。

经过了群臣廷推和郕王核准的于谦和沈翼二人,现在已经可以被称为六部尚书,正式踏入九卿的行列了。

随即,王直和沈翼二人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于谦却仍站在原地。

按照之前议定的程序,接下来应该举行的,是廷推京营提督大臣,此乃兵部执掌,所以他也就没有回列,而是等着朱祁钰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