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219章

作者:月麒麟

但是京察毕竟并非一日能够了结之事,且京察涉及的官员,皆是四品以下的中级官员。

能入早朝的老大人们,品级基本都不会太低。

因此,早朝的氛围还是相对轻松的。

礼部题奏了关于选秀的部分具体事宜,然后便是吏部,题奏了一批地方官员的转调名单。

接着到了工部,尚书陈循没有出来奏事,而是侍郎王伟站了出来,奏道。

“陛下,臣奉皇命,前往黄河沙湾决口视察,已有两月,此乃当地水文地形状况,请陛下御览。”

有内侍走下来,将奏本送到天子的御案上。

底下的大臣们倒是没有什么反应,工部每年考察的地方多了去了,无非就是筑堤修河的事宜。

不过这些工程,可都是要钱的。

户部如今手头吃紧,只怕这事情到最后,也就是不了了之而已。

王伟奏道:“陛下,沙湾决口已有数年,年年筑堤,年年冲垮,每逢夏季暴雨涨潮,各处便会决口,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且决口一开,漕粮亦会影响运转。”

“臣带领工部一应官员,实地考察之后发现,张秋等地河段,多年以来泥沙淤积,所筑堤坝已高逾两丈。”

“如此情况,单凭疏浚已力有不足,故工部议,当更筑大堰,楗以水门,治渠建闸,起张秋以接黄河,沁水,如此方能解沙湾之年年决口之难。”

这下老大人们可来了精神了。

他们本以为,工部循常例要修筑大堤,却不曾想,这回工部竟要干一件大事。

开凿大渠,修筑水门,这花费的银两可就海了去了,就单说征召的民夫,没有个上万人,这大渠连动工都甭想。

这边天子也看完了奏本,点了点头道。

“王卿辛苦了,沙湾决口的确不宜再继续拖下去了,工部既然考察了当地的情况,那么可有具体的预算?”

这回出场的,就是工部的尚书陈循了。

陈老大人移步上前,拱手道。

“回禀陛下,若从张秋而起,至沁水而止,所修筑大渠预计耗银八十万两。”

“至于工期,需视民夫数量而定,若数量足够的话,三到五个月即可完工,尚可赶在今年雨季之前修筑完成,避免影响夏粮转运。”

陈循的话音落下,便有御史出言问道。

“敢问陈尚书,所言数量足够的民夫,具体是指多少?”

陈老尚书显然也早有准备,再度拱手奏道。

“若有六万民夫,当能以五月为期,筑成大渠。”

大殿之中针落可闻。

老大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感到无比惊讶。

要知道,征调万人以上的劳役,对朝廷来说,已经算是很大的压力了。

六万人?这位陈尚书,是疯了吧!

当下,便有御史出言奏道。

“陛下,此事不妥,如今边境战事方止,西南苗地尚在对峙,百姓凋敝,如何能兴此重役?况户部亦无足额银两可以拨付,臣以为,可仍旧修筑堤坝,修筑大渠之事,可以缓行。”

天子似乎有些犹豫,片刻之后,朝着一旁的户部问道。

“沈卿,你对这件事情如何看?”

众臣顿时将目光放在了这位户部尚书的身上。

沈尚书心中撇了撇嘴,但是面上却恭敬的很,道。

“陛下心系万民,臣自然不敢怠慢,想来工部若要修渠,也并非一时半刻便要八十万两到位,若分成几批拨付,户部辗转之下,亦可支撑,首批三十万两,还是能够凑出来的。”

这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老大人们对视一眼,“嗡”的一下便议论开了。

他们之前对这件事情不上心,是觉得工部的提议根本就通不过,户部直接就会卡死。

可谁也没有想到,素有铁公鸡之称的户部,这回竟然没有一点阻拦,就应承下来了。

这下可就炸了锅了。

虽然先前带着看笑话的心思,但是谁不知道,朝廷的银子就那么多,这多用了,那就得少用。

户部如今是个什么情况,大家都心知肚明。

真要是在工部投进去这么一大批银两,怕是明年大家领回家的,都还是一堆胡椒苏木。

“陛下,不可,如今百姓正是休养生息之时,岂可如此大兴土木?”

“不错,陛下,还是修筑堤坝更为稳妥,若担心再有决口,可先行将当地百姓迁出,贸然动工修筑大渠,劳民伤财,也未必能够取得效果。”

一时之间,朝野上下尽是反对之声。

不过,倒是没有人敢说放弃治河,毕竟,沙湾决口已经不是一年两年了,而是足足有五六年之久,基本上年年决堤。

当地的百姓的确是苦不堪言,朝廷年年都遣官员治水,但是收效都并不大。

所以他们反对的原因,无非也就是集中在银两和民夫上面。

对此,陈循也早有准备,他上前一步,开口道。

“陛下,此事臣亦有考虑,修筑大渠,宜早不宜晚,沙湾决口,直接会影响漕粮转运,每年因此而耽搁的漕粮,不下数十万石,若能彻底解决沙湾决口,当可令漕运通畅,尽快恢复我朝国力。”

“此外,关于民夫一事,的确不宜大举征召,故臣之意,可暂调京军五万,再调两岸漕工万余,臣亲自监督,速战速决,可在雨季之前,修成大渠,通浚运河。”

众人一阵无言,谁也没有想到,工部竟然把主意打到了京军上。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一旁的于谦,希望他能出言反对。

然而这位于少保,却仿佛泥塑木雕一样,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众所周知,天子这段时间和于谦的关系不怎么样。

于是,停了片刻,见于谦没有出言反对,天子似乎也懒得再多问他,直接便道。

“既然如此,那就准工部所奏,调京军五万助役,由工部尚书陈循亲自提督,以五月为期,修成大渠。”

眼瞧着底下的大臣仍有反对之意,天子有些无奈,继续道。

“至于银两方面,如今国库空虚,先期需拨付的三十万两,国库和内承运库,各出一半,剩下的五十万两,内承运库再预支一半,待夏粮转运完成后,再归还内承运库。”

得,天子自己都掏钱了,底下的人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只不过望着陈循的眼神,不免有些羡慕嫉妒恨。

这可是八十万两啊,他们这边连俸禄都是胡椒苏木折半俸,工部就这么就弄到了这么一大笔银子,怎能不叫人羡慕?

被众人这么围观着,陈循感到的只有压力。

这帮大臣就是看个热闹,但是只有陈循知道,天子在这件事情上,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这次的朝议,看似通过的简单。

但是实际上,那全都是因为,户部和兵部两边,都没有给予掣肘。

他们一个给钱,一个给人,这才算是顺利让这件事情推动了下去。

而之所以这两边会这么配合,则完全是因为,天子在背后帮忙。

甚至于,为了这件事情,天子昨日和于谦又大吵了一架,要不是最后天子强压着于谦低头,他那个倔脾气,今天不得把屋顶都给掀了。

但是正因于此,陈循才感到更大的压力。

他素来在清流转迁,对于实务其实并不算是特别熟悉,虽然这些日子一直恶补了很多,但是具体操作上,毕竟还是心里没底。

毕竟这可不是小事,天子替他做了这么多铺垫,要是他自己搞砸了,那后果,陈循可不敢想。

修筑大渠,设置水门,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修,怎么修,水门如何设置,都是精细的活计,容不得半点差错。

陈循自己有几斤几两自己清楚,所以沉吟了片刻,他还是大着胆子上前,开口道。

“陛下,修渠并非小事,需得仔细小心,臣知一人,精通水文地理,恳请陛下允准,命其随臣前往修筑大渠,必可如期完工。”

老大人们似乎是一瞬间,就感觉到大殿当中有一阵凉风吹过,忍不住激灵灵打了个寒颤。

紧接着,天子平淡的声音传下。

“何人?”

陈循也感觉到了气氛的微妙变化,但是要让他自己一个人上阵,哪怕是有工部的官员相助,他也着实心里没底。

没奈何之下,他只得硬着头皮道。

“回陛下,此人名为徐有贞,如今在翰林院任侍读。”

说完了话,陈循的心里七上八下的。

之前的时候,他就跟天子提过这件事情,但是当时,天子似乎还记挂着徐有贞提议迁都的事情,给敷衍过去了。

这回,他给徐有贞出了个主意,让他把名字换了,或许能够蒙混过关。

天子没有说话。

朝臣们也察觉到情况有些不大对,纷纷眼观鼻鼻观心,低头不语。

就在陈循忐忑不安,觉得这件事情没戏的时候。

御阶上纶音降下,依旧平平淡淡。

“准了!”

第324章 奇怪的立场

看着陈循如释重负的退回文臣队列当中,朱祁钰的神色颇有些复杂。

没想到兜兜转转,历史还是回到了原点。

陈循以为,让徐珵改了个名字,便可以蒙混过关。

但是实际上,相对徐珵这个名字,朱祁钰对于徐有贞这个名字,更加的印象深刻。

毕竟,前世的时候,徐有贞这个名字,在朝中可是举足轻重。

而他在朝堂崭露头角的起点,也正是这次修渠。

不过,前世的时候,要比如今晚一些。

当时的朱祁钰,刚刚登基,手忙脚乱,哪顾得上什么沙湾决堤,接连几年,都只是派遣官员案子旧例筑堤。

直到景泰四年,沙湾大决口,淹死了不少民田百姓,筑堤再也无用,朝廷实在没有办法,才真正将此事拿到了朝议上讨论。

徐有贞就是在那个时候,在他的老师陈循保举之下,被任命为治河大臣,全权处置沙湾决口的事宜。

不得不说,这个人虽然心机不正,但是在天文地理,数算杂学方面,还是颇有造诣。

引黄河入沁水,修渠设水关,就是他提出的方案。

不过当时,时间已经过了数载,朱祁钰也的确没有认出来,他就是那个提议南迁的徐珵。

出于对陈循的信任,朱祁钰批准了他的方案。

但是当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

那个时候,陈循还老老实实的待在内阁,执掌工部的是江渊。

修河本应该是工部的执掌,但是因为接连几年都修河不利,所以朱祁钰最终将修河的事务,交给了内阁保举的徐有贞。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其实是一次阁部之争的雏形。

徐有贞出自翰林院,尔后转迁詹事府,一路都是走的清流衙门,和工部没有丝毫的关系。

陈循保举他来治河,实际上就是在侵蚀工部的事权。

对于这件事情,工部自然不会罢休。

但是诏旨已下,徐有贞的方案,也的确详实可用。

于是,江渊便提议,动用京军协助修渠。

要知道,当时的徐有贞不过是詹事府一个右谕德,从五品的官职,当钦差巡抚地方是够了。

但是要说指挥京军,哪怕只是协助修河,他的份量也不够!

到时候,朝中有资格主持如此大事的,就只有工部尚书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