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682章

作者:上善若无水

没办法,魏国也就是魏武卒时期横行无忌过,后来就是陷入了内部纷争以及一代代的昏君之中。

就像是为了夺权,魏王明知道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最后的名将,可也一定要逼死他。

没了名将的统帅,也没有了外来的援助,甚至连守城都守不住,那魏国的衰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此战之中,秦国的大礼器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数不清的密探被派往秦国打探相关情报。

只不过秦人在这方面做的很好,连坐制度之下,绝大部分的密探都没来得及抵达咸阳城就被拿下。

真正能够算是稍微了解详情的,也就只有燕国了。

太子丹得知了魏国的遭遇后,那也是忧心忡忡。

他很清楚的知道,一旦秦军带着大圭去了燕国,没有任何一座城池能够扛得住!

太子丹暗自发誓“必须要想办法!”

咸阳城暗中风起云涌的时候,李云泽正在给嬴政上课。

“框架结构你已经学过了,今天重点说说轴承”

“轴承有一个很重要应用途径,那就是转向架构”

“而转向架构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新式马车。”

李云泽带着嬴政来到库房内,伸手示意眼前的车架底盘“这就是四轮马车的核心构件。”

马车这东西很早就有了,只不过都是两个轮子的。

相比起两个轮子的马车来说,四轮马车不但更加平稳,能够装载运输的重量也更大。

毫无疑问,这肯定是科技上的进步。

嬴政兴趣高涨的围着车架底盘转悠了几圈,就着零部件一一询问,并且结合自己学到的知识了解其原理。

接下来,就是安排人手将整个马车都给组装起来,再套上驮马拖拽前行。

看着装满了大量货物的四轮马车快速行驶,还能灵活的转变方向进行移动,嬴政大喜过望“这样的话,给前线输送粮草的效率就会大幅增加。”

“没错,就是这样。”

李云泽没提四轮马车在民用运输领域的作用,因为嬴政最关心的就是军用领域。

实际上哪怕是到了一战时期,四轮马车依旧是军队之中最为重要的运输力量。

这车轮”

嬴政仔细打量着车轮的宽度,略显疑惑的说道“好像比两轮马车的车轮更宽些。”

“没错。”

一旁的李云泽解释道“更宽的接触面积有助于维持稳定性,其实我还想在车轮外面裹上一层树胶的,只不过产量太低。”

树胶与橡胶有些类似,只不过产量远远不如橡胶。

除了树胶之外,还有一些草本植物也是能出胶的,不过也都是同样的问题,产量少外加质量不高。

至于说去南美洲寻找橡胶树什么.以这个时代的航海技术来说,还不如等到秦国灭楚定南越之后,李云泽直接从现代世界里运一批过来。

嬴政再度询问“与大秦现在的车轨可相同?”

李云泽当即摇头“宽了许多,主要是为了能够装载更多的货物。”

书同文之后,李云泽就开始安排车同轨的事情。

所谓的同轨,指的是将原本不一样宽度的轨道都给归纳整顿成一样的标准。

火车有了轨道才能快速行驶,可轨道却不是有了火车之后才出现的。

实际上在战国时期,轨道的应用非常广泛。

各国基本上都修建了许多的驰道,连接各处城池用来运送物资。

大量的马车常年在驰道上行驶,反复碾压之下就将原本的土路给碾压出来两条与车轮宽度一致的硬地车道。

运送物资的马车只要将车轮一直在放在硬地车道上,就能获得平稳度,能够显著减少畜力消耗和车轴磨损,就如同现代车辆走在柏油马路上一样。

而这两条硬地车道,就是这个时代的轨道了。

各国的马车车轮间距是不一样的,因此碾压出来的轨道宽度自然也是不一样。

秦国外出打仗的时候,就深受其苦。

因为车轮宽度不同,秦国的马车车轮上不了别国的轨道上,严重影响到了物资运送的能力。

毕竟都是土路,刮风下雨之后,除了硬化的两条轨道之外,别的路面都等于报废不能使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国人自己建造轨道,用木头建造类似于现代火车轨道那边的运送轨道。

甚至于,为了保持平稳度,还在木质轨道下面铺设了枕木!

不能说跟现代的火车轨道一模一样,只能说是八九不离十。

“大王,这四轮马车效用如何?”

“很好。”

“比之前的两轮马车如何?”

“更胜一筹。”

李云泽终于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如此,那就以这种四轮马车的车轮宽度为定额,将全天下的车轨标准都给改成一样的,从此之后车同轨如何?”

嬴政颔首点头,认为李云泽说的非常有道理。

这边李云泽的话还没说完“以后秦军打到哪里,标准轨道就修到哪里。尤其是西域那儿,沿着祁连山一路修到天山去,可以快速调动物资与人员,一路向西!”

对于李云泽一路向西的战略主张,嬴

政也是赞同的。

他也想做个李云泽说的球长。

只不过,相比起往西边打,嬴政更想先行消灭掉关东诸国。

车同轨对于秦国有利,因为现在基本上就是秦国出兵去别的国家境内打仗,所以很快就获得了通过与支持。

至于轨道标准,到是有些争议。

缘由很简单,现在秦国境内的轨道都是以两轮马车的车轮距离建造的,如果改成四轮马车的话,就意味全都要重新修建。

这可是一项极为浩大的工程。

到了这个时候,嬴政展现出来了自己的魄力。

他表态说“现在用两轮马车是省下了力气,可四轮马车的好处更大。为了以后的长远打算,必须要改!”

有了嬴政的支持,有了赵姬的用印,车同轨之事终于得到了通过。

很明显,秦人的徭役又要增加了。

所谓徭役,就是自备干粮免费给国家干活,毫无疑问的是一种暴政。

只不过这个时代就是如此,都是没办法的事情。

李云泽也是出了力气,那就是推广烧砖。

用砖头来修葺轨道,可以节省下来许多的工序与麻烦。

同样的,大规模的使用砖头,对修城建房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大秦忙着在各地兴建砖窑,忙着重整轨道的时候,密切关注秦国的关东诸国,也都陆续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大圭。

问题在于,他们的大圭礼器就真的是个礼器,因为没有火药!

第747章 合纵伐秦

各国的细作还是有点能力的,至少秦王炮的外形轮廓以及铸造用料等方面的资料,还是被打探出来送出了函谷关。

可最为关键的东西,那就是如何让这大圭礼器响亮起来,却是无人知晓。

他们唯一知道的就是,使用之前要将一包由丝绸包裹的东西塞进炮筒里,之后再塞进去铁球。

铁球不难,很快就能做出来。

丝绸各国也有,不算是什么特别稀罕的东西。

然而最为关键的,丝绸里面包裹的是什么东西,无人知晓。

为了能够获得一份实物,各国细作们前仆后继的冲向秦人军营与仓库,想要拿到最宝贵的东西。

可结果却是无一例外的全部失败了。

各国都如此重视了,秦国自然是更加重视。

每一包的发射药都有独属的编号,专门负责保护的军士们,每天都要检查三遍。

而且无论是在仓库还是在军营之中,都是极度的戒备森严。

军士们很清楚的知道,一旦丢失的话,按照秦律的连坐制度,所有人连带着家人都要跟着消失。

而且除了嬴政安排的专管之外,哪位将军的命令都不用听。

如此严密的防护之下,细作们自然是无法得手。

至于制造工坊,大秦都没几个人知道具体的位置,更别说细作们了。

重重困难之下,只有太子丹知道,最了解这丝绸内包裹什么的,除了秦王之外就只有那太傅。

所以燕国的细作们偃旗息鼓,等待着太子丹离去之后再动手。

太子丹并没有停留太久,秦王炮带来的可怕威慑力之下,燕赵之间迅速和解,太子丹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做人质,乞求秦国出兵的必要。

这边太子丹的车队离开咸阳城,那边燕国的细作们就开始在太傅府四周徘徊。

太子丹留下的命令是,能够抓走送去燕国最好。

做不到的话,那就直接处置掉!

得不到的就毁掉,这是战国时代的通用准则。

这还不算完,各国再度刷新了对秦国武力的认知,也深切的为秦国那不加掩饰的,满是进取心的,无比渴望的一统天下的心思所震撼。

数百年的战乱下来,的确是有许多人想要结束这个人命犹如草芥的乱世。

可对于各国的大王诸侯贵族们来说,他们希望结束乱世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被秦人给结束。

面对着秦国如此迫在眉睫的严重威胁,关东五国再度暂时放下了成见,又一次的联起手来。

嗯,齐国不出意外的继续置身事外,无论各国使者如何劝说都不为所动。

历史上齐国一直到秦国灭了五国,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了,都是选择直接投了,而不是出兵抵抗。

至于根源,自然不是因为齐国人都是和平主义者,而是数十年前的那场五国伐齐,可把齐国给恶心死了,差点就亡国了!

五国合众,甚至连周天子都给拉出来做

大旗,要踏平秦国这个大周的马夫。

这次五国合众的声势造的很大,各国兵马齐聚周天子之地,旌旗招展锣鼓喧天,联营何止数十里。

众将先是拜了周天子,从周天子那里拿到了讨伐暴秦的圣命,算是拿到了大义的名分。

当然了,这个所谓的大义名分,在这个时代里早已经是一文不值,也就是自己忽悠自己觉得好听罢了。

要知道早在周朝迁都离开岐山之后,他们就只剩下了名义。

历史上也正是因为周天子的这个举动,给秦国送去了口实,不久之后吕不韦就彻底灭掉了只剩下一城之地的周朝。

商纣王派兵讨伐东夷的时候,被周人抓住机会打了个突袭,联合那些被纣王革新抢走了利益的贵族们,给纣王来了背后一刀,一举灭掉了商朝。

周人吸取了这个教训,从那之后就将自己人安置在了最为安全的地方,将外人全都派遣到四周的蛮夷之地去披荆斩棘。

一晃眼已经是过去了八百年,周人虽然避免了被偷家的厄运,可他们却是再无丝毫开拓进取的机会。

到了此时,整个大周就只剩下了区区一座都城洛邑罢了。

五国商议了一番,最终决定拜赵将庞煖为主帅,统领五国数十万大军去伐秦。

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是声势浩大。

可实际上的情况,却绝非如此。

首先就是五国之间矛盾重重,像是赵国之前还在跟燕国打仗,甚至于主帅庞煖就是攻燕急先锋,杀了数万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