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上善若无水
“乌孙?”李云泽轻笑一声“等朕扫平了匈奴,就轮到他们了。那些草原上的部落,朕是一个都不会留下。”
说完乌孙的事情,在李云泽的示意下,张骞收拾好心情,继续讲着自己的故事。
“臣等离开乌孙后,沿着大山东返,一路上途径不少国度,许多国家都希望大汉能够出兵,帮他们驱逐匈奴人。”
此时的西域是控制在匈奴人的手中的,匈奴人在西域严酷压榨收刮,若不是游牧民族不习惯定居生活,说不得就已经是直接灭其国,据其地了。
这等环境之下,那些深受匈奴困扰的小国们,自然是导致怨声载道。
“驱逐匈奴人?”
听到这话,李云泽也是乐了“驱逐匈奴人是没错,不过驱逐了匈奴人之后,他们强占的大汉土地也得交出来才是。”
李云泽不喜欢什么虚名,什么天可汗什么共主,什么羁縻什么番邦的他都不要。
要么不打,若是打了必然是要将地盘给占据下来,然后迁徙汉家百姓过去,从而自古以来。
这些西域小国,在李云泽看来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等到收复西域,基本上各个小国就都是个县罢了。
好言相劝愿意听的,自然是可以优待一番,迁徙到中土去做个富家翁没问题。
可若是心有不甘搞事情的,那就去做苦工吧,反正大汉现在极度缺乏苦工的,到处都有稀缺的工作岗位等着他们去做事。
“对了。”
李云泽随口问了一句“去过罗布泊吗?”
“路过了。”
张骞当即回应“水草丰美,鸟兽成群,的确是一处富饶的好地方。”
听着这些与沙漠戈壁毫不相干的词语,李云泽也是忍不住的笑。
在没有开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之前,作为天山昆仑山山系融化雪水的最终落脚点,这个时代的罗布泊的确是一处超级大的湖泊。
“臣这次出使西域,记录沿途山川地理,风土人情,兵马军备,道路商徒等诸。”张骞拿出了一本厚厚的书册双手送上“请陛下过目。”
接过书册,李云泽认真的翻看起来。
张骞记载的非常详细,基本上没一国每一地都有详细记载,这自然是用了心做事的。
合上书册,李云泽满意点头“张卿做的好,就凭这书册,就值一个博望侯。”
张骞大喜过望,连连行礼道谢。
至于团队里回来的其他人,李云泽自然也不会苛待。
虽然除了张骞之外没别人能封侯,可至少每人三级起步的爵位提升,以及每人至少一百金的赏赐,毫无疑问的是重赏了。
李云泽不怕花钱,更加不惧给出多少爵位。
在他看来,相比起向外开拓进取的精神来说,这点东西完全不值一提。
一想起后世那些闭关锁国的朝代,李云泽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原本就是老大,还处在跑马圈地的大好时代,可却是眼睁睁的都给放弃了,让各地蛮夷占了个遍。
无论如何,这等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出现在他的大汉之中!
第687章 霍去病,揍他!
结束了这次短暂巡视的李云泽,带着张骞一行人回到了长安城。
相比起数年之前张骞出发的时候,现在的长安城有了巨大的变化。
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长安新城的出现。
李云泽放弃了以往将各地豪强们集中到各处陵邑居住的传统,转而将其大部分都迁徙到了长安新城之中。
这些年来,对各地豪强们的迁徙工作也没有停下,反倒是在张汤的一手操持之下,愈发的频繁起来。
许多原本在当地通过各种关系,互相打掩护隐藏豪强身份,数十年都没被朝廷抓到过,被强制迁徙到关中的豪强们,这几年也是纷纷倒在了张汤等人的手中。
先扒一层皮,再将人都给送到长安新城去,至于这些豪强们在长安新城怎么活下去,那就不是张汤他们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逐渐有人气的新城,也引来了皇亲勋贵,文武官吏们的入住。
这些人口以及他们的奴仆亲友门客等等,使得长安新城的活力越来越旺盛。
而说到入住新城人数最多的,其实还是那些在战争之中立下了军功的军士们。
李云泽发放赏赐的时候,动不动就在长安新城内赏他们一套住宅,自然是吸引了人家一大家子都搬过来。
嗯,大汉的宅院没有多少多少年产权一说,除了土地是名义上属于天子的之外,你家房子只要还有继承人,那就无论多少年都是你家的。
能够在天子脚下生活,自然是引来了诸多军士们的青睐。
“尔等有功于国。”来到长安新城这儿,李云泽举着马鞭示意偌大的城区“每人都赏赐一套宅院。”
“谢天子~~~”
出使西域的使团众人喜形于色,连忙行礼。
房子也不是随便给的,而是分散居住,来自同一个地区的,乃至于来自同一个家族的,都要被分散安置到不同的区域里。
“先回家好生休息。”李云泽嘱咐张骞“休息一段时日,朕还有事情安排你去做。”
通往夜郎国的大道就快要修通了,李云泽决定先礼后兵派遣张骞去跟夜郎国的人好生说道说道。
若是识相,那些夜郎国的勋贵们也能在长安新城寻到自己的住宅。
可若是不识相,那就后果自负。
安置好了张骞等人,李云泽直接在众多护卫的护送下,返回长安城去。
此时的长安城,已经逐渐向着纯粹的都城转型。
皇宫范围虽然还没有扩大,可许多的皇亲勋贵们都搬迁到了更加热闹的新城去,使得城内愈发安静下来,大半天的在大街上,除了行色匆匆的各部衙门的人之外,都见不着几个行人。
李云泽的计划,就是将这座长安城转变成纯粹的职业功能,就是皇宫与衙门,外加高庙与武库。
、回到皇宫之中,剧孟带着众护卫们离开返回军营。
而李云泽
则是带着一众郎官们去了太子与晋王上学的殿宇。
没错,除了太子刘秀之外,卫子夫也有了个儿子,李云泽为其取名刘据,封为晋王。
李云泽早就在朝堂上明确表示过,从此以后废除分封制。
封王可以,但是只能遥领不能实封,只能是拿钱有个名义。
而且王爵每代都会不断的降低爵位,每次继承都会降级,一直到五代之后就直接失去爵位。
因为李云泽推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能够把福分传递五代人,就已经是世间最大的福气了,再想多要那是不允许的。
像是世修降表的那家,是用一代代汉家百姓的鲜血,换来的荣华富贵,没有丝毫的参考价值。
除了对自己狠之外,李云泽对此时还在大汉国内存在的那些封国更狠。
他已经下了天子诏,各处封国现任的大王死后不得再继承王爵,直接就是改封国为郡县。
至于封王们的儿子,自然是按照爵位等级往下降,没有权势顶多是能拿些财货。
这种做法自然是引起了诸王不满。
可此时此刻,不满又能如何?
从七王之乱到现在,曾经占据天下半数土地的各路封王们,大都已经凋零被灭。
还剩下的这些,就算是有心搞事情,可也没有那个能力了。
面对着强势到了天际线上的大汉朝廷与天子,封王们已然是无力反抗。
不过在面对着偌大权势的诱惑面前,诸多所谓皇亲们,自然不甘心就这么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之后只能做个拿固定俸禄的米虫,所以各种暗地里的手段也是层出不穷。
李云泽还没到太子与晋王读书的偏殿,就遇上了迎面迎上来的颜异。
“陛下。”
“怎么了?”李云泽看了眼颜异手中的奏疏“何事?”
“陛下。”
颜异再度行礼,随即将手中的奏疏递上来“近日里有些人在百家讲坛上,出言不逊,言及陛下凉薄,苛待宗室”
说话的功夫,李云泽已经大致浏览完了奏疏。
上面说的简单,就是京兆府抓了一批在百家讲坛上说天子坏话的人。
审问之后得知,尽然大都是鲁儒余孽。
儒家已经成了历史,继承了其地位的是公羊派,早已经改名换姓重新做人。
至于那些被放弃了的腐儒们,甚至连儒生的名头都不能说出来。
说出来就要被抓,被塞进大牢里吃苦头。
这些不得志的人,要么是回乡做个地方教师,教授孩子们启蒙知识,要么就是自谋生路,反正是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如此待遇,自然是让他们极为不满。
与那些更加不满的封王子孙们凑一块,自然而然的就会什么事情都有。
“真是没意思。”看完奏疏的李云泽,随意的笑了“翻来覆去不是商纣就是暴秦,词汇如此匮乏,真是连骂人都骂不利落。”
商纣是被坑的,被姬发一家
打了偷袭。
祖龙更加不必多说,向来都是儒家必黑的对象,就是因为人家曾经焚书坑儒。
可所谓的焚书坑儒,本质上杀的不过是欺骗了祖龙的方士们而已,就因为有些骂祖龙的儒家倒霉蛋被陪着砍了,就成了祖龙千年黑的原料来源地。
至于说焚书就更可笑了,祖龙烧的大都是方士的书,外加儒家那些吹捧三代之治的书籍。
真正正要的传承,像是医疗与科技方面的书籍,那是从未动过。
相反的是,历史上大规模毁灭医疗与科技方面书籍的,恰恰就是儒家,而且他们做的更绝,比起那些灭绝文化的异族来说,也是不逞多让。
现在的话,这帮人又开始诋毁自己了。
还真是千年不变的套路,来来回回都是靠泼脏水这一招恶心人。
深知儒家是多么恶心人的李云泽,当然不会手下留情。
“把人都交给郅都。”
就这一句话,说的颜异的脸色都变了。
郅都那是什么人,他可是太了解不过了。
此人出马,堪称是草木不生啊。
看出了颜异的心思,李云泽笑着摆手“你想多了,朕可不是嗜杀之人。”
这边颜异刚刚松了口气,李云泽的话跟着就来“让郅都好生审问一番,将他们的同谋,幕后主使者,帮助者,一起喝酒的时候说要做大事的人等等统统都给招出来。”
颜异也是绷不住了。
他也是儒家出身,而且还是根红苗正的那种,毕竟是孔丘最欣赏的弟子的后代。
之前与儒家划清界限的时候,就已经是让颜异非常难受了,现在听闻这些已经被时代所抛弃的儒家,又要面临灭顶之灾,实在是绷不住。
颜异向着李云泽深深行礼“求陛下宽恕一二~~~”
李云泽的面色,终于是冷了下来。
“还要如何宽恕?朕给过他们机会了,让他们各自回乡在郡县的官学里做老师,有俸禄可以拿,旱涝保收的日子不愿意过,现在还敢跳出来给那些封王们做马前卒!你让朕如何宽恕?!”
李云泽的话语不由自主的带上了愤怒“一群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你可知他们日后.”
日后如何,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因为这方世界里有了李云泽的干涉,基本上不可能再出现儒家毁天下的事情。
可那些事情这个时代的人不知道,李云泽却是清楚的很,并且亲身经历过那种难言的耻辱与愤怒。
“罢了,跟你没什么好说的了。”
李云泽对颜异也是失望,不断的为儒家求情,不断的想要给儒家找条生路,这都是触碰到了李云泽的底线。
“去告诉郅都,审问清楚之后全部送去做苦工,视作昆仑奴与南洋苦力。至于你”
深深的看着眼前的颜异,李云泽留下了一句“以后再敢在朕面前提及儒家事,那你就自己走。”
说罢也不再理会他,径直走向了偏殿。
上一篇: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下一篇:皇兄何故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