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625章

作者:上善若无水

又是一年的秋收到来,李云泽坐在宣室殿内,翻阅着各地郡县上计送来的诸多公文。

这两年大汉风调雨顺,今年的秋收粮食产量上,甚至还要比去年更多一些。

李云泽关注完产量,注意力就集中到了各地的常平仓上。

去年设立常平仓的时候,已经是秋收之后。

受限制于信息传播以及移动速度,也只是在关中靠近长安城的部分地区实行。

经过这一年的大力支持与安排,基本上各处郡县,都通过征发徭役的方式修建了常平仓。

现在的话,才是常平仓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

李云泽首先看的是少府各地巡查的奏疏公文,哪些地方偷工减料与天子耍心眼,哪些地方出现了贪墨,哪些地方有豪强官吏明里暗里的出手等等。

看完了巡查的奏疏,李云泽还要拿出绣衣卫们暗中调查的奏疏做对比,以避免被人忽悠。

因为李云泽将常平仓交给了少府掌握,朝廷这儿分不到油水,自然是不会过多上心。

偷工减料乃至于阴奉阳违的事情,自然是少不了。

对于这些,李云泽的处置安排很简单,直接免职。

既然不愿意做,那就别做,回家耕田教书去吧,反正地方学堂急需他们这些文化人去当教师。

至于出现贪墨的,那就更加简单了,李云泽都懒得批阅,直接让郎官们转交去张汤的御史台。

以张汤身为酷吏的性格来说,绝对是严格按照汉律办事,这些人基本上逃不过引刀成一快的下场。

至于地方豪强明里暗里的动手,欺压农户什么的,这种事情同样懒得批阅,直接转交给刑部的致都。

忙完燕国由封国改郡,外加迁徙大量人口到长安新城的工作后,致都终于返回了长安城,做他的本职工作。

这些犯事的豪强落到了致都的手中,那下场自然是没什么好多说的,前车之鉴太多了。

忙完了秋收与常平仓的事情,李云泽这才终于召来了公孙敖,询问平定三越之事准备的如何了。

公孙敖可不傻,自然是明白天子这是在催促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准备工作,是时候该开始了。

“陛下。”

公孙敖恭敬的说道“秋收之后各地仓库之中粮草充盈,臣出征三越所需之粮草已然充足,是时候出兵了。”

“嗯。”

李云泽略显满意的点头“你打算什么时候开战?”

“臣以为,各地聚兵布置抵达前线,尤其是将粮草物资输送到会稽郡等地,还需要一些时日。”公孙敖自然是早有准备的回应“当在明年春耕之前开战。”

他这话一出,李云泽就明白了其意图。

在霍去病横空出世之前,这年头可没什么闪电战,没什么千里大迂回。

打仗就是面对面的消耗对攻,通常打个几年都是常事。

像是长平之战,像是王翦灭楚之战等等都是如此。

公孙敖要在春耕的时候发动对三越的攻势,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破坏三越的春耕。

虽说三越之地是以山林为主,可农耕文明就是农耕文明,依旧是以种植业为主。

一旦因为斩获导致春耕受到了影响,那秋收的时候就等着饿殍遍地吧。

三越耗不起,可大汉耗得起啊。

大汉粮食多,只要能够运到前线去,要多少有多少,自然不惧什么影响。

这就是小国的悲哀,耗不过人家。

对于公孙敖的策划,李云泽颔首点头“可。”

第681章 定三越 (中)

公孙敖出兵的时候,身边不过带了千余人。

这些大都是南北二军之中出身南方的军士,还有一部分是羽林军里的年轻人,跟着过来镀金的。

可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跟在他们后面的民兵,数量却是多到让人头皮发麻。

仅仅是离开长安城的时候,身后就跟上了千余人马。

等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已然是多达数千人追随。

这些渴望通过战功,从而获得赏赐进入南北二军的关中汉子,以地方游侠,中产良家子,勋贵官吏子弟为主。

他们大都骁勇,而且家中颇有资产,能够装备得起兵器马匹,以及远行的花费。

实际上想要跟随的人更多,只不过这些人没有马匹也没什么钱,追了一段路程追不上,只能是遗憾回乡。

汉家是全民皆兵,所有成年男丁都要服役两年。

只不过服役期满之后,绝大部分人都是各自回家,各找各妈。

只有极为出色的,才会被选入南北二军之中,成为常备军,从而吃上真正的皇粮。

不但能够吃饱拿足,还能够通过战功获得爵位,从而提升社会地位以及获得丰厚的赏赐,这才是众多人宁愿自费做民兵,也要追随朝廷打仗的真正缘由。

若是宋末明末的时候也是这样,哪里还有鞑子的什么事儿。

只可惜那个时候,儒家文官集团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利益,丝毫不肯分给别人一丝一毫,没有好处自然也就没人愿意卖命,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等到公孙敖一路东出至江畔,过江之后抵达会稽郡的时候,跟随而来的各地民兵甚至高达数万之众。

这数量太多了,公孙敖也不能放任他们随意行动,因为很有可能会祸害地方。

他抽调人手将这些民兵暂时收编,提供物资粮草补给,不过却是没有俸禄。

至于正兵,之前就已经在环绕三越的各郡都已经集结起来。

此时集结在会稽郡的郡兵,约有三万余人。

“李都督。”

公孙敖寻得李当户,询问道“水军海船准备的如何了?”

“将军。”面对着已经被拜为后将军的公孙敖,李当户很是恭敬“水军有四百料大海船二十三艘,二百料小海船四十九艘。”

公孙敖再度询问“可运多少兵马?”

李当户愣了下“不是运粮吗?”

在他的印象之中,除非是与对方的水军打仗,否则的话水军的作用不就是运送粮草军资的吗?

“某心中已有计较。”

此时大汉在五军都督府里挂名的正牌将军就只有两位,一个是作为威慑力留在长安城威慑匈奴的卫青,还有一个就是公孙敖。

这等身份之下,公孙敖也是难免有些傲然,话语之间也没有往日里的那般客气“东瓯国向朝廷求援,说是闽越叛军已然攻至东瓯(温州)城下。某有意用海船运兵直抵东瓯城,打闽越

人一个措手不

及。”

李当户眼神一亮,当即赞叹“这是个好办法!”

这个时代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所以闽越人这边绝对是想不到汉军会从大海上来。

毫无疑问的,这将达成大军抵达战场的突然性。

李当户这一年多的水军都督也不是白当的,他努力学习总结分析,已然是对水军有了相当的了解。

就像是计算各艘海船的装载量,他在心中快速计算了一番,很快就有了答案。

“将军。”

李当户行礼说道“此去东瓯,有熟知海路的向导带路,顺风的话五日可至,最多不过十日。算上携带的粮草军资,大海船一艘可载二百五十兵,小海船可载一百五十兵。只不过需要挤

一挤。”

这么一算下来,差不多一趟就能运送一万两千多人马。

只不过李当户说是挤一挤,实际上那是非常挤,因为还要算上船上的水手,算上粮食淡水等生活物资,算上随军的粮草与兵器甲胄甚至马匹什么的,那拥挤程度估摸着堪比十五世纪最

赚钱的海运生意。

当然了,像是李当户与公孙敖这儿,生活环境自然不会那么拘谨。

“可以了。”

公孙敖满意点头“只要能将万余精锐送到东瓯城外,必当一战胜之!”

他们都对汉军的战斗力有绝对的信心,万余精锐突然出现在了战场后方,必然会大获全胜。

理论上来说,这个说法是没错的。

可实际上他们却是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晕船。

虽然集中在会稽郡的人马大都是南方各郡的郡兵,且以楼船士为主。

可江河湖泊与大海是不同的,大海上的波涛翻滚,是平静的江河湖泊所难以比拟的。

这还是在冬季出兵,没有受到台风的影响。

若是夏季的话,一旦遇到台风非常有可能全军覆没,都沉到了海底去喂养鱼虾。

等到被精挑细选出来的万余精锐上了船,沿着大江一路出海南下,晕船的事情就开始不断出现。

明明是身强力壮的七尺汉子,可却是上吐下泻面色苍白,仿佛下一刻就会背过气去。

这等状况,真是将随军的公孙敖给急的要死。

“将军。”

李当户眼看着不是个事儿,只好上前进言“不如靠岸?”

这个时代的海船出海,基本上都是沿着海岸线走,因为缺乏技术和仪器,深入大海的话会导致迷失方向,沿着海岸线走能够以陆地作为参考物。

此时船队距离海岸线并不远,就在视线可及的范围之内。

眉头紧锁的公孙敖,沉声询问“这等状况,需要多久才能恢复?”

“上岸之后,三五天吧。”李当户想了想回应“再严重也不至于要十天。”

“不可。”

听闻此言,公孙敖当即摇头“没那么多时间,东瓯那儿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若是东瓯被攻破,那就麻烦了。”

东瓯国打

不过闽越国,现在国都东瓯被围困,若是被攻克的话,那攻城战可不好打,是需要拿人命去填的。

“加快速度,尽快抵达东瓯城。”

面对这个命令,李当户只能是无奈的应下了。

大海行舟,全靠风与洋流,这可不是主将说一句加快速度就能办到的事情。

好在他们的运气不错,最终在花费了六天的时间之后,船队终于是抵达了东瓯外海。

接下来,就是登陆了。

这个时代的登陆作战,可没有什么设施完备的海港可以用,全部都是用小船接驳。

大海船下锚收帆停下之后,将随船携带的小舢板放下去,人员与物资上到小舢板上,用划桨的方式送上滩涂登岸。

用这等效率极为低下的方式,想要将万余人马与众多物资送上岸,至少需要好几天的功夫。

公孙敖转来转去有些急切“不能靠过去吗?”

“将军。”

李当户耐心的解释道“强行靠岸要么搁浅,要么触角,船是直接完了,而且也不确定能直接上岸,若是翻船了,那可就全都完了。”

公孙敖点点头,表示理解。

这些海船造价不菲,而且上面的人也是属于水军的。

他这次虽然从天子那儿拿到了指挥水军的虎符,可也只是在平定三越的战争之中有效。

人家本质上,与他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

若是情况紧急,自然什么都顾不得了。

可上岸之后派出的侦骑回禀,说是东瓯城虽然被围困,可看上去还能坚持一段时日,这就没有了强行冲滩的必要。

“以后要在这儿建造海港。”李当户观察了岸上的环境说道“至少也要修几条深入海中,能够停靠船只的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