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617章

作者:上善若无水

公孙敖等人,也是一同回军。

圣旨上还专门提及了李广,表示李广拿获叛逆刘定国,立下了功勋,让卫青寻得李广等人一起返回长安城去。

“李将军。”卫青收下了圣旨,向着李广笑言“这是起复有望了啊。”

心情激荡的李广,矜持的摆摆手“擒获叛逆的是犬子,某倒是没出什么力。”

“虽是贵公子抓获的叛逆,可也是李将军指挥有方。”小字辈的公孙敖,也是顺着话题打趣“天子仁德宽厚,必然会让将军起复的。”

李广心情大好,也就没有再过多的谦虚,几人以同僚的语气笑谈此次大胜了。

只有致都对此不置可否,待了一会就起身离开去做事。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将整个燕国曾经的燕国境内各处豪强,与燕王有牵连的,以及在这次匈奴人入寇之时有罪责的人统统拿下。

之后就是罪孽深重的直接处置,剩下的则是迁徙去关中。

刘邦能力很强的,自然是能够看得出来,土地兼并带来的严重后果。

所以他为了抑制土地兼并,经常就将各地的豪强大户给迁徙到关中去,从而有效延缓了当地的土地兼并。

文景二帝也是延续了这个政策,从而有效的延缓了土地兼并的速度。

等到武帝的时候,尤其是后期沉迷炼丹长生的时候,地方上就逐渐开始失控,犹如脱缰的野马般难以掌握。

毕竟为了支持与匈奴人的百年战争,武帝消耗了太多天下间的财富与人口,掌控力度明显衰落。

后面的西汉皇帝也有想要抑制土地兼并的,可惜已经无力回天,直到西汉灭亡。

而此时的致都,就是迁徙豪强制度的坚定支持者。

甚至于,致都更加倾向于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地方豪强们带来的问题。

若不是李云泽的圣旨里,明确表示要将这些人迁徙去关中,说不得致都此时已经大开杀戒了。

毕竟致都是酷吏,而酷吏最为擅长的,就是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人都被杀光了,那问题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

对于土地兼并,李云泽这儿已经有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那就是将全天下的土地都收归国有,或者说是收归天子所有。

属于天子的土地,自然是不得买卖的,只能是继承。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天子必须有着足够的威望以及实力,能够震慑住一切的反对力量。

此时的李云泽,已然是初步具备了这些条件。

PS:拜谢书友20200815143550236的100点打赏支持,感激不尽,拜谢!

第672章 税赋事

汉时的土地,在有地契的情况下,都是属于私人所有。

自己的土地想种什么都可以,想要买卖转赠也可以。

当然了,有土地的话就得交税,也就是最常见的田赋。

历朝历代,田赋与人头税,都是朝廷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像是明朝之所以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与读书人免税的政策之下,原本是定额的土地逐渐转嫁到了手中还有土地的普通农户头上。

农户交不起赋税就只能是破产,而农户破产导致朝廷收不到赋税,没有赋税自然是养不起兵马,养不起兵马就打不过敌人,打不过敌人当然是要灭亡了。

想要抑制土地兼并,就要将土地从名义上归拢到皇帝的名下。

可哪怕是名义上的,也得给出足够让人满意的好处来,否则的话自家的土地被名义上抢走,必然会引起巨大的动荡乃至于叛乱。

至于说给什么好处,那自然不用多说,只要一条就足够了,那就是免除农税。

李云泽的操作,跟明末士大夫们的操作差不过,只要将自己家的土地名义上奉献给了天子,那就可以免除农税。

当然了,李云泽又没疯,自然不会搞转嫁的事情,将别人应该缴纳的份额,转嫁到剩下的农户头上去,逼迫农户破产之后造反。

汉初的时候,农税是什一而税,也就是十分之一的税收。

不过文景二帝时期,为了鼓励生产将农税改成了三十税一,这绝对是非常仁慈的税收数额了。

可再仁慈也是税收,也是要缴纳粮食跟刍稿(秸秆)的。

秋收的时候,自己家里多少都要交些税收,可隔壁将土地投效给天子的,却是什么都不用交,自然是会心中有想法。

只是三十税一的税收太少,不足以让所有人的农户都原因将自己的土地在名义上投效给天子。

因为投效给天子之后,就不能买卖了。

农业时代里,土地就是最大额的财产,这份财产不能动,那影响还是很大的。

为了尽快让农户们将土地投效到自己的名下,从而在源头上斩断土地兼并这个灭国神器的根源,李云泽又将目光转移到了人头税上。

不过当他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在清凉殿的朝会上,却是遭到了几乎所有朝臣的反对。

“陛下。”

身为丞相的主父偃,第一个出头反对“先前已经为那些投效土地的农户取消了农税,现在若是再取消算赋口赋,那朝廷就没有收入了。”

税与赋是两种不同的财政收入。

税是指农民向国家交钱,而赋则是国家打仗时收的战争费。

虽然有着许多许多不同的名字,像是‘赋,租,捐,课,调,算,庸,粮,榷布,钱’等等,可归纳总结起来,也就是税赋二字。

税是固定收入,主要是归于朝廷开支。

而赋是天子临时或永久性增加的额外收

入,主要归入天子的私囊。

之前李云泽免农税的时候,在朝廷里就激起了诺大的风波,这可是断了朝廷一条极为重要的财路。

也就是李云泽的威望与实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朝堂上的重臣多是其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尤其是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朝堂的文武,都是绝对支持李云泽。外加他允诺将盐铁专营的收

入,都归入朝廷,这才勉强压下了反对的声浪。

也就是这个时代的官吏们道德层次不算低,也还没有形成利益体,对天子与百姓都还有一种责任感。

换做是宋明时期的文官集团,不是大骂皇帝,就是要让皇帝‘溶于水’。

这个时代的官吏们,主要收入还是朝廷的俸禄,自己家族在地方上也还没有门阀世家豪强化,利益损失还没有那么严重。

而宋明时期的文官集团,早就将朝廷税收看做是自己的收入,自己家族在地方上更是土皇帝,当然不能允许了。

哪个皇帝敢搞这种事情,就得溶于水,溶于火,溶于土,溶于.反正得弄死丫的才行。

现在的话,李云泽一手握着天子大义,一手掌握着天下兵马大权,这才能强行推动下去。

不过李云泽又想动赋,文武百官实在是不能再忍了。

“陛下,三思啊~~~”

众人都是行礼,请李云泽收回成命。

虽说算赋和口赋都是收入少府的,算是天子的钱,可当朝廷需要用钱的时候,天子也是愿意从少府掏钱的。

这要是也免了,那对朝廷来说,同样是意味着失去了一大笔的收入。

而且此时的算赋和口赋,主要是用来支付军费。

军费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一旦取消必然是从朝廷里拿,也就意味着会影响到朝廷的收入。

“朕没说全部取消。”

李云泽面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只是重订而已。”

主父偃叹了口气,天子说什么重订,实际上却是将算赋和口赋的额度给定死,被隐藏起来的人口就不再增收,对于朝廷来说自然是一大笔的损失。

所谓算赋,可以直接当做是人头税来看待。

按照汉制,年满十六岁的男女,就要向朝廷缴纳人头税,每个人每年的标准是一百二十钱,也就是一算。

这笔人头税,需要一直缴纳到五十六岁的时候才会被免除。

此时大汉全国在册的人口数量,差不多是三千多万接近四千万。

这其中十六岁到五十六岁的男女,怎么说也得三千万以上了。

因为汉时的医疗卫生,食物供应,战争疾病等方面的原因,能够活到六十岁以上的可不多。

三千万人一年一百二十钱,那就意味着单单是人头税,一年就能收取到足足三十六亿钱!

这其中还有特殊规定,像是家中奴仆与商贾,他们的算赋直接翻倍,达到了二百四十钱的规模,这都是要家主支付的。

原因就是为了抑制豪强与商人,毕竟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奴婢与商贾都是不是生产,没有生产力的人口。

还有就是,为了打击不婚一族,十五岁以上的未婚女子,每年要多缴纳一笔罚款,而且每隔几年就会提升一次,直到三十岁的时候达到惊人的六百钱。

三十岁以后就不收罚款了,毕竟在这个时代里,女子过了三十岁那就是老妇。

若是现代世界的小仙女们穿越过去,什么自己去寻心上人都是扯淡,单单是每年缴纳的大龄未嫁罚款,都足以让老父亲将其尽快给嫁出去。

文帝时期将算赋降低到了四十钱一算,不过景帝时期因为匈奴大规模入寇,又提升回到了一百二十钱一算的水平。

李云泽之前没改,所以现在的算赋还是一百二十钱,不过也有例外。

环顾众臣,李云泽咳嗽一声说道“算赋之中,巴中板楯蛮,七姓渠帅均免赋。其余各处蛮户每年只有四十钱。朕对此深为不满,从此之后,巴中板楯蛮与七姓渠帅不得免税赋,所有蛮

户皆出两倍算赋!”

此言一出,众文武们又是一阵喧哗。

这边大鸿胪寺汲黯,忍不住的出列行礼道“陛下,如此苛刻蛮户,恐会引起动荡不安.”

“动荡个屁!”

李云泽面色微冷“敢动荡就大军开过去!大汉养着这么多的兵马作甚的,不就是保家卫国吗?蛮户少交乃至于不交,汉家儿郎却是要多交,朕不允。”

“陛下.”

汲黯还想要再劝说些什么,可李云泽却是已经抓起面前案几上的印玺,直接砸了过去“闭上你的嘴!”

喧闹的清凉殿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天子动怒,没人敢在这个时候说话找倒霉。

看到汲黯狼狈的退回去,李云泽深吸口气,跟着说道“朕有意免除投效土地之家的口赋,此事无需再议。”

所谓口赋,也是人头税的一种。

与算赋的区别在于,其征收的范围,是七岁到十四岁的孩子。

每人每年的份额是二十钱。

看似不多,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少说也得有几百万吧,一年几千万乃至于上亿的口赋,也算是一笔收入了。

而这笔钱,主要是供奉给皇室用的,也就是‘以食天子’。

说来可笑,天子与皇室,居然需要依靠孩子来供养,真是丢脸。

然而更丢脸的是,历史上武帝干脆把口赋的征收年龄,直接下降到了三岁就开始收钱,而且还从二十钱提升到了二十三钱,这可真是没脸没皮了。

武帝不要脸面,李云泽管不着。

可他李云泽却是不能不要这个脸皮。

对于李云泽要免除孩子们的口算这个事情,勋贵大臣们没什么意见。

毕竟这笔收入原本就是送给天子和皇室用的,天子自不想要,人家自然不会多管闲事。

可算赋这儿.一年几十亿钱的收入,真心

不能扔了。

到了这个程度,李云泽终于是抛出了自己的终极杀手锏。

“朕没说要免掉算赋,只是打算永不加赋。”

“永不加赋,就是以现在的户籍人口为限,每家每户最多只需缴纳相应人口的算赋,以后多余出来的人口无需再缴纳。当然了,得是向朕投效土地的农户才有这个资格。”

此时大汉登记在册的人口,是三千多万接近四千万人。

可实际上人口数量,却是远远不止这个。

这些多出来的人口,一部分是隐藏在山林湖泊岛屿上的,他们与世隔绝自己生活,甚至许多人都是当初秦末天下大乱时期逃入深山老林逃难之人的后代。

当然了,这些躲藏的人之中,也少不了山贼水匪,这些人自然是没有上户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