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从拯救大明开始 第452章

作者:上善若无水

然而,就在李三郎思索着要如何让李云泽背锅的时候,李云泽这儿却是直接将锅甩了过来。

长安城内外开始流传消息,说是陛下力主和籴法,命太子购粮之后,将会按照斗米五文钱的价格由官府直接售粮!

消息一经传出,长安城内顿时欢声一片,众多百姓跑到大明宫前高呼万岁,甚至就连国子监的监生们,都联名上书称赞李三郎乃是尧舜禹汤,明君再世!

舆论发酵之后,李三郎直接被逼到了死角。

一边是权贵利益受损,逼着他帮忙挽回损失。

另外一边则是民心逼迫,消息已经流传开来,他若是反悔的话,那对名声的损害就太大了。

左右为难之时,边令诚主动送上了计谋“陛下,可以命太子去做此事。名声是陛下的,违背陛下命令勾结粮商的,是太子啊。”

李三郎当即眼神一亮,满意的点着头“好好,你去宣旨。”

兴致冲冲的边令诚跑去了东宫,然后又回来了。

“陛下,不好了,太子病了。”

“病了?在这个时候病了?!”

“是。”边令诚有些惶恐的说道“太医说是操劳过度所致,必须要卧床修养。”

“呵~~~”

李三郎怒极而笑,这混蛋跟我玩这一手?!

愤怒的李三郎又将李林甫与牛仙客给喊了过来。

只可惜这两位宰相那都是滑不留手的泥鳅,哪里肯为皇帝来背这么一个要命的黑锅?

真要是背下来,说不得明日自己家就得被愤怒的百姓们给一把火烧了。

忙了一圈,最后还是只能由李三郎自己扛下了所有。

直接让朝廷出钱,将被坑的大户们高价买的粮食买走是不可能的。

别说朝臣们不同意,李三郎自己也不肯。

这种情况下,那就只能是苦一苦百姓了。

李三郎拒绝下旨由朝廷直接出售粮食,默许了粮商们在黑市高价售粮。

而且还禁制城外村子里的百姓们,将粮食运送到城内发售。

消息一出,长安城内再度哗然。

虽然李三郎做的很隐蔽,竭尽全力的抛开自己。

可惜在有心人的引导与鼓动下,所有的一切真相都被大白于天下。

大唐虽然是个农业社会,可城市里的人口也是有不少的。

像是长安城这儿,此时城内的人口接近二百万之众。

这些人之中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田亩,只能是靠做工来养家糊口。

可此时明明的大丰收,明明是朝廷有着大量的粮食,可他们却就是买不到!

急眼了的粮店甚至连表面工作都不做了,直接就是公开高价售粮,而且不断涨价。

长安城内一户王姓人家,男主在外靠打工赚钱,这一日早上出门的时候,粮价还是斗米三十文,可等他忙碌一天回家路上去买粮的时候,已然是涨价到了斗米三十五文。

就差了几文钱买不起粮食的男主,想到家里饿的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怒之下直接投了永安渠。

此事一出,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在这名苑滔天的时候,卧病在床的太子殿下,强撑着病体出来,带着东宫众人在城内各处开设了粥场,为百姓释粮救济。

一时之间皇帝与太子在对待百姓上那截然相反的态度,让无数人都为之感慨。

PS:拜谢书友大轮明王老师的100点打赏支持,感激不尽,拜谢!

第495章 断供

长安城百姓对于李三郎的感官,在急速下降之中。

因为他们是最为实在的人,饭都吃不上了,谁还管你是不是明君,开创了什么盛世。

李三郎纵容权宦世家们高价卖粮,榨干他们口袋里最后的一枚铜板。

而李云泽这儿却是在免费施粥,给活不下去的人一条活路。

究竟那边更应受到尊敬,自然是各人有各人的看法。

“是孤无能,让诸位受苦了。”

施粥厂内,顶着病容的李云泽行走在众多百姓之间,打量着他们手中的粥碗,向众人表达着自己的歉意。

“太子.”

“殿下.”

“多谢太子给我家五口活路~~~”

“.”

众人纷纷向着李云泽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在这粮价腾飞的日子里,若是没有李云泽提供的粥厂,真是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说话之间,一员面有菜色的汉子,抹着眼泪扑倒在李云泽的面前叩首行礼。

“太子殿下,小民王贵,叩谢太子殿下的救命之恩~~~”

“咳咳。”面色显白的李云泽咳嗽两声,颤抖着手上前想要将其搀扶起来,可却是因为生病导致手上没力气,怎么都拉不起来,只能是连连说道“快快请起,无须如此。孤身为太子,爱护百姓乃是孤应当之事。”

“殿下~~~”

那王贵堂堂六尺男儿,确实不停的落着眼泪叩首行礼“小民一家六口人,父母都已然饿死,前些时日我家娘子出城去村中想要卖粮,却是被巡逻的衙役给打了一顿赶回来。家徒四壁也请不起大夫,没几日就撒手而去了。”

王贵的话语引起了四周围观众人的同情,抽泣之声不绝于耳。

“殿下。”

抹了把眼泪的王贵,神色逐渐坚毅起来“小民本想携一双儿女追随父母娘子而去,幸得殿下出手救助我等,这才得以活命。”

他挺直了胸膛,用力拍着胸口“殿下!王贵这条贱命,从此之后就是殿下的了!小民愿为殿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受到情绪感染,四周不少人也是纷纷向着李云泽拍胸脯表态,自己愿为太子殿下效死云云。

“无需如此,无需如此啊~~~”

“咳咳~~~”连声咳嗽的李云泽,想要说些劝慰的话语,可却是咳嗽的连话都说不出来。

一旁的高进忠急忙上前搀扶“殿下,该回东宫服药了。太医都说了,殿下之疾不宜外出啊。”

“走开。”

李云泽推了高进忠一把,严声呵斥“孤要与大唐子民在一起,区区小病算得了什么,孤要看着他们吃饱喝足,咳咳~~~”

众人都是万分感动,纷纷行礼恳求李云泽回东宫去养病,场面非常热烈。

等到被众人劝上了马车,马车缓缓前行向着东宫方向而去,回身坐到车内关上车窗的李云泽,这才声音沉稳的说道“你安排的人不错,回

去了好好赏他。”

“殿下。”

苦着脸的高进忠急忙解释“那王贵不是小的安排的,小的安排的人手还没来得及出来就被其抢先了。”

“哦?”

李云泽微微挑眉,随即颔首“按照预定计划去做,不但要让全长安城的人都知道,更是要让整个关中,整个大唐都知道!”

“唯。”

“对了。”李云泽好像是想起了些什么“前些时日李嗣业来信说,他招募的人手也快回到长安城了。等那些边军回来了,一定要带着他们去好生看看这一切。”

高进忠深深行礼“唯~~~”

大唐太子舍身为百姓之事,流传的极为迅速。

而且不仅仅是在小民之间流传,哪怕是名仕文人们也是知晓此事。

大唐的名仕文人们,比起某些叫兽来说,那操守真的是高出天际线了。

他们听闻此事,又亲眼见着了李云泽顶着病体,不断奔波于长安城内外各处粥厂关怀百姓的实际,同样是非常感动。

不仅仅是李白杜牧孟浩然等人纷纷为李云泽写下赞美的诗篇,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家,更是接连熬夜,不断的将这些诗篇大批的抄写,然后托好友们向着四面八方传递出去。

而吴道子等画师,也是为李云泽创作了《太子施粥图》《太子赐福图》《万民恩谢图》等等画作。

当李云泽将炒作技巧用在了大唐世界里的时候,那效果真的是毫无疑问的横扫一切。

尤其是李嗣业等人带着招募的边军回到了长安城,亲眼目睹了这里的一切,更是让这些感同身受的边军们迅速归心。

要知道大唐边军的家人也是过的很苦的。

自己在边疆奋战,家中却是被巧取豪夺导致身无立锥之地,乃至于沦为佃户,甚至吃不上饭被饿死那是比比皆是。

长安城百姓的遭遇,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大户们并不在乎,他们觉得多少年了都是如此,终究是会过去的。

而且也觉得太子多管闲事,大家伙赚钱你挡道,真以为当了太子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了?

要说到最为生气的人,那自然是李三郎了。

最近这些时日里,李三郎的脾气越来越坏,不但不少身边人无故遭到了惩处,甚至就连心爱的玩意也是被砸了不少。

他原本是想着让大户们回回血,等到他们赚的差不多了,自己再出面开仓放粮缓解此事。

可现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他把仓库里的粮食都白给百姓们,也不会有人说他的好,只会是说‘全靠太子殿下一力周旋,这才为我等小民求来活命之时。’

他李三郎什么时候做过这等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既然那么喜欢太子,那就一直去喝太子的粥去吧!

“喜欢收揽人心,救助百姓是吧。”黑着脸的李三郎,恨恨的嘱咐高力士“让詹事府断了东宫的供给!”

“陛下。”

高力士

被吓了一跳,急忙出言劝解“眼下这种情况,若是断了东宫的供给,恐怕会引起民议沸腾啊。”

“现在不就已经是民议沸腾了吗!?”

愤怒的李三郎怒吼“朕的名声早已经被那逆子给败坏光了,还要继续养着他跟朕作对?”

怒气冲冲的李三郎开始数落李云泽的各种不是“心怀叵测,居然敢从边军之中招募甲士!”

高力士心头说着‘是陛下您自己说的,区区甲士何足挂齿啊。’

“招贤纳士,名仕人才皆入东宫,他们眼中还有没有朕这个皇帝!”

高力士继续腹语‘这也是陛下你自己同意的。’

“构陷二郎他们,为了太子之位手足相残,心如毒蝎!”

高力士低着头数地上的蚂蚁‘废了太子他们,甚至是赐死太子他们的,可都是陛下您自己啊。’

“勾连朝中大臣,结交宫禁上下其手欺瞒于朕,真当朕什么都不知道吗?”

这下高力士不腹诽了,因为这件事情的确是真的,朝中大臣与宫中内侍们互相配合给李云泽打掩护,这事儿的确是不可能一直瞒下去。

李三郎或许不知道内里的详情,可大致的脉络还是瞒不过他的。

“朕不过是想要享受天伦之乐,这逆子就跟防贼似的防着朕,朕都多久未曾见过太子妃了?”

高力士干脆进入隐身状态‘您对人家媳妇不怀好意,还不许人家防备了?’

“这逆子!”

李三郎那是越说越生气,重重的挥舞衣袖“他不是喜欢养着那些黔首吗?好啊,这眼看着就要入冬了,断了他的供给,朕倒是想要看看,他如何养活东宫,养活那些黔首们。都是一群白眼狼,给他们吃饭的时候都说好,一旦断了供给,立马就会翻脸。朕倒是要看看,这逆子如何收场!”

皇帝断了东宫供给之事,自然是传的沸沸扬扬。

当然不会直接说皇帝要收拾太子,自然是有着冠冕堂皇的理由。

一来是说,皇帝有感于天下百姓生活日渐艰辛,所以削减宫中用度节约财货物资以养百姓。

东宫身为储君,自当做表率。

二来干脆就是直接点明了,说是东宫在之前推行和籴法之时获利颇丰,既然不缺财货那就自己养自己就是了。

此事一出,关中长安的百姓们更是对皇帝大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