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第99章

作者:早餐羊奶

“这和尚去朱四郎家化缘,朱四郎夫妇挽留和尚吃了一顿早饭,或许只有朱四郎夫妇知道和尚的名讳法号。”

“可咱们的人,不敢打听,担心被朱四郎夫妇察觉。”

朱元璋微不可察点头,“做得对,他们两个都聪明的很,风吹草动,他们都可能从中嗅到味儿。”

“告诉那名力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他们夫妇,以及他们的孩子,待在朱四郎夫妇身边,不被发觉重要。”

“告诉他们,切记他们的身份,不要被朱四郎夫妇的善举感化!”

“锦衣卫的规矩不要忘记!”

“他们的孩子将来考功名,咱会给一个好的安排。”

“是!”毛骧不敢多言,老老实实应道。

皇爷这是担心,土桥村的力士被朱四郎夫妇感化。

所以才又是警告,又是许诺。

想想倒也是。

要是这名力士被感化。

皇爷可真就成了瞎子聋子,再也听不到关于朱四郎的真实消息了。

“继续,所有孩子,包括女孩子,咱都要仔仔细细了解!”

闻令,毛骧跪着,继续给朱元璋读每个孩子的详细信息。

包括年龄、性格、学习用功程度……

面面俱到!

许久后,毛骧才合上折子,低声道:“皇爷,除了那些旁听朱四郎数术的,土桥村三十七名适龄在读孩童,二十名男童,十七名女童,都汇报完了。”

手指轻轻敲击桌案,朱元璋沉默许久,才说道:“这些孩子,果真都很优秀啊!”

有那么两个师傅、师娘,能不优秀吗!

毛骧腹诽嘀咕一句。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是对事物好奇,观察、模仿大人的时候。

以前,这些孩子是观察、模仿父母。

如果没有什么变故,这些孩子,会慢慢变成他们父母那样。

可谁让皇爷把这对小夫妻安排到了土桥村。

而这对小夫妻,又开办了这个免费学堂。

孩子们的观察、模仿从父母转移到了这对小夫妻身上。

加之,这对小夫妻能力出众,又教的认真。

言传身教,引导之下,孩子们的变化十分大!

杨东旭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群孩子,多年以后,都得感谢这场巨大人生际遇!

“娘娘,娘娘,陛下正在和毛大人谈要事……”

就在朱元璋和毛骧出神之际,外面传来小太监焦急的声音。

朱元璋立即催促:“把折子收起来!调查这群孩子的事情,不要让皇后知道!”

毛骧也不敢让马秀英知道,他把一群孩子,几乎扒了个底朝天。

忙把折子收起来。

同时又从袖中,拿出另一道折子,眼神余光悄悄看了眼朱元璋,暗道:‘这道折子,陛下听闻后可能喜忧参半,但娘娘听后,肯定特别高兴!’

毛骧低下头,避开朱元璋暗暗偷笑……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第95章 朱元璋眼红,马秀英引诱!

咔!

御书房门,被很用力推开。

朱元璋眼角抖动间。

马秀英已经闯了进来。

见马秀英扫视一眼,视线落在跪在地上的毛骧身上,朱元璋忙笑着起身,询问:“你怎么来了?”

“给皇后看座。”

马秀英走来,在朱元璋旁边坐下。

眼神余光瞥了眼明显心虚的朱元璋,询问:“再谈什么军国大事,连我都不能听?”

“这大明立国,我也出过力,难道我还会害大明?”

毛骧把头低的更低。

这种问题,他是回答不了。

谁惹出的事,谁收拾吧。

朱元璋笑道:“谁说你不能听了,是外面那些人不会办事,咱让人把那些太监、宫女都带下去,狠狠杖责!”

马秀英瞪了眼,朱重八就是拿捏住,她心善。

所以把事情都推给宫女太监!

在眼下的大明朝内,朱重八不想让她听到的事情,绝不是什么军国大事。

定是关于老四的消息!

“不必迁怒别人了,他们也是遵照命令办事,没有命令,他们不敢拦我。”

一颗不软不硬的钉子怼回去,朱元璋嘿嘿讪笑几声,赶忙转移话题。

都半辈子的夫妻了。

相处之道,早磨合出来了。

“毛骧,继续说说朱四郎那混账,这段时间做了什么。”

放眼整个大明,也就娘娘能收拾皇爷了。

毛骧忍笑腹诽一句,忙打开折子,“禀皇爷、娘娘,近日,朱四郎已经忙完全部的农活。”

……

听朱棣颗粒归仓,马秀英唇角微扬,余光瞥了眼朱元璋,“换你种地,伱能把日子过成老四这样吗?”

被人说,老子不如儿子!

这能忍?

朱元璋顿时气急道:“元朝要是有咱们大明现在的安定环境,咱过的肯定比他强!”

嗤!

马秀英轻嗤一声,懒得搭理,催促道:“毛骧,继续。”

毛骧这才敢继续介绍:“前些时日,江宁县令带着县衙的人,亲自去土桥村收田税……”

“等等!”

朱元璋立刻喊停,皱眉道:“县令亲自去土桥村收田税?这县令发现朱四郎身份了?”

“皇爷,并没有。”毛骧解释道:“您应该对这个县令有印象,当初你还点评过他。”

朱元璋想起来了,笑骂:“就是那个搞形式,在役夫窝棚拔草的县令,好像叫……叫……”

“蒋进忠!”

毛骧回答:“是,江宁县令就叫蒋进忠。”

“徭役期间,这位蒋县令还亲自去河堤见过朱四郎。”

“向朱四郎请教过如何为官。”

“那混账是如何说为官之道的!”朱元璋起了兴趣,忙追问。

“谈论这些话时,只有朱四郎和蒋进忠独处,锦衣卫搜集到的内容有限。”毛骧为难道:“零碎的内容显示,朱四郎对蒋进忠说:为官很简单,上有所好下必行耶。”

“陛下喜欢实干真干,清

廉的官,给陛下当官,就要实干真干,清廉。”

……

“蒋进忠因这次见面和朱四郎结缘。”

“因为分工合作的缘故,江宁县徭役,完成的又好又快,朝廷给评了个优,蒋进忠因此更看重朱四郎,甚至还想请朱四郎当私人幕僚师爷!”

“或许是把朱四郎的话听进去了,这次直收田税,蒋进忠就是想真干实干,给百姓谋点好处!”

朱元璋点点头。

都不用毛骧细说。

他也清楚地方官府包税制。

历朝历代都这么干。

实在是官府人手太少,田税收缴期限有限,单纯靠官府,忙不过来。

至于给地方官府增配人员?

那不可能!

为了收税增配人员,朝廷养不起!

唐朝时期,两千多人养活一个吃皇粮的。

发展到现在,已经变成几百人养活一人了。

对百姓来说,已经是极大的负担。

一些旁枝末节的事情,朝廷只能借助乡绅力量。

当然,借助乡绅力量,无形中,就给了乡绅临时权力,就会造成乡绅利用权力对百姓施行压榨。

任何事,有利有弊。

作为皇帝,他也只能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江宁县衙的人员配置,直收能忙得过来?”马秀英好奇询问。

毛骧忙摇头,“据锦衣卫了解的情况,这位江宁县令此次直收,主要为了达到两个目的。”

“一,他们想摸清楚,收取田税过程中,火耗多少,打算在今年,给包税乡绅,确定最高收缴额度。”

“压缩包税乡绅的利益,让百姓能多得利一些。”

马秀英、朱元璋不由诧异对视。

朱元璋点头称赞道:“甭管这个蒋进忠做这些事,出发点如何,这个官儿,是个肯动脑子的!”

毛骧很机灵的隐瞒了,蒋进忠这样做,是得到了朱棣提点。

他已经猜到,朱棣帮蒋进忠,是想给土桥村那群孩子,找一片遮阴的叶子。

所以,朱棣不需要这些功劳,希望这些功劳落在蒋进忠身上。

他便顺水推舟帮一把。

“蒋进忠第二个目的,是准备采用包税制、直收制两种田税收缴方式。”

“今年去土桥村,明年轮其他村,通过轮流直收,让江宁百姓,尽可能多受益,存下些抵御旱涝灾害的家底。”

“不错!不错!”当朱元璋听到这些后,明显对蒋进忠更满意了,催促:“说说土桥村直收的情况!”

因为土桥村有锦衣卫力士,这次毛骧说的很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