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这是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虽然刘备想要做的事情很多,可是人力是有限的,交通速度也是有限的,土地产出也是有极限的,他必须要等待,不能一股脑儿的把想做的事情都给推出去,总要给大家一点喘息的时间。
他唯有等待。
第八百三十八章 第三帝国全员硬核狠人?
在这段全国都在大规模搞建设、搞发展和推动新税法的时候,刘备就没有再搞什么新的创新了。
连科举制度和九品官人法的事情他都没有急着推动,很是安分了一段时间,让天下人得以按照新规则好生生活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们时间去适应新的规则。
这段时间之中,刘备除了处理日常政务之外,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了家庭,对自己的孩子们多加关怀,也对他们的学业多加关注,尤其是嫡长子刘深,更是被刘备重点关注课业问题。
对于注定的未来接班人,刘备其实并不很希望把他从一开始就定义成一个政治上的接班者,只是限于时代和稳定的需要,刘深必须要是那个注定的接班人。
他的地位如果不保,汉帝国的局势一定会出现动荡。
其实根据刘备自己的感觉,他认为刘深如果不是生在帝王家的话,他应该更适合去做一个理工科学者,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家,去搞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研究。
他发现,在学校的学业学习之中,刘深尤其擅长数学和物理,对作为教材引入学校的删减版《墨经》爱不释手,经常在写完学校的作业之后拿着墨经研读。
他对其中的那些小孔成像之类的原理,还有树荫原理之类的,都非常感兴趣,经常自己做实验来验证墨经上的一些实验结论,然后试图探究其中的原理,找到其中的规律。
刘备多次考校他的功课,发现他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且遇到一些比较难以探究的问题的时候,他有死磕的精神,还十分善于从中发现一些数学上的原理,并且将解决问题的方式反映到了数学计算之中,用数学解决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
这种能力是刘备自己不太具备的,刘备虽然知道很多物理法则定律之类的,但都属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对于用什么方式求证之类的事情,属于两眼一抹黑。
刘备更喜欢军事和政治,善于杀人和阴人,对数学物理这种造福人类的学科的研究,他实在是力不从心。
而他的儿子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刘深还没有什么成果,但是刘备感觉到,如果给他时间和发展的机会,他以后一定能在数学和物理学的领域上做出成绩。
但可惜的是,作为刘玄德的嫡长子,刘深必须要以皇帝作为他的唯一职业选择,而不能以数学家或者物理学家作为他的职业选择,最多,可以当副业爱好搞一搞,想要全身心投入其中,恐怕是不可以的。
所以刘备也常常对刘深的才能感到叹息,也曾与他谈过这方面的问题,希望他可以谅解自己的处境,对此,刘深倒是表达出了对刘备的谅解。
“父亲的意思,儿子也很明白,不过正如父亲喜欢吃各种美食用以放松精神,儿子也很想用这种方式来放松,以后政务繁忙之际,总也需要一些放松和休息的时间,那个时候,或许就可以做这些事情了。”
刘备对此哑然无语。
用搞学术来放松精神?
你小子是要学徐晃?
徐晃这家伙是军队里有名的喜欢搞学术的将军,平时休息的时候就喜欢做数学题,拿着一本九章算术看得欢。
军队里的人都说徐晃要不是当了兵,肯定是个老学究,将来能去太学里教学生的那种,可惜了,他做了大将军。
结果现在这个未来要做皇帝的儿子也有志于科学?
难道说第三帝国全员都是将来能有个人专栏解说的硬核狠人?
刘备对此感叹不已。
不过刘深显然是个足够聪明和优秀的孩子,所以刘备也不担心他会长歪,或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握权力。
实际上,刘备对他的要求并不高,能达到汉明帝的程度就够了,不求他能开拓进取到什么地步,能够坚持自己的政策不动摇,萧规曹随,做个合适的太宗,那就可以了。
一个帝国从太宗开始,其实才能进入正常的统治循环,太祖爷的统治其实有相当大的特殊性和偶然性,不具备普遍意义。
至于其他的孩子们,大多数还小,唯有次子刘泽和刘深差不多大,比起刘深的学者气质,这小子除了成绩好之外,哪哪儿都有点进狱系气质,和他哥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
刘深小时候也是个皮紧的孩子,但是接触到数学和物理学之后,整个人的气质就转变的较为沉稳了,开始迷上了钻研。
而刘泽则不同,他就像是那种浑身上下充满了发泄不完的精力的精力怪一样,精力十足,甚至有点太过于精力饱满了。
对于他来说,考试是任务,学习也是任务,是老爹老娘交给他的任务,完成了任务之后,剩下的时间就是他自己的。
他喜欢舞刀弄枪,喜欢骑马射箭,喜欢打猎,喜欢一切传统汉人武士所喜欢的东西,所以在整个二代圈子里,就他和季建的儿子季骁关系最好。
关羽的儿子关宁和张飞的儿子张弛在各种意义上都属于被季骁吊打的存在,成绩成绩比不过,武力武力比不过,两人绑一块才勉强能和季骁抗衡。
刘泽原先也不是季骁的对手,不过长到十二岁之后,好像身体开始发育了,气力见长,开始爆发出了勇力。
虽然一样单挑打不过季骁,却是唯一一个能在他手底下走过三十回合的二代小子,单挑能干过关宁和张弛,成为了二代圈子里的第二强。
于是关宁和张弛的排名再次下滑了。
季骁原先只是把刘泽看作普通朋友,但是自从刘泽能在他手底下撑过三十回合还和他打的有来有回之后,季骁就开始重视刘泽,经常和刘泽相约一起打架,比试勇力,两人过剩的精力得以在一次次互殴中得以发泄。
而这样强悍的战斗也每每让二代圈子里的小子们看的目瞪口呆心有余悸,觉得这两家伙不是人。
每次军事技能课程中,总是能看到这两人先是用兵器对抗,再是光着膀子肉搏,刘泽坚持不到最后,但是体力充沛的时候,能和季骁正面对抗好一阵子。
教授军事技能的老兵评价刘泽,说他只是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吃了年纪小的亏,这要是身体发育起来,将来未必不是季骁的对手,季骁现在的优势未必能一直保持。
刘备自然也是知道这些事情的,对自己的二儿子爆发出了【关张之勇】感到好奇。
某次他亲自去观看司隶学府的军事技能课程,亲眼目睹了刘泽和季骁的肉搏战,便感觉到自己的这个二儿子还真是有点意想不到的勇武和坚韧,这样的性格,其实很适合在军队里做将军。
甚至于……如果他还有点政治能力的话,很适合做一个开拓者。
那个时候,刘备就想到了还在设想之中的未来分封计划。
这些优秀的孩子如果留在中原,留在第三帝国,那么只能成为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宗王。
他费了那么大功夫、投入那么大的资源培养这孩子,目的不是为了把他培养成一个什么都不用做就是最好的作为的宗王。
他是对孩子们有所期待的。
此前他就考虑过西周的分封模式,认真的思考了分封模式的优劣之处,考虑到分封模式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物资投入才能使得分封诸国站稳脚跟,对于母国的要求很大,对敌人的要求也比较苛刻,要求敌人不能太强。
且海外分封还有诸多不可控因素,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当年周人用好几代人的功夫才站稳脚跟,而当下,刘备和第三帝国可能没有好几代人的功夫去从容地让分封诸侯国去站稳脚跟了,他们可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要站稳脚跟。
这要求就太高了。
不过事在人为,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强的,如果能摸索出足够可靠的交通路线,把交通路线打通,至少在汉帝国周边实行分封政策是可以考量的。
他这个二儿子,有那么优秀的才能,留在中原当一个宗王,简直是暴殄天物。
他的儿子不说,第三帝国能提供给人才们的上升途径也是有限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教育制度、人才选拔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汉帝国将来搞不好也会出现宋明时代出现的内卷困境,人才太多,岗位太少,以至于人才都流失到了国外,反过来给母国带去重大的忧患。
这样的事情,刘备可不想经历一次。
所以到了那个时候,把人才们疏散到创业之中的诸侯国,去给独自创业发展的诸侯国服务,去诸侯国做官,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未必不是一条可行的路线。
只要有地方需要人,只要有岗位需要人,只要人们还能找到合适的发展上升途径,就绝不会无路可走,就不会轻易陷入内卷困局。
人才们也就能物尽其用,而不至于暴殄天物、才能无法得到发挥,只能在帝国本土做着无所谓的工作。
刘备始终相信的是,人才只会多,不会少,缺少的永远是平台和机会,而不会是人才。
正如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缺少的永远是伯乐,而不是千里马,所以如何给千里马们提供平台,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需要去考虑的事情。
在这件事情上,大一统帝国很难达成使命目标,帝国的财政和岗位不足以让每个人才都能发光发热,实现人生目标。
而西周分封模式恰好是在生产力不足的状况下的平替方案。
母国没有岗位了,来,我还有七八九十个外部诸侯国,有大量的岗位需要人去做,有大量的机会等着你们,只要你们勇敢,只要你们有进取的精神,在那些诸侯国一样可以发光发热,那是一片蓝海,等着你们去开拓,不是吗?
或许,诸侯国能给出的待遇不够优越,还有危险,但是和待遇相比,有没有那个机会或许更加重要,有了机会,才有追求待遇的可能,如果连机会都没有,谈什么待遇?
什么?
不敢?
那就别怪我了,只能怪你们自己没本事、没胆量。
所以刘备一直都在给未来的分封计划添砖加瓦,设计制度,参考西周案例,紧抓东周痛点,发掘行业规律,争取迭代出全新的打法,以免步上东周后尘,同时也要避免蒙古帝国的后尘。
不过该说不说,不管是东周,还是蒙古帝国,最终都还是出现了武德更加昌盛的“后继者”。
也就是说,这种模式操作的好了就是分封,操作的不好就是养蛊,但是不管是操作的好还是不好,不管是分封还是养蛊,总比那么多肉吃不掉只能烂在碗里要强。
所以,必须要出去,一定要出去,无论如何都得出去。
古中国的路子走不通,走到极致也就是带清,最好的结果也就是加强版带清,没什么不一样的结果。
刘备不想要那样的结果。
所以当凉州那边传来董卓的消息的时候,刘备就知道,汉帝国走出去的战略,已经迈开了坚实的步伐。
因为董卓传回来的消息是……
因为车师后国冒犯汉使威严、侵害大汉国格的行为他无法忍受,所以他和护送他前进的虎骑军校尉军官赵琦一起,以一千铁骑奔袭车师后国王城,击而破之,将车师后国一举灭国。
车师后国的王族首级还被他砍了下来,传首西域诸国,以此告诫西域诸国,千万不要和大汉继续为难。
他是告诉刘备,他的巡视西域计划已经初步成功,阻碍已经被他拔除,还请刘备放心,他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好家伙,刘备得知消息的时候,还真有些吃惊。
让你去搞外交,没让你去灭国啊。
怎么你一个大鸿胪还做起了张飞的工作?
不过细细了解此事之后,刘备便觉得董卓和赵琦做的很对。
贞观元年,刘备做了皇帝,董卓做了他的大鸿胪,然后,董卓就开始忙活西域的事情。
贞观元年年底,董卓去了凉州,在凉州待了一阵子,收集了一部分情报,然后于贞观二年年中正式出使西域。
这一次出使西域除了要巡视西域、宣示汉帝国的主权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搞清楚西域目前的政治生态和环境,为第三帝国重返西域战略做前瞻。
如今那么长时间过去了,董卓可算是给刘备送来了比较可靠的消息。
第八百三十九章 第一场灭国之战
根据董卓的消息汇报,刘备得知当前的西域和光和年间东汉政府被迫退出西域治理的时候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当年东汉拼着老命赶跑了匈奴人之后,自己也奄奄一息,无力继续掌控西域,当时是鲜卑人接替了匈奴人的生态位,在西域搞东搞西,把汉帝国搞得实在无法在西域推动政令,后面凉州之乱爆发,汉帝国就彻底没有了经营西域的可能。
但是再往后,刘备大展神威,把鲜卑人打的七零八落损失惨重,基本上都死在了战争之中,侥幸活下来的一批不敢久留,全都跑走了,实力大损的情况下,也无法对西域诸国保持足够的影响力。
所以该说不说,刘备在建安年间打完北伐之战以后一直到如今,几乎西域诸国都处在一个各自独立发展的黄金时代,没有什么大势力对他们进行干预,他们得以自己做主,各自处理各自的事情,颇有点欣欣向荣的感觉。
同时,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西域诸国因为没有了压制者,旧秩序崩溃,就有一些体量比较大的国家试图自己做那个规则制定者,从而抛弃了曾经东汉帝国创造的秩序,用兵征战,想要自己做西域的主宰者。
反正这一阶段是西域各自独立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是彼此之间多出了很多军事征伐的战乱时代,一些国力衰弱的小国就在这期间被灭掉了。
到现在为止,西域还存在的国度自然是不少的,相对比较大一些的国家则有蒲类国、鄯善国、龟兹国、于阗国、乌孙国等等,其余一些小国还是有很多分布于广袤的西域大地之上,各自为政,各有各的精彩。
不过在汉帝国没有返回西域而鲜卑势力又被赶跑的情况下,西域大地上也就是这几个大国在称霸王,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没有老虎的情况,并且似乎已经认为不会再有老虎重新回来震慑他们了。
不过有些国家还是比较明智的,比如距离汉帝国更加近一些的蒲类国和鄯善国,这两个国家算是西域的大国,距离汉帝国敦煌郡边境比较近,所以当初刘备开启西域经商计划的时候,就是以这两国作为目标的。
因为当时缺少实力,刘备没想着立刻重返西域,就打算把自己的货卖到蒲类国和鄯善国,再让这两个国家充当二道贩子,把更多的货卖到西域的其他国家,赚一笔转运费,而凉州也能因此赚一笔钱,补贴一些军费。
这些年来,凉州贩卖到这两个国家的货物主要是食盐、漆器和瓷器还有丝绸之类的东西,铁器刘备没让卖,因此少了一些进项,但是具体来说,赚得还是挺多的。
这门生意原先是属于刘备个人管控的,后面等刘备到了中央,就把这个生意交给了少府。
再然后甄俨调任户部尚书之后,刘备就把这个对外贸易的事情交给了户部管理,赚取的钱财除了食盐和蜀锦之外,其他的都归入国库,算是泾渭分明。
也因为和汉帝国始终有商贸往来,所以鄯善国和蒲类国对汉帝国的状况比较了解。
他们知道汉帝国在凉州出了一个天降猛男,在凉州把鲜卑人、羌人都给干的服服帖帖的,很能打,所以他们对刘备都有些畏惧,哪怕听说汉帝国国势不稳,也没敢造次。
后面刘备去了雒阳,没再返回凉州,蒲类国和鄯善国得知的相关消息就有点滞后了,一直到刘备登基称帝一年以后,贞观二年的时候,这两国领导层才先后得知汉帝国换了皇帝的消息,得知刘备做了皇帝。
然后这两国就知道了汉帝国一定会重返西域的消息,遂准备遣使去敦煌郡打听一下消息,要是消息可靠的话,就赶快去雒阳抱大腿,争取第一批次抱上刘备的大腿,成为刘备最早的狗腿子,换个不错的第一印象,也方便日后开展工作。
但是没等他们派遣官方使者,汉帝国的官方使者就来了。
董卓被刘备派来出差,搞清楚状况之后,准备第一步先把蒲类国和鄯善国的“主权”收回来,让他们协助自己完成任务,于是就往这两国派遣使者,让他们各自派人来敦煌郡拜见他董大鸿胪,他有要事要和这两国商量。
尽管在刘备面前,董卓已经是服服帖帖不敢造次了,但是身为汉人的身份还是让他在面对西域诸国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出现了高人一等的心态,哪怕对方是王,而他是个臣子,但是他依然认为自己可以号令这两国的王,让他们主动派人前来拜见,以示对汉帝国的臣服。
认真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汉帝国的官员在西域本来就该是太上皇的身份,董卓曾做过戍己校尉,多少了解一些西域的事情,而蒲类国和鄯善国也正好了解一点刘备这个新皇帝充沛的武德,所以面对董卓的号召,有所感悟的两国不敢怠慢。
贞观二年年底,蒲类国王特使和鄯善国王特使分别派人抵达敦煌郡,拜见董卓,并且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汉帝国的臣服。
对于两国国王如此识时务的态度,董卓很满意,然后就向特使传达了自己此来的目的。
大汉要重返西域了。
刘备作为大汉帝国的皇帝,觉得大汉是时候需要返回西域,重新梳理大汉帝国对西域的管辖权,要收回曾经失落的权力,而作为这一切的先声,他董大鸿胪就是这个先锋使者,而董大鸿胪最先需要的,就是蒲类国和鄯善国的态度。
现在看来,这两国的态度是比较明朗的。
直接臣服,并没有因为汉帝国已经离开西域十几年了就觉得汉帝国不行了。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