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476章

作者:御炎

牵招是东北军区的负责人,统领三个军的兵力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安全,当然也囊括了整个草原的安全。

不过因为刘备之前的那一次惊天军事行动,整个草原上七十多万人被刘备一扫而空,剩下来的人全都吓破了胆,往西逃跑了,所以整个草原出现了一个真空期,而在这个真空期内,牵招就显然是没有了那么多的发挥空间。

驻守辽东期间,牵招多次带人去草原巡视,到处寻找鲜卑人的踪迹,希望能找到一些,打几场漂亮的大仗,但是显然是因为之前刘备打得太过火的原因,草原上只剩下零零散散几个小部落,加在一起都不过两千人。

驻守好几年的时间,牵招一共就出手三次,战功有限,这让他非常不爽。

但是刘备让他驻守辽东,显然也不仅仅是为了戒备那个真空期的草原,更有一层原因,就是为了戒备公孙度。

因为这个时代前往辽东地区的道路是非常艰难的,明清时期的辽东走廊在这个时代并未出现,可以通行的道路在现在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根本无法提供稳定行动的道路。

此时此刻,从辽西郡到辽东郡的道路非常艰难,且一般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走辽泽,跨越艰难泥泞的辽泽,抵达胜利的彼岸。

要么,就要选择从大草原绕路,绕过辽泽最终抵达辽东之地,总而言之,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可靠的道路。

但是在刘备的指示下,牵招开辟了第三条道路。

海路。

东汉时期,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已经有通过海路连接的情况了,只不过这种情况出现的次数不太多,且危险性大,还特别依靠季节和海洋季风,稍有不慎就是葬身海底的情况。

而扬州尖底海船成功建造出来并且试航成功之后,刘备便指示牵招在幽州打造尖底海船。

第三帝国的尖底海船样式主要靠拢帆船时代的主力船只盖伦船,以风帆和船只相对狭长为特点,且降低了甲板建筑的高度,甚至使传统中式船只那种高大的甲板建筑降低到船体之中,且龙骨长度一般是船宽度的三倍。

这种船只其实很适合海战,尤其是远距离海战,甚至于就是为了方便海战而诞生的。

但是此时此刻,缺少远程攻击装备的海船并不具备远程海战的能力,但是这种船只同样适合运兵和装载货物,其载重量一般能达到六百吨。

虽然第三帝国目前还造不出能够载重六百吨的大船,但是缩小一号的小型盖伦船还是能造出来的,配合这个时代的货运能力,完全是够用的。

到刘备准备对辽东三郡动手的时候,这种小型盖伦船样式的制式海船在扬州已经打造成功二十余艘,已经启程前往日南郡,准备交付给日南郡的第一次远洋队伍使用。

而在幽州,这种船只也打造成功十一艘,牵招也找到了往返辽东和山东半岛的有经验的海员作为向导,进行了多次秘密演练。

对于这一次行动,刘备的用意是让牵招带领精锐部队乘船秘密抵达辽东地区,然后以骑兵快速奔袭公孙度所在地,直接拿下公孙度,擒贼先擒王,将公孙度和他的指挥层全部拿下,然后拿出圣旨,直接强行接管辽东三郡的士兵。

辽东三郡被公孙度训练出来的一万多士兵确实是劲旅,刘备并不想让这支部队就这样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觉得这支军队可以发挥很大的用途。

所以,他决定执行斩首战术,率先奔袭拿下公孙度,保全这支军队,让牵招把这支军队给分化瓦解,彻底消化掉。

而对于这次行动的成功率,牵招表示还是很大的。

主要东园密探在辽东三郡的活动比较成功。

在辽东三郡,很多商旅都是东园密探假扮的,他们往返于幽州、青州,带来很多商品的同时,也结识了很多辽东地区的官员。

还有东园密探加入了公孙度的军队,在公孙度的军队里担任比较重要的职位,在之前的战斗中立下功劳,手下有数量不少的士兵。

甚至于公孙度的家里都有东园密探担当仆役,时时刻刻都在把公孙家的消息往雒阳送,方便东园方面时时刻刻能掌控到公孙一家子的所作所为。

如果说公孙度还在不断的试探刘备的底线在什么地方的话,那么刘备就连公孙度现在穿没穿兜裆步都能知道,所以要说这一次特别行动不能成功,那主要问题绝对出现在牵招身上。

东园密探已经帮他把能做的都给做了,情报层面,公孙度已经被渗透成筛子了。

所以到最后的执行层面上,牵招觉得自己要是成功不了,这个东北军区负责人的位置他估计也是没脸做下去了。

贞观三年三月初,日南郡方面正在筹备第一次远洋航行的行动的时候,这个计划开始执行了。

执行之前,刘备大大方方给辽东方面送去了消息,说他准备派遣牵招带领三万大军抵达辽东郡,要和公孙度联手彻底解决掉扶余国、高句丽国和东沃沮、三韩等边境的麻烦,彻底解决辽东的问题,以达到获取和平的目的。

他给公孙度提供的路线是大军将穿越草原,绕过辽泽,最后抵达辽东郡。

当然,刘备也没说谎,东北军区的主力的确是要通过草原抵达辽东郡的。

因为制式海船数量不够,想要把东北军区主力部队全部运送到辽东郡,只靠那十一艘船只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时间,所以刘备是要让大部队走已经完全安全的草原路线,他要求公孙度在大军前进的沿途提供粮食保障。

而执行任务的是牵招率领的精锐部队,这支精锐部队解决掉公孙度本人之后,就直接在当地整军备战,等大军主力抵达之后,就可以顺势展开对扶余、高句丽和东沃沮、三韩等地方势力的彻底清除,将辽东地区的忧患一扫而空。

同时,还能获取数量较大的战俘,用于各地的建设之用。

当然了,为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也为了安抚中央军区的那些军队的情绪,刘备终于把骁骑军和豹骑军这两支骑兵军给派出去了。

夏侯渊和庞德得知消息之后,欣喜若狂,立刻全军整备,只要刘备一声令下,他们立刻出发,将用最快的速度抵达辽东,协助牵招展开进攻。

对于这场攻势,就不单单是要解决掉公孙度了,公孙度只是小小的忧患,他自己的实力根本配不上他的野心,事实上刘备根本搞不清楚为什么公孙度还能产生割据一方的野心,难道说他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远征辽东吗?

也不应该啊,当年刘备在很困难的环境下都能带兵北伐草原,公孙度也是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能打,怎么现在还是这个样子?

想来想去,刘备也想不通,只能归咎为公孙度自己的膨胀。

有些人啊,一旦膨胀了,就容易搞不清楚状况,一旦搞不清楚状况了,就会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搞笑的事情。

试图从正常人的层面去理解一个不正常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于是刘备没有再有什么留手,让枢密院把计划制定完毕,走一遍流程,让骁骑军和豹骑军快速出击前往辽东会合牵招,然后彻底解决辽东的边境问题。

说起来,扶余也好,高句丽也好,东沃沮等地方部族实力和朝鲜半岛的三韩也好,在这个时代都不能说是十分弱小的存在。

根据东园密探在辽东经营数年所得到的成果显示,扶余国首先就是个比较富庶的国家,其国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根据密探们的估计,扶余国的人口约在三万户、二十余万人的区间,所以说扶余国有点实力,是比较恰当的评论。

高句丽国也差不多,高句丽政权为西汉建昭二年由扶余人朱蒙建立于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和扶余国出自同源。

他们之间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带英和美利坚这样的共轭父子关系,虽然出自同源,但是互相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

扶余国强盛的时候扶余国就是爸爸,高句丽国强盛的时候,高句丽国就是爸爸,彼此之间也没少过互相征讨、下套、屠杀的行动,不过笑到最后的还是高句丽国,算是给共轭父子的局面画上了一个最后的句号。

高句丽国的人口规模比扶余国少一些,不过在社会制度和生产能力上较之扶余国略有优势。

比如高句丽现在就有了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在农业生产方面,高句丽也有了比较明确的铁制农具,并且引入了耕牛等等,所以农业生产力也不弱。

两国总动员的话,各自能出动两万到三万左右的兵力,一般状态的作战,也能出动万余人的兵力,在具体的军事层面,也算是辽东地区的两个小霸王。

对周边没有形成统一国家体系的部族势力来说,这两个相对成熟一点的国家还是产生了强大的威慑力的,且都曾对汉帝国的辽东边境发起过军事行动。

直到公孙度异军突起,被刘备委任为辽东三郡的管理者之后,统领军队南征北战,多次打击高句丽和扶余国的入侵,也对其他小部落进行过打击,形成了军事层面的优势。

于是在多次征伐之后,高句丽和扶余国两大势力都对公孙度有所畏惧,不敢再次和公孙度进行军事对立,事实上承认了公孙度高于他们的地位,表示愿意听从公孙度的调遣,如果公孙度想要征讨其他部族,他们愿意出兵相助。

于是公孙度就在事实上成为了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的宗主,王中王,声威一时无两。

不过以公孙度其实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地步,他其实更想要覆灭这两个国家,得到他们的一切,只是缺乏吞并他们的实力。

想要击败他们比较容易,想要让他们听从指挥也很容易,但想要吞并他们就没那么容易了。

公孙度多次为不能吞并高句丽国和扶余国感到叹息,他觉得如果能再给他三万兵马,他一定可以覆灭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统一辽东,成为辽东之地绝对的王者。

但是辽东底子太薄,人口太少,原时间线上因为黄巾之乱而引发的十数年辽东移民潮也因为刘备的高度介入而没有出现,所以此时此刻的辽东的人口,那是真的不多。

所以,公孙度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贞观三年三月,公孙度接到了刘备的诏令,要他为大军沿途准备粮秣,并且为大军提供作战后勤,且他本人和他的军队也要接受牵招的指挥,为彻底平定扶余国、高句丽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到这份诏令之后,公孙度大惊失色,立刻召集幕僚进行商讨,讨论一下这件事情。

第八百三十三章 公孙度有些后悔

公孙度的重要幕僚柳毅、阳仪等人认为刘备这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明明高句丽和扶余两国已经被公孙度打服了,已经不敢继续犯边了,这个事情公孙度也汇报给朝廷了,朝廷没理由认为这个事情是假的,所以为什么还要发兵征讨高句丽和扶余国?

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刘备明面上是要征讨高句丽国和扶余国,实际上是要来对付公孙度。

刘备肯定是认为扶余国和高句丽国已经平定了,老实了,所以迫不及待的就要卸磨杀驴了。

“高句丽和扶余方才臣服,天子便已经迫不及待要收回君侯的权柄,天子忌惮之心,已经昭然若揭,我认为,此时此刻,决不能坐以待毙,我等必须要行动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如果天子真的准备使牵招统领军队入侵辽东,则君侯必须要坚决抵抗!”

柳毅认为刘备这是很无耻的行为,坚决想要捍卫公孙度的地位和权势,为此不惜和刘备对抗。

而阳仪则相对冷静一些,认为这件事情公孙度方面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

此前他就不认同公孙度三番两次商标为刘备讨要权位的事情,认为这件事情必然会引起刘备的不满和猜疑,一旦刘备对公孙度不满,肯定会派兵来讨伐辽东,到时候,公孙度又该如何应对呢?

刘备可不是什么简单人物,当年统领大军讨伐袁绍、鲜卑和乌桓,大获全胜,把草原一扫而空,获得俘虏七十余万,乃是天下第一名将,惹恼了他,对公孙度有什么好处?

难道公孙度还能从中获取什么优势吗?

但是当时柳毅很是支持公孙度,公孙度也因为军事上的胜利有些上头,不愿意采纳阳仪的建议,就是要对刘备施压,讨要更多的好处。

且当时刘备推动度田法令的消息传来,青州地方出现大量叛乱的消息也传到了辽东,使得公孙度的内心蠢蠢欲动。

辽东豪强不是他的狗,就是他的死狗,已经被他彻底征服了,所以就算推动度田法令到他这里,那也是他一句话的事情,只不过刘备暂时没有把度田法令推动到辽东三郡而已。

但是这个事情所引发的一系列中原动乱,让公孙度觉得自己看到了机会。

如果刘备忙于平定叛乱,肯定更加仰仗于他,那么趁此机会向他讨要更多的权力增强自己的权势,不是最好的机会吗?

公孙度其实打心眼儿里没有打算和刘备决裂,也没想过和刘备正面对抗,他亲眼见识过刘备的能征善战,知道自己一旦真的惹怒了刘备,就算他不怕牵招,也要担心刘备御驾亲征的威力。

刘备如果真的御驾亲征了,他可以保证自己打不过,必须要逃跑,否则就是一个死。

所以他只是想趁乱搞点好处,问刘备要更多的权力,最好能在辽东形成一个小割据局面,自己和自己的后代世代镇守辽东,不做内臣,而做一个自由自在的边境王者,自己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这不也是挺好的吗?

但是刘备这边的反应显然超出了他的预计。

中原不是应该还在混乱之中吗?

他怎么就能派兵来讨伐高句丽和扶余了?

他不怕腹背受敌?

对于这种情况,公孙度惶恐不安,柳毅的劝说和支持已经不能为他提供什么安全感了,尽管柳毅的确是他手下的第一大将,但是公孙度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如果刘备真的要动他,他是无法战胜刘备的。

所以,他有点后悔。

他后悔自己不该三番两次的挑衅刘备,不该大大咧咧地问他要东要西,应该更加冷静一些,而不是如此嚣张跋扈。

于是他斥责了柳毅,让柳毅不要再说这些不尊重刘备的话,然后向阳仪问计,想要试试能不能补救一下他和刘备之间的关系。

阳仪叹息一阵,觉得当前这个情况,很难说牵招到底是来做什么的。

当前最乐观的估计,是牵招真的只是来打扶余国和高句丽国的,顺便来给公孙度一点颜色看看,让公孙度知道汉军到底有多能打,震慑一下公孙度,好让公孙度不要再那么嚣张跋扈,老实一点,最后牵招还能离开,辽东三郡还是委任给公孙度管理。

而最不乐观的估计,那就是牵招是来攻打公孙度、收拾公孙度的,讨伐高句丽和扶余只是一个借口,目的是要让公孙度失去警戒之心,从而被汉军突袭打败,最后成为俘虏,被刘备夺走一切。

“您以为,是第一种可能更大,还是第二种可能更大呢?”

阳仪向公孙度发出了提问。

而公孙度的反应则有些乐观了。

“我为朝廷镇守辽东多年,数有军功,难道不算是功臣吗?天子素来厚待功臣,我有军功,应该不至于被天子拿下吧?”

阳仪叹息,暗自腹诽,觉得公孙度现在才怂实在是有点晚了,知道刘备那么能打那么强势,怎么能在他面前邀功请赏,还三番两次主动在他面前跳呢?

好了,现在真的把他惹来了,你急了?

来得及吗?

大概率是来不及了。

阳仪只能摇头,表示第一种可能性不大,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刘备未必会真的要了公孙度的命,但是刘备大概率是无法接受公孙度继续在辽东三郡称王称霸了,他估计会想要将公孙度给罢黜职位,更换牵招来这里坐镇。

之前,中央汉军一直没有越过辽泽,而这一次既然越过来了,估计就不会轻易地离开。

公孙度一听这话,顿时就绷不住了。

“我为朝廷立下过大功!他怎么会如此对待我?我就算没有功劳,那么多年镇守辽东,也有苦劳吧?他怎么能收走我的权力呢?”

阳仪摇头。

“天子是不能容忍有人触犯威严的,不管他立下过多大的功劳,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不恭敬,就是以下犯上,将军过去的行为,实在是有些过了,属下多次劝谏,将军不听,属又该如何侍奉将军呢?还请将军反省啊!”

这话说出口,柳毅绷不住了。

“汉家最重军功,将军多次立下军功,使高句丽、扶余臣服,不再成为边患,那么大的军功,就算是天子,也不能不赏吧?天子不赏,难道还不能允许我等自行请赏?”

阳仪瞪了一眼柳毅。

“请赏是请赏,请一个将军还勉强说得过去,那所谓的平州刺史又是怎么回事?让朝廷分辽东三郡设平州?这种事情是将军可以提出来的吗?

我等身为属下的,怎么能让主上犯下这样大的错误?你三番两次劝将军做这样的事情,难道是为了将军好吗?我看你是自己想做太守,所以着急了吧?”

柳毅顿时涨红了脸,指着阳仪怒道:“你怎么凭空污人清白?”

“是是非非,公道自在人心,现在汉军就在路上,马上就要来了,你让将军如何自处?”

阳仪怒道:“将军目前的处境是非常危险的,稍有不慎,就会身死族灭,你不为将军考虑,还要在这里争论是非,难道是忠贞的臣子应该做的事情吗?”

柳毅大怒,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公孙度也受不了两人的争论了,强行打断了两人的争论。

“让尔等为我出谋划策,不是为了让尔等在我面前争吵!”

柳毅和阳仪互相瞪了对方一眼,只能搁置争议,开始为公孙度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