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68章

作者:御炎

第六百六十七章 罢免地方兵权

一时间,虽然没有实锤,但是对这件事情的担忧已经在雒阳官场流传开来,很多人都不看好刘备的这一行为。

更有甚者,拿这件事情和当初刘备委任公孙瓒出任幽州刺史的事情来做对比,认为刘备做得不好,稍有不慎,就要重蹈当初的覆辙。

这些赳赳武夫不是说什么能力上的问题,他们所有的问题集合起来就三个字——不靠谱。

当时,刘备能用北伐的功劳摁下自己用人的失误,那么现在,还行吗?

难道还想再一次的北伐吗?

因为担忧的人很多,甚至连卢植都有这方面的忧虑,所以刘备特意和卢植交谈了一下关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老师,我并没有给董卓推上三公职位的想法,否则我应该让他担任卫尉或者大司农,而不是大鸿胪,我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董卓来到雒阳罢了,而且,这怎么就能和公孙瓒混为一谈呢?难道董卓来雒阳是来打仗的?”

卢植对刘备的解释感到疑惑。

“你为什么要让董卓来雒阳呢?董卓的能力明显戍边是最好的,征伐是他擅长的,你把他放到雒阳朝廷来出任大鸿胪这样的礼法官员,实在是太惹人注目了。”

“权宜之计罢了,弟子真正的目的,是要把董卓的兵权收回来,把他的部下处理掉。”

刘备缓缓道:“董卓的军队在地方上所做的事情是我无法忍受的,我不能容忍这样一支军队继续横行无忌,大汉军队的军规军法必须以我直属军队为标准,董卓的军队太过分了。”

“这……”

卢植略有些惊讶,考虑之后,低声道:“玄德,你是打算趁此机会,罢免地方兵权吗?”

“确实有这样的想法。”

刘备点头道:“董卓这件事情给我提了一个醒,也让我意识到现在是时候做出这样的改变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不符合大汉目前的潮流了,这种旧做法必须要被严厉禁止。

以此为契机,罢州牧,收缴地方兵权,这当然也是我的目标,能让地方上都老实一些,安稳一些,然后建立起郡国兵体制,在此基础之上,才是咱们真正开启度田政策的时机。

朝廷在地方上没有足够的权势的时候,只能完全依赖地方官员执行朝廷政策,执行到什么程度,就不是朝廷能完全把控的,地方官员做什么,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性,这对朝廷政策来说,危害极大。

就比如在这段时间的限奴行动中出现的种种乱象,那都不是我的本意,但还是出现了,也是我无能为力的,但是,当一些至关重要的权力为朝廷所把控而不在地方把控之中时,情况就会发生改变。”

卢植坐了下来,很是认真的思考了刘备所说的话。

好一阵子之后,他抬头看向了刘备。

“这很难,而且需要很多时间。”

“因为地方对雒阳的强势态度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起来的。”

刘备苦笑道:“老师,我们都做过地方长官,应该是很清楚的,在地方具体办理事务的时候,对雒阳朝廷到底需要有几分顾忌?自孝和皇帝以后,地方对雒阳就越来越不重视了。

而且据我的观察,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雒阳在地方郡国的日常行政之中,都是处在一个缺位的状态,地方需要办事的时候,你雒阳朝廷基本上不存在,等有好处了,雒阳朝廷的虫豸立刻就出现了。

久而久之,地方也会担忧雒阳侵夺自己的利益,而当大部分地方都把雒阳朝廷当作一个掠夺者而不是一个规则的制定和维系者之时,雒阳朝廷还有几分正统,就真的很难说了。

老师,说点难听的,很多时候,地方长官都把雒阳朝廷看作敌人,千防万防,根本不把雒阳朝廷当作上级来看,这种趋势的形成需要好几十年的时间,但是一旦形成,就非常危险。

时至今日,我可以说,除了雒阳以西地区和并州、幽州,很多地方依然是把雒阳朝廷当做敌人来看待的,从官府到民间都是,这样的情况下推动度田,会直接引爆地方。

当然了,尽管如此,我也可以说,我一定可以平定这些地方的叛乱,但是即使用最粗暴简单的方法,我也需要至少三十万军队,而现在这个数字还没达到,老师,我没底气。”

卢植沉默了。

刘备所说的这些情况,对于有地方行政经验的卢植来说,他当然也是明白的,只不过他不曾系统的考虑这些问题,不曾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看。

把这些事情联系在一起来看,把地方对雒阳朝廷的分离态势联系在一起考虑,就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

雒阳朝廷已经在实质上成为地方分离势力的敌人了。

而这还是建立在刘备多年来不断营造自身势力、把控了雒阳以西地区的基本权力的情况下,建安年以后,刘备陆续平定幽州、并州,重塑了幽州和并州的政治态势。

冀州当然也经过了一定的政治重塑,地方分离态势明显降低。

但是中原四州和荆州、扬州属于刘备都很少涉足的政治白地,利用古文学派的力量和人脉推动有限度的限奴令都能造成剧烈的抵抗,更别说更进一步的度田了。

那这六个州估计会瞬间造反成风,直接从雒阳朝廷的管控之中脱离,而雒阳朝廷本身也会经历剧烈的内斗和分离,形成两派争锋相对的势力。

卢植不担心度田不能成功,因为刘备真的有削平天下的战斗力,但是他也说了,他至少需要三十万军队,才能在最坏的崩盘掀桌子的情况下重新定鼎天下。

而现在,刘备没有那个底气。

想到这里,卢植只能岿然一叹。

“玄德,你真的很努力了,从中平六年到现在,九年了,你只用九年时间,几乎控制了天下的一半,你真的很不容易了。”

卢植站起身子,拍了拍刘备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和愧疚。

第六百六十八章 人和人之间的格局之差居然大到这个地步?

当年,在冀州对付黄巾军的时候,卢植和刘备提出了度田的构想,当时刘备就说,度田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很多前提条件。

平心而论,当年的卢植并没有把刘备的那番话当一回事,而是打心眼儿里认为这是需要自己付出生命的战斗,最后就算失败,也不枉费自己的全心付出。

他打算用命去做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让自己名垂青史,让自己成为可以让后人敬仰的存在,让后人认可他值得刘备这样的英才作为他的弟子而成长。

但是唯独没有考虑过这个事情究竟能否成功。

这是卢植最大的私心。

成功与否不重要,自己的名声得到了千古传颂,就够了。

本质上,他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国家。

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刘备真的把这个事情放在了心上,并且一步一个脚印,去做了。

先掌控了凉州,再去影响益州,接着是三辅,然后是三河之地,最后成为大将军,正大光明的把控了雒阳以西的一切权力,接着把自己从凉州州学里培养出来的门生还有在凉州带出来的故吏们作为火种,撒了出去。

他完全把控了凉州,控制住了三辅之地和三河之地,消灭了今文学派,打击了最和他敌对的核心敌人,将之全部消灭,使得汉帝国的“龙兴之地”全都是他的人。

再然后是军事手段解决了幽州,打下了无上的威望,再以此为基础,推动了限奴令和并州大作战,一边解决并州的事情,一边推动限奴令来削弱一波未来潜在的敌人。

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是在为未来的全面度田做准备。

时至今日,卢植也大体知道,天下将近一半的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都是刘备的人或者是刘备部下的部下,与他有直接和间接的关系,他一个人的政治势力,已经囊括了汉帝国全体官吏的三分之一以上的规模。

而且以他的威望和实权,他真的可以催动这些人为他办事,为他奔走,他真的可以得到这些人的拥护,进一步推高他自己的权势。

这要是一个个人,只能用权势滔天来形容,这份权势,是很多皇帝都无法真正拥有的,以刘备今时今日的地位,他如果想成为皇帝,卢植觉得只要三个月,他就能成功。

还不用付出很多代价。

不过他并没有,他似乎并没有将个人获得的滔天权势用在个人的奢侈享受上,而是作为未来展开度田的基础。

他在一点一点的把自己的权力触角伸到地方,去影响、把控地方,通过正大光明的理由正大光明的消灭敌人,然后安排自己人前往当地掌控重要的权力。

通过这样的手段,他成功夺取了地方的很多权力,扭转了权力斗争中雒阳朝廷极端不利的态势。

当前,在军事层面,刘备已经让雒阳朝廷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经济层面,雒阳朝廷也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行动实现了自给自足,新的经济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政治层面,刘备个人已经控制了大部分的中央权力和差不多一半的地方权力,给雒阳朝廷争取到了不少地方战友。

而接下来,他还要推动新部门的建立和郡国兵的设置,以此争夺对地方的司法权力、治安权力的影响力,进一步削弱地方分离势力对雒阳朝廷的优势。

给他足够的时间,地方对中央的优势会越来越小,最后变为彻底的劣势,而中央方面的优势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碾压的地步。

到那个情况下,刘备以三十万军队和大量自己人作为底气,推动真正的度田,那将不再是妄想,而是一场正儿八经的变革。

就算内部有分歧,就算有很多人反对,但是支持他的人足以帮助他完成这一波度田,并且清除掉那些占有太多太多土地的虫豸,狠狠的缓解一下汉帝国内部尖锐的社会矛盾。

汉帝国将成功续命。

而刘备的功绩将堪比光武帝中兴,甚至可以被认为是大汉的第二次中兴。

这在卢植看来,已经比自己的格局高到天上去了,自己这个老师在政治格局上差了刘备不是一星半点。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他觉得刘备在考虑世间星辰万物的时候,他这个老师正在考虑如何在家门口小池塘里淹死然后吓坏家里人。

人和人之间的格局之差居然大到这个地步?

面对这个全心全意正在考虑未来的弟子,卢植欣慰啊,欣慰的不得了啊,觉得自己真的好有成就感啊,一手带出来一个那么优秀的弟子。

但是他也愧疚啊,愧疚的不得了啊,觉得自己这个充满了私心私念的老师根本不配做他的老师啊!

“玄德,我……在这件事情上,我真的不配做你的老师。”

刘备对此则是干脆地摇头。

“老师,您千万别这样说,没有您,就没有我。”

卢植叹息不已。

“玄德,在度田这件事情上,我只是想着该如何死的轰轰烈烈,而你,却是真正的想要让度田成功的,与你相比,我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几乎没有为度田做任何准备工作……”

卢植低下头,在刘备面前卸下了老师的架子,使得刘备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那个威严的老师,而是一个疲惫的老人。

“光武皇帝的度田没有完全成功,如果按照我的想法,我的政令甚至不会被任何一个地方执行,而你,却是真的想要做一番事业的,玄德,大汉有你,幸甚。”

“老师,没有您,弟子也不会走上这条道路。”

刘备微笑道:“说不定弟子也会想着与那些虫豸同流合污,开心享受,我死之后,管他洪水滔天?是因为您的忧国忧民之心,让弟子逐渐醒悟,逐渐意识到掌握至高权力之人到底该如何行事才无愧于心。”

“唉……”

卢植只剩下苦笑,别的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但是他知道,接下来的事情,他必须无条件的支持自己的弟子,弟子已经把路走到了这个地步,如果他这个老师不力挺,就真的不配做刘玄德的老师了。

第六百六十九章 中书台

说干就干,卢植决定在这件事情上,他这个老师要成为这位弟子的重要智囊。

于是他向刘备提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玄德,既然是为了度田,为师一定会支持你,不过这条路走起来也不容易,你之前说想要设立一个新部门来把控郡国兵的事情,现在进展如何了?”

“已经在抽调很多人手组建这个部门了。”

刘备点头道:“还是老样子,从把控力最强的地区开始执行,逐渐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培训人手,等后面有一套完整的经验流程之后,对那些掌控力不是很强的地区,也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下去了。

所以首先,就在凉州、幽州和并州执行,正巧,这些地方也是最需要严格的治安管理的,除了戍边军队之外,也的确非常需要治安管理力量来辅助地方行政。”

这个部门的建设,刘备已经有了全盘计划,且先期准备也做的差不多了。

所以在建安四年的四月十八日,刘备就正式上表朝廷,请求新增设一个行政执法治安机构,其名为中书台,长官为中书令,秩中二千石,用以统辖全国范围内的郡国兵事务。

另外,在地方上,在每一个郡国,都要设置一个中书台下辖的派出机构,用以代表雒阳中书台统领地方上的郡国兵,长官名为中书都尉,秩比二千石。

刘备认为,自光武皇帝罢黜郡国兵制度以来,地方上虽然得以快速安定,但是地方司法治安力量的不足也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且长期不能得到妥善处理。

接替标准的郡国兵存在的群体是郡国内部的杂役兵,这些人可以承担一部分职责,却无法完全替代郡国兵的存在,还极其容易沦为郡太守或者某些地方私人的私人武装,和朝廷对抗。

所以刘备决定在原先郡国兵的基础上,设置新的郡国兵,完全契合当下的时代需求。

光武皇帝担心的是地方拥有郡国兵就能对抗中央,从而造成地方上的叛乱,这是高瞻远瞩的,但是时代在变,咱们这些后人也不能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混日子。

所以刘备认为恢复郡国兵的名称是可以的。

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赋予郡国兵管理地方治安和出动执法的权力,相当于地方上的专门针对民间犯罪的中都官徒吏,但是并没有正规军的装备和力量。

新郡国兵的数量、编制和训练武装将被严格限制,使得地方上无法依靠郡国兵对抗雒阳朝廷的政令,无法增强地方上的分离主义态势。

朝廷却能反过来指挥总领郡国兵,使得郡国兵为地方安全服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宣扬朝廷的存在感,打击地方上的分离态势。

简而言之,这是增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改革,目的是扭转地方上对雒阳朝廷的忽视、敌视,重新塑造雒阳朝廷对地方上说一不二的统辖权,严厉打击地方分离势力。

对于刘备的这一表奏,朝廷上的争论并不激烈,因为这种实际上真的要做出改变的大事,一般都是小圈子进行商议来决定的,拿到朝堂上的讨论,只是象征性的公示而已。

谁都知道当前朝廷是四辅臣体制,而四辅臣里面说话算数的人又只有刘备,基本上只要刘备做出决定,这个事情就肯定能通过,就等于一位实权皇帝的圣旨。

而真实情况也差不多,刘备搞出这个改革措施之后,立刻在嘉德殿召开了四辅臣和朝堂核心官员的内部会议,将这个事情拿到明面上和大家交换意见。

董重还是一如既往的缺位,董太皇太后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持,小天子刘协还是一如既往的“准”。

黄琬还是一如既往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反对”的意见,比如财政支出、人员安排、权力制衡等等,反正就是要问刘备有没有私心,以及是否考虑过推行这些政策的后果。

刘备也不担心,正大光明的和他交谈。

“郡国兵是为了规范地方行政执法,稳定地方治安,它的出现可以更好更快的解决地方上的各类犯罪案件,打击违法事件,可以大大减少违法犯罪事件的数量,这本身就是极其有利于民生的事情。

至于说私心,我觉得那不算是私心,因为我是想要增强朝廷的权威,增强朝廷在地方事务上的话语权,避免造反的情况继续出现,只不过恰好我是首席辅政大臣而已。”

面对黄琬的质问,刘备显得非常的坦然。

黄琬于是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