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21章

作者:御炎

“袁绍已死!审配投降!”

就八个字,一圈大嗓门的士兵围绕着邺城大声呼喊,喊得城里的人想听不到都难。

审配得知这一情况之后,赶快登城查看情况,一看之下,心直接凉透了。

他这个负责后勤的难道还不知道这些战旗来自于何方?

更别说那一面他亲自派人监督制造出来的代表袁绍本人的战旗了。

袁绍就算没死,袁军也战败了,既然战败,就绝对不可能返回邺城救他了。

他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孤军奋战,没有助力了。

审配绝望了。

第五百七十六章 历史就此发生了剧变

审配的绝望只是刚开始,而邺城守军的绝望已经持续很久了。

他们大多数都是邺县本地人,被审配以坚壁清野的理由全部拉入城内成为壮丁参战,一开始只是搬运后勤物资,但很快就开始直接到一线参战了。

然而他们没受过什么训练,伤亡率很高,对审配的怨恨很深,尤其在邺城内外交通断绝之后,城内物资渐渐紧缺,粮食还好,药品严重不足,于是军官尚且可以得到治疗,他们这些人受伤生病就是等死。

而当他们得知援军不可能出现之后,情绪也是最早崩溃的,也是最早无法继续忍受现状的。

还没等城外汉军杀进来,城内的袁军就开始自相残杀了,越来越多的大头兵要求开城投降,要求出城获取自由和药品,审配一开始还能死拦着不让,但是这种阻拦很快就成为了对攻的导火索。

上午知道消息,中午开始混乱,到下午的时候,城内已经开始乱战了。

最开始,审配还能调动一些兵马扑灭反叛,但是很快,反叛就如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邺城内外的防御开始崩坏,还听从审配指挥的军队越来越少,造反的叛军越来越多。

审配一退再退,最后甚至连自己家都放弃了,任由叛乱军队冲入自己家中,而他本人则带着最后的军队退入了邺城内袁绍的家里,调动最后的兵马保护这座府邸,保护府中袁绍的家人。

尽管他做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但还是抵抗不住叛军如潮水般的攻势,府邸被攻破了。

审配带着最后的亲卫且战且退,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面对杀红了眼的叛军,他绝望的横刀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审配死后,袁绍的府邸也被占据,理智的军官没有让部下杀害袁绍刚刚纳入没多久的家眷们,而是看管好她们,接着开城投降,迎接汉军。

建安元年三月十八日,邺城被汉军占据,邺城守军全部投降,守将审配在内乱中死亡,袁绍的家人被全部俘获,并州牧董卓、青州牧刘虞和兖州刺史桥瑁一起入城,一起取得了这场胜利。

取得邺城之战的胜利之后,最后一支成建制的袁绍所部军队的抵抗也终结了,那么冀州之乱也就告一段落了。

以讨伐袁绍为核心目标的此番作战,以中央汉军的胜利而告终。

而以袁绍、袁术兄弟为核心发动的叛乱也就此彻底终结,这场由雒阳政变而引发的余波于一年之后被雒阳朝廷的信任掌控着者刘备正式平定。

这场叛乱的最终平定也进一步昭示了在后刘宏时代的以刘备为绝对核心的四辅臣体制的最终确立,并且意味着四辅臣体制开始在全天下范围内具备了一定的权威性。

一个新生的、短暂的但是强有力的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汉帝国原本将要混乱起来的秩序也在新的体制下重新被建立起来。

历史就此发生了剧变。

一个时代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董卓等人在邺城写了奏表,把消息往雒阳送,又写信给刘备,让远在幽州的刘备知道这件事情。

这场战争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在徐徐拉开序幕,而作为这个全新时代的掌舵者,刘备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三月二十五日。

当时,大将军府主导的幽州行政运转的比较顺畅,且刘备睡醒之后恢复了精力,主导工作,用军队和大将军府的吏员们处理事务,很快就把幽州的局势平定了下来。

这一次缴获的战俘和牲畜数量太大,所以刘备采取了很多措施,多管齐下,意图尽快将这些缴获给消化掉,让失血严重的幽州回回血。

对俘虏和缴获的牲畜,刘备除了发卖之外,还动用大将军府的行政力量和上谷郡、代郡两个郡尚且完整的郡府力量加急建设幽州北部草原的朝廷直属牧场。

这些牲畜全部卖掉或者吃掉太浪费了,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凉州一样,建设牧场加以管理,这样就能为朝廷提供大量所需要的牲畜,意义很大。

建立牧场需要启动资金,但更需要人。

启动资金他们不缺,这一波缴获很多财物可以用上,然后就能配置很多人了。

刘备从大将军府的吏员之中选派此前在凉州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出任牧场管理,接着从俘虏当中找寻愿意服从管理的鲜卑、匈奴、乌桓牧民,用他们来快速建立牧场。

对于这些人,给他们的待遇和一般的俘虏不同,一般的俘虏一天只能吃一顿简单的,保证他们饿不死,而对于这些为官府工作的人,则是一天有两顿可以吃,保证他们不会感到严重的饥饿。

同时,刘备还和他们约定,虽然他们目前的身份是奴隶,但是只要给大汉工作满三年,没有任何违法违规的行为,就可以编入幽州户籍。

从此成为一个正儿八经的幽州汉人,就此摆脱种种限制,不再是奴隶,拥有了自由。

当然,这三年间他们只有一日两餐饭食可以获取,其他的没有任何报酬。

刘备以大将军的身份发誓遵守约定,然后给每个愿意合作的牧民发一块木牌子,刻上他们开始工作的日期和三年之后期满的日期,只要这个日期到了,他们就能找幽州的民政部门兑换幽州户籍,成为汉人。

然后他们就算是朝廷直属部门的雇员,可以享受相对应的朝廷工作人员的福利,有月俸,有逢年过节的福利,有各种赏赐。

所以,只要老老实实做三年活儿,奉献三年,不犯法,不做错事,听从命令,那么留给你们的就是未来的美好生活。

怎么样?

不错吧?

通过这种怀柔手段,一批一批的草原优质牧民选择和刘备合作,进入牧场为汉帝国工作,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为汉帝国放牧,看管牲畜,培育牲畜。

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刘备成功规划了四个规模较大的牧场,从俘虏中抽调了两万多经验富丰富的优质牧民和帝国合作,他们领了木牌,拖家带口踏上路途,开始他们的三年苦熬。

一大批牲畜也就此有了去处,可持续发展算是勉强搞起来了。

而短时间内没有去处又没有买家的,就只能发动大家伙儿给吃掉了。

顿顿牛羊马肉的日子刘备过了一阵子,各种花样翻过来倒过去,反正搞得挺好,肚子吃饱了,力气增加了,也成功给刘备吃上火了,喝了几副药才给压下去。

然后对于其他的俘虏,就按照凉州的老做法,把生育适龄的女子挑选出来编入户籍之中,用来补充幽州失血严重的人口数量。

其余人则进行挑选,掌握特殊技能的挑出来另作他用,剩下的用作壮劳力,给建设损毁严重的幽州进行修复和翻新。

草原上的这些人也是掌握了一些对汉帝国有意义的特殊技能的。

比如他们制作食品的技能,尤其是奶制品,对于刘备未来北伐的计划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刘备需要他们提供奶制品的制作技术来帮助汉军更新食谱。

另外草原也是有技术工匠的,人不多,但是会打造铁器、铜器、金银器和陶器的人也是存在的,会制作弓箭的人也是存在的。

以及那些掌握纺织技能的人,掌握制造皮具、骨制品等等技能的手艺人,这些都是对汉帝国有所帮助的,所以全部挑选出来,编入户籍,纳入使用。

第五百七十七章 夏侯惇是个老实人

最开始,刘备在凉州是没有意识到要把技术人员单独跳出来处理的,所以除了生育适龄女子之外,其他俘虏都被打为苦力。

后来刘备接到了报告,说一些苦力不堪沉重的工作,暗地里搜集原材料打造兵器用来反抗,杀害了一些监管人员,闹了不大不小的一些事情。

幸亏当时军队镇压及时,否则也不好说会不会在矿区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抗。

由此,刘备才意识到草原部族也是有技术工匠存在的,他们也会锻铁、制造兵器,虽然水平不如中原工匠,但是制造出来的武器也能杀人。

于是刘备这才开始调整俘虏策略,将俘虏中的技术人员挑出来进行区别对待,将他们编入户籍,收归己用,给予较为丰厚的待遇。

于是这些技术人员就开始为刘备所用了。

失去了这些技术人员之后,那些苦力也就变得老实多了,没有办法再获取武器用来反抗了,就算想要反抗,危害性也大大降低了。

所以越到后面,刘备打败敌人获得俘虏之后,总会注意挑选其中的技术人才收归己用,把完全没有任何特殊技能的家伙充当苦力,只要有一技之长,都要看看有没有用。

这一波俘虏的人口比较多,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还有分不清族裔的各类杂胡,林林总总七十多万,人数都快赶上幽州汉人的数量了,所以生育适龄女子人数也有二十一二万的样子。

这二十一二万女子要是都给编入幽州户籍,对幽州的人口当然是个很大的补充。

再加上后面挑选出来的三万多特殊技能人员,加在一起都要接近二十五万人了。

这些人当然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具体怎么分配,以及这么多张要吃饭的嘴该怎么养活,还有幽州后续的发展问题,也是要搞配套措施的。

刘备当然也有了打算。

利用这场战争,把幽州打造为第二个凉州,将凉州模式完整的移植到幽州来。

对刘备集团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倒不如说,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现在幽州大地被破坏的挺严重,大乱之后必然是大治,来一出大变革,对幽州人来说,已经不是不能接受的了。

和平时期人们不喜欢折腾,普遍保守,但是在战乱时期,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思来想去,刘备想了想自己麾下目前值得信任和托付的人手,便想到了正在凉州担任安定郡太守的夏侯惇。

他做安定郡太守也有好几年了,积累了一些从政理政的经验,且政绩优秀,官声很好,清廉自守,每一年度凉州的官员考核,夏侯惇总是名列前面,深受治中从事司的好评。

最早跟随刘备的一系列的部下之中,目前唯有夏侯惇还在踏踏实实做他的安定郡太守,其他的除了关羽还守在凉州之外,只有夏侯惇没有变动,资历比他浅的人都混上将军号了,但是夏侯惇还是校尉的职位,没有提升。

尽管如此,夏侯惇也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仗打就不打,他只管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所以安定郡的发展是目前凉州诸郡内最快的一个,人口也是增速最快的一个。

对夏侯惇的理政能力,刘备很是赞赏,于是眼下需要一个拥有极强执行力且愿意听命令办事的幽州刺史,这个人,就非夏侯惇莫属。

说干就干,刘备一方面去信夏侯惇让他做做准备,准备交接,一方面又写奏表到朝廷,表奏夏侯惇出任幽州刺史。

与此同时,这一波刘备也不打算谦让,幽州被打的半残,需要强有力的人手来收拾局面,这个时候放任朝廷把虫豸安顿到幽州来是害了幽州,刘备打算全部人用自己的人手来整顿幽州,执行幽州的变革方案。

其他地方不说,涿郡、渔阳郡、广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属国这五郡一属国的太守和都尉的人选,刘备将推荐自己的凉州旧部出任,从他们当中挑选精明强干的。

余下的基层官吏也会从他的门生故吏当中挑选,一方面增强自己掌控的政治势力,一方面也确实要让幽州得到妥善的治理,否则幽州崩溃,倒霉的是整个河北地区。

接下来一段时间,刘备没有急着返回雒阳,而是在幽州考察合适的官员人选,并且定下一条一条的治理措施和办事步骤,准备交给夏侯惇去执行。

人口怎么安顿,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集体农庄来恢复幽州的农业生产,如何管控被俘获的大量外族人,如何利用他们好好儿的给幽州的基础建设翻新,以及未来的一些准备等等。

反正很多该做的事情他都做掉了,抓紧一切时间。

等三月二十九日他做好准备率军凯旋的时候,幽州的很多事情已经提上了日程,步上了正轨,官员百姓各司其职,一片祥和安定,并没有什么冲突爆发。

满宠作为临时代理的幽州刺史被刘备留了下来,在夏侯惇到任之前,专门负责继续推进幽州的治理。

大军跟着刘备从渔阳郡出发一路南下,途经涿郡涿县的时候,刘备回了一趟刘氏宗族,在族人们的热烈欢迎之下,回到了自己和母亲一起居住了十五年多的那间老祖屋。

还好,袁绍带着叛军来攻打涿县的时候,刘氏宗族的聚居地没有被完全毁掉,尤其是刘备居住过的那间屋子,因为距离比较偏远,反而逃过一劫。

他回去观看的时候,那间屋子还完整的保留在那边,院子里的那颗老桑树也还在,看起来甚至比当时他离开的时候还要好一些。

“叔父,这……”

刘备看了看站在一边的刘勃。

刘勃笑了笑。

“你发迹之后,族人对你非常尊崇,所以你居住的地方被族人出资修缮,其后专门请人日日打扫,保养,作为刘氏宗族内仅次于祠堂的第二个重地,一般人都不能进来的。”

“嗨!”

刘备失声笑道:“这又有什么不能进的?又不是什么鬼神居住的地方,想进来看看就看看呗,封着不让人看又有什么意义?”

“说是这样说,但是对于你,还是要特别对待一些的。”

刘勃低声道:“因为你,刘氏宗族才有了翻身的机会,才有了进一步读书的机会,成为阀阅高门,这间屋子对于族人们来说意义非凡,这一次没被袁贼毁掉,大家都很高兴。”

刘备点了点头,没说什么,进到屋子里走走看看,满眼都是当年的回忆,眨眨眼,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自己和母亲窝在一起喝稀粥果腹的时候。

来到原先母亲的房间里,刘备在那张小几旁坐下,伸手抚摸着那张小几。

“当年,家里很穷,吃不上饭,每顿只能喝点稀粥,吃点腌菜,算是难得的美味了,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长身体,总是吃不饱,吃饭的时候,母亲用小碗,我用大碗。

每一次我的大碗吃完了,母亲的小碗都还剩一小半,于是母亲就说自己吃饱了,把那剩下的一小半给我吃,我总是很开心的把那一小半吃的干干净净,可后来想想,母亲怎么可能吃得饱?

她无非是把最后一点粮食都给我吃了,让我稍微吃饱一点,可就算这样,我也吃不饱肚子,饿,每时每刻都在饿,每时每刻都想要大鱼大肉填饱肚子,除了吃,我的脑袋里几乎没有任何东西。

叔父,当年若不是您时常接济我们母子二人,给我们送些粮食,我们母子两个搞不好真的会在某个冬日里直接冻饿而死,您是我们母子二人的救命恩人啊。”

第五百七十八章 我家族当以耕读传家

听了刘备这句话,刘勃看了看刘备,低下头,声音略有些不自然。

“只可惜当时我也没有太多的富余,否则,或许能让你们吃的更饱一些……”

他的话语里似乎有些刘备不怎么喜欢的情绪,敏锐的刘备很快就听出来了。

对此,他略有些伤感。

“够了,真的够了。”

刘备看着面色略有些不正常的刘勃,摇了摇头,笑道:“吃不饱,和没得吃,是两回事,当时,我能和母亲活下来,一直活到现在,能够享福,这都是叔父帮助我们的缘故。”

刘勃似是松了口气般,面色明显轻松了不少。

刘备叹了口气,没说什么。

他缓缓起身,走出了屋子,走到了院子里,盯着院子里那棵大桑树。

当初,就是因为七岁的刘皇叔从这棵大桑树上摔了下来,摔破了脑袋,才有了他的到来。

没有这棵大桑树,就没有他,就没有这个属于刘备的传奇经历,若是没有这棵大桑树,此时此刻的刘皇叔,应该还在四处转战,不断失败,而没有安身立命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