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鱼的命运
“得想办法去收割一波日本人才啊!”
瞬间,朱先海就下定了决心,要从日本收割一波精通英语的人才,让他们在南华充满翻译西方书籍。
至于汉语,他压根就不担心,直到明治维新前,所有的日本读书人都必须学习汉学,他们个个精通汉语,一口流利的南京官话,也就是大明官话,足以让任何大明遗少为之心倾,日本的汉学教育直到1870年代才从“南京官话”改为“北京官话”。
哪怕就是他们这个时代翻译的西方著作也是用汉文书写,这也是清末大量引进日本科学书籍的原因,可以直接引用或者少量翻译。
“是时候派艘船去日本做做生意了,别的不说,那怕就是先雇几十个翻译,买点书,那也是能派上大用场的啊!”
日本的韭菜不割的话,可真对不起老天爷让自己穿越一趟啊!
“不能光割翻译的韭菜,还可以割一割那些武士的韭菜嘛!”
好像这个年月日本的武士有很多都是一贫如洗,甚至到了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地步,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倒幕运动,说白了就是有很多破产武士,实在吃不上饭了,借着“尊王攘夷”为借口造反,想要实现权力和财富的重新洗牌,换句话来说,就是赌上一把罢了!
无他,太穷!
穷则思变!
至于什么“尊王”,全都是口号而已,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利益,破产武士、流流浪人都是好韭菜啊!
弄个几千人过来做雇佣兵,怎么着也能充实一下自己的武力。当然了,那些人绝对都是最合格的炮灰,不对,武士嘛!死在战场上,那是很光荣的事情。
“拔刀队……”
想到明治维新时大名鼎鼎的“拔刀队”,朱先海的唇角轻扬,南华也可以组建一个自己的“拔刀队”,一想到那些日本人,扛着武士刀叫嚷着杀向敌军的步枪阵,他的心里就是一阵激动,这场面壮观啊!
“东洋韭菜,绝对也是好韭菜啊!不割,对不起人啊!”
朱先海的话声刚落,那边有人说道。
“什么是韭菜?”
是玛丽亚,走到朱先海的身边,睁大那双蓝眸,好奇道。
“韭菜是什么菜?”
“一种好吃的菜!”
朱先海笑道。
“这菜就是专门留着割的,割完一茬还有一茬!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决……”
“那种菜好吃吗?”
玛丽亚不解道。
“好吃,不怕好吃,而且对男人还有好处……”
什么好处,只可意会啦。懂得都懂。
如果不懂的话,等到了时候也就懂了。
“对男人也有好处?”
玛丽亚疑惑的看着朱先海。
“是什么好处?”
看着女人漂亮的眸子闪动的疑惑,盯着那张如玉的娇颜,朱先海的心里不禁一阵火热,似乎这两天自己好像有点儿冷落她了,
说来也是,打从回到南华之后,朱先海陪伊丽莎白的时间更多,想到人家一个女人不远千里从智利一路随自己到了南华,这雨露可得均沾啊!
“我告诉你……”
嘴唇贴着玛丽亚的耳朵,朱先海的话声不大,一边说,一边上下其手。
“亲爱的,不行,不要在这里……这,这里是办公室……”
玛利亚紧张的朝着办公室的房门看去。
在女人嘤嘤的喘息中,心下颇为得意的朱先海那里还顾得了那么多。
“放心吧,不会有人进来。”
办公室……老早就想尝试一下了!
第129章 站在巨人的肩膀
事实证明,对于男人来说身体够强,压根就不需要吃韭菜补身体。
不过,对于国家来说,韭菜还是能割就割。
当然,韭菜割多了,对国家也有好处啊!
美国为什么强大,全世界割韭菜啊!
事实证明,强国之道……割菲菜才是王道。
而在自身技术不行的时候,就更需要割韭菜,当然有些韭菜比较顽固,尤其是西洋的韭菜,还不一定甘心被割。可即使是如此,也要想办法割。
比如像史道姆那样的“韭菜”,那怕就是明知道那家伙不个好韭菜,而且骨子里看不起华夏人,也不能一脚把他踢滚蛋了,毕竟,南华的张屠夫实在太少,踢走了张屠夫,虽然不至于吃到带毛的猪,但肯定会影响到南华的技术发展。
迟早,要把那些混蛋玩意全都撵滚蛋!
但是在此之前,得把他的价值榨干用尽了!这样才能对得起他不是。
不过,倒也不是所有的西洋人都是混蛋玩意,总还是有几个好人的,弹药厂的总师,史密斯就是一个不错的家伙。他是在巴菲特从美国定购弹药生产设备时,生产方派出的工程师,负责指导设备安装和生产以及培训工人,这个时代,所有的工厂都在接到定单时,都会有类似的上门培训业务。
在那些弹药生产设备中,有两套生产边缘发火弹的设备,这套设备包括有碾压机、挤压机、缩口机等近六十台机器,但这些设备并不适合生产新式中心发火子弹。
在了解了朱先海的设计后,史密斯立即率领同行的工程师、技师对其中的一套设备进行改造,并添制包括打底机在内的多种台设备,前后将近半年的时间,在史密斯他们的努力下,南华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批中心发火子弹。
“就是它了!”
看着手中拇指粗细的瓶径缩口的子弹,朱先海显得有点儿兴奋。
“有了它,咱们肯定能征服这片草原。”
不过,还不等他过了那个兴奋劲,新式子弹还在试生产时,就停产了。
之所以停产,不是因为子弹的性能不好,
其实上这种.56-.45口径的新式子弹,刚一试验,就以卓越的性能亮瞎了所有人的眼,14.22毫米粗32毫米长的瓶颈弹壳足以容纳2克发射药,尽管比不上步枪,但却可以让重达15克的11.43毫米口径的子弹达到320米初速,对人型靶的有效射程接近500米,几乎不逊于P1853步枪。
有了这种子弹,配合斯宾塞步枪,它们绝对是横扫时代的武器!
唯一的问题就是——黄铜太硬。
拿出几发紫铜弹壳的新式子弹,史密斯这位兵工厂的工程师,又一次提出了的建议。
“为了确保能够顺利生产,我的建议还和之前一样,我们目前应该使用紫铜弹壳,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选择!”
作为工程师的史密斯无疑是很负责的,直接指出了影响生产的根本原因。
“紫铜太软,而且容易过热,容易卡壳,弹壳非得用黄铜不可。”
无论是在对付高乔骑兵还是远征阿劳卡尼亚,就曾多次发生过步枪因为紫铜弹壳过热造成卡壳,所以朱先海才会坚持用黄铜弹壳。
“但是先生,挤压机在挤压引伸黄铜弹壳时,钢制的模具很容易受损,精度变差,眼下一套模具只能用200到300次,而紫铜却可以用上千次,按照一天生产一万发的速度,每天要换几十次模具。”
史密斯的解释,让朱先海想了一会,然后说道。
“既然是模具的问题,那就想办法解决它。”
话到嘴边,朱先海才反应过来,这个年代的刀具钢好像就是普通的碳素钢,挤压机的模具也是它,它的性能也就是比盖房子的钢筋稍好一点。
得,还是先想办法解决工具钢的问题吧!
工业是个系统工程。
跳跃式发展,根本就不现实。
不但工人需要培训,甚至就连最不起眼的工具钢,不仅限制了机器的性能,而且也限制了某些新发明。
所幸炼钢的坩锅是现成——这年月的机器厂,往往都是自己用石墨坩锅制造高硬度的碳素钢,用来生产刀具,这倒方便了朱先海试制新式工具钢。
他选择试制的是最“原始”的高速钢,这种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和高耐热性的工具钢,直到1898年才被美国人发明的,又称为锋钢,俗称白钢。它的配方和制造工艺都非常简单。
也就是在试炼高速钢时,朱先海才意识到,这个时代的钢材之所以昂贵——每吨高达167美元,而每吨钢运到南华的成本还要再增加几美元。就是因为所采用的“坩锅炼钢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也会耗费大量的原料。
“要是建个钢铁厂,用平炉炼钢,那岂不是就赚大发了!”
朱先海的眼前不由一亮。
“眼下转炉炼钢法应该已经发明了吧!不过,它好像有点技术问题……”
尽管贝塞麦发明的转炉炼钢法早在1855年就已经投入使用,但是因为不能进行脱磷和脱硫,使得它只能使用优质的低磷铁作原料,而且空气中的氮对钢水的性能影响很大,限制了转炉炼钢种类及其应用。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平炉炼钢法会成为炼钢主流工艺的原因。
“西门子平炉……这会好像还只是用来熔炉玻璃,嗯,南华好像是还有个玻璃厂了……就是不知道,玻璃厂用的是不是西门子平炉。”
工业的初步,有时候比想象的更难,有时候也很简单,就像西门子平炉——也就是有蓄热室的高温火焰炉一样,差不多熔炼了近十年的玻璃,才有人用西门子平炉炼钢。
其实,很多时候,技术发展总是如此,一些新技术刚刚发明的时候,要过很长时间才会在另一个方面得到发扬光大,而在这之前,只是在某些方面得到局部的应用,甚至还有可能被历史所淹没,直到多年后才会被人从旧技术中重新“打捞”。
第130章 农场工人的野望
一月的南半球,正是一年最热的时候,对于习惯了北半球天气的华夏移民来说,截然不同的气候让他们有些不太适应,毕竟,千百年来,他们早就习惯了“数九寒冬”。
那像现在,虽是腊月可却正值盛夏。
正午时分,三十一二度的天气,虽然比不上老家酷热,但在忙活了几个钟头后,李林仍然累得满头大汗。
“嘟……”
就在这时队长的哨子响起了。
“休息了,休息了,弟兄们休息半个小时,喝点水……”
随着队长的喊声,众人纷纷纷停下手头的活,这里的一切都要遵从队长的命令。
这是南华的规矩。
擦了擦头上汗水,李林抬头朝远处看去,隐约大地的尽头,几台蒸汽拖拉机喷吐着黑烟,田地里拉着双铧的洋马正奋力犁垦着土地。
“三少爷,你瞧这地可真肥啊!”
坐在地上,从烟袋里取出烟沫用纸卷了根烟筒子,刘三抓了把地上的黑土,感叹道。
“搁咱们金山老家,恐怕就是堆了几十年塘泥肥地,也赶不上这样的地吧!”
看着眼前绵延千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刘三不禁说道。
“三少爷,您说,将来咱们真的能在这地方买到一块地吗?”
半年前,到了南华后,他和其它人一样在码头上登记,接着检查身体、量体温,随后又是洗澡、又是“消毒”的。到最后就被带到栅栏围成的大院子里,那里就是什么“新移民教育营”。
“新移民教育营”在朱先海制定的移民们“融入计划”中,这是他们融入南华的第一步。
新移民们在抵达教育营后,就要接受军事化管理,在这一点了,朱先海和李富贵他们倒是想到了一起——那位有点铁憨憨的李瘸子,在换来了大量人丁后,为了方便管理,他干脆将军队的那一套,用在“待发所”管理中,像管理士兵一样,管教那些人。
这一招效果还不错,新移民们在来南华时已经适应半军事化的管理,不费什么功夫,他们就适应了这里的生活。他们除了白天在垦区、工地干活,晚上还要学习识字——这是南华最大的不同。
识字扫盲,这是培养工人的第一步,在朱先海看来,文盲工人肯定不符合工厂的发展方向,所有人都要学识字,幸好嘉兴金山一带的百姓识字程度不低,在新移民中有上千位上过私塾的,甚至还有上百位所谓的生员啦,秀才之类的“饱学之士”。
当然,在这里肯定没人拿他们当成回事,那些“饱学之士”也就是当个“识字教员”而已,一个月多拿两块钱的津贴。
教育营里的一切都是参照军营的管理,从走路,到扔垃圾、再到打扫宿舍,甚至于连换洗床单都有人管着。总之,一句话半军事化的管理,规范了南华的一切,让南华完全是一派秩序井然的模样。
当然了,另一方面移民们对他们的未来也是充满期待的。除了一部分移民渴望着成为工人,一个月挣他个十几二十块大洋外。不过相比于进工厂,人们更愿意到农场里干活。毕竟,相比于工厂,农家活他们更熟悉,那怕这里种的是旱地,那也是地里的农家活不是。而且不少人都幻想着拥有自己的土地,这么多的地,公司将来总会租给或者卖给大家吧!
刘三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做了农场工人的他,每日盘算的还是要存多少钱,要多长时间才能买到地。
“买地,你总得有钱吧?还是得先想法子挣钱。”
“挣钱?”
刘三不禁有点发懵,他除了干活之外,还真不知道该怎么挣钱。
“这,这得挣多少钱才能买到几十亩地啊?”
“其实,也不一定要挣。”
努努嘴,李林指着不远处的保安队员说道。
“像他们那样,进保安队,当五年的兵,出来了就能分到三百亩地,不过……”
打量了一下刘林的身板,李林笑道。
“你这身子骨,估计人家还真不一定会要你。”
保安队!
看着远处正在训练的保安队员,李林的目光有点儿复杂,其实,如果不是因为有更高的目标,去保安队,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开局复活始皇帝,打造万世大秦!
下一篇:混在洪武当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