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遗嘱:李治,皇位是你哥的 第79章

作者:乌呼拉呼

“李淳风。”

“儿臣的弟子???”李泰眉头紧皱着。

李淳风主要的成就都在天文和数学上。

天文方面是第一个给风定等级的人,还创造了浑仪。

数学方面他的理论和方法在后来的朝代成为了教科书。

但在农业方面···他的成就远不如数学和天文。

这似乎并不是他的特长···

李泰有些不明白的问道:“为何要让李淳风来办理此事?”

“李淳风不是皇儿的弟子么,莫非皇儿不愿?”

专业的是得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数理化是一家,让李淳风弄化学还行,你让他种田···

这明摆着不行啊!

李泰有些无语,开口解释道。

“···农人擅长种田,书生擅长务舞弄文墨。

虽然李淳风是儿臣的弟子,但他并不擅长农事。

让他去,闹了笑话是小事,耽误了一年两熟那便是大事了。

得交给一个精通农事之人才能担得起此等大任。”

“皇儿说的有理,朕只是考考你罢了。”

李世民也不觉得尴尬,而是随口撇开话题。

“若是李淳风不行,那王方翼如何?”

“王方翼?”李泰对这个人感到陌生,没听过这个人。

李世民开始后介绍到。

“王方翼,字仲翔,乃是外戚,早年丧父,被称为孝子。

便从小开始同杂役一同开垦农田,种植树木,修缮围墙和房屋,竟靠着一手种田的本事成了富裕人家。

一日晚上,见一木人,竟然开弓射,将木人给射倒,当真是力大神勇。

朕便提拔他为千牛卫。”

这名字···同音···种翔,听名字就知道这人种田有一手。

再加上他从小有经验,种田和修城池都会,想来应该是可以的。

想到这,李泰点了点头说到。

“既然父皇举荐,那边由他做此试点重任。”

王方翼,字仲翔,李渊同母亲的妹妹,同安长公主的孙子,非常擅长种田,打仗和修城池。

“好,今晚,朕便召集相关,将事情给定下来。”

第68章 金陵古都

很快,几个人被组织了起来,有王方翼,孙思邈,阎立本,御马监。

四人被召集来时一头雾水。

而李泰则是若有所思的看着这四个人。

王方翼擅长领兵,种田和修建城;阎立本除了画画,还是刑部尚书,同时还会建筑;御马监擅长驯养动物;孙思邈则能够给动物和人治病。

这四个人可谓是精英,种田,建城,驯养牲畜,管理人口,治疗疾病,相辅相成。

看来这个计划应该会很成功。

“臣等拜见陛下~”

“草民拜见陛下。”

“免礼,入座。”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入座。

李世民率先入座,众人紧跟其后。

“此次召集诸位,是因为真有一个想法需要诸位去实行。”

众人对视了一眼,连忙行礼道:“臣愿望为殿下效劳!!”

“好。”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将面前的几张纸发给了其他人。

“这份计划是魏王制定出来的,与马蹄铁等物不同。

这一年两熟的试点计划,需要更多人,有诸多细节需要完善。

一旦成功,便可以将这个方法推广整个大唐,用以造福万民,因此,朕便召集了众卿,试行此计划。”

众人定睛一眼,上面写着一年两熟试点计划。

众人看的目不转睛,脸上表情逐渐变得严肃了起来,细细的看了起来。

李泰则有些无语的看着···

上面写着的分明就是自己的原话,加上自己写的计划,只有极少数的是李世民自己的理解。

没过一会,众人便放下了手中的纸眉头紧蹙着。

众人都生活长安,而现在长安种的最多的便是小麦。

因为生长周期很长,再加上北方的温度太低,小麦根本挺不过北方的冬天,只能种植一季。

而南方他们没怎么了解过,所以不知道具体的细节。

看着纸上写的光照,气温,肥料···等等,几人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王方翼皱着眉头,提出了质疑。

“陛下,臣斗胆请问这一年两熟有人成功过么?”

李泰开口解释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根据科学分析,农作物在南方是可以一年两熟,只是并没有试过。

这便是召集诸位来此的原因,来验证这个科学的分析。

若是此事成了,那便可以将造福万民。”

“那若是不成呢?”王方翼反问道。

四人将目光看向了李泰。

听起来很美好,但这一去最少就是一年,谁也不想做无用功。

不成功?没理由不成功?

按照现代,别说一年两熟,一年三熟都是正常的事。

所以李泰压根就没想过这件事会失败。

“不会的···”李泰十分自信的回答道:“此事绝对能成。”

忽然,阎立本想到了什么,犹豫的说到。

“若是臣没记错的话《山海经》和东汉杨孚《异物志》中有记载,也不知道是真还是假。”

“《山海经》和《异物志》??”几人的目光齐齐看向了阎立本。

阎立本努力的回忆说到。

“时隔久远,只是依稀记得这两本书有只言片语,却想不到了”

李世民则是皱着眉头直接下令道。

“来人,将《山海经》和《异物志》搬过来。”

很快,每人找到了两本书,开始寻找其中的只言片语。

没过多久,李世民一脸惊喜的指着《异物志》的一句话说到。

“果真有,上面写着‘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众人凑过来一看,赶忙将手里的书反倒同一页。

“这么说来,一年两熟是可行的?”孙思邈有些不可思议的说到。

“若是按照此方法,能够再大唐境内实现一年两熟,我大唐岂不是再无饥荒?”

王方翼瞪大了眼睛看这李泰。

“时隔久远,此两本书已经是东汉之时的书了,应该试上一试,再下结论不迟。”

阎立本捋了捋胡须说到。

“不过,这地方选在哪里呢?”王方翼抬头看向了李世民,因为纸上只写这长江中下游。

李世民将目光转向了李泰,众人顺着李世民的眼神一同看向了李泰。

李泰有些抓瞎的开口说到。

“莫看我,我也不曾去过那南方,当因地制宜,考察一番才行。

而且此次,本王只是提出此想法,如何施行,事无巨细等皆有你们来做。”

自己只负责结果,你们负责施行,这要是自己全程参与,那还不得累死。

众人明白了李泰的意思,开始讨论了起来。

李世民直接对着宦官说道:“来人,将疆域图给拿过来。”

书被搬走,一副大唐的地图给搬了过来。

众人开始讨论起这个选址。

“额···那华亭如何?”

“华亭(上海),此地并不出名为何选在此地?”

“东临东海,在长江海口,顺着长江便可直达。

只不过此地人少,多数是渔户,倒是不如余杭繁华,但是沿着黄浦江,便能到达腹地。”

“不可,此地夏季狂风骤雨,树木都会被吹飞。”

李泰思考着,华亭是个好地方,曾有一个亚洲第一大的粮仓。

唐朝时期只是华亭县的一小部分只是时常遭受台风,导致这个地方很穷。

只有后来才渐渐的发展成了码头。

“何不在选在余杭,余杭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西湖,西通水系,东濒沧海,南枕钱江,北贯长河。

气候宜人,水肥土美,乃是富饶之地。”

“不可,西湖水泛滥成灾,若是在那个地方试点,危矣!”

西湖也不错,但洪水泛滥,比如著名的水漫金山。

“何不选在金陵(南京)?此地文学昌盛,人物俊彦,山川灵秀,气象宏伟。”

“金陵?”

李泰眼睛一亮,这是个好地方。

金陵,洛阳,长安,京城,被称为四大古都,其中金陵是唯一一个在南方的古都。

每当中原王朝无法战胜游牧文明,便会迁都金陵,休养生息等过一段时间在进行北上。

在军事,经济,政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金陵古都倒是不错,只是需要在长江逆流而上一段距离。会不会太耽误时间了?”

第69章 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