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遗嘱:李治,皇位是你哥的 第135章

作者:乌呼拉呼

毕竟千里眼对军事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果而日产万斤铁的高炉是真的,那就更加的重要,所以怎么派兵保护都不为过。

“既然众爱卿无异议,那此时便定下了。”

李世民送了一口气,国院总算是正是的纳入了朝廷,自己的小金库也总算没有破产,真是可喜可贺。

魏征站了出来,朝着李世民问道:“只是陛下,这国院应当是何等地位,谁人掌管?官居几品?”

商量好了人手,那还要给相应的官位以及掌管者。

这个问题李世民也一直再思考。

在唐朝用人不拘一格,工匠也可以当官最典型的就是尉迟恭铁匠出身。

不仅工匠甚至是在外国人都可以考取功名当官,比如波斯王子—卑路斯,岛国人—阿倍仲麻吕···据说在唐朝外围做官的由三千个外国人,甚至大食人都差点当了宰相。

想到这,李世民目光看向了李泰询问着。

李泰想了想主动提议道:“本太子以为,国院的人可不给官职,只给俸禄。”

“不给官职只给俸禄,这是为何?”不仅李世民不解,连众臣也很不解,为什么这么干?

“一来,没有官位便没有高低,更能团结不会挖空心思整日想着升迁,二来,科研需要耗费大量的心神,根本无暇做官顾及他人。”

千'寻??小.'说;资";源,中'转,?裙'.2?0;"6;8;5..6:0:!5..8  李泰想了想解释道。

给予优渥的基本条件,同时将他们和外界隔离开,保持国院的独立性以及安全性,

这是一种软禁但更多的也是一种保护,保护他们不被外界的因素影响,一心一意的为大唐研究科技。

“嗯。”李世民听了十分认同,毕竟科学的东西实在是太危险了。

众臣听了相互对视,交换过眼神,都看到了各自的迷茫,他们不懂科学,只觉得非常的怪异。

“既然众爱卿,皆同意了,那朕便宣布!”

说着,李世民环视着了一圈,宣布道:“自今日起国院纳入朝廷,由太子掌管,朕监管,月供钱粮等物···”

随着李世民的宣布,神秘的国院正式成立了。

“众爱卿可有其他异议!?”李世民宣布完之后,心满意足的看了众人一眼。

“臣等并无异议。”众臣面对李世民的发问有些不知所措。

根本提不出异议,他们只知道国院产出了千里眼并且拥有万斤的高炉,而高炉这东西还不知道是真是假。

其他的国院究竟在哪,有多少人,在做什么?

这些东西一概不知,所以又怎么能够提出异议呢?

“好,朕心甚慰!”李世民面露满意的对着众人说道:“朕将众爱卿当作挚友亲朋,这才将这千里眼和国院之事交代给众爱卿。

朕希望众爱卿如同对待朕一般对待太子。”

众人颜色惊愕的在两人之间游离,这公然叫我们支持太子了?李二这是想什么呢?

见到众人疑惑不解的眼神,李世民也没有解释而是径直说道:“天色不早了,朕乏了!”

“臣等告退!”见李世民不愿解释,众人满肚子的疑问也只能憋了回去。

说完,众人纷纷离开御书房,只留下李世民和李泰两个人。

等所有人离开后,李世民松了一口气,笑道:“终于又解决了一件大事了。”

“···”李泰十分无语,这还不是你自作主张在钱监建高炉惹出来。

“皇儿打算将人如何分配?”李世民自乐了见李泰不笑,顿干没什么意思。

一次性增加这么多人,按照之前的办法可以一股脑的派到高炉基地去。

第139章 投了吧!

但现在可不同了,除了高炉基地,青华山造船也需要人,勘探矿产需要人···到处都要人去做。

“儿臣打算数理化三院,每个安排一千工匠,两千士卒安排在高炉基地,五千安排在青华山制造铁舰船。”

“嗯,铁舰船已经开始造了么?模型制作出来了没有?”李世民听了满脸的喜色开口问道。

“儿臣恐怕,短时间内连模型都没做出来,而且就算是做出来了也恐怕是望梅止渴,毕竟青华山造船的码头还未修建好!”

李泰有些无语的回答道,想要做出船舰的模型难度比蒸汽机更高更难,短时间内恐怕非常的难做出来。

“朕觉得不如抽空去青华山看看进度。”李世民想了想说道。

“再过几天便是元正(新年),此时父皇再去视察恐怕不合适。”李泰连忙拒绝,都快到了过年的时候了,还去视察?

“嗯,也好。”李世民听完点了点头,只能无奈地放弃了这个想法,转而叮嘱道。

“那安排人的事,皇儿明日得赶紧办好,莫要拖沓。”

“儿臣明白。”

——————

而另一边,刚出宫门外的热烈的交流起了今天的谈话内容。

长孙无忌面露忧色长叹一口气:“本有一手好棋,奈何下的极烂···哎真叫人忧愁啊!”

他以为自己已经足够高估李泰以及科学了,但没想到居然连千里眼这种只在想象中的东西都给整出来了。

而最让他感到恐惧的是,自己先前一顿操作支持了李治,还被李泰给看穿了。

虽然李世民依然对长孙一族和往常一样,但是李泰怎么可能当作什么事都没发生呢?

尽管他也是比较早加入商会的成员,但得到的和其他的成员一样。

看似好像没什么区别,但一对比就发现问题,长孙一族和武氏一族原本同样是支持李世民的。

而今武家一跃成为一流门第,而长孙一族只是加入了商会仅此而已,这能不让长孙无忌酸么?

长孙无忌此刻无比烦恼,他家有十二个儿子就是偏偏生不出女儿来,不然可以嫁给李泰···有一席之地。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有长孙无忌一个人,像是尉迟恭等人都有想法.

“为何叹气不止??”一旁的褚遂良赶忙凑了过来说道。

长孙无忌看了褚遂良一眼,有些自嘲的说道:“还不是为了太子之事!”

“嗯,谁能想到科学竟然如此可怕,早知如此我等就支···”

“慎言呐!”长孙无忌一把直接捂住了褚遂良的嘴。

褚遂良被捂着嘴,冷静了下来眼神示意长孙无忌松手:“你的胆子越发的小了。”

长孙无忌摇着头,苦笑着说道“说不定陛下此刻正在用千里眼窥探我等。”

说完赶忙闭上了嘴,眼睛示意褚遂良进府中聊。

听闻,褚遂良一惊,十分配合,两人勾肩搭背好似志朋好友一般,走进了长孙的府中。

一进府,长孙无忌赶忙关上了门窗,在三检查过后点燃了蜡烛。

这一系列的操作将褚遂良看的嘴角直抽搐,十分无语的说道:“此处已经关闭门窗了,想必陛下已经看不到我等了!”

长孙无忌摇了摇头很是无语,低声的说道:“既然能有千里眼,难道不能有千里耳?不能有千里鼻?”

“这···”褚遂良顿时哑口无言,按照这个逻辑,有千里耳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方才,是我鲁莽了,还好国公及时阻拦。”

说完他长长的叹了一口气,面色无奈的说道:“哎,早知道太子能有此等能耐,我等怎么会扶持晋王!!”

说着,长孙无忌赞同的说道:“是啊,若是知道他有这等能耐,还冒着风险弄什么‘治可安’就应该弄个国泰民安。

说不定我等也不会落得如此地步。”

两人十分后悔之前进行的一系列的操作了。

毕竟李世民公开暗示众人支持,再加上有千里眼这种东西,不出意外,李泰妥妥的是皇帝。

而最惨的是,李泰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的好感。

“有没有办法能改善我等左右为难的境界?”褚遂良问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思索了良久,眉头拧在了一起,又叹了一口气说道:“若是我有办法,那商会会长就不是武家,而是我了!”

“说的也是。”褚遂良赞同到:“如今你我已经是一条身绳上的蚂蚱了,得赶紧想办法摆脱此等泥潭,沦为附庸的资格都没有。”

两人沉思良久,深知李泰的手段,那武家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几大家族则是被耍的团团转。

一想到这,两人莫名的感到不安和恐惧。

要是直接对付自己恐怕还会心安一些,可过了这么久了没有半点消息。

这让两人度日如年,惶惶不安,每天都在担心是不是有什么针对自己的计划。

“要不我归顺了吧?”长孙无忌想了许久,缓缓开口道。

“归顺,还要我们怎么归顺。”褚遂良有些无奈。

归顺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怎么取得他的信任?

别人怎么相信你是真心实意的归顺呢?毕竟自己可是操纵皇位啊!

“不管了,大不了将家底掏给他,实在不行拼一把老命,把家底全都掏出给他,这下他一定会相信的。”

长孙无忌毅然决然的说道。

听到这话,褚遂良目瞪口呆,无比吃惊的说道:“你疯了,全都掏出去,长孙一族的生死存亡可全都在太子的一念之间!!”

“若不这样做,太子如何相信你!?”长孙无忌面色惨淡的反问道。

一时间,房间静了下来。

长孙无忌缓缓开口道:“想必你身后的家族也撑不住了吧!”

褚遂良听闻,脸色一僵,显然被戳中了心事。

面对商会的利益,他也有些管不住家里的人,但又不能阻止。

总不能对他们说自己曾经操纵过皇位,你们小心被人吃的干干净净吧。

家族人的举动让褚遂良感到不安。

而最不安的是,无数中小的家族全都脱离了自己,倒投向了商会,以至于成了无根浮萍。

“是啊,这些家族都是墙头草,全都倒向了商会,我早就控制不住了。”

“现在投还不晚吧!”长孙无忌看着眼前的难兄难弟:“有陛下在,只要我们真心实意,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

若是李世民走了,太子秋后算账那就麻烦了。”

褚遂良听完顿时面露苦色,下定决心到:“哎,如今之计也只能如此了。”

···

同两人想法一致的还有很多重臣。

千里眼这东西实在是太惊人了,这简直就不像是人间能够制造出来的。

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造出这种东西,这让所有人到感觉到了科学的潜力和伟力。

如今有加了一万人,谁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所以趁早假如才是王道。

第140章 三轮铁马车

几日后,北风寒啸,好似寒冰泼在了人的脸上,吹的人没有半点知觉。

但城外此刻却人头攒动,这是一支由老人,妇女,孩童组成的千人队伍。

队伍人人都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更多的是从东宫运出来的物资,他们一个个的吐着气雾,吸着鼻子,不停的搓着手,低声议论着。

“这么多人一起去国院,也不知道国院是要做什么东西?”一个工匠抖了抖身子问着一旁的熟人说道。

“管那么多做什么,只要不少修建陵墓就行了。”另一个工匠一脸不在乎的说道。

“也是,不过这一次好像是为太子殿下做工程。”

而领头的是马上的李泰和段纶。

为了保持科学院的独立性,李世民干脆所有人的家眷全都要搬这一起生活,耗费的钱粮全部都由国库和东宫提供。

计划是将工匠和士卒凑齐一万人,但是加上家眷,人数初步估计已经达到了五万人,这相当于一个郡县的规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