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登基为帝,开局陆地神仙 第89章

作者:鹤舞

但话中的信心,却是十分充足的。

低调做人。

高调做事。

“正好中涵也来了,一同进文渊阁聊聊吧,季晦把福城所见所闻给吾等讲讲,再把对国朝的建议说一说,咱们议一议,觉得好的,以内阁公文的形式,呈入宫里。”

叶首辅招呼着刚来上值的方次辅,鼓励道。

国朝建议。

以刘阁老的身份,可以单独撰写。

但涉及到民生。

那就没有小事。

建议好。

那肯定是刘阁老自己的大功。

但已是内阁群辅的位置了。

想升。

只有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

叶首辅确实很想把内阁首辅的位置让出去。

可惜。

陛下不可能同意。

方次辅呢。

年岁尚可,身体也不错,而且没犯什么错,让位置,怕是要再等几年。

所以。

刘阁老即便获得大功,也只能获得些金银丝绸等实质奖励。

意义不大。

一旦建议有错。

引起民间巨大反对之声。

那刘阁老因此受过。

贬官可是没有底的。

一撸到底变成平头百姓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

也是国朝历代内阁群辅很少会对国朝提建议的原因。

刘阁老此举。

风险和收益并不对等。

是为民争利。

叶首辅愿意伸手拉一把。

以内阁呈奏折。

真是建议错了,那就内阁全体阁老负责,有回旋的余地。

……

文渊阁。

叶首辅坐在案牍前。

方次辅和何阁老,分左右客座落座。

刘阁老站在中堂位置。

从赈济蓟辽百万灾民的开始,讲诉到回归内阁之前。

从灾民人皆麻木不幸,变得喜笑颜开。

从一片荒郊野外,变成雄伟浩大的福城。

叶首辅、方次辅和何阁老的表情,随着事情的进程,由凝重变为欣慰。

并对孙承宗担任蓟辽总督表示了满意。

陛下,没有看错人。

“以上,就是我此次福城之行的所见所闻!”

刘阁老一连讲了大半个时辰,接过中书舍人送来的茶水,稍微润了润嗓子,继续道:“实话说,没有亲眼见证赈济过程,单从我的片面之词,太过于单薄了!

“感同身受”,永远不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高居庙堂,真的难以体会书中的“天大旱,人相食”和“易子而食”的真实状况!

基于此!

我对国朝第一个建议,是废除以往京官制度,尤其,是废除从科举后,前三甲直接进入翰林院,改为,去主政一县!

且,入阁拜相、担任一部尚书,必须有主政一县、主政一州、主政一府或省的经历!”

科举前三甲。

状元、探花、榜眼!

国朝基本会直接委以重任,去翰林院担任编修、编撰等正七品官位。

之后。

在翰林院潜心治学,升正六品五经博士,升从五品的侍讲学士或侍读学士。

最后。

升到正五品翰林院学士。

到这。

翰林院官宦生涯结束。

进入清贵的都察院担任一府或一省道御史。

也有去一府一省担任提督学政,主管一方教育礼仪,实权三把手。

要是在职期间政绩突出。

再往上升。

就是六部的左右侍郎。

九成九九九的人。

这就是最终点。

会在这位置上待到死。

而那些机缘际遇的“神人”,会坐上一部尚书位置,熬啊熬,等到内阁有空位,入阁拜相。

在场四位阁老。

无一例外是这种升迁模式。

不会和普通百姓有接触。

也不可能与普通百姓有接触。

而那些科举二三甲的进士。

会择其优者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升官途径也差不多。

刘阁老此条建议。

无疑是要毁掉传统科举升官途径。

这。

会得罪天下士人……

第75章 内阁争吵,清丈田亩

十年寒窗苦读。

为的就是一朝成名天下知。

而后入仕为官。

成为高高在上的人上之人。

离开或者摆脱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

是国朝绝大多数士人的想法。

刘阁老的建议。

则是把这些士人又打回到尘埃里。

高中状元。

先去主政一县。

说好听点是成为了一县之地的父母官。

但扯上父母二字。

就没有容易的。

县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县令来决定,从鸡毛蒜皮到有人聚众起义。

劳心又劳力。

哪有在翰林院当个翰林来的轻松惬意。

“季晦,说说你的理由。”

叶首辅皱眉道。

在心底。

隐约明白刘阁老的深意。

可又说不上来。

“我以为,入朝为官,当以天下万民为先念,可国朝诸多重臣,并无与百姓接触的经历!”

刘阁老郑重其事,冷笑道:“都没有和百姓接触过,如何能体会到民间疾苦,从书里看,呵!”

最后一个鼻音。

充斥着刘阁老对现有官位晋升制度和官员心态的讥讽。

“季晦的意思,是没有担任一县、一州、一府或省,三级主政官的官员,不配身居高位?”

叶首辅直指问题关键道。

从底层做起。

与百姓多多接触。

以此为出发点的建议,似乎,很不错。

“季晦,可相信世间有生而知之者?”

方次辅瞬间找出建议漏洞,顿了顿道:“似季晦所说的升迁之路,岂非阻碍了这种人进入国朝中枢的速度,减少了为国朝做出更大贡献的时间。

而且,还容易出现偶然事件,造成贤才的流失。”

话的重点。

落在了最后一句上。

三级主政官的升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