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860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这些东西就跟新疆切糕一样,细菌其实并不少,当保存期长,本身并不会坏掉。

跟大唐如今的炒面差不多,不是抄面条,是油茶面那种,检测绝对细菌超标。

本身不腐烂,能吃,就行。

包括出海时候倭国学到的寿司,那个东西里的细菌也不少。

吃习惯了,身体有抗体,能抵御。

二战时候的全麦黑面包,里面还有锯沫子呢,按照李易那时的细菌超标很多倍,不也是一样吃嘛!

“航海的时候带蛋糕好还是带油茶面好?或者是带面粉和糖、蜂蜜?”

李易吃着馒头和小米粥的时候,开始考虑航海食品。

“易弟,为兄有个想法。”李隆基也吃大馒头,还有咸菜,今天的咸菜里面有辣白菜。

正经的辣白菜,有梨的丝、柰的丝、细萝卜丝、蜂蜜、糖、辣椒面。

白菜的菜帮一层层揭开,这些丝塞进去。

这才是真正的朝鲜咸菜,也就是棒子泡菜,棒子在李易那个时候都不这样做了。

有科学依据,水果含糖量高,会让细菌脱水,蜂蜜更了不得。

许多食品都有保质期,蜂蜜和盐都有。

实际上盐的保质期有的写十八个月、二十四个月、三十个月。

蜂蜜也是,必须写,食品的保质期,不写就不合格。

实际上盐这个东西保质期就是开玩笑,除非受潮,口感不好,它本身就坏不了。

蜂蜜差不多,纯蜜,几年都没问题。

最有意思的是陈醋要保质期,三年的陈醋,保质期十八个月,五年的十八个月,十年的是八个月。

三年的放两年,不就是五年么?按照三年的卖,过期了,就换成五年的再卖?

但有特殊,酒精度达到一定程度的白酒,可以不标明保质期,比如出厂就是十五年窖龄的飞天茅台。

李易知道这说明一个问题,制订标准的是人,而人,他考虑得不够全面。

属于形而上学、教条化。

就像他最初学钢琴,老师说指关节必须凸起来,这样才有力度,他也照着学。

后来才明白,狗屁。

指关节突起,仅仅是一个流派。

人家钢琴大师弹奏的时候,指头跟鸡爪子似的,扒来扒去的。指关节突起?不存在的。

就跟大唐射箭,一般的师傅教,你得把眼睛、箭和手形成一条线,再射。

看上去讲得很好,厉害,教什么射箭。

真正战场拼杀的时候,什么一条线?全是凭本能和弓感。

瞄?双方骑兵穿梭,兜圈子找上风口,你让我瞄?

“现让他们习惯菌群,然后出海就可以了。对!就这样,加上茶叶!”

李易的心根本没有放在早餐上,早饭吃什么不是吃?

他在想长远,过了年,船队要陆续启程。

海员的饮食和健康保证在第一位,所谓的艰苦奋斗,只能说明后勤跟不上。

就是说,在生存前提下,所谓的健康的标准是次要的。

什么隔夜的饭菜不能吃,亚硝酸盐多,吃了会出问题。

长辈们哪个能扔?不都是第二天继续吃么?

然后讲究饮食安全的人,不到五十岁就各种病,死了。

而那些不讲究的长辈,活到八九十岁,还能干活。

这难道不是对一些所谓的‘科学’的莫大的讽刺?

李易想着,挺为难。

他不知道应该按照哪一种方法来操作,是纯现代医学的细菌量,还是中医理论上的相互制约。

“怎们办啊,菌群超标,就会拉肚子,除非人已经适应这种,比如恒河水,可是恒河水也不行,牛粪更废。”

李易好纠结,远洋出海,不可能那么干净,不是他那时的。

不,他那时的也不干净,包括核动力的航母兵。

永穆公主在旁看着,听到李易嘟囔的话,想一想,问:“李郎,吃什么超标的东西,会死人吗?”

“会,不过……不不,不会,航海方面就几个问题能够让人死掉,咱们选拔人的时候就可以排除大概率事件。”

李易说着,看看周围,拉过永穆公主,在其脸上亲一口。

永穆公主低头,从脸到脖子都红了。

两息后,她也看看周围,又回亲李易一口,双手捂住脸。

离着有六百多米处的李隆基放下望远镜:“你都看到朕了,居然一点表示都没有。”

六百米远,他在望远镜中看到了李易四下里看的时候对自己这个位置突然停顿。

那就说明李易不拿望远镜也看到这边,可以说是眼神好,也可以说是第六感强。

“旁边有四条河汇聚的大池塘,怎么没有人在里面种荷花?”李易根本就没看李隆基。

李易在看地形和地势,旁边有个位置四条小河汇聚,结果里面都是乱生的芦苇、浮萍。

有水入,必然有水出之路。

这个池塘结冰了,看着杂草丛生,就是冰冻后还有草,干枯的。

说明有地下河,同时这个位置透水。

一般人看到后会觉得水流失严重,不能进行水上经济发展。

李易看到的则是水汇而流出,是为活水。

下面的透水处是不是大的溶洞性地下水流域?

不是,他有选择;是,他还有选择。

这个地方不错,汇小渠而稳水面高度,能操作的地方太多了。

“在这里住两天,我瞧一瞧,穿保暖的潜水服,下去看看。”

李易决定多呆两天,反正过年前回去就行。

若有溶洞,可以变成天然的保鲜仓库,旅游行业不指望发展,恒温仓储则能展开。

像这样的溶洞空间,一般会处在零上四五度的温度状况下。

也就是把西瓜放在井里镇着的温度,要不怎么说井水透骨呢?跟春天一样的效果,温度和湿度作用。

第1283章 另有溶洞为福地

一大群人在低洼处刨冰和冻土层。

县里的百姓说这个池塘不好,吃人,还吃别的东西。

多少年前,老谁家的小谁在这游泳,就没了,从船上拉网找也找不到。

而且池塘中有时会出现很大的鱼,过上几天又消失不见。

一家家的不准孩子到这里玩耍,也不从这个池塘引水,怕。

李易一听有大鱼,决定不自己一个人下去,若是大黑鱼,咬人。

至少得几个人配合,掩护一下。

下面很可能有大的地下湖,鱼在冬天的时候在下面生长,开春上面有了水,再上去。

四条河流汇聚之地,不好好利用一下,对不起特殊的地理结构。

“咱们商州的洛南县那里有个大溶洞,可有人知晓?”

李易在等着挖到入口的时候,想起旁边有溶洞。

香山溶洞,据说观感很差,啥啥设施没有,还得爬很长时间的山。

属于私人开发,想投入更多的钱,当地的硬件跟不上。

没有那么多的好路,也没有缆车。

谁去了,爬山,然后进去转一圈,花点钱便出来。

门票便宜,够个电钱就行,餐饮什么的跟不上,游客少。

李易在考虑那里有什么利用价值,旅游甭想。

他那时去的人都少,何况大唐,谁没事儿跑那去钻洞玩儿?

大家摇头,表示没听说过,洛南听说过,是县。

“用来种蘑菇比较好,不,想种蘑菇,黄土高原挖懂就种了,何必跑那么高的山上去?”

李易考虑一下蘑菇,否决。

然后发现香山溶洞没有利用价值,转而考虑其他的溶洞。

比如河南府的鸡冠洞?里面恒温。

“咱们虢州南边有栾河,那里的鸡冠洞谁知道?”李易又问。

“那处有人烟吗?”李隆基使劲想,没想起来当地有什么。

李易眼睛突然变得呆滞,几息后摇头:“没有,不过那里有洞,咱们回去的时候看看,恒温。”

李易知道恒温十八度的作用,冬天进去住,不用生炉子,夏天进去还清凉。

香菇不适合在里面种,金针菇培养菌丝的时候行,尤其是冬天。

夏天就放在外面打阴凉棚子,保持温度在二十度左右。

香菇要求温度高,可以夏天种,或者是在大棚里种。

“最好的是猴头菇,十八度,对,就十八度。”李易觉得自己发现宝藏了。

鸡冠洞地方大,恒温十八度,猴头菇的最佳培育温度。

而且猴头菇对光照要求小,点几个煤油灯,足够让猴头菇生长了。

李家庄子种的猴头菇和木耳,赚了不少钱,连带着上面的皇庄跟着种,倒是没怎么赚钱。

“在哪?”李隆基想到百姓可以有活儿做,大量种植蘑菇,需要人手。

“老君山西北不到二十里,直线距离,走山路就……”李易照着地图说。

“哦~~”李隆基知道位置了,他的曾祖父李世民给弄的名字。

他曾祖父还弄出了玄武门,他也是,有缘。

同时他也不是嫡皇子,能当太子全靠武力。

“好,回程的时候看看,再去看看老君庙。”

李隆基好不容易出来一次,只要过年的时候回到长安即可。

“我派人回去拿菌丝,准备大量种植。”李易搓搓手。

转而他看李隆基:“三哥,你说陛下想入股不?”

“不想,陛下看不上些许小钱。”李隆基不要,没多少钱。

“哦,对,一年百万缗的,确实少,那我就自己干。”李易点头,认可了三哥的话。

“多少?”李隆基听到数字,愕然地问。

“百八十万缗,我吧,主要拿它来出口,宣传一下,说它如何如何好,再编故事,价钱高,野生的本来就不多。”

李易说清楚,在大唐卖不上那个价,出口到日本、东南亚等国。

东西在于宣传,比如玛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