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629章

作者:农家一锅出

半个时辰,学习的工匠们看明白了。

李易松口气,走出来,让工匠们大量制作,石蕊不够了就再收。

石蕊现在是药,比较好找,不值钱,小孩子带个小铲子就能采许多。

“有了试纸,百姓们在种田的时候的选择便多了,能很轻易地知道自己的地什么情况,需要添加什么东西中和,或者是种植哪种作物。”

李易手上有个小竹片,上面放了两条石蕊试纸。

“化学是吧?”毕构根本不懂原理,只知道这学问非同小可。

“对,而且我不说出去,几百年都不会有人造出来。”

李易丝毫不谦虚,石蕊试纸他就没打算教给外人。

他会出售试纸和对照表,让朝廷买。

“要送给百姓用?”毕构一听跟种地有关系,就认为李易送。

“朝廷出钱,一包一百个装,加上两个对照表,万一有一个丢了或坏了,有备份。

官府拿了,发给百姓,百姓去看自己家的田地,再拿着回来找衙门的表来比对。

一包二十钱,若以后不需要对照表,十九钱,你看好不好。”

李易都打算好了,卖钱,种田是朝廷应该管的。

“不好,你这东西成本多少?”毕构拒绝,他认为买了会吃亏。

“老毕你别总琢磨材料成本,你不考虑技术成本?我省吃俭用,经过了几十万次的尝试,发明……”

“老夫不信,你应该是直接就做出来了,最多失败一两次。”毕构还是拒绝。

第0925章 倭国无奈我有法

二人一路争执,来到李易的院落。

李易用罗汉果和苦姑娘一同泡水,罗汉果的甜跟正常的甜不一样,苦姑娘的苦和正常的苦亦不同。

两种放在一起泡,整个苦甜中和,喝起来……还是能分出苦和甜。

“从岭南那边过来的人带了一些这样的果子,熟透了,晒干。

今年种,最适合种的地方是在岭南道,京兆府的环境不够好。

那里的人现在少,许多是山民,果子为野生,还没进行人工种植。”

李易说一下罗汉果,跟苦姑娘都是降火、利咽喉。

毕构最近喝人参须子水喝得太多,有点上火。

李易推荐毕构多吃黄瓜,荔枝不要吃了,竹笋也不错。

还有去年刮的葫芦条子,炒点五花肉。

“收不收倭国使臣带来东西的税?”毕构看着玻璃瓶子里泡的东西。

“免税,给予倭国商品免税政策,让他们多多卖东西过来,他们除了铜,还有什么东西能卖?

他们种植桑树养蚕,我大唐又不缺。银矿他们发现得少,除非我告诉他们在哪。

另外是海边渔民捕的鱼,咱海边也有。

倒是倭国的鲍鱼不错,他们捞的多,可以制作成干鲍,我爱吃。”

李易提几样东西,倭国现在却资源匮乏,树林的木头多,大唐同样多。

倭国对大唐没有贸易优势,再收他们的税,他们就不往大唐卖东西了。

“倭国的铜钱据说不好用,许多地方的百姓不要。”毕构想起个听闻的事情。

“对,出了京畿地区,外面的人不接受,他们采取了一些手段,效果并不好。”

李易当然知道了,资料上有写。

“可有解决之法?”毕构顺着问。

“老毕你是给自己问,还是为倭国问?”李易反问。

“有何区别?”

“你自己问,有。为倭国问,没有。”

“你果然有法子,一蕞尔小国,你为何对他们如此警惕?”毕构不理解。

“小国?你说给你多少兵你可以把倭国打下来?”李易才不认为日本哪里弱。

海战没打过大唐,是造船技术问题,等日本有了技术,再打一下试试?

“你跟我说说,我不外传。”毕构不讨论打的事情,他就是想知道解决办法。

至少他想不到办法,人家就是不要铜钱,你除非砍对方脑袋。

“倭国眼下与大唐一样,班田制,百姓要交租庸调,还有额外的劳役。

百姓苦不堪言,亦有逃户和流民,土地兼并严重。

若允许使用铜钱交庸调,并且仅仅是原来庸调的一半,那么……”

“那么百姓就会愿意接受铜钱,把东西卖掉,换成铜钱,节省自己的东西。”毕构跟着说出来。

说完他拍一下脑门,这么简单吗?

“对,倭国会损失一部分财政收入,却把铜钱推广出去了,倭国铜多,货币才是国家根本。

掌握了货币的发行,损失那一部分,再多铸造铜钱购买,不就补上了?

至于恶钱和私铸的铜钱,数量没有官方多。

官方有钱,才能进行经济引导,如你的户部,有钱和没钱差多少?”

李易对这样的事情从不觉得困难,多简单点事儿啊。

还什么买官、发俸禄强制用铜钱,有什么用?

生产力本身不行,百姓拿不到实际好处,怎可能采用商品交换的替代品?

李易说的时候,毕构不停地点头,对,就是这样,我现在有钱了,可舒服了。

今年加上河南府,最少要弄到两千万缗的税。

过上两三年,到手的税上亿缗,就问周围哪个小国敢挑衅?拿钱砸死你。

“好,小易,你果然是谁都想抢的人,昨天听说倭国的人想让你去倭国。”

毕构再次承认,得李易得天下。

李易嗤笑:“我去了别的地方就一定帮对方?他们想得太美了,我能坑死他们。”

李易想不通,怎么总有人自以为是,自己在大唐,愿意付出,那是因为自己原来就是中华人。

到别地方,没有归属感,保证使坏,然后想办法回大唐。

毕构爱听这话:“对,小易你心不在夷。老夫绝对不告诉他们,他们朝廷掌握了货币,会壮大。”

“我有一个办法,帮他们。我帮他们印纸币,同时大唐商队带货物乘船过去,用给他们印刷的纸币可购买大唐商品。”

李易始终没忘兑换铜钱和白银的事情。

信用货币的发行,能往后拖就往后拖,还是本位货币好用。

毕构端起玻璃杯,抿一口水,吧嗒两嘴儿:“味道特别,这不还是帮了他们?”

“原本我准备给我十钱的铜钱,我为他们印二十钱的纸币。现在就是十钱对十钱,这么操作……”

李易也先喝口水,再哇啦哇啦说。

他要求钱的重量和开元通宝一样,或者是不用铸造成钱,一点五钱重的黄铜换一钱的倭国货币。

倭国省了加工过程中的大量损耗,相信他们会答应。

大唐的货物送过去,价格可不是大唐内部的价钱,要加钱。

贸易本身有利润,需要走海运的国与国的贸易更高,运输费,运输过程中的风险。

大唐商人收倭国的纸币,回来后一点五比一与李家庄子换成兑换券。

多出来的零点五属于李家庄子印刷货币成本,商人已经卖了高价。

或者他们直接用钱在倭国直接购买倭国的商品带回来,交税。

这样倭国必须总是出售东西才能换到兑换券,包括金属和田地中的出产,比如生丝、熟丝。

倭国的商人乘船到大唐,倭国的纸币不可以直接购买大唐的商品。

就像大唐的兑换券不可以直接购买倭国的商品一样,倭国如果愿意接受,是另一回事儿。

“如此一来,双方拼的是加工技术,谁的加工工艺好,谁的商品附加值越高。

咱们大唐技术比倭国好,每一次双方贸易,都是增加的技术利润。

以技术换取贸易顺差,得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和其他实物物资。”

李易最后讲解货币、货物往来和技术在商品中的附加值关系。

这才是他那个时候的国际贸易顺差逆差的正常体现。

第0926章 成本同样平逆差

毕构从头听到尾,端着玻璃杯,愣愣地看着李易,一言不发。

他听懂了,大唐没有断了陆路上的丝绸之路的时候,就是用技术去跟西域那里换东西。

丝绸、茶叶,换回来珍贵的东西。

听了李易的讲解,他明白了这叫系统理论,归纳好了。

比单纯地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别人需要可强了无数倍。

毕构晓得了,为什么是这样,多赚的钱从哪里来,原来是技术附加值。

过了好一会儿,李易那边开始续水了,毕构才出声:“我们大唐一直在占便宜?”

“那可不一定。”李易摆手:“除了技术附加值,还有人力成本,庄户干一个时辰活和百姓干一个时辰不一样。”

李易又开始为毕构讲人力成本,大唐百姓干一天活,三十钱的工钱。

倭国百姓干一天活儿,相当于大唐五钱的工钱。

倭国的百姓并没有赔,倭国的朝廷同样不赔。

他们得到了其本身需要的大唐商品,付出的是正常的劳作成本。

大唐的铁器质量比倭国的质量好,倭国购买后,用来制造劳动工具,提升劳动效率。

大唐百姓割猪草喂猪,山地放养鸡吃东西,卖的时候是一个价格,加上了人力成本。

倭国人力成本低,同样喂猪和养鸡,把猪和鸡送到大唐来卖,获得好东西就弥补了贸易逆差的损失。

倭国的铜钱在本国的购买力不如拿到大唐买的东西多,只要倭国愿意承受矿产资源流失,其还是赚的。

“这般复杂吗?”毕构放下杯子,用双手搓脸。

他感觉自己的几十年白活了,自己当宰辅,能玩的东西李易都会玩儿。

李易玩的东西,自己听了傻眼。

本以为自己身为宰相是个棋手,结果李易以天下为棋盘在布局。

“挺简单,还有更复杂的呢。后期能够把大唐国内的经济压力转嫁出去。”

李易摇头,这才哪到哪呀,学吧。

毕构眼睛看着漂浮在水面上的罗汉果:“通过如此的贸易,最大的收获是低价产品。”

“不,通过对倭国的贸易,最大的收获是教会商人去更多的地方获得资源。”

李易把与倭国的事情放在了次要位置,培养海贸商人才重要。

毕构揉太阳穴:“老夫先不问了,记不住,头疼。给我誊抄一份。”

毕构后面的话是在对宫女太监们说,宫女太监们在记录。

记录完了,一个人再把自己写的抄一份,拼起来给毕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