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飞星骑士
七七事变爆发后,阎锡山提出的口号是“牺牲救国,守土抗战”,没有“抗日”二字,以此向日本人进行暗示“你不犯我,我不还手”。
自始至终,阎锡山都跟日本人“关系暧昧”,对日本人不断地退让,哪怕日军进攻属于他地盘的绥远省且吞并半个绥远省,他也忍了,但他也坚持着绝不公然降日的底线。
说到底,无论是河北的宋哲元、山东的韩复榘还是山西的阎锡山,都跟日本人进行着“暗通款曲”,一只脚踩两条船是这些地方军阀的一大特色。
眼下,日军为了战略层次上的利益,彻底跟阎锡山撕破脸皮,东条师团沿着平绥铁路大举扑来,意欲由北向南横扫山西省,板垣师团则沿着平并(北平至太原)铁路大举紧逼,意欲击破太行山防线,直捣黄龙、剑指太原。
阎锡山退无可退,只得进行“守土抗战”。
客观上讲,阎锡山抗战的条件比韩复榘要好很多,一来山西省80%以上是山区,山东省一半多是平原并且两面靠海,所以山西地形好过山东;二来晋绥军的实力也超过鲁军,晋绥军的现代化水平仅次于中央军和东北军,还拥有自己的兵工厂,兵力也是鲁军的两倍多;三来,阎锡山苦心经营许久,特别是在抗战正式爆发后的七个多月,晋绥军沿着晋东太行山构建了一条比较完善的太行山防线,修建大批堑壕、坑道、工事、火力点,防御力确实超过被日军轻易突破的鲁军的黄河防线(黄河防线之所以被日军轻易突破,一是鲁军没有斗志,主动放弃防线,二是大河在战争中的防御力确实不如大山。
)。
3月20日,东条师团先头部队猛攻晋北军事重地天镇,同时,板垣师团线头部队开始进攻太行山防线中部咽喉、太原东部屏障阳泉,从而拉开了山西省抗战的序幕。
战事一开始,阎锡山就飞火流星地连连向蒋介石请求援助,他没跟蒋介石要中央军部队,也没要什么大炮坦克,只是要飞机。
在八成地区都是山地的山西省展开抗战,飞机的重要性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甚至位居第一位。
阎锡山很聪明,他知道韩复榘的鲁军因为没有中央军的飞机增援,结果被日军机群和日军炮群狂轰滥炸。
对于阎锡山的求援,蒋介石非常重视,华北地域内,河北丢了、山东丢了,只剩下山西,如果山西能守住,既能为大西北提供屏障,也能维持华北不全面沦陷,保住最后的一线希望。
蒋介石发电报给蒋纬国,征询蒋纬国的意见。
蒋纬国很干脆地替蒋介石发电报给阎锡山:“请阎长官把太原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和人员立即转移至洛阳,交由军工部(蒋纬国的嫡系部门)管理,空军立刻大力增援山西军民抗战!”
阎锡山又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他知道,蒋纬国在趁机勒索他,要吞掉他的山西军工业,但他别无选择,只得同意。
当阎锡山开始搬迁太原兵工厂时,中国空军按照蒋介石和蒋纬国的指示,调遣三百多架飞机前往山西省参加抗战,几乎都是战斗机,虽然无法把日军航空兵势力完全驱逐出山西省,但确实给晋绥军提供了强大的空中保护伞,起码保证晋绥军不会像鲁军那样挨日军机群肆无忌惮的轰炸了,大大地降低了晋绥军的死伤损失和战斗难度。
冀鲁晋三省里,山西省的抗战是打得最好的,日军未能像闪电般吞并山东那样吞并山西,并且还付出了大大超过吞并山东的损失代价。
山西省抗战一个月时,虽然沦陷了一部分土地,但基本上是次要地区,并且广大晋绥军官兵奋勇杀敌,让日军在一个月内付出了一万余伤亡。
消息传来后,蒋介石、李宗仁以及蒋纬国都松了一口气。
在这场华北大溃败中,山西省暂时性地撑住了,这为原本近乎一发不可收拾的华北局势争取到了不小的希望。
与此同时,河南省境内的中央军、苏北地区的桂军等部也积极地展开反击,初步地遏制住了日军在华北的进攻狂潮,但随着日军后续部队的不断抵达,华北局势再度陷入摇摇欲坠的危机中。
吞掉冀南和整个山东省的日军似乎从对南京久攻不下的颓势中恢复了先前的“锐气”,同时,丰厚的战果也刺激得日军胃口大开、得陇望蜀,已经到手的河北和山东既让前线日军感到不足,也让东京方面感到不够,因此华北日军停止了三线开战,第10师团不再进攻苏北,第14师团不再进攻豫北,日军暂缓了对豫北和苏北的攻击,转而集中力量攻打山西省。
日军此举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获得山西省的丰富资源,从而弥补日本损耗掉的国力,刺激日本的经济恢复,实现初步的“以战养战”;二是拿下山西省,彻底巩固对华北的占领。
日军如果不拿下山西省就进攻苏北或河南省,背后始终会存在着晋绥军这个规模庞大、威胁较强的武装集团,从而无法从华北对华中、华东展开新攻势。
南京城内,蒋纬国、唐生智、萧山令、黄维、宋希濂、李玉堂、王耀武、陈明仁等高级将领聚集在一起,反复地研究着南京战局、华北战局乃至整个中国战局。
此时是3月30日,南京城已经坚守了近四个月,截止当日,整整120天。
客观上讲,南京城在三月份其实是“作弊”,因为围城日军在三月份几乎没有攻击过南京城,双方只发生大大小小数十起的小规模交火,规模最大的一场也只是南京军一个团与日军一个联队在野外偶遇并展开遭遇战。
整个三月份期间,南京军仅伤亡了4000余人,日军伤亡也不过6000余人,战斗烈度比起前面的三个月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这个月下来,南京城内人口增长到了40万,比起三月初,足足增加了11万人,都是被日军驱赶入城的老弱妇孺平民,实际上被驱赶入城共16万余人,被海军船队送走了3万多(同时被送走的还有城内绝大部分的重伤员和残疾者)。
三月底时,南京城内共计40万人,组成部分包括:正规军8.5万、民兵4万余、青壮年民工3万余(大部分可转化为民兵)、伤兵2万余(原本共有4.5万余人,其中2万余人是重伤员或残疾者,基本上被送出了南京城,剩下的2.5万余人是可康复痊愈的轻度或中度伤者,在这一个月内,伤好归队7000余人,但又增加了2000余伤兵),外加占一半多的老弱妇孺平民22万余人。
“耻辱!”王耀武愤愤地把手中电报摔在桌子上,“一千多个鬼子居然就拿下了济南城!鲁军一万多人居然一枪不放、弃城逃跑!把黄河天险拱手让给日本人!那个谷良民简直就是党国军人的败类!他不知道‘半渡而击之’的道理?鬼子一千多人在黄河水面上毫无遮挡物,只要一顿扫射就能将其全歼!仗打成这个样子,简直就是贻笑大方!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佐民(王耀武表字),别气着自己了!”陈明仁开口道,“山东已经丢了,现在华北就剩山西撑着,我们还是谈谈山西的情况吧!”
“我看,阎长官撑得住暂时,怕是撑不住长久啊!”宋希濂眉头紧锁,“你们注意到了?首先,随着时间推移,华北日军的后续部队会源源不断地抵达并参战,其次,日军不再多线开战,不再兵分多路,而是集中力量专攻几个点。
一开始,进攻山西的只有东条师团和板垣师团,八九万兵力,接着,第10师团一部和第14师团一部也投入对山西的攻击,使得日军兵力增至十二万,现在,日军每天都增加少者一个大队多者一个联队的兵力,满打满算的话,目前进攻山西省的日军已经有十六万以上。
晋绥军总兵力约二十万,就算把山西的山川地理优势都算上,山西战场还是逃不过一个‘敌强我弱’的局势啊!”
“委员长已命令卫立煌部第14集团军开入山西参战,但阎老西却对此几番推三阻四!”李玉堂有些怫然地道,“大敌当前,不知团结抗战,却还有如此浓厚的军阀思想!简直岂有此理!山西省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属于中央政府!不是他阎老西一个人的!莫非他阎锡山想步韩复榘后尘?宁可眼看日军大口大口吞掉山东省,却死活不肯让中央军入鲁救急!真是祸国殃民!此举与汉奸何异?”
黄维连连点头、神色愤慨:“短短二十天就丢弃齐鲁大地整整一百零七个县的辽阔国土!导致三千七百万山东同胞沦入日军魔掌!这个韩复榘,真是‘国人皆曰可杀’!”
陈明仁道:“山西省八成是山地,不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快速施展,并且七七事变后的半年期间,晋绥军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太行山防线、太原城防工事等晋省防御体系,同时,晋绥军还有河南省、陕西省国军的增援,又有空军飞机助战,晋绥军也比较擅长防守,我估计,日军拿下山西肯定不会像拿下山东那么迅速,晋绥军应该可以撑几个月!”
参会将领们都比较赞同陈明仁的看法。
蒋纬国暗暗地回想了一下,在原先历史上,山西省抗战始于1937年9月初的天镇战役,结束于同年11月底的太原沦陷以及山西省大部分地区(除晋南地区)沦陷,持续了三个月,参战的中国军队(包括晋绥军、中央军、中共军)累计伤亡10万余人,杀伤日军3万余人。
眼下,山西省抗战的客观条件确实要好过在原先历史上的,陈明仁判断晋绥军可以撑几个月,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结论。
“不过...”陈明仁又话锋一转,“按照日军的习惯和作风,如果日军在山西战场上进展缓慢,肯定会对别的地方进行试探性下手,摸出我军薄弱处再进行高强度攻击以求获得战果。
山西八成地区是山川,日军拿下山西是欲速则不达的,但是,河南省的北部和东部、江苏省的北部都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非常有利于日军机械化部队横冲直撞。
我估计,日军在不久之后可能会调遣一二或二三个师团对豫北、豫东、苏北进行试探性攻击,如果国军抵抗不力,日军的试探性攻击就会直接转化为强攻!”
“子良言之有理!”王耀武表示同意。
黄维、宋希濂、李玉堂、萧山令等人在思索后也表示同意。
“诸位啊...”唐生智略显苦涩地开口道,“我们还是把目光放在我们自身眼下吧!南京,接下来怎么办?日军似乎放弃攻打南京了,但死死地包围着南京,搞得我们现在有劲无处使。
你们也看到情报了,日军在城外深挖壕、高筑垒,转攻为守、以守代攻,好像想把我们困死!”
王耀武点头:“并且日军不断地驱民入城,借助老弱妇孺平民的嘴巴,消耗我们的粮食。
日军这一招虽然见效慢,但十分歹毒且十分有效,同时还让他们获得了南京战场上的主动权,并且又让他们节约出了大量兵力用于投入华北战场!”
蒋纬国默然地点点头,事实正是如此,道理也十分简单:南京城坚固难打,十万南京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日军想成功拿下南京城,起码要投入四十万兵力,但是,日军现在不打了,转攻为守、以守代攻,采用围困封锁战术,那么,日军只要投入二十万兵力就能做到这一点,防御所需兵力自然大大少于进攻所需兵力。
南京军怎么办呢?几乎没办法。
南京军想要杀敌,就必须敌人主动进攻,才能在堑壕战、阵地战、城市战等有利于作为守方的南京军、不利于作为攻方的日军的作战模式里“最划算地”杀伤日军,起码可以取得一比三的战损战果比例;但是,日军不进攻了,只在城外搞封锁,南京军要么主动出击要么按兵不动,一旦主动出击,南京军就要跟日军打野战,战损战果基本上是一比一,显然“不划算”,南京军脱离自己的堑壕阵地,冲杀向日军的堑壕阵地,作战模式就是南京军成为攻方、日军成为守方了,日军就可以在防御战中消耗掉南京军的有生力量,继而拿下南京城,南京军死光了,南京城自然成为日军囊中物,所以,南京军不能轻易主动出击,但是,南京军按兵不动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日军在不断驱民入城,消耗南京军的储备粮食,所以,南京军一直按兵不动会缺粮饿死。
不得不承认,日本人这一手非常精明、狡猾、毒辣。
整个三月份,日军和南京军堪称“和平共处”,但日军一直使用杀人不见血的办法“杀”南京军。
“怎么办?怎么办?”蒋纬国焦头烂额、思绪如麻。
“对了,建镐啊,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唐生智突然道,“今天是3月30日了,明天是3月31日,后天就是4月1日了啊!”
“四月一日?愚人节?”蒋纬国略感诧异,他随后猛地醒悟过来,4月1日到了!
4月1日是《大胜关协议》的有效期终止日。
南京军与日本海军在1月5日签署了一份为其三个月的《大胜关协议》,根据那份协议,日本海军在4月1日之前退出南京战事,并且停止对中国沿海港口进行封锁。
眼下,三个月已经快要过了,4月1日来了。
到了4月1日,意味着日本海军又可以把战列舰开进长江里炮击南京城和南京军了(虽然日本海军不一定还敢这么做),意味着中国又要被封锁住海上输血管、被断绝掉获得外援(主要是德援)的海上运输线了。
“要不要把陆奥号战列舰如期有信地归还给日本人?”唐生智问蒋纬国。
“这个...”蒋纬国感到了迟疑和犹豫。
“还个屁!炸了干净!让日本人再次狠狠地放放血!”以卜潇为首的海军蛙人部队强烈要求“言而无信地”炸了陆奥号。
归还陆奥号还是炸毁陆奥号?这让蒋纬国十分烦恼。
让蒋纬国难以决定的烦恼事纷至沓来,第二件来自海军潜艇部队的紧急报告。
这天下午,活动在日本本土东部海域内的中国海军u-1023号潜艇艇长王朗发现了“一群肥厚的猎物”:五艘排水量都超过一万吨的巨轮,都是油轮,都是悬挂星条旗的美国油轮,经过观察和确认,其中最大的是美国的“哈特·克里克(hat·creek)号”大型远洋油轮,排水量约18000吨,可装载约15000吨原油,另外四艘油轮的排水量都在1.2万吨至1.5万吨之间。
这五艘油轮排水量总计约7万吨,估计总共装载着约6万吨油料(也许是原油,也许是提炼好的成品油)。
这五艘油轮以及它们装载着的原油都是来自美国,目的地是日本。
“打不打?”海军潜艇部队司令魏子浩不敢轻易下决定,只得向蒋纬国进行请示,同时告诉蒋纬国,“我们在那片海域里有3艘潜艇可以参战,预计天黑时那5艘美国油轮会抵达日本本土,所以,我们的潜艇必须在夜幕降临时动手,所以,你只有三个多小时的决定时间!”
“妈的!”蒋纬国烦躁至极,“该死的美国佬!掉钱眼里了!”
石油,驱动着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海上的军舰,是战争机器得以开动的血液原力。
众所周知,日本本土资源极其匮乏,极度依赖对外贸易,石油位居日本此时进口物资第一位。
日本自身产油量为每年200万桶(包括日本本土以及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中国台湾等地的一些已被发现的小型油田),绝对无法满足日本的需求,美国则是此时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年产石油量14亿桶,是日本的700倍,并且,美国是日本获得石油的最大卖家。
日本进口石油超过80%都是美国卖给日本的,在原先历史上,直到1941年7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五个多月,中日战争爆发后整整四年),因为日本悍然入侵法国印度支那殖民地南部,使得美国政府终于意识到日本人确实窥探着包括美国殖民地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美国政府这才停止向日本出售石油等战争物资、工业原料,最终导致日本人狗急跳墙,偷袭了珍珠港。
试问,如果美国政府真的“同情中国、热爱和平”,为什么在中国战争爆发后整整四年之内、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后整整三年半之内还继续卖石油等物资给日本?只要美国停止出售石油给日本,日本的战争机器立刻就会瘫痪,无力继续大规模地侵略中国,美国为什么不这么做?
眼下,日军正在华北大举用兵,自然而然,对石油的需求量极度扩大,所以加大了美日石油贸易量,使得太平洋上从美国开往日本的货轮比以前更加繁忙了,船上满载着日本侵略中国急需的石油、钢铁、橡胶、化工原料甚至美国兵工厂生产出的、卖给日本用于日本军队扔到中国人头上的美国炸弹。
“打不打这五艘美国油轮?”蒋纬国感到极度的举棋不定。
淞沪会战期间,蒋纬国命令中国海军潜艇击沉了美国货船“雅典娜号”,把该船以及该船上美国出售给日本的六千多吨粗制硝化甘油和七千多吨汽油都送进了太平洋,此事引起轩然大波,导致中美关系险些交恶,国民政府费了很大的力气,低声下气地向美方道歉并赔偿,才勉强把事情给摆平了,而眼下,同样的难题又出现在蒋纬国面前了,并且决定的困难度大大超过上次。
第325节 被迫选择
就在蒋纬国反复犹豫要不要命令海军潜艇攻击那五艘运载石油前往日本的美国油轮时,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急匆匆地来找蒋纬国。
法肯豪森是德国此时驻华军事顾问团总团长,他一方面尽忠职守,为中国抗击日本出谋划策,另一方面也承担着德国在华军事观察员的责任,时刻密切关注着中日战争,并把最新战事动态、战局形势、双方战果、双方损失等详细资料汇报给德国高层,为德国高层实时地提供中日战争的最新战况。
总体而言,法肯豪森是一个很不错、很负责的典型的德意志军人,古板、严谨、认真,国军在华东、华中、华南的国防体系大部分是他设计的,只不过,法肯豪森毕竟是德国军人,所以他在中国做事时的思维作风还是德国式的,用蒋纬国的话说,“不太符合中国国情”。
如果把话说得通彻一点,就是让一个擅长打机械化大战的德国将军指挥中国军队如何小米加步枪打败敌人,很显然,这个德国将军再怎么勤恳,也会有些脱离实际。
“小蒋先生,针对华北的最新局势,我和诸位同僚(德国驻华军事武官)在反复研究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可以把日军阻挡在华北,不令其威胁到华中和华东!”法肯豪森显得十分兴奋,“并且我已经把我的计划呈递给蒋委员长了,他看完后虽然不置可否,但我肯定他是认可的,会将其在万不得已时使用出来,作为挽救华北败局的最后杀手锏!”(蒋介石真身在武汉,法肯豪森知道这个秘密,所以他把计划交给的是真正的蒋介石本人。
)
蒋纬国顿时感兴趣了:“法肯豪森将军,您到底想出了什么妙计?”
上一篇:大秦:五岁皇孙,把亲爹压入大牢
下一篇:我,女帝相父,开局指鹿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