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73章

作者:富春山居

沉默了数息之后,李自成依然保持平静的口吻说道:“淮河以北的耕地,以中等地一亩计算,年产粮食大致为6斗,一家五口,以一男一女为劳动力计算,一年的全家的口粮大约为18石,也就是相当于30亩地。

但这还没有计算牲口的年饲养费和种子、肥料的投入。所以,保证一个五口之家的温饱,在北方至少需要50亩地,南方的话大约是20-25亩。

如果大家对民生有着足够关心的话就会知道,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至少有40%的农户是达不到这个温饱标准的土地拥有量的。过去北方十多年的战乱,就是这部分无法满足温饱的农户在天灾下不得不放手一搏的结果。

你们说海外开荒要死人,难道他们留在大陆就能活下去了?没有足够的物资产出,你们总不能指望他们待在家里等死吧?

是的,前往海外开荒也许会有一部分人死亡,嗯,朕更乐意把他们称之为牺牲。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们的牺牲可以让他们的家人和更多人活下来,其中就包括你们的家人。”

凌駉也好,姜埰也好,其他人也罢,这下都彻底沉默了。他们听出了李自成的言外之意,如果不能给多余的人口找到更多的土地进行生产,那么江南显然也不可能安宁下去了。想到这些年在北方的战乱要是在江南再来一遍,一时也没有什么人愿意说话了,这显然不是他们想要的未来。

看着终于堵住了这些官绅的嘴,李自成这才放缓了语气继续说道:“当然,你们提出的问题也是值得考虑的,能够尽量减少我中国之民的死亡,我们自然还是应当尽量去做的。

朕这些天瞧了瞧朝鲜国的历史,发觉这个藩国虽然口中说是效仿我中华制度,但是其所实施的官奴婢制度,却是不折不扣的蛮夷制度。朕以为,奴仆这种蒙元留下的野蛮腐朽制度,也是时候该结束了。所以,朕希望各位支持都元帅府解放中华序列内的所有奴仆。

作为华夏文明的代表,大顺绝不容忍这种把他人当奴隶的制度。当然,朕也愿意给出一个期限,逐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那些被解放的奴仆,将会挑选精壮用以开拓海外荒地…”

第231章 新政46

某人觉得这个时候提出解放奴仆的主张已经是水到渠成,毕竟在场的官绅都已经收下了他的贿赂,如果这些人不是愿意表现出和大顺合作的姿态,那么他也没必要给他们海外的土地收买他们了。

能够交出土地,然后又跟着朱慈烺一直到扬州的官绅,事实上已经经过了数次的挑选,那些表现出无法同大顺合作的官绅早就从文华殿调走,被李自成丢在地方上看管起来了。

但是,他显然低估了奴仆对于这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意义了。对于他们来说,奴仆不仅仅是财产,还是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没有缙绅能够想象一个没有奴仆的家庭该怎么生活,而对于那些世家大户的缙绅而言,他们不可能让一些不受自己控制人身自由的仆人介入自己的家庭生活,那些后院的私密生活和家业的经营及一些隐私勾当,都需要忠诚的家奴才能保密。

平山堂内各位官绅的联合反对,让某人感到自己还是失算了,他不由也恼羞成怒了起来,对着众人呵斥道:“真是岂有此理,朕过去听说你们整天向烈皇上书,要求烈皇亲君子远小人,把宫内的太监视为洪水猛兽。

可太监不就是皇帝的家奴吗?朕现在要解放奴仆,自然也就废除了太监制度,你们这个时候倒是不舍得自己的家奴了,难不成你们过去对烈皇的上书都是在欺骗不成?要烈皇远离自己的家奴,自己却拒绝这么干?这是把烈皇当成什么了?”

李自成的发怒,倒是着实让众人安静了下来,但是大家依然没有退让的意思,只是把目光转向了陈名夏。陈名夏这下也有些坐蜡了,他确实想要当众人的头,但可不是想替众人背黑锅。

不过他思考了片刻后还是硬着头皮向李自成开口说道:“陛下还请息怒,过去我们向大行皇帝上书,自然是发自肺腑的真心话。不过,我们只是让大行皇帝远离小人,并不是要赶走服侍大行皇帝的家奴。只要不干预政事,专心服侍陛下的话,又怎么会是小人呢?

且陛下要料理国事,身边也不可能没有服侍的人啊,这些奴婢的存在就是为了让陛下不用操心琐事,能够把精力用在处理国家大事上啊。更何况,为了陛下的安全,宫内自然应当选用诚实可靠的太监宫女,这也是防止有人泄露禁中之事,给陛下和国家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

李自成瞧了瞧陈名夏,又瞧了瞧其他人,神情越发冷峻得问道:“若是朕一定要实施呢?你们是不是还要继续拦阻到底了?”

陈名夏低着头看着面前的地面不疾不徐的说道:“臣等岂敢,陛下是大顺天子,真要想做什么,臣等也只有闭嘴的份了。只是臣以为,天下绅民恐怕是很难接受陛下的旨意的,有奴仆者何止缙绅之家,哪怕是素封之家也是有一两个老妈子的,真要把她们赶出主家,这些人又以何为生呢?陛下虽是善意,但是却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臣只想陛下知道这点而已。”

李自成注视着陈名夏,开始重新审视起了自己的方案,连陈名夏这个卧底都不肯支持自己,显然解放奴仆的时机确实还没到啊。

扫视了一眼其他人后,李自成缓和了语气道:“也罢,解放奴仆的法令朕会再考虑考虑。”

听到李自成这么说,在场的人都松了口气,这个时候他们也确实不想和李自成对抗下去,因为这种对抗没啥意义,李自成拥有不经过他们同意颁发法令的力量,但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坚持自己的立场,因为解放奴仆这事实在是犯了众怒。

这么说吧,如果李自成今天颁发了解放奴仆的法令,估计明天江南士绅就要团结起来对抗大顺了。像李自成这种出身底层的农民显然是很难理解,奴仆对于有产者的意义的,一个家族的衰落其实就是从奴仆散去开始的,正因为有着各自技艺的奴仆存在,这个家族的主人才能享受不事生产的悠闲生活。奴仆是他们的手足耳目,谁会同意砍了自己的手足耳目?

不过李自成旋即又说道:“奴仆解放的法令可以暂缓,但是奴仆的人身安全及财产应当获得保护,且他们若是想要脱离奴籍时,只要缴纳一定的补偿,主家不可阻拦。他们想要赎买家人的自由时,主人也不可阻拦。这是朕的底线。”

众人互相望了望,在他们还没想好要怎么回应李自成时,朱慈烺突然出声说道:“我支持陛下的主张,天生万物,以人为贵,一个人把另一人视为牛马来使用,这似乎也不符合圣人之道。”

各位官绅有些意外的看了太子一眼,终于在陈名夏的带头下向李自成表示了接受。于是李自成也顺势结束了这场会面道:“今日天色也不早了,你们也下山去吧,其他事情日后再说。”

由于李自成留下了太子和鲁王在山上,所以下山的时候各位官员就走的比较分散了,方拱乾和老乡凌駉远远的落在了众人的身后,两人一边欣赏着山道两侧的森林景致,一边闲聊了几句。

方拱乾平日里酷好写诗,但是今日看着蜀岗和保障湖的美景也有些心不在焉,完全没有了诗兴。这令凌駉颇感奇怪,于是不由问道:“见此扬州美景,肃之兄今日居然无诗兴吗?”

方拱乾看着脚下的石阶,叹了口气问道:“龙翰啊,你说永昌帝真的会让太子去南京吗?另外,太子在永昌帝身边待久了,似乎也没过去那么亲近圣人之学了,这以后要是到了南京,将来的大明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

凌駉停下了脚步,方拱乾向下走了几步发觉凌駉没有跟上来,顿时停下脚步转身看去,见这位小老乡站在原地皱着眉头思考了起来,他也就默不作声的站在原地等候了起来。

约莫近三分之一刻钟后,却见凌駉终于抬起头看着他道:“其实,不论永昌帝的出身和过去的经历,他做的还是比大行皇帝强上一些的,太子在他身边能学些东西并不是坏事。

至于太子现在对圣人之学的疏离,这不是太子的问题,而是当前不是亲近圣人之学的时候。如此乱世,圣人又能如何?昔日圣人东奔西走,不也还是希望能够找到一位结束乱世的君主么。

至于永昌帝是否会让太子去南京,我觉得现在去南京可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太子现在的声望是建立在永昌帝的军威之上的,若是太子和永昌帝分离,你觉得南京那边还有必要畏惧太子吗?”

方拱乾有些意外的看着凌駉说道:“史可法他们本就不支持福藩登基,现在福藩退位,他们难道还会反对太子不成?而马士英他们既然已经接受了永昌帝的建议,为何还要出尔反尔?”

凌駉沉默了数息后说道:“马士英畏惧的是永昌帝不是太子,若是永昌帝在接下来的对阵北兵中失利,他还需要畏惧永昌帝吗?若无永昌帝的压制,谁能打这个包票不去追究马士英拥立福藩一事?掌握着南京军队的马士英难道会甘心就缚?”

方拱乾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他心里确实回味了过来,拥戴福藩登基这个罪名是不可能从马士英头上去掉的,因此只要不到最后关头,马士英显然是不可能全然信任太子的。说的难听一些,对马士英而言,不管谁登基成为大明皇帝,恐怕都比太子这个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强,因为其他人不会觉得马士英背叛了自己。

在方拱乾思考的时候,凌駉又接着说道:“史阁部身为大行皇帝生前寄以厚望的大臣,却在北京被围的时候不想着北上救援,甚至都不派人去打听先帝和太子、诸皇子的生死,就屈从了马士英拥戴福藩监国、登基,恐怕是很难面对太子殿下了。

而剩下的东林党人都是江南缙绅,他们拥戴福藩恐怕并不是为了大明而是为了自己的家业,太子在北面强行收购了这么多缙绅的地产,他们能够不担心吗?所以,永昌帝在,则太子在,永昌帝亡,太子恐也难独存。

至于永昌帝对于太子,他已经年近40,膝下也无子,观其以太子主持文事来看,我觉得太子现在在永昌帝身边反而是最安全的。”

方拱乾察觉到了凌駉没有说出口的那点意思,但他心里却觉得不可能,不过他也不会在这个时候质疑这一点。于是干脆的抬头看了看天色,便岔开话题道:“天色确实不早了,我们还是快点下山吧…”

“也是,这就下山吧。”凌駉答应了一声,两人这些联袂向着山下走去,一路无话。太子及崇祯帝棺木的抵达,虽然引发了扬州百姓的关注,但是在当地缙绅和市民代表上寿芝园拜会过太子和祭拜过帝后神位后,很快扬州百姓就把注意力集中在了扬州城内的这场大抓捕行动上。

随着城中发生了采生折割的恶性事件后,扬州百姓对于本城的打行、胥吏、欺行霸市的经纪都产生了极大的愤怒,这种愤怒当然不是在公布了采生折割事件后产生的,而是平时就积累下来的怨气,被这一事件彻底引爆了而已。

特别是在李自成听说了采生折割事件后对全城百姓颁发公告,要求百姓检举身边的不法事件和欺压街坊的混混,都元帅府将彻底整肃扬州的社会风气后,原本还有些畏惧这些恶势力的百姓终于开始一个个站出来检举并帮助都元帅府抓拿身边的恶势力了。

第232章 新政47

永昌元年农历十月八日上午,在太子朱慈烺抵达了扬州三日之后,黄得功终于带着田雄、马得功两总兵前来扬州拜祭大行皇帝和觐见太子。

从根源上来论,黄得功所部出自京营体系,是真正的皇帝亲兵。因此在黄得功发表公告支持太子的时候,营中将士不仅没有反对之声,反而大为振奋。因为在这些将士看来,弘光帝根本不信任他们,否则就不会把他们丢在江北,而让马士英的凤阳军陪自己过江。

而之后高杰军抢占扬州地盘的行动,南京方面也没有明确的站出来制止,反而任由高杰军肆虐地方,这就更加让这支京营军队感到失望了。不少将士开始认为,如果朝廷对于遵守法令的军队严加约束,却对那些肆意妄为的军队步步退让,那么大家还有什么必要遵守军纪?

于是,本来支持南京朝廷的黄得功部军中,开始出现了一些不满的声音。而在这个时候,太子的南下让这些将士看到了希望,他们觉得如果回到太子身边,不仅可以恢复自己京营的身份,也不用再对高杰这样的贼军低头了。

黄得功一开始并不理解部下们的心思,他把将士们投向太子的热情当成了对于自己的支持,而作为一名开始具有地盘意识的武将来说,黄得功对于太子的支持并不等于想放弃自己的独立性。

这一点其实从他对待弘光帝的钦差态度上就能看的出来,代表弘光帝过来宣读旨意的朝廷官员,假如带来的是奖赏的消息,那么黄得功就会恭敬的接受旨意,而若是旨意中带有指责他的意思,那么黄得功就会起身对着使者破口大骂,表示陛下身边出了奸臣,他要带人去南京清君侧。

在黄得功的这种蛮横姿态下,朝廷官员也只能抱头鼠窜的离开,看到朝廷对自己无可奈何之后,黄得功自然也就更加的跋扈了。当然,就四镇之间比较而言,黄得功的态度已经算是不错了,其他三镇就连皇帝的赏赐也不放在眼中,因为他们觉得皇帝是自己立的,也能由自己废除,所以为什么要感谢皇帝,这是他们应得的酬劳。

正因为存在这种心理,所以黄得功抛弃南京朝廷的时候没啥犹豫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背叛南京朝廷不会受到什么惩罚,而如果他想要重新回到南京这边,南京也不敢把他拒之门外。

所以,虽然打着忠诚太子的名义,但是黄得功的内心想的还是在李自成和南京之间左右逢源。但是他没有预料到的是,江北三镇会这么快被顺军收服,这使得他想要走中间路线都没机会了。

于是,他对于去扬州这一件事就显得比较担心了,因为他害怕李自成会把自己扣下,然后借机吞并了自己的部下。但是黄得功的犹豫却让他的部下开始不满了,虽然黄得功是京营将领,但是他的部下其实有不少是从宣大、辽东调来的边军,毕竟真正的京营军队早就烂透了,完全不能上阵打仗了。

黄得功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是下面的将士们可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他们抛弃了南京投向太子是真心实意的,黄得功迟迟不肯前往扬州拜见永昌帝还有话说,但是太子和大行皇帝都到扬州了,黄得功还在仪征不动弹,这就让将士们感到不满了。

在扬州接连派人过来的催促下,和将士们对其用心产生的怀疑下,黄得功终于在田雄、马得功等部下的催促下来到了扬州城。

对于黄得功的到来,李自成还是很高兴的,这意味着江北最后一个隐患也将要消除了,接下来他就能够全力应对北面的清军了。

因此李自成亲自前往了扬州城北的天宁寺,这座据说以谢安旧宅改建的佛寺,此时依然是扬州城北门外的大寺,香火依然鼎盛。不过在顺军南下之后,李自成看中了此处的地理位置,就让张鼐及军议府驻扎于此。

帝后梓宫随太子南下后也安置在寺内的某处偏殿内,然后安排了高僧念经祈福。在黄得功拜祭了帝后之后,李自成便邀请黄得功、田雄、马得功三人及太子,一起同军议府诸将进行开会,商讨诸军整编及驻防等问题。

在天宁寺南侧的一处院中,三十多名将领坐在了一起,李自成坐在堂屋内北面上首西侧,太子居东,黄得功等三将坐在太子下手,张鼐、刘泽清、刘良佐、许定国等将领坐在李自成下手,其他诸将则坐在东西两侧,高杰一系将领未出席。

李自成也不希望给黄得功造成什么误会,于是会议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向他说道:“黄将军能够过来,对于我们大家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朕几次邀请黄将军过来,其实目的就只有一个,就是想了解一下黄将军今后到底是什么打算?对于军议府给出的各项条件,你们究竟是怎么看的?”

在李自成看来,军议府提出的给予黄得功本人及其部下的保障和待遇,已经是相当优厚了,而黄得功部在同南京决裂后龟缩于仪征同和州之间,其实处境并不不高杰好多少。在高杰投降之后,黄得功部应当是能够看明白自己的处境的。

因此,他今日和黄得功碰一碰面就是一个形式,黄得功应当借助这个机会赶紧和自己消除之前的隔阂,从而在军议府内找到自己的新位置,从而避免自己找他算后账才是。

不过他很快就发觉自己还是高估了这些武人的政治眼光,面对李自成的询问,黄得功不加水思索的回道:“末将之前就说过,末将效忠的是太子殿下,并不是大顺天子。现在我也还是这么说,我只听太子的命令,至于军议府?同我无关。”

“黄闯子,你也太跋扈了吧,陛下面前你这是什么态度…”

“黄闯子,你不把军议府放在眼中,就是没把我们放在眼里了…”

“黄得功,你不要自误,悬崖勒马,犹未晚也…”

刘泽清、刘良佐、许定国等降将纷纷起身对着黄得功一阵呵斥,而张鼐几人则看着李自成,似乎在等他发号施令,黄得功双手抱胸冷哼不已,但是坐在他下手的田雄和马得功两人,脸色都显得很难看。

李自成伸手制止了诸将对于黄得功的声讨,他细细的打量了一眼黄得功、田雄、马得功三人,然后微笑的说道:“看来,黄将军确实是忠勇之士,既然如此,朕也给你个机会。慈烺身边乏人护卫,且他也是时候学习一点军阵之事了,黄将军屡立下战功,教导慈烺应当是没有问题的,不如黄将军前来担任慈烺护卫,至于滁州、和州的防务,不如交给田、马两位总兵负责?”

黄得功听了更觉气愤,他瞪着李自成说道:“末将只是一名老粗,全凭一身血勇杀人,并不知如何教导他人作战,更何况是太子了。我是大明的镇将,陛下是大顺天子,陛下恐无权命令于我交出滁州、和州的防务。”

张鼐终于忍不住站了起来,黄得功也不甘示弱的起身对视,门外的守卫虽然都把目光转向了房内,但却没有人敢踏入的,田雄和马得功两人的脸色更黑了。

“好了,都坐下吧。军议府乃是议事之所,难不成你们还想打上一架?”李自成注视着张鼐训斥道,张鼐只能忍住怒火坐了回去,看到张鼐坐下,黄得功犹豫了一下才缓缓坐下。

李自成于是再次看着他问道:“既然黄将军认为自己不能离开军中,朕听说黄将军身边有三百精骑,个个都是勇士,那么就请分150人护卫慈烺,田、马两位将军也各奉献30骑吧。”

房间内顿时陷入了沉默,黄得功一语不发,但是田雄和马得功却受不了这样的压力了,他们和黄得功一起过来,并不是为了来挑衅李自成的。事实上,在黄得功两次激怒李自成后,两人就已经对黄得功有些看法了,他们觉得黄得功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管他们的死活了。

因此,30名骑兵虽然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后便起身对着朱慈烺及李自成说道:“臣等愿意奉献30骑护卫太子,此也是臣等的本分。”

田雄和马得功的退让,让黄得功不得不起身向着朱慈烺说道:“臣愿意派人护卫太子,此也臣之本分。”

李自成待到三人行礼完毕,又接着说道:“既然你们坚持不入军议府,那么接下来的会议你们就不用参加了。之后慈烺会派出人员接手滁、和两州民政,你们不要生事。另外,你们的防区在滁、和两州,两州之外的地区归属于都元帅府管理,所以请你们三日内撤兵回两州之内,过期依旧停留于州外兵马,都元帅府将视为叛军处置。”

田雄和马得功只能唯唯称“是”,黄得功瞪着眼睛想说话,但是朱慈烺并不愿意他同李自成继续冲突,于是起身说道:“陛下所言极是,黄、田、马三位将军这就回去按照陛下说的去做吧。”

在太子的注视下,田雄和马得功一边行礼一边赶紧拉着黄得功退出了堂屋内。田雄和马得功拉着黄得功离开天宁寺时,经过各处卫兵岗哨时手里都抓着一把冷汗,唯恐这些卫兵突然拦住他们。

黄得功一言不发的被两人拖出了天宁寺,和寺外的卫兵汇合后,他才甩开了两人的手气愤的说道:“你们可真是大方,30名骑兵说送就送出去了,不知什么时候也送我几名骑兵啊。”

看着上马扬长而去的黄得功,田雄也恼火了起来说道:“这算什么?我们好不容易把他从里面拉出来,他就只记得30名骑兵了?真是好心当成了驴肝肺。”

马得功脸色阴沉的看了一眼黄得功远去的背影,在护卫的扶持下上了马,然后对着田雄说道:“我们也走吧,这里可不安全。”

田雄回头瞧了一眼身后的天宁寺,犹豫了下方才上马追赶两人去了。

第233章 新政48

在黄得功等人走出院子后,刘泽清瞧了一眼李自成的脸色,心中一动不由出声说道:“陛下,这黄得功如此跋扈,让他回去恐怕日后也是个祸害。不如通知高镇一声,也省去了许多麻烦。”

和黄得功并肩作战过的刘良佐露出了一丝不忍之色,但终究没有出声,其他诸将则看向了李自成,似乎在等他的决断。这边朱慈烺终于受不了了,出声对着李自成说道:“陛下,黄镇罪不至此。以陛下之威德,黄镇也翻不起什么波浪,何必让陛下的名誉受损呢?”

李自成抬头看了朱慈烺一眼,见其目光坦然并不回避,这才微笑着说道:“慈烺这话说的很有道理啊,黄得功的罪过确实不够大,而且他还不至于让朕做这样的事,因为朕的名誉比他贵重的多。朕说过,军议之时可以畅所欲言,朕不会以言加罪。黄得功反对朕没什么问题,只要他没有背叛国家,残害民众,朕不会同他计较。”

众将听后都纷纷起身,向李自成行礼祝贺道:“陛下圣明,此乃大顺之福。”

李自成挥手让他们坐下,然后说道:“场面话就不要讲了,接下来就说说正事吧。原本呢,朕打算把扬州、凤阳、滁州、和州、安庆、庐州设为一个军区,让黄得功负责这一军区。

什么是军区?就是战时负责领导和指挥本区一切武装力量。平时领导和指导本区内海陆军队指挥和所属部队的军事训练、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工作,领导本区内民团、兵役、动员工作和战场建设的联合指挥机构。朕把这一联合指挥机构称之为军区司令部。

军区司令部的上级是都元帅府的总参谋部,军区司令部的下属是各野战部队、守备部队、军事教育机构、后勤机构及征兵办、民团等区域内的一切武装力量。即,在没有都元帅府出具的命令下,军区内的一切部队都归军区司令部管理,哪怕是从境外进入军区的部队。不过,在没有都元帅府发出的命令下,军区司令部也无权调动军队出境,否则将会被都元帅府视为叛乱。

军区司令部的最高长官为正提督,领导军区的全面工作,此外再设置五名副提督辅助其工作,并负责一专业部门。正提督不可绕开副提督指挥其下属部门,而副提督也不得拒绝执行4名以上司令部成员通过的决议,除非该决议违背了都元帅府下发的决议…

你们对于军区的设置,还有没有不同意见?”

刘泽清思考了一会,对着李自成问道:“那么军议府的决议,军区司令部要不要执行?”

李自成思考了一会后说道:“今后,军议府的决议只会传递给总参谋部,由总参谋部制定方案执行,不是总参谋部下发的文件,军区司令部都可退回。除非该文件上有朕的签字…”

几名将领提了几个小问题便住了嘴,他们心里很清楚,李自成谈到的这个军区制,实质上就要给他们这些投降的军队一个交代了。除去黄得功部和高杰部外,刘良佐、刘泽清及凤阳等地的投诚官兵,可以说已经完全臣服于都元帅府了,因为他们现在既没有地盘,也没有高杰部的凝聚力,加上都元帅府颁发的授土令,让这些前大明军队彻底的服从了顺军的整编,于是军中的高级将领们自然也就只能等待着李自成的安置了。

刘良佐、刘泽清自从投降后就同部下们分离了,虽然李自成说是让他们在自己身边以备咨询,但是两人很清楚,李自成是不想让他们干扰顺军对他们部下的改编。

事实上两人还是蛮羡慕许定国和李成栋的,因为这两人手下的实力不强,但是跟着他们的部下却都是老人,所以李自成把那些新兵放回家后,还是保留了两人的带兵权力。但是他们两人就不一样了,刘良佐还稍微好一些,但是刘泽清的部下中有十分之九都是新兵,李自成也不能把这些士兵都放回去,不然许多没有出路的士兵肯定要成为地方上的盗贼的。

虽然这些人都是新兵,但是在祸害过百姓之后,他们很难再回去乡下老实的当一个雇工了。和辛苦一年也吃不饱的乡村生活相比,当大明的官军还是能够吃饱饭的,甚至还能吃上肉,毕竟现在谁手上有刀子,谁就说了算,不再是过去那些朝廷官员随意漂没军粮军饷的时代了。

因此,李自成也不敢在没有保障他们生存的情况下,就把这些士兵随意遣散。除了刚刚被抓丁没几个月的这种,因为还没有完全被兵痞同化,所以还想着回到过去的安宁乡村生活,这样的人倒是可以放回去,因为他们满心希望的是和家人团聚,而不是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现在最难处理的就是这些在军中服役了二三年的士兵,他们对于家中生活已经完全淡化了,倒是已经习惯了现在这种当兵吃粮的生活。但是这些人和过去的大明边军又有所不同,过去的大明边军再烂,基本的军事教育训练体系还是有的,而这些人则都是明军劣质化之后随意招募或抓捕的壮丁,他们的军事经验不足,但是祸害起老百姓的技术却在军中学的炉火纯青了。

这些人在严格的军队纪律下也就能够守点规矩,但是想要让他们上战场和建奴打仗,李自成觉得自己的心脏还没大到这种程度。刘良佐和刘泽清也很清楚自己的部下是什么德性,因此再见到顺军南下后也就迅速的逃跑了,只不过没逃掉而已。

当然,虽然刘良佐和刘泽清知道自己的部下不能打,但并不妨碍他们希望获得李自成的优待,毕竟他们的地位就在这里,好歹也是江北四镇之二,总不能就这么投闲置散吧。其他的投降将领们也是一脸关注的看着李自成。

在这些将领的期待下,李自成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决定:“朕决定,令张鼐担任江淮军区的正提督,刘泽清、刘良佐、李栖凤、贾汉复、张天禄五人为副提督。

此外,淮安、扬州、凤阳、安庆、庐州五府各设立一守备旅,下辖两团,以王文耀、乙邦才、张衡、张思义、曹英为旅长。

镇江、南通、崇明设三守备团,以张天福、胡守金、田公义为团长…”

李自成这一连串人名报下来,一时有人忧愁,有人欢喜,而听到自己名字的未必喜欢,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留在李自成身边了。不过,大家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不管这安排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他们至少在都元帅府有了一个起点,否则的话他们总觉得自己就像是飘在天上的风筝,不知什么时候李自成就放手了。

看着诸人私下交头接耳的讨论起了自己对于军区任命的名单,李自成咳嗽了一下,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力后继续说道:“之前总参谋部对各军的人员登记情况也汇总上来了,除去那些有家可回的士兵,虽然无家可回但身体健康的士兵,还有相当一部分身体残疾或年老体弱的士兵。

各军把这部分士兵养在军中,自然也是为了给他们留一条活路,有些人毕竟在军中干了一辈子,让他们离开军队无疑就是让他们去死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人已经不适合作战了,甚至连跟随军队行动都做不到,继续把他们留在军中会影响到整个军队的作战和移动。

所以,朕决定让他们退役,当然不是让他们就这么被赶出军队。朕打算在各地修建荣军所,然后由国家出钱雇人照顾他们,直到养老送终为止。这样,既可以免去他们随军的操劳,也能减轻军队的负担,诸位以为如何?”

对于李自成提出的这个问题,除了一部分将领外,很多人是不关心的。把这些老军养在军中,主要也是为了照顾军中将士的情绪。但是现在这个军队已经交给了李自成,自然是李自成说了算,哪怕出了问题也不管他们的事了。

见诸将纷纷出声附和,李自成也不多言,直接跳到了下一个问题,“此外,就是随军家属的问题。守备部队有固定营地,安排家属并不是问题,但是朕觉得把军属直接安置在军中并不是好事,哪怕是在军营中也当把军属的居住区单独划出,不能让军士和军属混居。

朕以为,普通士兵应当设置一个服役期,比如五到七年,期满后即退为十年的后备役,除非国家有征召,后备役只需每年抽出30-40天的期限进行县内的集中训练,十年满后则转入平民管理。服役期满的士兵也可转入志愿兵,服役期加志愿兵满25年的可以申请退役,国家发给退役金和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