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春山居
陈潜夫、李升被派去协助宫伟镠、王则尧安顿南下百姓和对卫所兵制进行改革,虽然大顺还是保留了军屯,但是和大明的军屯不同,大顺实施的是军人农场制,不再和地方卫所发生关系,而是直接隶属于枢密院,并且对军人农场的军人采取了退休制度,不再是一参军就干到死的结果。
当军民制度确定之后,南迁百姓的安置也逐步进入了正规,于是李自成又腾出手来把直指使改成了大检察院,直指使既大明的御史台。李自成把御史风闻奏事的权力改成了大检察院的风闻调查权,龚鼎孳被任命为第一任检察总长。
除此之外,他还在民政府下设立了教育部和内务部,前者由宫伟镠担任部长,内务部则以张凤翔担任部长,内务部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和舆论问题,董学礼被任命为警察总监,一部分前大明军官和大顺将士被调动到了这个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清除归德、济宁、徐州、宿迁、黄河、泰山连成一圈范围内的盗贼和民团武力。
此外,李自成又召集袁枢、宫梦仁、左玮生、沈迓等前明官吏或士子,建立了粮食管理局。就如之前李自成对身边的文武官吏所言,当下大顺的首要任务是打通运河及长江航道,确保长江流域的贸易圈子能够运转起来,从而把中游的粮食运到下游来,这才能够确保大顺军和南下的百姓不饿肚子。
而李自成也没有打算就靠着压榨南明政府满足自己的粮食需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很怀疑等自己的军队抵达扬州时,南京的弘光朝廷对于南方各省还有什么影响力。要是各省拒绝向南京运输本年的漕米,那他难道还能待在徐州傻等吗?
因此他设立了粮食管理局,预备向周边各省征购粮食。当然,征购粮食的前提是,先得知道各地的粮食产量和人口,然后才是征购的方式、粮食的运输等问题。
当李自成把军政事务理出了一个头绪之后,他也发现自己该南下了。北面的满清虽然把兵力收缩到了保定、沧州以北,但是满人却不是躲在北京城里花天酒地庆祝胜利,而是在整顿河北的兵力,显然在为秋季的出征做准备。
8月8日,李自成把手头上的急务处置完,于当晚召开了都元帅府的军政大会,会上他稍稍提了提北面传来的消息,便说道:“宣府镇的反叛,使得建奴打通和草原上的通道,这就意味着一旦建奴勾引蒙古各部南下,大同、榆林和宁夏等地的压力都不小。
我们虽然判断建奴的主要进攻方向还是南方,但战场上没有绝对。建奴也可能会选择先拿下山西,彻底掌握了表里山河之称的山西,然后再考虑南下之事。所以,我们也要做好两手准备,建奴一旦真把大军用于山西,那么我们也必然是要北上去拖一拖他们的后腿的。
不过,不管是北上还是固守,我们都先的解决钱粮的问题。钱粮从哪里来?目前看只能从南方来。所以,在建奴有动作之前,我们得先把南方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当前主要的敌人还是建奴,因此只要南方不在背后捣乱,我觉得还是应当先同南都讲和,让长江沿岸的钱粮物资先运到徐州来再说…”
这个主张李自成并不是第一次在这些文武官员面前说,从跨过黄河之后他就开始一个个找人吹风了。虽然一开始有些将领,比如刘宗敏等人认为:应当乘着北兵还来不及南下的时候一股做气打到南京去,拿下了南京后立太子为大明皇帝,号令南方各省服从也许更简单一些。
不过在李自成的细致说服下,大多数人都转变了自己的看法,表示愿意给南京一个机会,只要他们不再后方给自己捣乱,那么就先让他们在南京逍遥几天。因此今日李自成正式提出了南下以打促和的主张后,大家还是点头接受的。
只是,在李自成表示自己带上两团步兵和近卫骑兵旅就足以时,遭到了不少将领的反对。刘宗敏和袁宗第都觉得李自成带的人太少了,加上前期出发的一些部队,也就一万上下,而光是高杰部就至少有3万战兵了。
因此刘宗敏就对着李自成说道:“陛下不南下也就罢了,既然要南下自然要带上足够压制南军的武装。要不然,还是让我南下,陛下在徐州主持大局好了,我早就想去会会那个忘恩负义的狗贼了…”
李自成摆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下来后说道:“朕要是带走了太多的军队,北面的防御怎么办?若是挡不住建奴,失去了这里的立足之地,就算是朕能脱身,可老兄弟都死光了,大顺还有什么未来?你们在则大顺在,朕不过就是你们中的一员而已,没什么特殊的。
其次,朕要是带了太多的兵力南下,反而看不出南军的真心了。迫于军势而投诚,有个风吹草动就会背叛我们,此次北方边军的大量背叛我们,已经足够说明这点了。
再说了,我要是带个五六万人马南下,高杰说不定连投降的念头都没有了,因为他怕朕会不守诺言。可我若是带着少数人马南下,高杰也许就会觉得自己投降是有保障的了。
最后,虽然朕带的人少了些,但是这些都是跟着朕数年的老兵了,有他们保卫朕南下,朕一定会安如泰山。就凭那些脚软的南兵,难道还留的下朕?他们可不是戚家军。”
诸将听到这里也是会心一笑,确实,大明最强的南兵早就被大明朝廷给灭了,现在的南兵连高杰这样从义军中叛逃出去的一部都挡不住,也真是委实可笑。此时万历皇帝的两大罪已经在顺军中流传开来了,一个是无故屠戮了保卫国家的军队-戚家军;一个是推翻了试图拯救大明王朝的张居正的改革政策,且对张居正这样的改革领袖及其家属进行了迫害。
虽然万历羞辱的是死后的张居正和他的家人,但是却更让顺军将士看不起这位万历皇帝了。因为,他只敢欺负死人和妇孺。由此,顺军上下开始坚定了一个信念,这样的大明确实该亡了,而大顺起而代之确实是光明正大的,因为试图挽救大明百姓的名臣和良将都被独夫民贼给诛杀了。
顺军南下以来的思想变化,大致就是我们是正义的,所以胜利必将属于我们。是大明历代皇帝首先放弃了大明百姓,所以百姓也就不必再向朱家效忠,因为是朱元璋的子孙违背了先祖和天下百姓的约定,驱胡和救民。
所以,现在大顺将士看到太子朱慈烺的时候,已经不再如从前那样有负罪感或敬畏感了。他们觉得朱元璋的血脉和他们已经没有关系了,他们现在是大顺的臣民。
听到李自成对南兵的不以为然,诸将都觉得理当如此。因为大明皇帝的倒行逆施,已经失去百姓对于他的忠诚,因此南方的这些军镇,不过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打仗,抱着这种目的作战的军队又怎么能够和他们顺军作战呢?顺军现在的目标可是开创一个太平盛世。
第126章 戏马台
8月9日上午,户部山戏马台上的关帝庙内,凌駉、王爕正和陈名夏争执着,一群前大明官员则在一旁围观着。凌駉、王爕在太子所领导的文华殿内算是较为边缘的人物,王爕甚至都没能在文华殿的名册上登录,只能算是非正式人员。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两人都是被李自成所厌恶的人物,凌駉在顺军从北京撤离后就一直在煽动山东士绅反叛大顺,而王爕和路振飞就一直没有向顺军投降过。
当然,对于文华殿内的大多数前大明官员来说,疏远凌駉是迫不得已,毕竟他得罪了永昌帝么。当对于后两人则完全是厌恶了,因为他们不肯投降大顺也就罢了,还特么杀掉了去劝说他们投降的吕弼周,这就太不是东西了。
只不过,路振飞勉强也算是方面大员,他对于吕弼周处决勉强算的上是以上惩下,大家只能说他没有人情味而已,可王爕却是吕弼周的门生,他的举动旁人就无法理解了。天地君亲师,师生也就次于父子关系了,东林党人就是一个师生同窗关系联系起来的士人社团。
王爕居然把自己的老师吕弼周捆起来送到了路振飞手中,并因此被诛杀,士林就很难容的下他了。这也是路振飞能够入文化殿,但王爕却只能算是受太子监管之人。
虽然被同僚们所疏远,不过王爕并不在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时间终究会证明一切的。不过今次他却不能再忍受下去了,才会和凌駉一起站出来质问陈名夏、冯铨。
他和凌駉向陈名夏质疑的其实是三件事,第一是关于大行皇帝的下葬之所在。太子扶帝后之梓宫南下,这本是一件好事,毕竟在北方失陷后,把帝后下葬于昌平天寿山已经不切实际。
但是在帝后之梓宫真的运到徐州之后,到底是应该南下运往南京和孝陵为伴,还是归葬于凤阳中都,就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意见。凌駉、王爕为代表的官员都是支持归葬凤阳中都的,因为他们希望能够用大行皇帝的下葬保住凤阳府,这既是为了保住祖陵,也是不希望放弃江淮之地的意思。
不过陈名夏为首的官员则主张把帝后安葬在孝陵边上。因为他们觉得能够和大顺隔着长江而治已经很不错了,还贪图什么江淮之地,难道他们还真的打算日后要北伐收复故土吗?
冯铨、谢陛等北方官绅,对于这一问题属于犹豫不决的群体。他们既担心帝后安葬于南京后,朝廷就丧失了恢复北方的志向,那么他们可就都回不了家乡了;他们又担心主张把帝后安葬于凤阳会惹怒永昌帝,到时候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了。
第二件事是顺军强行征购地方上士绅土地,而太子却表示认同且提供了担保的问题。凌駉、王爕认为这显然是在自掘坟墓,因为失去了士绅的支持,太子能否重新回到帝位上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陈名夏觉得,顺军是在自己的地盘上征地,太子不便干涉,更何况太子现在还没有回到南都,当下不服从于永昌帝的命令,难道还指望别人出力气扶持你不成?
第三件事就是关于顺军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功的政策,这两个政策侵害了豪门大户和基层官吏的利益,凌駉、王爕觉得,太子应当旗帜鲜明的反对,以防止江南官绅得知消息后倒向福王。毕竟太子不反对的话,谁也不能保证太子回到南京登基后,不会把这两个政策在江南进行推广。
不过就在他们争论的时候,李自成派人送来了一份通知,表示明日自己要启程南下,命路振飞、陈名夏等人准备好跟随自己南下,太子及其他人都暂时留在徐州。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太子决定去见见李自成,顺便摆脱了这些官员之间的互相争斗。
虽然这场争论中没有得出什么结论,双方只能算是平手,不过王爕跟着路振飞回去收拾东西时,部门有些不满的向这位前上司问道:“路公刚刚为何一言不发?难道你不觉得陈百史的想法是错误的吗?”
路振飞不紧不慢的向前走着,口中则说道:“也许吧,不过当前的重点并不在这些问题上。”
王爕有些诧异的说道:“这些问题都不是当下的重点,那么还有什么问题算的上重点?”
路振飞停下脚步,转头深深的看了他一眼,才开口说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让南都和太子言和,这才是大明存继下去的重点。如果南都和太子一直对立下去,那么只会平白便宜了永昌帝。如果我们连南京都保不住,还用去考虑江淮的问题吗?”
王爕迟疑了半天后才说道:“以眼下的这种情况,南都怎么可能同太子言和?他们要言和也应该是去找永昌帝啊。”
路振飞长叹了一口气后说道:“这话你到是说对了。南都现在最担心的,反而不是李自成而是太子。只要太子还在,南方人心就难以归顺福王啊…”
与此同时,一队骑士在东门外停住了脚步,席本桢在两名年轻人的搀扶下下了马。双腿发麻难以站立的席本桢不由叹息了一声,对着身边的家仆和族人说道:“都说北人骑马,南人行船。确实,不过是跑了数十里地,我就觉得这两只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了。”
伙计杨顺一边搀着他,一边抱怨道:“永昌皇帝也太会使唤人了,让我们替他东奔西走的得罪人不说,还不许老爷坐轿,这是不是有些欺负人了?”
席本桢喝骂了他一句,然后就一瘸一拐的朝着城门走去了。约半个小时后,穿过了小半个城区的席本桢一行人就走入了都元帅府合同。席本桢还想着,也许自己要等上一会才能见到李自成,却不了只等了一刻多钟,李自成身边的亲卫就把他请入了二堂。
坐在上首的李自成看到卫兵把席本桢代入大厅后,便请他坐下喝口茶,然后慢慢汇报征收土地的进度。席本桢小口喝着茶水,在心里慢慢组织了下语言便说道:“自从陛下宣布了两名不合作士绅为叛军头子,没收了他们的家产和把全家迁往湖广后,徐州左近的士绅都表现的配合起来了,眼下征收的土地已经超过25万亩,安置了最少9000户人家。
不过徐州府的耕地也就45万亩,因此接下来能够征购的土地,就只有山地和洼地等没什么产出的土地了。草民以为,最多一个月,徐州府的土地征购任务就能结束。”
李自成听完后点了点头说道:“你这次干的很出色,让我军少了许多麻烦。朕一开始打算,是至少要砍下几百个人头,流放上万人才能完成这样的土地征购任务的。因为你的缘故,我军没有遇到这样顽强的敌人,这是一件好事。不过接下来,朕倒是真有一件好事请你去办。”
席本桢在心里苦笑了一声,永昌帝的一件好事,对于他来说还真未必是啥好事。不过在李自成面前,他还是一本正经的拱手说道:“还请陛下示下。”
李自成于是向他问道:“你应该知道南下以来军中发放的供应券吧?你觉得那玩意如何?”
席本桢不假思索的脱口说道:“军中使用尚可,但要是拿到民间去用的话,陛下不施以雷霆手段,小民是不会接受这样的纸钞的。一方面是纸张过于粗劣,印刷的也不够好;二就是同银两、铜钱的换算太过麻烦,大于100两的交易虽然方便,几文到几十文的交易就相当麻烦了。”
对于席本桢的看法,李自成表示赞成,于是他接着说道;“确实,纸币是有着这样、那样的麻烦,但是它有一项好处,运输便利。所以从宋代开始用到今日,还是有很多人欢迎纸币的,只要它能够稳定住市值。朕请你过来,就是希望你能帮朕建立一个用纸币兑换金银钱的货币体系。”
席本桢的脸色都有些精彩起来了,他期期艾艾的向李自成回道:“陛下,不是草民不识抬举,实在是我只是一个小商人,拿不出这么多本钱来…”
李自成看了他一眼后说道:“本钱当然不需要你来操心,朕只是希望你牵头把那些临清典当行的人员给招募过来而已。兑换钱币如果没有精通货币兑换知识的人坐镇,那岂不是给别人送钱?
拿下淮安、扬州之后,朕打算让两淮盐商把经营盐业的本银存入…嗯,银行这样一个机构,然后以此银为本发行纸币。并各地的夏秋两税也要一起存入银行,今后地方朝中央解运的税银,就由银行来进行汇兑。而朝廷转移给地方上的资金,也将通过银行来承兑。”
听了李自成的解说,席本桢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兑换钱币的部门,听起来风险性并不是很大。只要永昌帝不是想要把他们这些洞庭商人吃干抹净,席本桢还是愿意配合永昌皇帝的命令的,要是永昌皇帝真的夺下了天下,这也是一个善缘啊。
沉吟了许久之后,席本桢向着永昌帝试探的问道:“那么陛下打算如何建立这个银行呢?”
李自成想了想说道:“你刚刚说的也不错,现在的我们的印刷能力委实太差,因此朕希望你帮我寻找出色的印刷工匠和造纸工匠,还有好的木匠。朕希望能够先对制造纸币的技术进行改进,以防止有人伪造纸币…”
第127章 席本桢
“其二么,这印刷纸币取得银两流通,应当先从大宗贸易开始。因此朕打算100两以上的交易额,必须通过银行转账,这既可以减少商人携带银两的危险性,也能让国家更好的收集到贸易的数据,从而对某些产业进行扶持。
当然,这需要商人先接受用纸币进行交易,朕听说天下商帮以晋陕、徽帮、洞庭山帮和龙游帮为著名。所以朕希望你们洞庭山帮做一个表率,先帮助朝廷推广纸币的运用。”
在李自成的注视下,席本桢心里也在反复的衡量着。所谓洞庭山帮其实指的是太湖两山,东山、西山从宋代就不断出现有名的商人。最终连当地的苏州人都说:两山之人,善于货殖,八方四路,去为商为贾,所以江湖上有个外号,叫做钻天洞庭。
东山席氏其实在当地还算不得头面人物,真正有名的乃是东山“翁许”。翁是指翁笾,生前号称翁百万,死后还得以请大学士申时行为其作墓志铭。和翁笾同代的许志向,财力并不弱于翁氏多少,唯势力上稍弱,才排名其后。
席家发迹于席本桢的伯父和父亲这一代,不过他这一支略逊色于堂兄,因为席本桢之父其实是迫不得已才弃儒从商的,因此在赚够了钱后,他这一支就开始重视起了教育,试图从商转学。正因为如此,席本桢和文人的交往更多一些,他和路振飞也是相当熟悉的。
这也是席本桢在临清查账时遭遇兵乱,在躲避战乱时还有空资助当地官绅反击大顺的原因。只是他没有预料的是,这是一次赔本的投资。李自成带着主力南下,打乱了大明官绅恢复大明的企图,也让席本桢等资助了官绅反叛的商人们落入了大顺军的控制。
值得庆幸的是,永昌皇帝还愿意和他们这些商人讲道理,没有因为他们资助了反抗大顺的官绅而砍了他们。在任何王朝,谋逆可都是死罪。永昌帝能够放过他们,确实算得上是气度恢弘了。
这也是席本桢愿意为永昌皇帝办事的根由,因为他所代表的洞庭商帮确实欠了永昌皇帝一条命。席本桢还是很认同父亲的为人处世的,忠诚于朝廷,取信于友人,做生意要公道,这也是席右源这一支能得伙计死力的基础。
他资助官绅反叛大顺,是出于对大明朝廷的忠诚,既然官绅们已经失败了,他觉得自己也已经尽力了。而为永昌皇帝效力,一是为了感激永昌皇帝赦免自己及同乡商人的恩典,二就是对于永昌皇帝的回报,他觉得这也是一桩生意。
但是他为永昌皇帝服务和整个洞庭商帮为永昌皇帝服务就是两码事了,在当前天下没有确定最终的胜利者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似乎很难下定这样的决心,把整个洞庭商帮都和大顺绑在一起。洞庭东西山几乎都是互相通婚的,大家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乡里关系,而是姻亲关系。要是这一次选择错误,葬送的可就不只是他一个席家了。
席本桢迟迟不能下定决心,而李自成很有耐心的等待着他的决定,这种无形的沉默带给了席本桢相当大的压力,犹豫再三之后,他终于对着李自成解释道:“陛下,若只是草民一家,草民自然可以做主接受陛下的诏令,可要是让草民为所有的洞庭商人做决定,草民实在没有这个把握。”
李自成并没有发怒,而是向席本桢询问道:“你觉得那些商人不愿意接受纸币是为了什么?”
席本桢想了想,还是老实的向李自成回道:“大明发的宝钞坏了纸币的名声,大家都担心朝廷发行纸币却拒绝收取纸币作为赋税,于是纸币就成为了废纸一张。”
李自成思考了数秒后便说道:“我大顺发行纸币乃是以金银作为储备,有多少金银就发多少纸币,并且大顺今后将立法,确保纸币在市场上流通,朝廷不得拒收纸币缴纳的赋税。另外,朕也想在扬州和东山各建立一座金库,江北主要在扬州兑换纸币,江南则在苏州兑换纸币。你觉得那些商人还有多少不放心的?”
席本桢考虑了半天,终于斟酌的说道:“如果陛下承认纸币能兑换金银,且可以缴纳赋税的话,草民觉得这事倒是可以一半。就是在东山建立金库,陛下是有意过江了吗?”
李自成笑了笑说道:“江肯定是要过的,但不是现在。江南士绅百姓畏惧战火,又不知我大顺军是什么样的人物,我军现在过江只会天下大乱,这可不是朕想要看到的结果。所以,朕这次南下也就到长江边上看一看而已。”
席本桢有些愕然的回道:“陛下不打算过长江,那么把金库设于东山,会不会太过危险了?南都要是下令没收,草民可保不住这所金库。”
李自成呵呵一笑后说道:“在东山建立金库的目的是为了取信洞庭商人,并不代表说,要把所有金银都运到东山。主要的金库还是会放在扬州,这一点你到是不必担忧。再说了,朕也不信南都那些官员敢贪墨朕的钱。另外,如果洞庭商人愿意帮朕推广纸币的运用的话,朕也愿意拿出一部分银行的股份出售给你们,不过上限不会超过20%…”
作为经营典当行的东家,席本桢自然是知道汇通南北是一门多么大的利润,光是一项汇兑业务就是日进斗金的生意。此时天下财富都集中于江南,从南方贩卖货物去西北或北方,再把银两运回来,不仅运费高昂且不安全。
就算是和官员交好的席本桢,从长江上游贩卖颜料回江南时都被长江上的钞关给截留过,虽然最后他疏通了关系把商号的伙计给弄回来了,但是这一桩生意却是亏了本。运输普通货物都如此艰难了,何况是运一船白银回江南。
特别是这样的战乱时期,兵匪难分,连官员都很难控制住那些军镇了,长途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这一次如果不是遇到的李自成,而是张献忠等人的话,席本桢以为自己是很难逃过这一劫难的。永昌皇帝给出的条件不可谓不优厚了,这样还要拒绝的话,席本桢觉得这就是不给皇帝面子了。
不过他还是没有把话说死,而是委婉的告诉李自成,“草民愿意尽力而为,但不能保证所有的洞庭商人会接受银行这样的新事物。就算是洞庭商人中,也是很有一些老派人物,他们只和相熟的人家做交易,并不怎么喜欢去拓展新的客人和新的行当的。”
李自成点了点头表示理解,随即便说道:“朕也考虑过这一点,所以,朕打算先用纸币采购一批棉布、粮食、木材和铁料等,然后你们可以用纸币兑换白银,也可以用纸币购买食盐。
朕还打算给予这些首先支持纸币的商人一些政策上的优待,比如一税到底,缴纳一次性税收后,在大顺的地方上就不必再交第二次常关税了。
另外,朕还打算在上海县开埠,今后向东西洋出口生丝、丝绸的海商,将要领取牌照。凡是没有牌照的商人不得向海外出口生丝、丝绸。这也是朕想和你说的第三件事情,朕希望你替朕同上海县的地主乡绅疏通,在上海县北,吴淞江南购买下成片的土地,以用来建设上海港区和市场。”
席本桢在心里衡量了一下,觉得这笔生意倒是可做,哪怕永昌帝真的拿不出钱付账,有食盐可以买的话,终究也不会亏到什么地方去。他点头回应道:“按照陛下所言,草民的把握就又大了几分。食盐生意和海外贸易两项,确实是最为赚钱的生意,想来应该不会有多少人拒绝陛下的提议的。”
李自成脸上的神情顿时轻松了许多,能够说服席本桢为自己招揽那些洞庭商人,他觉得距离银行的建立又近了一步。虽说晋商和徽商的名声极大,但是前者已经和满人勾搭上了,李自成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命脉交给这样一群不可靠的家伙。
而这个时代虽有无徽不成市的说法,但是安徽商人自从进入了盐业后,几乎就成为了定居扬州、淮安等地的坐商,他们很难跑到扬州以外的地方去冒险。洞庭商人和龙游商人已经接替了安徽商人的游商角色,后两者才是现在各地市集上人数最多的商贩。
只不过他身边现在只有一个席本桢能跟的上他的思路,自然他就不会再去寻找龙游商人了。走出了第一步后,李自成心中也是颇有成就感。不过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然后起身从房内拿出了一个用于装书画的圆筒,递给了席本桢。
“另外还有一件事要麻烦你一下,朕希望把这件东西交给在镇江的副总兵郑彩。他看了这里面的东西无动于衷的话,就请他把东西送去福建交给郑一官。告诉他,朕想要同一官见上一面,时间就定在10月份,就在朕抵达扬州的时候。”
席本桢虽然不知道圆筒里面装着什么,不过他还是伸出双手接过了李自成递给自己的圆筒,并向着李自成保证道:“草民一定会把东西送到副总兵郑彩手中…”
谈话完毕后,李自成将席本桢送出了二堂,接着就开始思考,自己走后的权力架构究竟能否稳定住。虽然某人不怎么相信人的忠诚,但是现在的军中则到处是忠诚于自己的将士,李自成也只能摇头苦笑。
第128章 三河口大营
8月10日上午,李自成带着两个步兵团和近卫骑兵旅沿大运河南下。刘宗敏和袁宗第带着文武官员为其送行,这一次李自成虽然没有带多少军队,但却带了不少淮扬籍贯的官员,甚至连陈圆圆也一并带上来,因此运河上官船倒是占了不少,看起来倒像是一次出巡而不是去作战的。
李自成在上船前对着刘宗敏、袁宗第、李过三人说道:“朕南下这段时间,山东、河南防线就要靠你们三人主持了,修筑防御工事应当多听听韩先生的意见,治理民生则以民政府为主,你们要做的其实就三件事,整顿军队,勘察地形,剿灭盗匪。
不整顿军队,则老兵和新军号令不能统一;不勘察地形,则军队难以知道远近;不剿灭盗匪,则有可能成为建奴耳目。所以这三件事必须要在建奴南下之前完成,朕希望你们同舟共济,不要学那些前明的官场内斗,建奴可以接受文官们的投降,因为文官们不会危及他们对于中国的统治,但是一定不会放过我们这些义军出身的武人的,因为我们能够威胁到他们对于中国的统治。”
对于李自成的再三告诫,刘宗敏、袁宗第、李过三人都郑重的表示记住了,周边的将领们听了之后也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
李自成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某人说完之后便转身上了一艘两层楼高的官船。站在船上的某人,看着岸边码头上送行的人员慢慢远去,心中一时也不知自己现在做的这一切,究竟能否挡住秋天满人的南下。
对于现在的满人来说,其实倒更像是北伐之后的国、民党军了,虽然手上有着一支能打的嫡系八旗,但是投降他们的前明军数量还是远远超过了满人八旗的兵力。因此南下已经成为了满人的必然的选择,毕竟打死顺军可以除外敌,打死那些投降明军可以除内忧。
某人拼命提高士兵的待遇,也是希望那些投降自己的明军不要闻风而降,毕竟在大明官吏的瞎几把操作下,北方明军其实已经和地方上势同水火。
地方官员欺凌官兵,地方乡绅侵占卫所田地,在大明已经成为常态,也只有九边边军的情况稍稍好一些,因为这些地方都处于蒙古和满人直接入侵的威胁下,因此军多民少,军队直接控制了地方政务。不过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边军一旦倒戈,朝廷除了切断后勤外就没有其他手段了,因为将士的家属都在边疆。
所以,当李自成发动东征时,大同、宣府等地的边军投降的比内地的明军还快,同样在李自成撤离北京之后,这些边军投降满人的速度也比内地郡县要快的多。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半独立的藩镇势力,因此不需要再征求乡里大户的主张,只要主将认同地方就变色了。
这种大明军民之间的敌视状态,一旦被满人利用起来,那么北方民间的抵抗力量根本抵挡不住这些前大明官军的绞杀,因为这些大明官军熟悉地理且知道地方上的虚实,他们动手的时候比满人要精准的多,不会如满人那样搞全面屠杀,从而激发起更多的反抗,这就是叛徒比敌人更可恶的道理。
而等这些前大明军队过了黄河,离开了家乡之后的大明军队就更无顾忌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们作恶的程度要比满人更残暴,因为满人还要忌惮汉人起来反抗,而投降的明军却没有这样的顾忌,战败之后他们只要把衣服一脱,就成为大明人了。
就好比抗日战争时帮着日本人烧杀抢掠东北的朝鲜人,在战败之后就主张自己是被日本迫害的朝鲜人,从而逃脱了他们在东北犯下的战争罪行。
假如大顺军中将士的待遇不及那些帮着满人烧杀抢掠的前大明降军的待遇,那么某人觉得那些投降了自己的大明官兵,未必不会被这些前同僚引诱过去。在大明朝廷的多年教育下,大明官兵既不知何谓国家,也不知何谓百姓,只知升官发财而已。
随着船只渐渐离开了徐州码头,陈圆圆终于走到了李自成的身边,心情雀跃的观望着运河两岸的风景,却又小心翼翼的向着李自成讨好的说道:“陛下此次南征,带上妾身会不会是个拖累?”
李自成回头看了她一眼,伸手揽住了她纤细的腰肢,口中温和的说道:“什么南征,不过是南下谈判去的。我们身后那些船上的官员,才是这次南下成败的关键…”
作为李自成前锋的张鼐此时的感受和李自成是一样的,在宿迁带上了金声桓部3000人马后,为其开道的金声桓几乎没动手就说服沿路的城寨打开了城门欢迎顺军接收。而邱俊孙等淮安籍的官员出面安抚后,沿路的百姓几乎立刻转向了大顺,为顺军提供粮食、草料。
在南京罢免了路振飞和王爕两人后,把淮安交给了刘泽清部,刘泽清部在淮安对于富商的敲诈,使得原本被路振飞团结起来的淮安人心大坏,而南都任命的巡抚田仰根本无力奈何刘泽清,于是淮安百姓怨恨刘泽清部的情绪压倒了对于顺军南下的恐惧。
在宿迁金声桓投诚顺军,且邱俊孙等本地进士出面招抚后,睢宁、沭阳、桃源等县也立刻向顺军递上了降表。于是在李自成从徐州登船时,张鼐部已经抵达了距离淮黄河三河不足20里的地方。
刘泽清虽然自扬州返回后就一直躲在淮安城中醉生梦死,但还是派出了总兵马化豹、副将张思义、王遵坦、刘孔和等人,在三河口连营十里,拒止顺军南下。
张鼐觉得这次大约是要打上一场了,于是召集了金声桓、邱磊等将领军议,讨论如何攻打三河口。这个时候邱磊却说道:“下官以为,刘贼自己居于淮安城内享受,却让部下们出来拼命,刘部官兵必无战心。
而如马化豹、张思义、王遵坦、刘孔和等人,向来不受刘泽清看重,此番让他们在三河口立营,下官以为这是刘泽清想要排除军中异己的手段。
上一篇:震惊!他在民国一剑开天门
下一篇:大秦:说书雪中,始皇给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