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70章

作者:富春山居

第551章 回家一

12月初,陈圆圆听说李自成南下,便满心欢喜的下山来迎。只是码头上看着李自成从船上下来,她正打算上前倾诉一下离别之苦,“陛下一去年许,妾身差点以为陛下是把我忘记了…”

冷不防却从李自成身后闪出一个人来,拉着她的手说道:“这位就是吴夫人了吧,确实是个美人啊。哦,说错了,现在应该是陈娘子了,看我这记性,妹妹不会怪我无礼吧。”

陈圆圆一惊后面的话就有些说不下去了,她抬头看去,拦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姿容秀美不亚于自己的美人,她顿时有些哀怨的朝着李自成看去。

李自成面露尴尬的对她说道:“这是玉华,是皇后让她过来照顾我的。你叫她一声姐姐,倒也是应该的。”

听了这话陈圆圆反而镇静了下来,作为统计司的司长他怎么可能没有打听过李自成身边的女人,现在李自成身边有名分的其实就是一个高皇后,此外西安建国后收的刘氏、邓氏,北京收的窦氏,和她一样都没有经过正式的册封。

于是她便朝着邓太妙道了个万福说道:“原来是邓娘子啊,早就听说姐姐诗写的极好了。”

邓太妙听了这话脸色顿时难看了起来,她本是世家大族出身,被李自成纳入宫中前虽然已经结过一次婚了,但是她还是觉得自己是下嫁。应该来说,刚入宫时她还是很受李自成宠爱的,只不过很快李自成就誓师出征了。

原本她也没觉得李自成有多好,毕竟士族们骂了这么多年的流寇,她入宫也是为了保全家族而已,自然对李自成不会有什么喜欢的意思。只是等到李自成打下了北京,真的有可能成为天下之主的时候,她才稍稍对李自成有所改观。

以她所受到的教育,能当上皇帝的人自然是天上的星宿下凡投胎,自然也就是她的宿命了。人自然是不能和宿命斗的,因此她自然也就摆正了自己的心态。唯一让她没有预料到的就是,李自成离开北京后没有返回陕西而是选择了南下,还劫了吴三桂的小妾在身边,这就让她深感不满了。

按照这个时代对于皇帝的道德要求,李自成这么干就是昏君么,邓太妙觉得李自成看起来也不像是个沉迷女色的人物,因此一定是陈圆圆勾引了李自成,让李自成变成了昏君。所以才劝说高皇后让她前往徐州,试图劝说李自成不要做有违道德之事。

不过李自成只是哄着她并不肯答应他把陈圆圆送走,而这次看到陈圆圆本人后,她更是觉得对方确实是个狐狸精了。现在对方居然还当面讽刺她,也不过是个没有名分的娘子,这就有些可气了。

李自成不想看着两个女人在自己面前争斗,他也清楚邓太妙肯定斗不过陈圆圆,他能把陈圆圆抬上统计司的位置,但是能够坐稳这个位置,可全赖陈圆圆自己的能力,而邓太妙不过是一个喜欢写诗的文艺女青年,双方战斗力就不是一个层级的。

所以李自成赶紧分开了两人,顺便在上山的途中询问起了关于扬州、南京的一些事情。见李自成开始谈论起了公事,邓太妙总算是安静了下来。看着一场危机解除,这也让边上的随从侍卫们都松了口气,不过大家都觉得,也许今后平山堂就没这么安静了。

另一边,提前在扬州北门码头下船的朱慈烺,再次踏上扬州的土地后,他的心一下就踏实了。他现在越来越觉得,只有扬州才能令他有家的感觉了。

这一次北上徐州,其实对于他来说也是一场很好的教育。之前开设文华殿的时候,大家看起来都是大明的忠臣,都试图劝说他前往南京重建大明。但是等到李自成在北面击败了清军后,这种声音就在他耳边消失了。

过去围绕在他身边的大明忠臣,一下去就去了十之八九,在徐州的议事会上,连钱谦益这样的清流都背叛了大明了。可以说,这一次徐州之行,算是再一次教育了朱慈烺,什么叫做人心难测。

徐州之会后,还留在他身边不去的,也就李士淳这个老师和杨廷麟、金声、蒋德璟、陈子壮、顾锡畴几人罢了,其他人在顺明合流之后,已经默认了新朝的法统,开始转换自己的效忠对象了。

而这几人留在他身边,也并不是为了要恢复大明,按照李士淳、杨廷麟、金声三人的看法,在大议事会召开之后,大明想要再重新恢复就得看李自成会不会犯错了,只要李自成不犯错,那么天下只会默认以顺代明的大势。

杨廷麟和金声直白的告诉他,过去历史上流寇不能成事,就在于流寇除了摧毁地方经济外并不能在地方建立起统治。此前李自成在荆州、襄阳屯田,在陕西定基建国,都可算是在尝试建立大顺对于地方上的统治,但是这些尝试都不比现在的大议事会出色。

可以说,当大议事会通过了四级议事会设立的章程,议员的选举办法,中央政府的组织方式后,大顺就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国家,虽然这个国家并不像大明那样,对着地方有着极强的控制力,因为本地议员组成的议事会和朝廷派驻地方的官府形成了互相制衡,这显然是不符合王朝定于一统的集权原则的。

但是,在当前这样一个混乱的局势中,这确是最快建立起一个国家的办法。因为地方有了一定的自治权力,就使得那些不愿意卷入战火的地区不会坚定的反对新政府,怀念大明的人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生活下去,而不必为了捍卫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中央政府以武力相对抗。

地方上虽然有反清、反流寇的声音,但是想要让这种声音变为实际的反抗行动就需要农民的加入,农民加入反抗行动只有一个原因,惧怕自己的生活被改变。现在各地都有议会自治权了,农民又怎么可能再把目标转向朝廷?

那些原本围绕在他身边的士绅官员,现在纷纷散去,就是因为他们已经找到了另外一条能够维护自己利益,但又不必同顺军发生武力冲突的道路。现在还愿意留在他身边的人,本意也不是再为了重建大明和顺军打上一场,只不过是希望自己家族和大明之间的效忠关系能够完美的画上一个句号而已。

这也是杨廷麟和金声在大议事会快开完后向他建议前往西安探亲的理由,因为现在他身上的大明太子身份已经不能够给李自成带来助力,反而成为了李自成吞并大明残存势力的障碍,为了防止他回到扬州后被人打成反抗李自成的旗帜,倒不如先远离扬州这个是非之地再说。

假如说此前扬州只是因为富庶而闻名于天下,那么现在的扬州已经成为了大顺新的政治、经济中心,虽然地理上来说徐州其实更适合作为天下中心,但是就眼下的局势来说,扬州控扼长江和运河水道,又威慑南方各省,李自成坐镇于此反倒更合适一些。

不过这样一来,负责扬州新城建设的位置就成了一个烫手的位置,大家都很清楚,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今后在大顺朝堂上必然会占有一席之地,因为没有人会比他更了解这座城市。而没有那个君主不希望,天子脚下是首善之地的,要是京城的人都不支持君主了,那么天下还有什么力量能保卫你?

以北京城之防御,蒙古人、满人都攻打过几次了,没有一次能够攻下北京城的。但是李自成只不过攻打了一次,北京就沦陷了,不就是因为北京人已经不愿意保卫崇祯了吗。

所以督造新城的任务对其他人来说都是香饽饽,但是对于朱慈烺来说却是一剂毒药,因为他真的有造反的理由。所以杨廷麟和金声才劝他避开这个大坑,朱慈烺和崇祯的性子刚好相反,他还是很听到近旁人的劝说的,虽然他其实并不想离开扬州。

只是他的想法却被李自成给看穿了,连累杨廷麟和金声也被李自成叫去训斥了一通,说两人整天不想着做事,就知道瞎琢磨人事。很快杨廷麟被李自成派往江西去接任江西巡抚,把袁继咸给调动到中央来了,不过到底是什么职位,还没有确定下来。

虽然杨廷麟离开了自己身边,不过朱慈烺倒也不是很伤心,毕竟杨廷麟当江西巡抚并不算是惩罚。至于袁继咸的问题吗,他倒是没怎么去考虑,因为他和这个人不熟。毕竟当初福王引退时,袁继咸是上书表示反对过的。朱慈烺虽然没记住当时有多少人支持自己,但是对于反对自己的几个人倒是记忆深刻。所以,他并不关心对方到了中央来会安排什么位置。

看到自己的住所时,朱慈烺心情就更加愉快了,只是看到站在府门外站在等候自己的人,他的脸色顿时就拉下来了。下马之后他对着姐姐问候了一阵,却对站在姐姐身边的人视而不见,使得此人脸色忽红忽白,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

坤兴公主看到弟弟这个神情只好对着身边的人说道:“吾弟旅途劳顿,需要好好休息,表兄不妨先请回去。”

周世显只能唯唯诺诺的答应着告辞了,送走了表兄,坤兴公主陪着弟弟进入府内,她正打算教训弟弟刚刚的行径有些过分了,却听弟弟对着她不满的说道:“姐姐如今虽然已经不是公主了,可是这样和男子往来也不妥当吧…”

第552章 回家二

朱媺娖瞪大了眼睛看着弟弟,生气的说道:“你到底在说什么?表兄难道也是外人吗?况且…”

朱媺娖说到况且就说不下去了,面颊有些微红了起来,但朱慈烺却毫不客气的说道:“一表三千里,当日他们把我们兄弟推出门的时候,我就没当他们是亲戚了。父皇虽然有意撮合你和表兄的婚事,但是,父皇当时可不知道他们家会这么对我们兄弟吧?还是说,姐姐你真的放不下表兄?”

朱媺娖终于有些生气了,她眼睛一红的说道:“你怎么现在变得这么刻薄了?我和表兄之间可是清清白白的,就算过去父皇说过些什么,现在也不做数了。我只是想着我们在外已经没有父母照应了,难道还能把亲戚都丢了不成?你要是再说这些浑话,我就去剃发做姑子去算了,反正我现在也管不住你了…”

看着姐姐开始抹眼泪了,朱慈烺顿时闭上了嘴,不过他并不打算改变自己对于亲戚家的看法。此时的他已经不是那个被外公拒之门外,搂着两个弟弟在大街上只会哭泣的不谙世事的少年了。

在李自成身边虽然只待了一年多,他却觉得比过去十六年学到的东西还多,至少他现在明白了一个道理,别人可以给你很多意见,但是路却是要靠你自己的腿去走的。

因此,他对于李自成现在已经没什么愤恨的了,因为李自成一直以来都表现的很明白,他和大明之间没有私仇,父皇的死不过是替祖父和祖宗还债而已,大明既然让百姓活不下去了,百姓凭什么不能起来反抗?只要李自成始终按照这条道路走下去,那么他还有什么可抱怨的?

有了自己的主张之后,朱慈烺的性格自然也就变得刚强起来了,虽然过去在宫内养成的教养让他始终保持着风度,但是在一些问题上他可不会如过去那么的软弱了。而这种性格也正是在李自成给他交代的任务中培养出来的,想要建设一座新城,没有刚毅的性格和坚定的主张,那么就天天听着下面的人吵架好了。

朱媺娖看着倔强的弟弟,觉得有些陌生了起来,她也不知这样的改变对于弟弟是好是坏。最终她也只能叹了口气向着弟弟服软道:“算了,你先回去洗个澡,我让人给你做你最爱吃的九丝汤…”

上了山的李自成好不容易才把两个女人安抚妥当,齐人之福自然是不用想了,当晚他选择了独居,躲开了两个女人的战争。

第二天,山上下起了小雪,李自成陪着两女赏一会雪景,接着就投入到了工作当中。张鼐等留守扬州的将领,包括黄得功在内都上的山来,一是来祝贺李自成此次北上大胜清军的战绩;二是来汇报工作并接受李自成的指示。

此次留守扬州诸将虽然没有跟随李自成出征,但他们还是希望能够向李自成表示自己的忠诚,主要还是那些从四镇归降的将领,在大顺击败了清军之后,他们原本还有些观望的心理,现在已经全部收了起来,真正把自己当成是大顺的人了。

平山堂内,摆着数个炭炉,把房间内烧的温暖如春。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烧的木炭来自于台湾,拿下台湾后最先发展出来的产业并不是淘金业而是伐木业。

江南人口繁盛,百姓连做饭的柴火都要精打细算,竹木之类的林材更是稀少,只能从外地运来。江南木材的主要来源,一个长江中上游的山林,一个是钱塘江上游的山林,一个便是福建山林。因为都是外地的木材,所以江南的木材价格甚为昂贵,建昌的杉木板运到苏州就是十倍之价。至于木炭更是只有富豪家中才能烧的起。

台湾到上海航线开通后,台湾木材就立刻成为了江南市场上价廉物美的代表。虽说台湾北部的林木以杂树居多,适合于建筑的树木其实并不多,但是架不住台湾北部就是一片原始森林,杂木可以烧炭,大木可以作为建材,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很吸引人了。

1米胸径,20米长的原木,在苏州的市场价超过100两,但是在台湾砍伐一根成本最多3两,运到上海的成本价不到10两,出售价是17.27两一根,几乎把苏州的木价打下了五分之四。

至于台湾木炭运到上海的价格,中等的黑木炭降低了三分之一价格,上等的银炭则降低了一半价格,从而极大的刺激了两淮盐业公司对于台湾土地的兴趣。

两淮盐业公司原本对于开发海外土地并不感兴趣,不过因为都元帅府授予了他们在海外经营盐业的权力,所以希望在海外寻找一个能够生产食盐的产地,以节约运输费用。原本他们是想利用台湾的丰富燃料用来烧煮食盐的,但是这些商人很快就发现,与其烧盐卖给土人,还不如直接伐木、烧炭带回江南贩卖更有利益。

今年冬天,两淮盐业公司在台湾的伐木事业大获成功,不管是木炭还是木头,在江南都很受欢迎。虽然初始投资和人工高了些,但是收回资金的速度却很快,因为价格低廉的关系,台湾的木炭和木头几乎运到上海就被抢购一空了。

相比起江南旺盛的需求,现在两淮盐业公司在台湾开发出来的采伐业,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两淮盐业公司已经不仅仅经营木材生意了,他们还开始涉足了肥料生意。烧炭产出的草木灰,对于江南农田来说就是上好的肥料,而且草木灰还可以用于染料和制造火药,用途相当的广泛。

两淮盐业公司在台湾的经营活动已经引起了江南商人们的注意,特别是龙游商人们,龙游商人本就是以木业为主要行当,两淮盐业公司突然跨行打击了自己的产业,自然是让他们不甘心的。但是两淮盐业公司身后站着的是都元帅府,他们过去编制的大明官场网络已经失去效力了。

在这种情况下,知道难以直接和两淮盐业公司进行正面对抗的龙游商人们很快就组织了起来。他们一边购进大量的战争公债,表示了自己对于都元帅府的支持;一边向统计司进行请愿,表示也要参与海外土地开发的项目。

陈圆圆向李自成告知了这个情况,李自成表示有竞争是好事,而且正好可以借助这些海外土地收回一些公债。并且,不仅仅是台湾,实际上他更希望龙游商人们走的更远一些,北方的原始森林更密集,且北方冬天砍伐木材更加的容易。

库页岛也好、海参崴也好,这些地方虽然名义上在满人的控制下,但实际上满人只是向当地的部落收取贡品而已,对于当地部落的治理几乎没有。因为这些地方实在是地广人稀,一个村子和一个村子之间往往间隔上百里,和满人定居的城市相距的就更远了,一年都联系不了几回,还治理什么?

但是这些地方从海上过去,却又并不是那么的困难,至少比陆地去方便多了。假如能够在这些地方设立几个定居点,把当地的林木及其他资源开发出来,那么大顺至少就在朝鲜、日本附近设立了几个固定的港口,倒是可以监视住两个地方的动静了。

对于穿越者来说,是不相信什么地图上的宣称的,只要没有在当地建立起和本土的经济联系,那么这块地方就始终不是你的。俄国人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半个世纪内从乌拉尔山一直探索到太平洋沿岸,就是建立了一条皮毛之路。

正是因为这条西伯利亚皮毛之路,使得俄罗斯移民同当地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最终把整个西伯利亚地区消化了下去。而满人直到19世纪中期后才放开对满洲的移民,虽然为时已晚,但是凭借着汉人农业人口数量上的优势,也终于保住了黑龙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所以,库页岛也好,海参崴也好,它们是否属于中国不在于历史,而在于经济上的联系。因此对于这些产生了向外走想法的龙游商人,李自成自然是无任欢迎的。

不过,这些坐在平山堂内的将领们并没有意识到,今天他们身边的炭盆内烧的木炭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他们只是全神贯注的倾听着李自成对于军队的一些安排。

李自成对于这些将领说的重点就是,军队要改组,那些老兵该退役荣养的就该去荣养,军队还是要以战斗力来衡量价值的。

不过他也向诸将说道:“当然,朕也知道,有些士兵不到退役荣养的年纪,让他们回乡下去他们又不会农事,他们还是希望能够留在军中混一口饭吃的。

朕只能说,这就是历史遗留问题了。我们也不好一刀切。所以,朕打算对这些人进行分流,一个是派驻海外,目前来说海外那些土人的战斗力还是比较弱的,所以他们去了海外维持一下治安还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是调整为筑路部队,当前国家的交通不便,我们需要一支专业的工程部队对各个地区进行道路修缮…”

听完了李自成对于军队的改组要求,虽然诸将神情都有些凝重,但是他们也知现在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此前的军队分流中,李自成已经挑走了军中最精干的一部分,现在剩下的军队中大部分都是不能打的,因此他们也知自己是护不住这些部下了。

第553章 回家三

平山堂内,李自成看着面前左右椅子上坐的三人,左边一位老者是山东东昌府人张凤翔,年68岁,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大明的工部尚书,他打破北京时已经退休在家了。

右边第一位也是位老者,同样是68岁,浙江嘉兴人徐石麒,天启二年进士,崇祯时的刑部尚书,因姜埰、熊开元一案被免职,北京被破时闲居在家,弘光朝时复出担任了吏部尚书。

右边第二人则是为年轻人,三十岁不到的龚鼎孳,江左三大家之一,崇祯七年进士,北京被破时任兵科给事中。不过这位让李自成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把自己比作唐太宗,而他自认是魏征。

虽然只是三个人,但是三人却分属于不同的圈子,李自成把他们叫过来也是为了人事上的调整。他清了清喉咙,打破了堂内的沉闷气氛说道:“朕回扬州也有数日了,我想你们也应当听说了一些事,国家新造,百废俱兴。有人主张推倒重来,也有人主张要以和为贵。”

虽然张凤翔和徐石麒在政见上并不一致,但是听了李自成这话倒是不约而同的向他劝谏,认为当前国家内忧外患,实在不适宜大动干戈,还是应当以和为上。

龚鼎孳则始终关注着李自成的表情,他不关心是推倒重来还是以和为贵,他只关心李自成是怎么想的。自从他在别人的讽刺下口不择言的把自己比作魏征后,他在士林中的评价就一落千丈了。对于他来说,既然脸皮已经不要了,那么至少也得享受一把魏征的待遇啊。

要是这边被士林讥讽,这边还不能获得李自成的重用,那就太悲哀了。他主持着大顺时报,虽然这个位置很是清贵,几乎和过去的御史没什么区别,但他还是觉得这个位置有些不正经,终究不是实官啊。

随着北方战争的胜利,大议事会的召开,新朝的统治渐渐稳固了下来,龚鼎孳自然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更加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因此他怎么能够不关注李自成的想法呢。

听完了张凤翔和徐石麒的劝说,李自成也点了点头说道:“两位先生的建议甚是中肯,朕自然是认同的。毕竟满人现在连三大殿的名字都改了,改成了什么太和殿、保和殿之类的,他们也知道要欺骗一下民众,讲一讲满汉团结。

不过欺骗就是欺骗,谎言迟早还是要被拆穿的。今年六月间,多尔衮不是再次下达了剃发令么?虽然只是施行了一个多月就又停止了,但是,如果没有北方军民的反抗,满人会下令停止吗…”

事实上六月份多尔衮提出剃发令,主要是为了压制王议政大臣会议中要求他们兄弟为战败负责的攻击。满人在关外时就非常注重民族之间的分别,他们把汉人是否真心投降和剃不剃发联系在了一起,只要不肯剃发就不是真心投降,这和后世日本人在朝鲜、台湾、伪满洲国推动的皇民化教育如出一辙。

所以去年刚刚入关时,多尔衮就马不停蹄的下令,京城内外都要剃发,但不到一个月就被迫停止了,因为反抗的人太多,使得满人难以镇压的过来。不过这些反抗的人大多是平民,那些投降的军队倒是毫不犹豫的就剃了发。

多尔衮停止剃发当然不是接受了汉人官员的劝说,而是觉得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个不成熟指的是中国还有抵抗的势力在,强迫剃发只能让中国百姓投向李自成等和满人对抗的势力。

而今年南征大军失败,为什么多尔衮又下令剃发了呢?因为多尔衮很清楚,攻击自己的人主要以满人为主,汉人还不够资格和主子谈论大清国的执政权力。不过这样也导致了,王议政大臣会议内部的争执,对于大多数汉人来说都是不相干的事,因为这是主子们的家事。

面对这样的情况,多尔衮只能再推出剃发令,逼迫汉人站在自己这边了。虽然满人中也有聪明人,主张满汉有别,因此满人的风俗没必要施于汉人头上,以缓和满汉之间的矛盾。但大部分满人都是愚蠢的,他们觉得很难分清楚那些汉人是投降自己的,那些汉人只是在演戏,因此以剃不剃头发来分别真投降假投降是最简单的办法。

更何况,满人在京郊圈地激起了汉人百姓的普遍性反抗,在李自成击败了阿济格军后,这样的反抗变得越来越广泛了。满人参照过去努尔哈赤对付汉人的经验,认为这是满人对于汉人太过仁慈了,如果像天命汗时期那样对付汉人,把不听话的汉人通通杀光,那么这些汉人也就老实下来了。

多尔衮再次推出的剃发令,自然一下打动了那些强硬派满人的心扉,他们成功的被多尔衮转移了目标,把对多尔衮兄弟的追责转为了强制汉人军民剃发。哪怕一些聪明人试图阻止被多尔衮转移目标,但是架不住从努尔哈赤到黄台吉培养出来的满洲本位主义,大多数满人根本抵挡不了这种满洲主义的宣称。

这样一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原本在失败于顺军之后,投降满人的汉人就有些人心浮动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似乎押错宝了,真正能够夺取天下的看起来并不是满人。

在军事上失利之后,这些满人亲贵不想着如何击败李自成,反而又开始搞什么剃发令,这让汉人们的不满声音顿时变大了。满人以武力立国,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满人的军事神话被打破,那么汉人对于满人的畏惧之心一去,满人对于汉人的统治就没有这么稳当了。

之所以清军失败之后满清内部没有出现满汉的决裂,其实是辽东汉人充当了居中调和的角色。这些辽东汉人因为长期和满人杂居,又加入了汉军旗,因此他们已经把自己视为了八旗而不是汉人了。但是这些人接受的教育又是儒家教育,所以他们和关内的汉人进行沟通时并没有什么隔阂。

简单的说,满人通过汉军旗这样一个人为制造出来的特殊阶层,缓和了满人直接统治汉人的矛盾,类似于日本人用归化的朝鲜皇民和台湾皇民统治当地。

只是这一次满人再一次提出剃发令,使得辽东汉人这个缓和满汉关系的润滑剂也没法润滑了。以吴三桂为首的汉军将领直接向多尔衮上书,认为在当前局势下实施剃发令等于是鼓动北方民众去投奔李自成,假如北方民众都支持李自成,那么大清要从谁哪里获得军粮和壮丁?

吴三桂等汉军将领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满人亲贵,这使得原本在八旗内部追究两白旗责任的满人亲贵们不得不和多尔衮妥协,以确保八旗内部的团结。毕竟只有八旗内部的团结,才能让八旗有足够的武力压制住汉人。

多尔衮趁着这个机会,一边抛出了分封制以安抚汉军中的实权人物,一边则借机处罚了几个极力主张剃发令的满人亲贵。如此一来,既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也算是稳定了满清的局势。

若不是顺军这边也真是打不动了,他还真想和多尔衮梭哈一局。李自成不想把自己的本钱都压在北伐上,因为他根本不放心那些地方势力。而且在打退了清兵之后,大家都对建国后的酬功要感兴趣的多,哪里还有什么心思打仗。

李自成想到这里摇着头继续说道:“…我们内部的情况也是相当的糟糕,百姓想要安居乐业,不希望战争波及自己的家乡,但是就眼下的国家残破的情况来看,如果我们不对国家做出一些改变,那么战争就不可能停止。

所以,我们既要讲和谐,让老百姓能够安心工作和生活,但也要对旧的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变,这同样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更好的安心工作和生活。

那么和谐社会来自于何处,朕以为首先在于稳定社会秩序。一个盗匪横行,贪官污吏多如牛毛的社会,肯定是不和谐的。稳定社会秩序至少需要两点,尽可能合理的法律和完善的司法体系。

法律这块我们先不谈,朕把你们叫来是为了谈一谈大明的司法体系和我们所需要的司法体系,然后看看我们要如何去改善它…”

张凤翔和徐石麒都是相当老练的官员,他们对于大明的典章可谓是了如指掌,几人里也就是龚鼎孳差了些,这位的主要才能在写文章上。

张凤翔和徐石麒虽然并不支持李自成,他们之所以听命都元帅府,是因为李自成把他们生存的环境给破坏了。他们效忠于大明,但是大明在弘光退位和大议事会的会议后已经寿终正寝了,连能够重建大明的两个旗帜性人物,福王和太子现在都安于在都元帅府的框架下了。

他们不得不顺着自己的忠诚链条和都元帅府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时候反对都元帅府和反对大明几乎没啥区别。人们不会觉得他们是忠臣,只会觉得他们是顽固不化的迂腐之人。

既然李自成向他们询问如何安定民生而不是消灭大明的效忠者,那么两人也只好竭尽所能的把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他们很清楚,要是他们什么都不说,李自成并不会不做这件事,而是会让他们身边那个“魏征”来做这件事,那只会害惨了地方上的士绅们。

虽然感受不到两人对于自己的尊敬,不过两人对于司法事务上的了解已经很让李自成满意了。于是他便决定道:“朕一直都以为,大明时期的司法实在是太乱了,不是被权力操纵,就是沦为党争的工具,所以朕希望把司法从行政中分离出来,加强司法系统的独立性,从而让检察、法院能够尽量不受干扰的维护法律尊严,你们三位有没有意思协助朕完成这个工作…”

第554章 新政府一

和李自成一起回到扬州的马士英,很快就在扬州北门外的天宁寺接手了原来扬州留守司的各个机构,开始建立起新的朝廷体制。

说是建立起新的朝廷体制,但其实很多部门都是扬州留守司留下的各种机构进行扩展或改个名字。真正有所变化的,还是设立了一个新内阁。

此前都元帅府的顶层,其实更类似于一个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都是由李自成做最后之决定,但实际上李自成除了主持会议外,主要负责签字和阅读文件。

都元帅府下的军议府、民政府、统计司、总参谋部,把李自成的工作都分摊了,他们做出决定之后,再报给李自成审阅而已。而他们的决定除了要符合都元帅府的总路线外,其他就是自由裁量了。

这样的体制其实已经和传统的政权组织方式大相径庭了,倒是有些类似于游牧民族的分权制度了。不过这样的体制用于一个较小的政府或军事组织时还是比较有效率的,毕竟所谓的权力制衡被破坏了,大家都是责任制,出错的人负责下台就成。

但是对于一个较大规模的政府和辽阔国土的国家来说,这样的政权组织方式就不大行了,权力过分集中在几个人或部门手中,那么很容易造成事实上的权力割据。在没有舆论监督和普及教育之前,内战或政变就不可避免。

虽然李自成并不喜欢大明的内阁制度,但是这个制度至少比牛金星搞的复古制度强,因为大家很容易就能接受熟悉的事务,而不必去学习一种拼凑的新玩意。朱元璋废除丞相制的后果就是,建文根本没有这个精力自己处理国事,最终弄出一个靖难之役,永乐搞出一个内阁,才算是修补了朱元璋留下的制度窟窿。

平民出身的皇帝总是想要把权力都握在自己手里,因为他们不能相信任何人,所以他们总是天然厌恶限制皇权的制衡力量。第一代的皇帝有这个能力控制局势,因为他依赖的不仅仅是制度的力量,但是之后的子孙则必须要靠制度来治理国家,假如权力不能制衡,那么就会出现永乐一路打倒南京城下,一干外地官兵却在观望的局面。

之前的李自成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会让牛金星弄出一套不伦不类的体制来,无非也就是不相信那些官绅,想要弄出一个新玩意来进行制约,毕竟新的游戏规则下,大家都是新玩家,就不用担心那些官绅愚弄自己了。

但对于穿越者来说就没有这个必要了,经历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只要不是学国学的,至少还是知道什么叫做社会的进步力量的。穿越者只需要推动进步力量的成长,自然就能把那些封建士大夫慢慢的变成历史的尘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