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富春山居
在多年的战乱之后,北方几乎没啥出色人物了,稍稍有些能力都投满清去了,剩下的也在家中观望不出,所以北方代表主要还是大顺官员推荐的地方上比较配合的人员,这就使得北方代表们的意见比较统一,可是却没什么领头人物,于是阮大铖虽然是南方人,却也很快混入了北方代表的核心层,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阮大铖本着宁可让北方人压倒南方人,也不能让钱谦益成为南方的领袖这一点出发,在会议上和钱谦益针锋相对,多次批评了钱谦益的发言。阮大铖到底也是东林出身,只不过过去根本没人听他说什么,才被东林、复社等人搞的灰头土脸的。
但并不是说阮大铖没有口才没有能力,人家好歹还是著名的戏曲家,因此在议事会这个按照辩论分高低而不是按照道德分对错的场合上,阮大铖反倒是有了用武之地,把会写文章的钱谦益驳的数次哑口无言,导致北方声势一时大涨。
于是议事会就陷入了胶结的状态,不过这样激烈的争论也是有好处的,一开始大家都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新国家是怎么样的,但是在争论的过程中至少知道了自己不想要的是什么。
在议事会陷入争执的时候,大顺和大清之间的谈判也告一段落了,虽然李自成和多尔衮兄弟都不想谈和,但是都元帅府的其他人和多尔衮兄弟之外的其他满人亲贵都不想打了。
特别是满人这边,虽然在多尔衮的斡旋下,阿济格最终只是被剥夺了身上的职务并降爵一级,但是多尔衮的声望却因此大受影响,两黄旗对于豪格的功绩开始大加吹捧了起来,试图让豪格重新回到权力中枢来,以分散多尔衮的权力。
不过,这一计划却被早有预料的多尔衮给破坏了,他按照同范文程商议的结果,给了豪格一个大同总督的身份,召回了阿山等人,算是把豪格的军权给解除了,同时也杜绝了豪格回京城和自己对抗的机会。因为此时多铎已经带兵回到了天津,王议政大臣会议上的满人亲贵们终于还是向多尔衮屈服了。
不过,同大顺讲和却成为了王议政大臣会议一致的要求,因为现在的大清确实支撑不起和汉人的继续大战了。关外的满人留守将领向关内表示,因为大批人员被迁移,今年许多地方的田地都被抛荒了,关外的收成骤降,今年已经没办法再支援关内了。
也因此,多尔衮提出的迁移汉人及一批汉军去草原屯垦,获得了满人权贵的支持。这个时候汉人的人口已经成为了大清的负担,鉴于李自成在战场上表现出的强势,杀无谷汉这种传统政策在关内显然是行不通了,否则不过是给李自成创造北上的机会。
和保住满人在关内的据点相比,让蒙古人损失一点草场反倒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了。至于汉人出关后会不会和蒙古人勾结起来,从而壮大蒙古人的力量,这已经不是眼下需要考虑的问题了。眼下要考虑的是,满人究竟能不能在关内站稳脚跟,而不是给李自成赶出关外。
虽然有不少满人因为不习惯关内缺乏山林的自然环境,老是想着要回辽东老家去,但是对于大部分分到土地和奴仆的满人来说,关内当然要比关外强。一是气温要好的多,二是自己可以彻底脱离生产了。所以,这些分到土地和奴仆的满人反而成为了多尔衮的支持者,认为不应当再退回关外去。
而想要在北京立足,除了把那些多出来的汉人人口消化掉,自然就不能不提如何消除李自成的威胁,除了击败李自成外,讲和也是一种办法。对于大多数满人来讲,现在他们占有的地方已经够大了,既然打不动了,那就没必要再打,直接和对方平分天下不就好了吗?
至于都元帅府这边,担忧财政问题的,真的厌恶战争的,觉得打下北京也结束不了战争的,最终就汇聚成了一个意见,不如同满人讲和。
于是在双方主和派声音大起之后,多尔衮和李自成最后都不得不顺从了这种声音。不过李自成给与满人谈判代表的条件是,要求追究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的责任,并免除该人的一切官职。
多尔衮看到这一条后,直接涂抹了这一条,然后把剩下的交给了王议政大臣会议商讨。最终王议政大臣会议同意了这份谈判文书的内容,只不过有人也向多尔衮替了一个问题:“这份协议签订之后,我们和李自成之间的战争是不是就真的结束了?”
多尔衮对此不以为然的说道:“汉人都说,三年种植才能积蓄一年的口粮,这份协议能够保证三年的和平,我已经觉得很长了。结束战争,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我们想要和平,汉人也会这么想吗?”
李自成的想法和多尔衮差不多,他对于身边的人就双方之间的和平谈判一事说了自己的看法:“满人现在差不多已经完全脱离生产,成为了一个专业于战争的军事民族,这样一个民族如果不发动战争征服新的人口和土地,那么他们内部的矛盾就会爆发出来。所以,满人对于和平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个限度就是他们开始不满足现有领土和人口提供物资的时候。”
当然,令李自成比较惊讶的就是,满人居然把山东和河北的一部分分封给了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和沈永忠四人,算是把大顺和大清的主力给分隔开了。
按照原毓宗的看法,满人这次的分封无疑是在搞以汉制汉,这下顺军要是北伐,那么先消灭的就是这些投降满人的汉军,对于满人的实力损失不大,却能够损耗顺军的力量,接下来满人再迎头一击,倒是占尽了渔翁之利。
杨承裕则认为,满人这也是千金买马骨之举,因为册封了四个实权藩国,一下子就把那些想要升官发财的大明将领给勾引起贪念了,因此接下来清军的士气应该会有所恢复,毕竟他们有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当然,这主要指那些军官们。
不过,不管大顺和大明对于双方这纸和平协议抱有什么样的目的,至少双方之间的和平算是暂时降临了,于是顺军这边终于可以开启军队复原和整编工作了。
按照总参谋部的编制计划,三年内要把84万大军缩编到60万人以下,这里的84万大军是指除了大西军和各省私下扩建军队除外的顺明两军总和。
除了在人员上进行缩编之外,鉴于新军在这次战争中表现出的较高战斗力,总参谋部还制定了一个编练新军的计划,预备在缩编军队规模的同时,提高新军在全部军队中的比例。
李自成支持了总参谋部的计划,并单独设立了海军参谋部,对水师部队也展开了整编工作。并以都元帅府的名义,要求各省对私募军队进行控制,并将数量和用途上报,由都元帅府决定是否解散之。
推荐一本书
书名:未曾设想的道路。和我另外一本书写的是同一个时期,不过我觉得他写的要比我接地气的多,明治时期的日本人民并不是中国的敌人,把日本人民变成日本军人的人,才是中国的敌人,在这个观点上,我们倒是不谋而合了。
第542章 湖广的形势
户部山上的李自成住宅内,原毓宗向李自成汇报完了军队整编的方案后,并没有就此离去而是向李自成汇报起了关于黄得功的事情,“黄得功因为军中将士爆发变乱,不得已跑到了扬州向我军请求改编。不过他的部下表示,不愿意黄得功再继续领导他们,建议把黄得功调往都元帅府任职。”
坐在一张长案后的李自成一边翻看着面前的文件,一边漫不经心的问道:“黄得功的部下反对他回军中,都是谁啊?”
原毓宗道:“田雄和马得功为首,我看了一下,几乎是黄得功军中的骨干都签名了。他们觉得黄得功看不清大势,居然敢违抗天命,实在是糊涂之极,所以不愿再同其有什么瓜葛。”
李自成放下文件轻笑几声说道:“他们难道不是看到我军打赢了才决定投机的吗?要我说,他们倒还不如黄得功可靠。你对于黄得功是什么看法?”
原毓宗想了想说道:“虽然有些私心,但并没有什么野心。臣以为经过这次教训之后,黄得功自然也就不会对陛下有什么二心了。”
李自成点了点头说道:“既然这样,那就照着你的意思去安排他吧。不过要和他们都说清楚,过去的事情谁也不要追究了,以后大家要精诚团结,不能搞拉帮结派,也不能搞打击报复,部队里该退伍的退伍,该补发的补发,整编完成之后,就准备让他们进入江西驻守。对了,左良玉的病情如何了?我们派去的医生赶到了吗?”
原毓宗想了想说道:“按照邱磊的密报,左良玉这次恐怕是过不了这一关了,就算医生到了也未必有什么效果。臣以为,我们倒是应该想一想怎么处理左良玉之后的事情了。左良玉手中有十镇,拥兵十万,虽然多是滥竽充数之辈,但是一旦树到猢狲散,地方上可就危害不浅了。”
李自成听了这话也是认同的,他皱起了眉头说道:“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左梦庚能不能在左良玉之后镇住局面?他会不会真心投降我们?我们现在也没有能力派一支军队去武昌收编他们。”
原毓宗当即说道:“左良玉要是不幸,左梦庚能够稳住局面自然是最好的。不过我们也不可能什么防备都不做。江西、荆襄两地是遏制武昌的要点,这也是臣觉得应该给黄得功机会,然后将其部派往江西的原因…”
当李自成和原毓宗在讨论左良玉的病情时,左良玉已经躺在病榻上不会动了。和历史上相比,因为没有发起进军南京的战事,因此左良玉生病之后到也获得了休养的机会,于是便多挨了五个月。不过这次的病情来势凶猛,引发了他年轻时的旧伤,加上许州兵变时,左良玉的家人又全部被杀,这口郁气一直积在心中,这次病情也一并爆发了出来。
这天左良玉难得的清醒了过来,便让守在身边的儿子去把邱磊请了过来,待到邱磊到了之后,他令其他人离开,只是留下了一儿一女在房内,接着便对着站在床前的邱磊说道:“邱兄,我这次应该是过不去了,不过还能看到老朋友在身边,倒也不算凄凉。”
邱磊听后也觉得心中堵得慌,他只好安慰道:“左帅何必自弃,陛下已经派扬州最好的医生过来了,我这就请他进来为你看看,也许…”
左良玉吃力的摆了摆手道:“这个时候你还叫我左帅?我知道自己的身体怎么样,这点时间是用来交代后事的,就不要再浪费了。再说了,你说李自成是希望我活着好?还是死了好?”
对于这个充满怨气的问题,邱磊沉默了半天后说道:“陛下是英雄,左…兄也是奇男子,陛下就算要杀左兄,应当也不至于用那样不入流的手段。”
左良玉沉默了半天后长叹了一口气说道:“若是从前,李自成可当不起英雄这两个字,不过现在么,倒也当之无愧。当日我们在辽东和满人对阵,死了这么多兄弟,也从来没有在野战中赢过一次。李自成敢列阵于城外,击退阿济格的骑兵,确实是令人折服。过去我不如他,现在就更加不如他了,征战半生除了杀自家人外,居然没能和外敌一战,武人做到这个程度,又怎么敢称奇男子?”
邱磊一时都不知怎么接话了,但是他隐隐能够听得出来,左良玉对过往的事情有些释怀了,就这点来说他还是为老兄弟高兴的。当然,这也是因为李自成这一次北上打的太漂亮了,把左良玉心中的怨气给打没了。
作为边军出身的大明将领来说,他们对于农民军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既痛恨他们扰乱天下的行为,却又对他们抱有同情,毕竟农民军也是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这也是打着打着,不少边军就加入农民军的原因,因为双方境遇其实都很类似,拿不到军饷的边军将士同样活的很艰难。
而满人数次在辽东击败明军,并几次破关而入内地,在大明将领看来,都是因为农民军拖了大明军队的后腿,导致他们兵力分散不能专心对付满人,因此对于农民军也就更加痛恨了。但是这一次农民军在河南击败了阿济格军之后,这些大明将领心中的怨气就消失了。
因为顺军的表现告诉了这些将领,即便没有他们这些国之干城,农民军也一样能够击败满人,这就说明了一件事,一直在拖后腿的其实不是农民军而是他们这些官军。他们拿着老百姓供给的粮饷却不能击败满人保卫国家,只会对着老百姓挥舞屠刀,没有了他们老百姓一样能够打败满人,说明他们才是多余的。
有了这样的对比之后,原本把对满人的失败归咎于农民起义的将领们自然没什么可为自己辩解的了,那么心中对于农民军的怨气自然也就消失了。河南这一仗,确实打清醒了不少人啊。
就在邱磊在心里感慨的时候,左良玉却又突然改变了话题道:“我死之后,我儿恐怕是难以令诸将相从的。你说,我让我儿投降李自成的话,他会如何对待我儿?”
邱磊看着病床上消瘦的老友,好久之后才慢慢说道:“顺军最为注重军纪,若是梦庚侄子想要为陛下所用,这军纪就要好好整顿一下了。”
左良玉点了点头说道:“诸镇跋扈,过去我不愿意管他们,不过是要养其气。陛下既然无用他们之处,自然就该整顿。梦庚这孩子也没什么大能耐,唯一可取的就是谨慎。日后还要请你多多照看了。梦庚,梦莲过来拜谢你邱叔叔。”
在左良玉的注视下,左梦庚、左梦莲两兄妹都朝着邱磊一拜,邱磊赶紧起身扶起两人说道:“都是自家人,何必搞这些。”
左良玉这才说道:“梦莲,提为父写一篇遗表,请陛下派人接收我军。邱兄,还请你替我呈送给陛下。”
邱磊只能点头应承了下来。左梦莲写好了遗表交给了邱磊后,左良玉这才依照次序把部下们一一叫了进来,做了最后的交代。永昌二年9月8日晚,左良玉去世。
随后武昌军诸将便在左良玉灵前进行讨论,最终12名总兵一致同意向都元帅府归诚,决定派出卢光祖、李国英、黄澍三人,同邱磊一起前往徐州递上归顺的表文。左梦庚也被推为了军中之主。
巡抚何腾蛟此时远在长沙,当他听到左良玉的死讯和左军的动向后,也是大为震动。其幕僚洪天擢、堵胤锡、章旷都对何腾蛟进言,认为湖南之地恐怕也不可能在继续孤立观望下去了,必须要早做决断。
章旷直言不讳的对何腾蛟说道:“都元帅府所任命的湖广巡抚高尔俨虽是文学之士,但却有安定荆襄人心之效,自其上任之后,荆襄之士已为都元帅府所用。至于都元帅府所设安徽巡抚高斗枢,有坚守郧阳之力,可见其才能非凡。
此前李自成将这两人安排在长江北岸,就是为了防备宁南北上。现在宁南病逝,麾下诸将又选择归属都元帅府,则长沙必不可保。我们何去何从,也该有个定论了。”
何腾蛟长叹一声后说道:“论理,我自当服从于太子,但是现在在李自成手中,我若是服从太子,岂不是等于投降李自成?君父之仇怎么办?论情,我得替大明守着湖南,以待天变。但是眼下大势已去,坚持下去百姓又该怎么办?”
对于何腾蛟的苦恼,三位幕僚也是束手无策,他们对于南京虽然没有好感,但也承认有没有弘光帝这个皇帝还是不同的,失去了弘光帝这块招牌后,他们根本就没有理由和打着太子招牌的都元帅府抗衡,因为他们没有法理。
这世上哪有大明的忠臣打着捍卫大明的旗帜对抗大明的正统继承人的。至少他们也得弄个宗室在手上,才能对抗一下都元帅府的命令。只是湖南的宗室没有愿意出头的,特别是在左良玉明显不支持楚藩的局面下,湖南的宗室就更加不肯蹚浑水了。
毕竟何腾蛟只是空有官职,手中无兵无粮,他的名声也不足以让外省的乡绅支持他,这就使得何腾蛟没法立个皇帝出来,冒着杀头的危险就为了当一个空壳监国,谁会这么傻呢?
第543章 四川和南京
左良玉病逝,左军归顺都元帅府,驻扎在长沙的何腾蛟等大明官员愁云惨淡,不知何去何从。而位于武昌上游的四川、贵州明军也出现了分裂,这次的分裂并不是围绕要不要服从都元帅府的问题展开的,而是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楚、郧、贵、广的王应熊和四川巡抚马体乾之间为了争夺权力爆发的矛盾。
南明弘光帝给王应熊加官职似乎不要钱一样,但是却没给这位总督大人什么兵马,就给他拨了三万两白银和一把尚方宝剑,让他专门剿灭攻入四川的张献忠,这三万两白银还不是完全到手的。面对全川沦陷的局面,王应熊只能跑去遵义,用自己的家财招募士兵。
不过张献忠虽然攻破了四川大多数地方,可是因为没有明确的政治理念,使得四川百姓很快把张献忠视为了流贼,于是不愿意被外地人劫掠的四川乡绅开始起兵自保,这就是使得张献忠在四川的对手从大明官府变成了四川乡绅,这个敌人的力量就太强大了。
在士绅们的支持下,明将曾英于永昌二年三月击败张献忠部将刘廷举,一举收复重庆。张献忠先是攻打汉中失利,现在又被明军夺回了重庆,各地士绅的胆子就更大了,认为张献忠在四川是呆不久了。
因此,王祥起兵遵义,杨展起兵犍为,曹勋起兵黎州,樊一蘅、范文光、刘道贞、袁韬、武大定等前明官员各自以兵相应,一时间大西军就从攻势转为了守势,只剩下了川北成都平原等地方在手上,这也是张献忠最终向李自成屈服,去掉帝号的原因,因为确实没有底气了。
但是这个时候王应熊却觉得曾英这个武人功劳太大有些不听自己的使唤,四川巡抚马体乾又袒护武人不把自己这个总督放在眼中,因此便想要拿下马体乾,于是双方的矛盾就开始激化了。
马体乾觉得拿下重庆自己的功劳最大,而作为四川巡抚,自己节制四川诸军收复四川也是理所应当的,王应熊这个总督应当是督促各方围剿张献忠,而不是和自己争夺管理四川的权力,他自然不会理会王应熊的不合理命令。
但是王应熊为人向来刚愎且心狠,他弟弟和乡宦有私怨直接破了人家的家,激发了乡里的愤怒,也令士林为之侧目。毕竟乡绅之间的斗争也得有个底线,要不然谁能保证自己就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大家寒窗苦读十几年中个进士,不就是为了当个受朝廷保护的士大夫么,要是和小民一样被权力者这么肆意破家灭门,那么还读什么书呢?
因此在其他大明官员眼中,王应熊的风评并不好,于是他和马体乾之间的权力斗争中,向着马体乾的人反而更多一些。面对这样的情况,王应熊只能请求外援了,他向南京弹劾马体乾放纵军队杀戮平民。
在弘光帝退位之后,四川、贵州的大明官员其实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就是本地事务就不再往南京报了,因为现在南京已经成为了都元帅府的应声虫,把本地事务交给南京其实就是交给了都元帅府处理,那么也就意味着大家今后就不再是明臣了,这种情况当然要坚决避免,张献忠入川的行动让他们失去了对农民军治国的信心。
但是王应熊这样一搞,等于是把四川明军军政集团内部的矛盾给激化了,南京的马士英收到王应熊弹劾马体乾的奏章,便知道大明和李自成对抗的底气又少了一截。
他随手就把手上的奏章递给了身边的心腹兼智囊张孙振说道:“公武看看这个,这就是我们大明的官啊,大明都快完蛋了,他们还想着争权夺利。丝毫没有与国同休的危机感…”
张孙振看了看自己这位恩主,觉得你不也是如此么,这才低下头扫了一眼王应熊的奏章,然后才摇着头说道:“王春石看来也知道这奏章是给谁看的,居然连贼、寇的字眼都不写了,由此可见,天下归于大顺已经是大势难违了啊。”
马士英叹了口气说道:“我虽然想要为大明尽忠,但是为了保全先皇血脉,还是不得不向永昌帝低头啊。只是我这片苦心,似乎没有得到什么人理解。现在外面那些儒生天天骂我是附贼罪人,我也是心灰意懒了,想着不如辞官享受一下诗酒之乐。这个烂摊子谁爱维持,谁就维持去吧。”
张孙振心知这话不是真心话,马士英不过是对着自己发发牢骚而已,自己要是顺水推舟劝他辞职,搞不好就被他嫉恨上了。想想马士英为了这个首辅的位置付出了多少东西,就知道他是不可能这么轻易放弃这个位置的。
于是他当即正色劝说道:“阁老何必说这样堕自己志气的话,要是你撒手不干了,这南都还有谁抗得起这局面?江南能有如今的安稳局面,全赖阁老的一力周旋啊。那些儒生不过是被人哄出来和阁老打擂台的,阁老要是真的听进去了,那您可就上了当了。再说了,下官在市井之中可是没听到多少说阁老坏话的…”
“可也没有多少说我好话的。”马士英端着茶盏一边喝着一边说道,看起来颇为落寞。
张孙振只好说道:“所谓不遭人嫉是庸才,士林虽然有非议阁老的声音,但终究不能决定阁老的去留,决定阁老去留的还是在北面啊。”
马士英这才郁闷的放下了茶盏说道:“我现在就是搞不清楚,永昌帝到底要做什么。明明已经打败了清军,以其武功足以压制天下,这个皇帝何须要推选?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岂是民众能够推选出来的。”
张孙振还在纳闷马士英为什么要对推选皇帝一事这么愤怒,不过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要是皇帝都要推选,这内阁首辅难得不用推选吗?这要是按照推选来决定首辅,马士英肯定是选不上的,因为他得罪的人太多了。
搞清楚恩主在担忧什么之后,张孙振便劝慰道:“可是最终推选的结果还是没有跑出永昌帝的手心,可见这推选么,还是走个过场,并不是那么任由代表们胡来的。”
马士英终于说了老实话,“可我现在担心的就是,若是陛下选错了人怎么办?史可法、吕大器跑到苏州去后,这钱谦益倒是成了清流的代表了,他这次为都元帅府筹集的公债,可是让他家的爱宠都弄了个诰命,真是成何体统。”
张孙振这下也是无语了,钱谦益娶柳如是在士大夫们看来也是坏了规矩的,毕竟名妓只是个玩物,最多也就当个小妾,这么能真娶回家当正室呢?钱谦益娶柳如是打了士绅们一记耳光,现在都元帅府给柳如是颁发诰命,这是又打了一记耳光,和天一样高的纲常伦理算是塌方了。
也就是这里是江南,大家本就开始对严苛的道德标准开始不满了,所以才没能引起什么轩然大波。这要是放在北方,那可早就有人要上门找柳如是要个说法了。不过从这一件事上,大家也开始吃不准李自成到底是个什么人了。
其他人吃不准也就罢了,但是如果马士英也看不透李自成的心理的话,那么他这个南京首辅还怎么做的下去?若是就此退隐的话,也就意味着马士英在新朝失势了,对于任何一个当权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就好比王应熊这样,宁可向着心目中的流贼告状,也要掌握权力。
张孙振想明白了马士英心中焦虑的问题,思考许久后终于开口说道:“钱谦益虽然靠着夫人和永昌帝搭上了关系,也有替都元帅府筹集公债的功劳,可永昌帝未必会拿未来的首辅酬谢他。”
马士英这下终于定下了心来,看着张孙振问道:“你为何会这么想?”
张孙振便说道:“福王当日过江监理国事,北面消息尚未传来,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入继大统了。以福王的身份,为了一个皇帝位置,连等上几日都等不住了。
李自成不过农民出身,凭借着一股悍勇之气和一些幸运,终于击败了朝廷大军,在西安时就已经称帝立国,但是南下之后却一反常态,把已经在手中的皇位推出去,找了各地的民众代表来选新皇,这就说明他对于皇位的合法性的看重还要优于皇位本身。
钱谦益虽然对都元帅府有功,其夫人又和那位有旧,但若是以此任命钱谦益为首辅,恐怕是很难服众的,西安的牛金星也不会服气,这对于刚刚合并顺明的大顺是不利的。
所以,想要压倒其他人成为这个新国家的首辅,至少要比其他人对大顺有着更大的贡献才是。现在阁老应该想一想,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永昌帝支持你才是。”
马士英觉得张孙振说的有道理,但是又不知该从何处着手,这个时候张孙振又接着对他说道:“其实下官看了最近一段时间的报纸,发觉报纸上对于摊丁入亩、一体纳税、义务兵役法和江南地区的主奴冲突等问题都很是关心。
下官以为,永昌帝应当会以此作为试题,用于考察谁更适合主政南京。若是阁老能够先在这些问题上做出点成绩,然后向永昌帝进行讨教…”
第544章 忙碌
陈圆圆坐在平山堂内望着远处的江水,心思已经有些飘远了,何兑吉则站在下方头也不抬的汇报道:“…路振飞自上任黄淮运水利管理局局长一职后,几乎走遍了洪泽湖,工作的相当细致,就是有些擅权,凡是他决定的事务,不许旁人反对…”
陈圆圆打断了他的话,懒洋洋的问道:“他决定的事有干砸了的吗?”
何兑吉楞了一下后说道:“那倒是没有,不过有些工程的支出上似乎不大合理。”
陈圆圆摇着头说道:“管着这样大的工程,不给自己捞点油水是不大可能的,我们可不是御史台,贪官不归我们管。我只关心两件事,他的工作做的如何?他有没有干和工作无关的事,比如联络地方士绅之类的动作。”
何兑吉再次摇头道:“并没有。”
陈圆圆于是说道:“那就做一份例行报告,归档就好。和荷兰人的谈判,现在进行的怎么样了?他们愿意退出台湾吗?”
何兑吉道:“暂时荷兰人应该给不了这样的承诺,因为他们的总督不行了。退出台湾这样大的事,至少要等下任总督上台才行。不过那个荷兰人倒是给了我们不少巴达维亚的情报,就眼下的局势来说,我们就算是包围了大员港,荷兰人也没法给大员的守军什么支持的。而且荷兰人一定不会舍得丢掉同日本和大陆的贸易航线,因此他们最终还是会屈服。”
陈圆圆想了想说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荷兰人不就是想要贸易么?现在都元帅府需要大量的蔗糖用于食品加工,告诉荷兰人,我们愿意拿瓷器、茶叶、生丝、棉布和他们交换蔗糖。
假如他们愿意把热兰遮城交给我们,那么我们就在上海租一块地给他们用于建设商馆。今后他们可以直接到上海进行贸易。
至于他们的船只被劫掠的赔偿问题,也不是不可以商量,不过他们要先赔偿过去劫掠我国商船的损失和退还台湾岛上征收的非法税款…”
何兑吉正在记录的时候,陈圆圆又转换了话题说道:“今后海外事务单独设立一科管理,你和徐夜先把科室的组织建立起来吧。台湾、琉球、济州、朝鲜、日本都要派驻人员,调查当地的风土人情。”
何兑吉接受了新的命令后便退了下去,很快台阶下又上来了一人,陈圆圆一时都觉得自己似乎变成了磨坊里的驴了,一刻都不得休息。
有人辛劳,自然就有人清闲,比如钞关南临河街的一座府邸内,七八名本地有名的大户正围着翁汉津一边闲谈,一边欣赏着临水平台上正在唱曲的歌妓。
如果说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是谁,那么一定少不了被这些商人围在中间的苏州首富翁汉津。再购买了巨额公债之后,翁汉津立刻就成为了李自成眼中可靠的对象,凡是购买了都元帅府公债的人,几乎都可以算是和都元帅府利益与共的人,自然要比其他人可靠的多。
李自成可不在乎这些人是自愿还是被迫购买的公债,只要他们购买了公债,那么就必然会希望自己手中的公债不至于变成一张废纸,也就会自然的成为都元帅府的支持者,直到都元帅府还完欠债为止,这就是现实。
既然是可以依靠的人,加上翁汉津又是苏州首富,因此李自成很快就把开发扬州房产的项目交给了他。虽然翁汉津本人是一个读书人,是希望走科举之路改换门庭的。但是在这个乱世中,士大夫终究还是比不上拿着刀的武人啊,更何况李自成都已经升格成皇帝了,翁汉津自然不会违背李自成的要求。
上一篇:震惊!他在民国一剑开天门
下一篇:大秦:说书雪中,始皇给我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