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顺永昌 第150章

作者:富春山居

在当下,洪承畴还是想着做大清的忠臣的,他理了理自己的思路后对着多尔衮说道:“李自成能够拿捏住南方士绅无非就是两点,顺军的力量和太子的大义名分。

但顺军当日能够南下压制江北四镇,是因为本朝还在入关后的调整期间,所以一时无暇南下追剿灭顺军,李自成抓住了这个时机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用兵于淮扬。

而现在本朝已经在关内站稳了脚跟,即便今次无法击败李自成,也不可能再容忍李自成分兵于南面,也就是说,本朝和江南士绅之间其实是有着共同利益的。江南士绅希望本朝能够牵制住李自成的大军不能南下,而本朝需要江南脱离李自成的控制,甚至是切断同李自成的关系。

以历史来说,正是北汉、宋和南唐之故事。当然,本朝是北汉和辽之合体,力量上要比北汉强的多。所以当前本朝的目的就是不能让宋吞并南唐一事重演,否则就变成了南北朝的格局,而以今日北方的残破,大顺若是顺利统一了南方的话,其实力是要远强于宋的,但本朝却未有如辽国那般完全掌握了草原和燕云之地,此消彼长之下,自然与我不利。

所以,本朝当前应当以大军在山东、黄河一带同顺军对峙,使其不能调动军队南下,然后再联络江南士绅从扬州迎回太子,在长江以南重建大明。”

多尔衮听了之后也觉得大有道理,之前他反对大同地方的官绅擅立大明宗室监国,是因为当时顺军一路溃败眼看着就要重新变成流寇了,因此这个时候他反而担心大明士民会重新聚集在大明的旗帜下,从而阻碍了大清接管各地的官府。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月之前多尔衮认为消灭大顺已经快要看到成果了,所以他开始策划着要把忠于大明的力量也消灭掉,这样天下就没有人能同满人抗争了。但是现在顺军在河南的胜利,使得消灭大顺一事又变得遥不可及了,这个时候削弱大顺这个敌人的力量就压倒了对于大明复兴的提防。

不过多尔衮思考了一会后向着洪承畴问道:“江南士绅去扬州迎太子过江是可能的,只是李自成会同意放太子过江?要是太子过了讲,南方各省就有了一个主心骨,大顺再想操控太子对南方各省下什么命令也就不太可能了。我若是李自成,宁可杀之,也不会让太子前往南京的。”

洪承畴稍稍犹豫了片刻,露出了一丝不忍神情,但很快就说道:“若是李贼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南方自然也就无需再服从李贼的命令了。即便李贼软禁太子而不杀,可南京还有个福王监国在,在这样的情况下,福王难道就不想重登帝位吗?

此前福王退位归藩,不过是因为李自成收服了江北四镇,长江防线已经难以维持,面对李自成的武力威胁,福王才不得不自去帝号。但他若是不想当皇帝的话,当初又何必去联合马士英和江北四镇支持自己?可见福王对于帝位还是有着贪念的。

只要本朝大军成为福王的新江北四镇,那么他未必不会谋划重新登基一事。所以,假如我们和顺军在战场上决不出胜负的话,那么就在南方的政治上同李自成一决胜负,只要破了大顺和南方士绅联合的假象,那么本朝的天命就回来了。”

多尔衮这才完全展开了眉头说道:“洪学士这个主义确实不错,既然我们一口吃不下现在的大顺,那么就该让它变成几块,这样就可以方便吞咽了。那么你打算如何着手这个计划?”

洪承畴思考了数息后说道:“若想要实施这个计划,首先得要看十王那边的战事进展如何,我们主动求和,同顺军主动求和,情况都是不同的。”

多尔衮听出了洪承畴的言外之意,即便十王那边取得了一两场胜利,现在也没法改变大局了,作为大清的摄政王他很清楚,现在的国库已经空了,哪怕十王击败了李自成,可也很难再继续追击下去了,因为李自成身后还有淮河一线可做防御,再往后还有长江,这样打下去就没完没了了。

过去清军入关一路扫荡,都是就地征服粮,因为明军的实力都在边关,所以只要能够破关而入,那么内地几乎就没有能够阻挡满人大军的,这就使得就粮于敌境一点风险都没有。可这一次河南战事的失利,给多尔衮敲响了警钟。

在面对一支能够和满人进行野外对战的武力时,打着就粮于敌的主意是很危险的一件事,因为只要对方拖住了你的主力,然后坚壁清野,那么都不用做什么就能击败你了。阿济格正是嗅到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才不顾一切的丢下了那些汉人部队强行撤退的。

多尔衮虽然气恼于阿济格的胆怯,但却并不认为阿济格的判断有多大的问题,让他对阿济格感到不满的是,他居然拿两白旗的人殿后,这使得阿济格军中损失掉的满蒙八旗,两白旗倒是占了一半。虽然这个结果用来在王议政大臣会议上堵住那些指责两白旗的声音是够了,但是对于两白旗来说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结果。

多尔衮很清楚,这次战事结束之后,阿济格恐怕短时间内很难再领军出战了,因为他已经不能再得到下面两白旗将领的信任了。不过这都是后话,现在他所面临的最要紧的问题是,今后和顺军打仗就不能搞无后勤作战了,清军所需的粮秣都必须自己预备上,而这又是现在的大清难以承受的支出。

多尔衮只能扼腕叹息的说道:“若不是河南我师失利,十王那边一旦突破了顺军防线,李自成就只能逃难去了。这仗打成这样,阿济格其责难脱啊。”

洪承畴对此心里也是极为赞成的,南下两路清军是相辅相成的,阿济格军深入河南腹地不仅切断了李自成同陕西的联系,更是在李自成身后埋下了一个钉子,使得李自成难以全力对付沿着运河而下的多铎军,一旦多铎军突破一点,顺军在阿济格军的威胁下很难再组织起另一道防线。

即便李自成能够据徐州死守,阿济格这边也能直下凤阳,然后去攻击扬州、淮安等地了。一旦这些顺军后方被清军攻下,那么李自成在徐州就成为了一支孤军,而南方的钱粮也就不可能再运到徐州军中了。所以多尔衮的叹息确实是有感而发,大清错过了一个可以快速平定天下的机会,这个错误就同李自成放弃了北京是一个性质的。

但是,洪承畴却不会出声附和多尔衮,因为他不可能当着多尔衮的面去指责阿济格,不管多尔衮多么瞧不上这个哥哥,但他们三兄弟毕竟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在当前的满人里,多尔衮也只敢信任这两个兄弟了。

多尔衮很快就收回了发散的思维,转而认真对着洪承畴说道:“这一点确实是不同的,不过我们倒是可以把和谈内容准备起来了。那么接下来是什么?”

洪承畴道:“本朝的军队数量还是太多了,其中大部分军队其实并没有什么战斗力,只是徒然耗费军饷而已。若是我军南征战事顺利,那么这些军队还有地方安置,可现在战事陷入胶结,下官以为应当早做打算,不能让这些军队生出不满之心。”

多尔衮也觉得这个问题相当的棘手,去年十月之前他已经对投降的前大明官军挑选过一次了,剩下的这些大明官军要么无家可回,要么家在陕西、山西没法回去,强行解散这些军队,只会让他们再次投向顺军,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主意。

反复思量了几次后,多尔衮只得向洪承畴请教道:“要遣散军队,就得有土地安置他们,否则必然会引发军中骚乱。可是现在北直一带的土地几乎都已经有主了,宣府、大同也不适合安置太多军士,学士以为该如何处理这些军队为好?”

洪承畴知道这个问题是相当敏感的,他其实并不想就这一问题发表什么意见,但是在多尔衮的注视下,他却也不敢什么都不说,在思量了一会之后,他只能含糊的说道:“此前李自成南下的时候,曾经强行征收了北直士绅的土地以安置遣散的士兵。由此可见,北直的土地虽然是有主的,但是有不少土地都是荒废了的,所以李自成才能强迫那些地主交出土地用于安置士兵。

下官以为,本朝也可以参照实施。除此之外,辽东大量人口迁入关内,但关外田地就此荒废也未免过于可惜,王爷何不向那些关外土地的主人购下土地,然后把这些土地分给那些士兵去耕作,这样一来关外土地不至于荒废,而军队也减少了支出。

最后,土默特川一带土地肥沃,过去蒙古人曾经招募内地农民前去耕作,但是现在这些田地都差不多荒废了。本朝虽然统治了蒙古草原,可在草原上却没有什么兵力进驻,这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若是把这些土地用于军屯,则又可以解决一部分士兵的出路…”

第483章 多尔衮七

多尔衮听了之后顿时舒展了眉头,大声拍手说道:“好,好,学士果然是国士也。这几个提议都相当的好,着实解决了本王担心的几个问题,真可谓一举多得。”

洪承畴连连推让表示自己不敢得多尔衮这样的称赞,这倒不是他故作谦虚,而是实在不敢领这功劳,因为他这个建议等于是把士绅、满人和蒙古人都得罪了。如果不是面对的是多尔衮,他根本不可能把这样的主张说出来。

多尔衮也知道洪承畴的心思,他觉得这些汉人也只敢玩一玩阴谋诡计了,因为他们从来不敢正面应战,从这一点来说,汉人中的底层和上层倒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存在,要是汉人的上层也出几个类似于李自成的人物,那么大明是怎么都亡不了的。

但是洪承畴出的这个主意却正中他的下怀,其他满人听了这个主意也许会拔刀想杀了洪承畴,因为他竟然想用汉人去填补辽东迁民之后留下的空缺,这无疑是想断了满人的后路。要是把汉人迁移到了关外,那么他们若是真的在关内待不住了,还有家可回吗?

不过对于多尔衮来说,这确实是一条好的不能再好的建议了。因为并不是所有满人都支持从关外迁移到关内来的,除了像代善这些在关外有着许多庄子的亲贵们不愿意搬迁外,下面也有不少满人并不乐意离开辽东,而这些满人几乎都是原本住在城外的。

对他们来说,城市生活根本不适应,因为城市内不能打猎,也不能耕作。而辽东地方空旷人烟稀少,使得拥有猎户技能的人很容易就能生存下去,除了一年几次到城市交易必需品外,几乎都不用和城里人打交道,这是一种自由自在的乡野生活。

迁移对于这部分满人的生活影响最大,因为他们在关内找不到能够打猎的林子,关内因为多年的开发早就没什么原始森林了,因此猎物也不及关外丰美,而关外肥沃的黑土及广阔的荒野,也让这些满人习惯了粗略的耕作,而关内贫瘠的土地也不适合关外粗犷的农耕方式。

因此这些满人迁移到关内之后并不是兴高采烈的,而是充满了怨气,认为关内根本不适合真正的满人生活。所谓真正的满人,其实是这些不脱离生产的满人对于城市满人的自称。

这些保持着满人传统生产及生活习俗的满人对于城市居住的满人其实是有不少意见的,认为这些城里人拜喇嘛不拜萨满,男子吃喝玩乐而不事生产,实在不能算是个满人。但是这些试图维持传统的乡居满人数量太少也太分散,且他们的子女也未必喜欢这种渔猎生活,因此始终不能改变满人脱离生产的风气。

但是这些满人的力量却并不弱小,因为能打仗的满人几乎都在乡居满人中间,而城市满人已经很难和这些满人保持相当的作战能力了。不管是和明军交战,还是去深山老林中抓捕野人女真,几乎都是以这些乡居满人作为主力,城市满人只能做一做支援工作而已。

为了安抚这些乡居满人的不满,原本对于逃人并不怎么重视的多尔衮,也不得不下令各州县不得收容逃离的旗下奴了。因为这些跟着土地一起圈给各旗的汉人,正是为了安抚那些抱怨关内无法生存的满人的,有了这些汉人奴仆为满人耕作、生产,那么这些乡居满人也就不用再打猎和耕作了。

这一圈地运动进一步加速了满人这个民族脱离生产的进程,固然让一些早就厌倦了渔猎生活的乡居满人子弟大为满意,但也有一些顽固的满人认为这种生活方式一点都不健康,因此就要带着家人返回关外去。即便是多尔衮,也很难完全阻止这些满人的回归。

如果关内的战事顺利,这一小撮满人的举动根本影响不了满人在关内定居的大势,因为对于汉人的劫掠,满人正快速积累着几辈子都积攒不下来的财富。过去满人虽然数次破关深入大明腹地,但是这种军事行动只能带走容易携带的财物,像土地房屋之类的固定资产是搬不走的。

可现在就不一样了,定居了北京之后,北京周边的土地、房子都归了满人所有。和关内的房子相比,辽东乡下的满人居所只能叫土窑子。能住敞亮的四合院,谁还愿意去住不见天日的土窑子?因此,一些满人的逃离,并不算什么大事件。

但随着阿济格军败退之后,迁居到北京的满人又清醒过来了,他们发觉大明虽然亡了,但是汉人却并没有就此衰落下去,因此满人未必能够在北京长久的呆下去。有了这个担忧之后,不能放弃关外老家的声音又渐渐出现了。

但多尔衮很清楚,这个不放弃关外老家的主张其实是行不通的。这些满人既想保住关内新占的土地房屋,又想着给自己留条后路,打着要是真打不过李自成就回关外的念头,但是,以满人的人口怎么可能分头经营关外和关内?

压上满人的全部力量,都难以和汉人的一部分力量相比较,李自成所拥有的土地人口连三分之一的中国都没有,事实上真要计算起来,此时的大顺只有西安周边及襄阳附近才是经营了一两年的地方,完全没法和经营了辽东几十年的满人相比较。

但仅仅因为李自成统合了中原、江南的部分力量,就给了满人迎头一棒,这就说明汉人的力量一旦被统一到一处,那么满人哪怕倾尽全力也没法赢。在这个时候再分散力量去经营关外老家,那么满人就不再可能击败汉人了。

多尔衮当然不愿意放弃满人争夺天下的机会,他也不能放弃,因为他摄政的地位就在于这场战争,一旦这场战争失败或结束了,那么他的地位乃至性命都要一并失去了。把汉人弄到关外去,先把那些想要回老家的满人的家业给占了,那么这些满人也就回不去了,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对于多尔衮来说,了不起战争打败了,满人和自己一块完蛋,至少他也用不着去接受被其他人清算的结果。满人本就是爱新觉罗家族打造出来的,在爱新觉罗手上灭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至于迁移汉人去土默特川,这个主意其实是好坏参半,好的一面就是汉人占了土默特川后,汉人和蒙人的矛盾就会加深,那么至少在镇压蒙古各部的叛乱一事上,汉人就会和满人站在一起。坏的一面则是,汉人进入土默特川意味着汉人势力会深入草原,这有可能导致蒙古人和汉人的联系加深,对于满人的分而治之政策是不利的。

但是多尔衮同样也面临着另一个麻烦,满人从辽东迁移到关内之后,对于东部草原的控制力就减弱了。蒙古左右两翼,蒙古左翼察哈尔部就控制着东部草原,虽然随着林丹汗的去世,蒙古失去了共主,从而被满人一一控制,并建立起了分化蒙古的盟旗制度,但蒙古人并没有完全忘记成吉思汗的荣誉。

蒙古右翼诸部过去虽然反对林丹汗,但是因为满人控制了同汉人的贸易也令这些蒙古人感到了愤怒。而在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不明原因死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正以这件事为契机,试图团结在一面旗帜下,要向满人讨还公道。

虽然蒙古左右两翼部族有着联合的趋势,但是多尔衮也很清楚,蒙古左右两翼部族的诉求是不一致的,蒙古右翼各部只是想要恢复同汉人的贸易自主权,从而恢复自己过去的富庶生活,而左翼蒙古则想要恢复蒙古人的荣光,摆脱满人对于草原的控制,甚至和喀尔喀蒙古也有了联系。

在满人从辽东大规模迁移之后,空虚的辽东对于这些左翼蒙古部族来说似乎看到了机会,又开始变得蠢蠢欲动了起来。只不过蒙古人固执于传统,试图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却不肯接受对传统有任何改变,这就使得一些小台吉为了维持草原的现状,向满人传递了消息。

凭心而论,满人对蒙古各部族划地而治,又建立了盟旗制度,确保大小台吉能够平等的讨论旗内事务,虽然破坏了蒙古人的传统,但确实是改善了底层蒙古人的处境。因为在之前,草原上的底层牧民和小部族完全成为了大部族和大台吉欺压的对象,他们既不能保证自己的草场,甚至还要向这些大部族和大台吉进供,以避免被攻击的命运。

因此这些蒙古大台吉试图夺回自己对部族的完全控制权力时,自然就遭到了小台吉们的抵制。特别是东部草原的各部族,因为这里的部族和汉人的交流不多,所以并不能从汉人哪里获得足够的生活物资,这就使得部落之间的争夺草场问题变得极为严重。失去一片传统草场,也就意味着一个小部族的灭亡,因此这些小台吉自然是不想回到过去的生活的。

多尔衮也很清楚,在迁移了关外的满人入关后,蒙古人肯定是不会安于现状的,因此草原上肯定会爆发一场叛乱,但只要满人能够迅速的镇压掉这场叛乱,那么蒙古人又会再度老实下来。所以他原本是想着,先关内后草原,错开两处战争的爆发时间的。

但是现在关内战争在短时间内结束不掉,蒙古此时爆发叛乱的话,满人是否还能迅速镇压掉这场叛乱就有些不确定了。从这点来考虑,迁移汉人去土默特川,安抚并监视蒙古右翼诸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案。至于掠夺士绅的土地,他倒是没什么忌讳的,反正这些士绅之前帮助满人镇压了汉人百姓,他们已经不可能再得到汉人百姓的支持了。

第484章 送信

当洪承畴终于和多尔衮商议完事情准备告退的时候,多尔衮突然向他提问道:“本王听说,张献忠也是和李自成齐名的巨贼,他同李自成比较,是个什么样的人?”

洪承畴站在原地沉默了数息后说道:“以下官的看法,张献忠此僚,和以前的李自成相比就差的多了,和现在的李自成相比,恐怕更是远远不及。就眼下的局势而言,王爷现在不必分心在此僚身上了。”

多尔衮瞧着洪承畴,疑惑的说道:“学士为何如此说?张献忠不是也烧了凤阳的皇陵了吗?如此胆大妄为之徒,居然不用关注其人?”

洪承畴有些意外,多尔衮入关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把农民军放在眼中,毕竟在官军的围剿下农民军已经溃败了无数次了,官军打不过满人,而农民军打不过官军,推断一下自然就得出了结论,即农民军必然不及满人的。

虽然李自成于崇祯十年之后对战官军占了上风,但这个时候正是明军精锐云集辽东最终败于松锦之战的时候,因为满人普遍认为农民军时占了自己的光,要不是他们吧明军精锐吸引在了辽东,那么李自成也无可能在关内连败官军。

所以,刚刚入关的时候,满人普遍都带着可以轻易击败李自成的想法。也因为这种心态,满人对于张献忠等非李自成一路的反贼并没有多加关注,因为他们觉得只要击败了李自成,那么剩下这些不如李自成的反贼自然也会被自己一扫而空的。

听到多尔衮提到张献忠,洪承畴意识到这次河南战事的失利对于满人的打击,似乎要比自己想象的严重的多。多尔衮都开始关注一个过去自己认为不值得关注的对象了,这就说明他的内心已经对李自成产生了阴影,所以都开始担忧其他贼军首领是不是也怎么难缠了。

洪承畴虽然心里有些走神,但是面上却平静的回道:“张献忠的胆大,不过是没有底气的残暴,在朝廷势大的时候,他也还是会向朝廷屈膝投降的。但李自成就不同了,即便是身边的军队都被打散了,他也依旧不肯向朝廷屈服。所谓百折不挠,越挫越勇,正是形容这类人的。

但是,过去的李自成虽然性格刚强,可做事依旧没有什么章法,不过还是四处打家劫舍的流寇罢了。只有牛金星这些读书人投奔了李自成之后,这个贼首才有化茧成蝶的迹象,开始经营地方收揽人心,成为了坐寇。

可同现在的李自成相比,山海关前的李自成做事还是有迹可循,让人一眼就能看穿,而现在的李自成做的事,下官有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却以为其做的事并不是无的放矢。

张献忠过去已经比不上李自成了,现在就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了。而且张献忠此人虽然狡诈,可并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所以才会被李自成从湖广赶入了四川,而四川这个地方同外省交通困难,即便经营的再好也不过是割据一地之局面,完全不会对本朝造成什么危险。

更何况,张献忠手下多是陕西人,其在四川完全没有根基,此番进入四川之后虽然横行于一时,却也得罪了当地的士绅百姓,他想要在四川扎下根去,没有十几二十年的经营是不够的。可从目前的局势来说,他并没有这个时间去经营四川了。所以,此人不值一提。”

多尔衮微微颔首,终于没有再说什么,然后伸手从边上的方桌上端起了茶碗,洪承畴立刻识趣的告退了。在王府护卫的带领下,洪承畴离开了待客厅,就在他要下台阶的时候,突然身后传来了一阵咳嗽声,洪承畴强忍着回头的欲望,跟着护卫继续向前走去了。

只是他心里也不由蒙上了一层阴影,多尔衮虽然能够把持着满清这艘船,可是年纪轻轻的多尔衮身体却并不像其他满人那样健康,要是多尔衮不幸中道而逝,满人中还有谁能承担起大局?洪承畴带着这样一点疑虑离开了小南城。

这边多尔衮让侍女弄了些热茶来,缓过了这口气后,便让人叫来了学士额色黑,他对着额色黑口述了一封对弟弟的信件,然后便招来了心腹侍卫尼雅达,向着他说道:“你跑一趟十王处,把这封信亲手交给他。告诉十王,春耕在即,若是没有击败李自成的机会,那么就该着手准备后撤之事,脱离和顺军的接触,不能让顺军把我们十余万大军拖在前线,我们没有这么多钱粮可以同顺军对耗下去的…”

尼雅达接受了命令后回去点了几名部下就出发了,他们于2月7日从北京出发,只花了6天就到了济南,然后又用了3天赶到了定陶。

听说京城有信使到,多铎便命身边的护卫纳齐布出城来迎。看到风尘仆仆而来的尼雅达一行人,纳齐布一眼就认出了九王身边的尼雅达,他赶紧热情的上前为其牵马。

尼雅达滚鞍下马后,就对着纳齐布说道:“有水没有,我们的水在路上喝光了,还找不到一处能烧水的地方,这一路上怎么这么荒凉?村子里都空空的,看不到一个活人。”

听到尼雅达的抱怨,

纳齐布立刻让部下解下了自己马鞍边的皮囊递给了他,接着便摇头苦笑道:“十余万大军屯在这么小的区域,百姓哪还能活下去?后方的粮食送来的越来越少,大家总不能饿着肚子打仗吧?你这一路过来,路上还安靖吗?”

尼雅达喝了一口皮囊里的水,不过他很快就觉得味道不对,却又赶紧多喝了几口,然后才把皮囊交给的身边的部下,对着纳齐布竖起了大拇指道:“这水确实够劲道。我在京城都已经很难喝到这样的水了,为了给前线输送粮食,九王都快把仓库里的地皮都刮了一遍。至于路上,我们也只敢在城里休息,乡下现在到处都是土贼,乱的很。”

纳齐布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国家的仓库大约是真的空了,可是各位大人的粮仓我看却未必,之前家里给我来信说,搬来关内之后处处要钱,不过大人们倒是靠着高粮价狠狠的赚了一笔,我们家过去跟着出征关内的所得,今次到是花了一小半出去,要是这粮食价格继续涨下去,大家还不如回关外去,至少总饿不死。”

这个话题显然是有违摄政王的意思的,尼雅达赶紧岔开了话题说道:“不过是暂时的困难,现在北京周边的土地都圈好了,土地和汉人奴仆也分了,只要过了今年就有收成了,到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话说,现在前线的战事到底怎么样了?能打开局面吗?”

听到对方询问起战事的发展,纳齐布顿时失去了说话的兴致,不过他也知道尼雅达的身份,知道对方来这里必然是要把听到和看到的一切带回京城上报给摄政王的,这也是人家的公务。

他一边带着尼雅达朝着城内走去,一边则意气消沉的说道:“原本我们以为,突破了定陶、城武防线之后,后面就应该是一片空白了。但汉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其实早就在曹县、单县、丰县一带又建立了一道防线。

所以眼下我们就被挡在这里了。我们甚至还不清楚,这道防线背后是否还有另一条,要是这样一直打下去,我们恐怕是回不去老家了。”

尼雅达听的有些惊骇了,在他的记忆中纳齐布也是满人中的好汉,在战场上的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这样一个有战功的好汉都开始厌倦战争了,那么这场仗真的还能打下去吗?

似乎意识到自己说的太过分了些,纳齐布赶紧又解释道:“我们从来也没有打过这样棘手的战争,虽说我们过去也在锦州和明军对峙了十余年,但是明军只会躲在城堡内等着我们一个个去打破,野外是我们满人的天下。

可是在这里,我们是外人,我们不仅人生地不熟,还很难获得当地百姓的支持。顺军的主力虽然被我们包围在城池内,但是在野外顺军还有不少小股部队,这些小股部队几乎不会和我们正面交战,他们很狡猾的躲在暗处袭击我们的运输队伍和破坏我们后方的道路。

我们抓不到这些老鼠,却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维持后方的运输通道,前线的物资供应就变得更加的困难了。我们现在其实在和两个敌人作战,一个是正面的敌人,一个是在我们身后的敌人,后面那个更加的可恶…”

尼雅达开始理解纳齐布的心情了,因为他知道松锦之战时将士们其实也很不耐烦这种对峙战线,惹的先汗几次下命令不许八旗亲贵私自返回沈阳,连摄政王都因为放部下回家受到了处罚。而那个时候从沈阳运往锦州前线的粮秣车队也是排成长龙的。

当日满人完全控制了野外地区,但是八旗将士们都已经不耐烦这种在野外长期宿营作战的生活了,现在在远离沈阳的地方,后方还不安宁,如果不是摄政王把大家的家眷迁移到了关内,说不定想要回家的人就更多了。

于是在见到十王之前,尼雅达根据自己所听见和所看见的东西,就已经知道这场战争大约是到了该结束的时候了。因为将士们已经无心作战了。

第485章 退意

李自成军从定陶撤退的时候放火烧了仓库和县衙,虽然清军之后入城扑灭了大火,可依然没抢出多少物资,只是保住了一部分民居而已。多铎把大帐移动到定陶,也只能挑了一座保存还算完善的民居作为居所,然后把周边民居的围墙打通,把数座民宅联在了一起,安置下了整个大帐。

在一间不大的正厅内看过了尼雅达带来的信件后,多铎便把信件放置在了一旁,然后看着尼雅达问道:“除了这信之外,九哥还说了什么?”

虽然是多尔衮的心腹,但是尼雅达对于多铎还是相当敬畏的,如果在阿济格面前他到是还能放松一些,因为他知道阿济格不可能杀死自己,但多铎要是脾气上来了可是不会管自己的身份的。因此他躬着身子小心翼翼的回话道:“回十王话,主子还叮嘱奴才带了几句话…”

尼雅达突然停下看了看左右,多铎也明白了过来,便挥手让厅内的其他人都出去了。看着其他人走远之后,尼雅达才直起身子,注视着多铎双眼正色说道:“主子说:问一问十王,我们今次还能否消灭李自成的主力?如果能的话,需要多长时间和什么条件?”

多铎对于尼雅达的做派没有感到冒犯,因为他知道对方这是在代多尔衮问话,要是再唯唯诺诺的就是在羞辱多尔衮了。不过他也懒得对一个奴才代表的多尔衮问话做出恭敬的姿态,因此便还在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尼雅达也只能当自己什么都没看见了。

室内沉默了片刻之后,多铎终于出声说道:“战机已经错过了,若是阿济格败的不是那么快,而我军突破定陶、城武一线时后方的物资供应能够及时一点,那么我们还有可能迫使李自成分心二用,在东西两面和我们交战。

但是现在么,阿济格都跑到黄河北面去了,河南已经为李自成全有,他现在只要一门心思对付我们这一路人马,实力自然就雄厚了起来,眼下济宁一带已经成为了类似于锦州等地的堡寨区,我军从正面击破不是几个月能成功的。

而定陶、城武这边虽然没有那么多堡寨,但是这里也没有运河作为运输通道,眼看着春季就要到了,我军的后勤运输很快就要受制于季节,当地的村民和粮食早就被李自成给迁移了,我们不可能从当地获得什么补给。

再说了,现在后方到处都是民乱,连距离北京那么近的天津都乱了,摄政王还能从那些汉人手中搜刮到多少粮食?要是我们和汉人对战中途断了粮,这些新降不久的汉军还能为我所用?回去告诉九王,现在最令人担忧的已经不是李自成的军队了,而是我们身边的新汉军。

我们同这些新汉军恩义未结,不过是靠着过去满人的武功威望降服了他们,战事进展不顺利已经让这些新汉军存有疑虑了,如果连后勤都供应不上,他们还肯为我们出死力吗?所以,这仗已经结束了。

本王之所以驻军不退,是因为没找到合适的退兵机会,另外还想看看顺军的举动而已。这仗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和顺军之间的仗远没有打完。毕竟,我们打败大明也不能只想着一战就成功啊。”

听了多铎的回答,尼雅达也只能唯唯称是,不敢有所反对。虽然十王也许不是满人中最出色的统帅,但肯定是两白旗最出色的,既然他说打不下去了,那么两白旗换谁来也是白搭,九王虽然能够压制满蒙亲贵,但是在作战指挥上其实并不及这个弟弟。

至于其他人,也许还有比十王强一些的,但是两白旗怎么肯在这个时候把军权交出去,没有了军队的支持,摄政王的地位就不可能稳固。

多铎等了一会,看尼雅达并没有其他言语要同自己说,便知道自己那个哥哥恐怕也失去了把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这令他既松了口气,又充满了一口郁闷之气。老实说,他口上虽然说着打不下去了,但心里还是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反对自己,把战争继续下去的。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军事统帅,多铎有一种直觉,要是今次不能打垮李自成的话,那么今后恐怕是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但是他确实不敢承担起全军覆没的局面去赌这一把,当日尼堪、佟图赖率军突破了定陶、城武一线的时候,他还是想要把全军压上,从定陶、城武这里突破顺军的防线,然后取归德府也好,直接攻击徐州也好,都是一个扩大战果的好机会。

但偏偏在这个时候,天津等地爆发了民乱,把清军的后勤运输路线给打乱了,仅仅因为这几天时间的耽误,使得清军向前突击的力量跟不上了,前锋再遇到了顺军在曹县、单县、丰县设立的新防线后只能后撤,因为打不动了。

而在这个时候,顺军突然放回了不少汉军俘虏,并通过这些俘虏带回了许多传单,传单上主要讲了两件事,阿济格军的大败和罗洛浑的文章。原本还只是在小范围内流传的阿济格军失利消息,通过这些返回的俘虏很快就传遍了各个营垒,加上一旗之主罗洛浑被俘和他对满人内部进行批评的文章,终于打消了东路清军最后一点作战欲望。

清军分东西两路南下作战,其目标和分工是相当明确的,因此当阿济格军失利败退后,清军将领们就知道此次南征几乎已经失败了。

而对于清军中下层的官兵而言,延续了将近一年的战争,已经让他们疲惫不堪,且现在同顺军的作战几乎都是一次次的硬仗,没有什么轻松取胜的战事,此前他们轻易的逼降沿途州县的事件已经很难看到了。这就意味着,每向前一步都需要付出足够的鲜血才行。

跟着满人南下的投降明军也好,满人自己也好,都把战争当成了一次发财的机会,至于说什么为爱新觉罗家争夺天下,建立一个满人的大清帝国云云,都不是他们要考虑的事。如果像之前南下时,沿途州县一路投降,什么都不必付出就能拿到好处,那么大家自然会兴高采烈的打下去,不管打到哪都行。